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古代遺址
A. 各位親啊各位親,深圳的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啊我要做PPT調查報告,作業說要了解和調查深圳的任何一處歷史
深圳歷史文化遺址:鳳凰古村
http://www.sina.net 2008年08月15日 11:53 南方日報
鳳凰古村的香火至今不斷。本報記者何俊攝寶安相關規劃提出「東有大鵬西有鳳凰」格局本報訊(記者/吳永奎通訊員/瞿明光李海闊)聞名一時的寶安鳳凰古村即將再現昔日風采!13日下午,寶安區政協主席沈建英率部分區政協委員到福永街道鳳凰古村調研,筆者獲悉,《寶安區旅遊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已經完成,規劃提出未來進一步開發鳳凰古村,形成「東有大鵬所城,西有鳳凰古村」的深圳歷史文化遺址格局。福永街道鳳凰古村有60多座明清建築,有的建築群已有500多年歷史,是目前深圳乃至嶺南地區保存最完整、開發價值最高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但由於各方面原因,部分建築遭到破壞,古建築群急需保護。今年,區政協教育文化活動組提出《關於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鳳凰古村的提案》,區政協將該提案定為區政協主席重點督辦案。委員們在提案中建議從保護古文物、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角度,加快對鳳凰古村的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區文化局對此提案高度重視積極行動,安排文管辦和文物管理所調研,並與文產辦、貿工局、福永街道辦充分溝通,擬定規劃保護措施。為了保護鳳凰古民居,福永街道和鳳凰社區近年相繼投入1000多萬元,專門用於古建築群的管理和修繕維護以及周邊環境整治。去年,該街道還成立了鳳凰古民居保護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筆者獲悉,寶安區貿工局編制完成《寶安區旅遊產業空間布局規劃》,重點挖掘鳳凰山旅遊資源,形成「東有大鵬所城,西有鳳凰古村」的深圳著名歷史文化遺址格局。為保存好這一古建築群,寶安區規劃國土部門已開始制定有關紅線圖和紫線圖保護范圍。
B. 深圳的名勝古跡
樓上的是現代的,有些沒有古跡成分
象赤灣古炮台,大鵬古鎮,新安古城,龍崗客家民居,山崗遺跡,咸頭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沙井龍津古石塔,筍崗老圍元勛舊址,赤注天妃廟,中英街,赤灣天後宮.不深圳博物館
大鵬所城
國家級文件保護單位。位於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歷經600多年風雨仍巍然屹立。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第」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此外還有縣丞署、關帝廟、候王廟、趙公祠等。大鵬所城博物館已正式開放。1839年9月,賴恩爵指揮抗英取得勝利的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這里是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
振威將軍賴恩爵墓
位於大鵬鎮王岐塘。賴恩爵原葬於大坑上村,清光緒三年遷移到此。
大萬世居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大萬圍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是深圳市較為典型的客家寨堡式建築。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門樓,均由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四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石。
鶴湖新居
位於龍崗區龍崗鎮羅瑞合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歷經三代人22年建成,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築。鶴湖新居位於龍崗鎮羅瑞合村,為龍崗羅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圍樓。1000多年前,北族南侵,戰亂連年,不少居住在中原一帶的百姓為躲避戰火兵災,紛紛舉族南遷。200多年前,在這群背井離鄉的人當中,有一名河南籍男子羅瑞鳳,他初為小販,因擅長經商,勤儉致富,後積聚了百萬家財。嘉慶22年(1817年),他在龍崗河的沖積平原上發現了「鶴湖山」,於是,羅瑞鳳選擇在此興建家園,取名鶴湖新居。而鶴湖新居的最後完工耗費了羅氏三代人數十年的心血。老屋大門橫額上「聚族於斯」的鐫刻向我們昭示著羅氏家族興建圍屋的願望。傳說當年圍屋之地被周圍的大小7個嶺崗包圍,圍屋自居於中間的小土墩之上,構成「七星伴月」的格局。明顯不同於一般的坐北向南。
文武帝宮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是深圳保存最為完整的文武帝宮。「文帝代表孔子,武帝代表關公,文武帝宮是當地客家文化的象徵與體現,客家人崇尚孔子關公,把他們當作神供奉,說明客家文化與儒家文化是相吻合的。」
龍田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坑梓鎮田段心村 2002.7.17 黃姓客家圍屋(清道光年)
茂盛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區橫崗鎮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圍屋(清咸豐年)
大坑煙墩 市級 明 龍崗區大鵬鎮大亞灣 1984.9.6 大鵬古城附屬軍事設施,歷代均有修葺
賴恩爵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賴太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劉起龍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振威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即賴恩爵府,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劉起龍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C. 深圳都有那些名勝古跡
象赤灣古炮台,大鵬古鎮,新安古城,龍崗客家民居,山崗遺跡,咸頭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沙井龍津古石塔,筍崗老圍元勛舊址,赤注天妃廟,中英街,赤灣天後宮.不深圳博物館
大鵬所城
國家級文件保護單位。位於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歷經600多年風雨仍巍然屹立。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第」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此外還有縣丞署、關帝廟、候王廟、趙公祠等。大鵬所城博物館已正式開放。1839年9月,賴恩爵指揮抗英取得勝利的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這里是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
振威將軍賴恩爵墓
位於大鵬鎮王岐塘。賴恩爵原葬於大坑上村,清光緒三年遷移到此。
