勝芳古遺址
Ⅰ 古112國道臨津村路口座什麼車可到勝芳鎮
您可以從臨來津村坐公源交車到霸州汽車站,然後在霸州汽車站乘坐到勝芳鎮的公路班車。
友情提示:霸州到勝芳鎮的短途班車發車時間06:30~17:30(15分鍾一個班次)。
Ⅱ 勝芳古建築出名嗎
古樸典雅的四合院,幽深綿長的小巷,巧奪天工的戲樓,峭直挺拔的牌坊……這些古老的標識記載著古鎮勝芳的悠遠,也折射出水鄉勝芳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勝芳原為水鄉,由於東、南、西三面臨水,地域狹小,空間有限,故此勝芳古鎮形格不拘泥堪輿風水學,依河傍堤,隨形就勢,不浪費一寸土地。舊時民宅多以青磚黛瓦為主,或平定花牆,或尖頂歇山,完全根據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習慣而造,樸素平易,率真自然,有一種原始的視覺美。這些大大小小的民居共同組成了無數條幽深狹長、四通八達的里巷。這些小巷由於狹窄深長而在客觀上起到了天然排風扇作用,它抽走了水鄉的潮濕悶熱,給人們帶來了清爽愉悅。這種與江南村鎮一脈相承的建設形格,既反映了勝芳人的慧聰靈巧,也折射出勝芳文化開放通達的底蘊。
舊區古建築則形體自由、個性張揚,既保留了傳統精華,又借鑒了外來的東西,個性非常突出。一是充分體現了融合性。勝芳現存三座清代古宅,基本是按四合院的形制設計的,布局緊湊,屋廊相連,與江南"一顆印"式的建築風格極其相似。中院一般為正室,正房北間為堂屋,兩側有游廊與耳房和倒座相通,游廊及院牆頂部設有更道,專供家人看家護院使用。在建築風格上,略去了傳統建築的繁紋藻飾,充分借鑒了西方的建築技巧。以王家大院為例,匯集了西方拜占庭、中國歇山坡頂以及非洲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交相輝映,這種建築風格在國內是獨有的,堪稱現代建築美學的小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幾個大院的開發價值不低於山西的喬家大院。二是特立獨行。勝芳過去有"三宗寶",即,戲樓、牌坊、文昌閣。這三座建築有明顯的創新傾向,在外形上斗拱比例縮小,出檐較短,柱的生起、側腳、卷殺使梁坊的比例不再沉重,唐宋建築屋頂柔和的線條輪廓消失,凸現出嚴肅、拘謹、硬朗的格調。牌坊的頂部斗拱採用古代建築絕技"難人木"技術,不用一釘、一榫、一鉚,完全靠木製件啃咬相連、渾然天成;牌坊的底部四根支柱沒有採用傳統三角支架固定方式,而是採用"立石抱柱"的獨特方法,使整個建築看起來峭拔挺直,堅不可摧。戲樓的最大特點是整個樓頂前部僅使用兩根立柱支撐,椽梁長約15米,給人以危而不險、氣勢恢宏的感覺。文昌閣高達20多米,共分三層,兩層樓檐,層層內斂,綠琉璃瓦四尖攢頂,最上部為金色寶頂,樓頂傾斜度在50度以上,頂面向下鋪展開來,生動欲飛。當地建築的這種別具一格的建造方式,體現出勝芳既博採眾長,又富有創造性的歷史文化特點。
Ⅲ 勝芳鎮有哪些名勝古跡
沒有什麼古跡
就是近幾年新建了幾個旅遊景點罷了
1
勝芳博物館位於中蘇友好文化宮一二層的勝芳博物館西傍王家大院,東臨穿心河東橋,是集中展示勝芳昔日風採的地方。
勝芳博物館佔地面積820平方米。一層布展面積為800平方米,中央展廳內,一個大型水鄉古鎮沙盤陳列其中,古老的商業文化和古鎮依水而居的建築風格,配合水鄉的美麗外景,烘托出一幅立體的、充滿活力的「清明上河圖」。
該層展區主要以勝芳地區出土和現存的文物、資料為基本素材,以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模型、微縮景觀、人物雕像、繪畫、圖片、圖表、文字等,展現勝芳獨具特色的水鄉文化、自然風光和當年勝芳人捕魚捉蝦、勤事農耕的生活場景。
博物館二層布展面積為700平方米,通過古鎮一條街的形式展示當年勝芳林立的商鋪、繁華的市井、多元的貿易文化以及街鎮的民風、民俗、民情。通過雕塑復原、場景再現及照片、實物、影像等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昔日古鎮勝芳的繁華場面。二層展廳還以照片、場景、文物等形式,通過還原勝芳四大宗族和「八大家」的盛世年華,敘述了勝芳的教育成果,勾勒出勝芳特有的宗教文化
2
文昌閣,古鎮勝芳三寶之一,坐落在鎮的東南,地勢突起,面向西北。如果把勝芳的地形比作一把摺扇,文昌閣即是扇軸,展開的扇面部分就是居民住宅的分布。
