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遺址
❶ 日記十篇
今天早上我去欣賞了《桂林山水》的大好美景,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下,那山那水真是美不勝收。
回到家我邊吃《荔枝》邊看《開國大典》,這種壯觀的場面讓人畢生難忘,那人海是何其雄偉。突然電話鈴響了,一聽,原來是《我的戰友少雲》打來的,他邀我去看《宇宙生命之謎》畫展。我聽了《匆匆》趕去,在畫展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一幅叫《只有一個地球》的照片,這么可愛的星球,我們還去破壞它,我們真是太笨了。看完後
我們各抒已見,我們兩意見不同,兩人的意見分別就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接著,我們順道去探望《宋慶齡和她的保姆》。宋慶齡和我們說起了《十六年前的回憶》,說的是李大釗臨死前的一些事。她又興致昂然地跟我們講起《長征》途中的種種趣事,使我們開懷大笑。慶齡打了個呵欠,對我們說:「我做了《一夜的工作》沒睡夠,我去睡覺了,你們自便吧。」她剛說完就上樓睡覺了。她的保姆見狀,就和我們談天說地了。從談話中得知她以前是個《窮人》,後業才到宋慶齡家幹活,宋慶齡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人&hllip;&hllip;
臨走前,她還囑咐我們要有《竹石》的精神。當我們走到一半時,天下起了《第一場雪》,借著《燈光》我覺得雪真美。今天過得即快樂又充實
❷ 合肥有多長時間的歷史了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歷史沿革
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清咸豐年間,合肥曾為安徽省省會,1945年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會遷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國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城址變遷
合肥城址屢有變遷。《太平寰宇記》記載:漢代合肥縣城「在今縣(城)北」。東漢末年,戰亂不息,合肥成為廢墟。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揚州刺史劉馥單騎赴任,重建合肥城。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魏將滿寵在舊城西雞鳴山麓另築「合肥新城」,以與舊城相犄角。西晉統一後,廢三國時所築新城,遷回舊址。 合肥舊城,地勢低窪,南北朝時梁將韋睿因此堰水攻破合肥。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大將軍尉遲敬德在舊城東南高地重築土城,史稱唐城。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刺史路應求以古城皆土築,特加甓焉」。由此,合肥始有磚砌城垣。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西帥郭振屯駐合肥,為防禦金兵侵襲合肥,築斗梁城。斗梁城「橫截舊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橫貫城中,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 元朝末年,合肥古城多塌毀。僉事馬世德提請宣讓王及高昌公,發公私錢十萬貫,將城作了整修。 至明弘治年間,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處廢缺,由廬州知府馬金度主持修葺。據嘉慶《合肥縣志》載,此間合肥古城,周圍長4706丈(26里);正西和西南面城牆皆緣岡地,高2.4丈;東、南、北三面城牆列平地,高2.8丈至3丈不等;底寬近4.8丈。城垛4578座,望台28座。城東壕深1.9丈,寬42丈;城西壕深2.5丈,寬29.5丈;城南壕深2.3丈,寬30丈;城北壕深0.8丈,寬35丈。河水環城通流。全城計七門二水關(後為七門三關)。東二門,左曰威武門,五楹,高二層;右曰時雍門,三楹,月城頂有石台。西二門,左曰西平門,五楹;右曰水西門(明正德七年,廬州知府徐鈺塞西水關,導水為北濠,又塞水西門,使之為旱西門,另建水西門),三楹,月城頂皆石台。南二門,左曰南薰門,三楹;右曰德勝門,三楹,月城頂皆石台。北一門,曰拱辰門,三楹,月城頂有石台。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政府「徵用皖屬三十四州縣的人力、物力,耗白銀十一萬四千兩」,重修廬州府城。此次重修,城牆全部用大青磚砌成,重開威武、時雍、南薰、德勝、西平、水西、拱辰七門,並增設許多譙樓,「樓櫓高聳」,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樓。
朝代 時間 名稱 轄縣/地 所屬國 所屬郡/縣 性質
先秦時期 前221 合淝縣 無 諸侯國 壽春邑九江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秦 前221至前206 合淝縣 無 秦 壽春邑九江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漢 前203至220年 合淝縣 無 淮南國 九江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三國時期 220至265年 合淝縣 無 魏 揚州 一級行政區揚州州治
241年 合淝縣 無 魏 揚州淮南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兩晉時期 265—420年 合淝縣 無 西晉 揚州九江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289年 合淝縣 無 淮南國 九江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300年8月 合淝縣 無 西晉 淮南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321年至330年 合淝縣 無 西晉 司州橋郡 一級行政區郡治
330年 合淝郡 陳郡 東晉 無 二級行政區治所
345年 合淝縣 汝陰 後趙 揚州淮南郡 三級行政區治所
350年 合淝縣 汝陰 東晉 豫州汝陰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南北朝 420年至479年 合淝縣 汝陰縣 宋 南豫州州治 一級行政區郡治
422年 汝陰縣 無 宋 南汝陰郡治 一級行政區郡治
500年 汝陰縣 無 齊 豫州北陳郡治 一級行政區豫州州治
500年 汝陰縣 無 北魏 南汝陰郡 一級行政區郡治
526年11月 汝陰縣 無 梁 豫州汝陰郡治 一級行政區豫州州治
547年7月 合州 汝陰縣 梁 合州南頓郡 一級行政區合州州治
559年 合州 無 北齊 合州南頓郡 一級行政區合州州治
559年 合州 無 陳 合州南頓郡 一級行政區合州州治
隋朝 583年 廬州 合淝縣 隋 廬州郡 一級行政區廬州州治
607年4月 合淝縣 無 隋 廬江郡 二級行政區治所
唐朝 620年 合淝縣 無 唐 廬州淮南道 一級行政區廬州州治
742年 合淝縣 無 唐 廬江郡淮南道 二級行政區
757年 廬州 合淝縣 唐 廬州淮南節鎮 二級行政區
902年3月 廬州 合淝縣 吳國 淮南節鎮 一級行政區節鎮首府
五代十國 902年3月 廬州 合淝縣 吳國 廬州節鎮 一級行政區節鎮首府
958年3月 廬州 合淝縣 後周 保信軍節度 一級行政區節度首府
兩宋時期 宋初 廬州 合淝縣 北宋 廬州淮南道 二級行政區
997年 廬州 合肥等縣 北宋 淮南路 二級行政區
1276年 廬州 合肥等縣 南宋 淮南西路 一級行政區淮南首府
元朝 1278年 廬州路 合肥等縣 元 江淮省淮西道 二級行政區總管府
1366年 廬州府 合肥等縣 元 江南行省 一級行政區江南省會
明朝 1368年8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明 中書省 一級行政區中書省會
1403年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明 廬州府隸六部 一級行政區
1644年 廬州府 合肥等縣 南明 江北四鎮 一級行政區
清朝 1645年8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清 江南省 二級行政區
1667年8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清 安徽省 二級行政區
1853年4月 廬州府 合肥等縣 清 安徽省 一級行政區安徽省會
民國時期 1912年 合肥縣 巢縣等 民國 安徽省 二級建制
1914年6月2日 合肥縣 巢縣等 民國 安徽省安慶道 三級建制
1928年8月 合肥縣 巢縣等 民國 安徽省 二級建制
新中國 1949年1月21日 合肥 長豐縣等 中國 江淮區直轄市 一級行政區直轄市
1949年2月1日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直屬江淮行署 一級行政區總署
1949年10月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皖北行政署 一級行政區總署
1950年2月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華東軍政委會 一級行政區
1951年10月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皖南皖北合署 一級行政區
1952年1月2日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皖南皖北總署 一級行政區總署
1952年8月25日 合肥市 長豐縣等 中國 安徽省政府 一級行政安徽省省會
❸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與明洪武年間的移民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明初到宣德四年這六十年中,能夠使地名發生變化的因素莫過於洪武移民。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
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3)圍棋遺址擴展閱讀
宣德四年,張文修築城堡,以「張家口」做為堡之專稱,命名為「張家口堡」。據此,可以認定,張家口的得名當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而宣德四年則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張家口」名稱的內涵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演變。當「張家口」一名被移植為城堡的專稱之後,它便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向社會聚落名稱轉化。
及至清朝辟大境門,人們對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的稱謂漸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張家口」也就徹底完成了其做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歷史使命。
經過幾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向周圍廣闊地區散布,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區和村落,「張家口」又被人們用來泛指這一帶地區,而張家口堡的稱謂則被「堡子里」所代替。「張家口」名稱內涵的延伸、擴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進一步演變為區域地名。
到了1939年,日偽設置張家口特別市,「張家口」又開始成為行政市的名稱。1945年8月,張家口首次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從此,雖然張家口市名稱的內涵隨著其管轄范圍及隸屬關系的變更而有所變化,但是,它做為行政市的名稱則一直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