文昌閣高三層四方形,高懸匾額兩塊,豎匾「魁星樓」,橫匾「文昌閣」。巍然屹立甚是壯觀。主體建築高達三丈三尺,暗喻三十三層天。另有基台,上有頂尖,寓意登高之人可攀臨天外之天。院落寬敞,四周砌有圍牆相護。走出正門向前百步之遙,有一數十畝大的圓形池塘,深有丈許。當時建閣取其泥土高築地基,系人工所為。日久由於地下水豐富逐漸形成了蘆荷相映,魚歡鳥鳴的自然景觀。
閣的底層四周磚牆,空洞無物。只有樓梯分布於大廳兩側,供遊人攀登。中層三面磚牆,西北面為前敞式木結構。神龕中供奉著安坐的「文昌」塑像,粉面長髭,又名「文曲星」,是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明時多為讀書人所崇祀。另有白馬與馬童的雕塑。四壁刻畫著佛教的神仙,形態奇巧,各有千秋。
第三層為全木架結構,由三十二根立柱支撐閣頂,中有「魁星」雕塑,此位據傳說是主宰文章興衰,落筆點狀元的天神。像貌猙獰,令人慌恐。單腳踏著魚頭,高擎右臂,手握毛筆,大有揮筆定乾坤之勢,讓人百倍敬畏,魁星樓內有一匾額,上書「天下聞名」四個大字。這天下聞名到底是指向於誰?是指建造工程的巨大,還是指魁星的神威與公正,或許是指金榜題名時的榮耀,難求其詳。
3.
勝芳王家大院位於勝芳鎮中山大街,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宅院原分四個小院,大門口朝西,東北角小院為歐洲式建樹風格;東南角小院為非洲式建築風格;西北角小院為中國傳統清式建築風格;西南角小院為進大門前院,歐式門窗、四面迴廊,三道門風格各異。
解放後,在這里曾先後接待過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陳毅、賀龍、劉伯承、徐向前、葉劍英、劉瀾濤、榮高棠、安子文、郭沫若、周揚、李德全等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其間還曾有英、法、美、義大利、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等國代表團來此參觀訪問。2001年6月霸州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大門為大虎座門樓,門樓上額磚雕,刻工精細,共三方,中間一方為北京白塔寺,左側一方為上海百老匯,右邊一方為天津牆子河。大院從設計到施工都是從天津請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傳說耗資白銀三萬兩。在1976的地震中,西南、東南、兩院及大門、二門、三門均被毀,現在西北和東北兩院保存基本完好。兩院佔地面積652平方米,建築面積518平方米。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一些革命前輩曾在這里生活戰斗過。民國二十七年(1938)為勝芳鎮抗日治安團部,民國三十四至三十六年(1945-1957)為中共勝芳市委辦公室用地,民國三十五年(1946)為兩次勝芳保衛戰指揮部。平津戰役期間,聶榮臻、楊成武和劉秉彥曾在此指揮過戰斗。解放初期該院為銀行辦事處,1961年至2000年一直為勝芳鎮黨政機關所在地。
4.
勝芳張家大院位於勝芳鎮中山街南側,佔地面積1648平方米,建築面積1015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原房主為勝芳八大家之一的聚興堂張家。宅院從設計到施工都是從北京請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分為四個四合院,西側兩院為清式木構架硬山建築;東側兩院為歐式建築,中間有穿堂鴛鴦廳,為一廳四室。四個小院均有小門,迴廊連通。這所大宅院基本保持原貌。
天津解放前夕,在這里開辦了接管天津市幹部培訓班,培訓了大批進津接管幹部,其中有原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石堅、天津市食品家協會劉子川等人。天津電台也在此院誕生。解放後,張家大院多次被電影、電視劇組作為古建房屋拍攝外景用,如電影《小兵張嘎》、電視劇《血濺津門》、《燕子李三》和《龍嘴大銅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