大萬世居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大萬圍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是深圳市較為典型的客家寨堡式建築。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門樓,均由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四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石。
鶴湖新居
位於龍崗區龍崗鎮羅瑞合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歷經三代人22年建成,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築。鶴湖新居位於龍崗鎮羅瑞合村,為龍崗羅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圍樓。1000多年前,北族南侵,戰亂連年,不少居住在中原一帶的百姓為躲避戰火兵災,紛紛舉族南遷。200多年前,在這群背井離鄉的人當中,有一名河南籍男子羅瑞鳳,他初為小販,因擅長經商,勤儉致富,後積聚了百萬家財。嘉慶22年(1817年),他在龍崗河的沖積平原上發現了「鶴湖山」,於是,羅瑞鳳選擇在此興建家園,取名鶴湖新居。而鶴湖新居的最後完工耗費了羅氏三代人數十年的心血。老屋大門橫額上「聚族於斯」的鐫刻向我們昭示著羅氏家族興建圍屋的願望。傳說當年圍屋之地被周圍的大小7個嶺崗包圍,圍屋自居於中間的小土墩之上,構成「七星伴月」的格局。明顯不同於一般的坐北向南。
文武帝宮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是深圳保存最為完整的文武帝宮。「文帝代表孔子,武帝代表關公,文武帝宮是當地客家文化的象徵與體現,客家人崇尚孔子關公,把他們當作神供奉,說明客家文化與儒家文化是相吻合的。」
龍田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坑梓鎮田段心村 2002.7.17 黃姓客家圍屋(清道光年)
茂盛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區橫崗鎮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圍屋(清咸豐年)
大坑煙墩 市級 明 龍崗區大鵬鎮大亞灣 1984.9.6 大鵬古城附屬軍事設施,歷代均有修葺
賴恩爵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賴太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劉起龍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振威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即賴恩爵府,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劉起龍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D. 深圳還有哪些古跡遺址
赤灣古炮台,大鵬古鎮,新安古城,龍崗客家民居,山崗遺跡,咸頭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沙井龍津古石塔,筍崗老圍元勛舊址,赤注天妃廟,中英街,赤灣天後宮,大鵬所城,振威將軍賴恩爵墓,大萬世居,鶴湖新居,文武帝宮。
E. 深圳有哪些考古遺址
咸頭嶺遺址、屋背嶺遺址、鐵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遺址、大鵬所城遺址。
1、咸頭嶺遺址
咸頭嶺遺址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大鵬街道辦事處咸頭嶺村, 面積30000平方米。該遺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發現的,出土的遺存有新石器時代和商時期的,其中新石器時代的遺存最為重要。根據碳十四測定的數據,該遺址應距今7000―6000年。
2、屋背嶺遺址
屋背嶺遺址是1999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是商時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屬小型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壙較小,骨架無存,葬具不詳。
隨葬品位置無規律,有的呈碎片散置墓中,有的顯系放置之前已殘缺。少者1件,多者5件,以陶器為大宗,有少量玉、石器。陶質較軟,極易破碎。
3、鐵仔山古墓群
自1983年以來,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鐵仔山南坡山腳下(今華寶飼料廠內)搶救發掘了漢代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古墓葬130多座,發現了「熹平四年」(175年)的東漢墓,出土了東漢人頭印紋磚和銅鏡等一批重要文物。
4、新安故城遺址
新安故城(又名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8米處(深南大道旁),佔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規模的歷史文物旅遊景點,又稱南頭古城,具有1730餘年的悠久歷史。
5、大鵬所城遺址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市東部龍崗大鵬新區大鵬鎮鵬城村,佔地約11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涌現了賴恩爵、賴信揚、賴恩錫、劉起龍、劉黑仔等一批傑出的民族英雄。
F. 深圳境內還有哪些古人類活動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以龍崗區的咸頭嶺、大黃沙、鹽田區的大梅沙區等沙丘遺址為代表。
夏商周時期的遺址和遺物以南山區的屋背嶺、向南村、疊石山、鹽田區的大梅沙遺址為代表。
漢代及漢以後的考古發掘,主要是城址、窯址、銅錢窖藏和大量的墓葬等。
深圳可以追溯的城市歷史至少是17 0 0多年前的東漢,而深圳有人類生活的歷史則可以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從上世紀80年代深圳開展考古調查以來,2000年,寶安西鄉鐵仔山古墓群被列入「全國重要考古發現」;2001年和2006年,南山區屋背嶺商時期墓葬群考古發掘以及大鵬咸頭嶺遺址分別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鐵仔山南坡地底下,是層層疊疊的千年古墓;屋背嶺半山腰上,商周戰國碎陶片俯拾皆是;大鵬半島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那斑駁陸離的沙丘……置身其間,會有瞬間穿越千年的錯覺。
深圳可以追溯的最久遠歷史的證明,可能要數大鵬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這里是珠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遺址,為珠三角地區同時期相關遺址分期、斷年奠定了基礎。遺址位於大鵬新區大鵬街道迭福村(原名咸頭嶺村),該村地處大鵬半島西北岸,依山傍海,坐落在大鵬灣東北的迭福灣內。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佔地面積約三萬平方米,西北至東南長200米左右,西南至東北寬150米。1985年5月、1989年9月,深圳博物館在咸頭嶺咸頭嶺遺址先後開展兩次發掘,共發掘面積627平方米,初步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1992年,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李伯謙教授指出,「咸頭嶺這類遺存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文化的鮮明特徵」,提出以咸頭嶺遺址為代表,將珠三角地區同時期考古學文化命名為「咸頭嶺文化」。這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以深圳地名來命名的考古學文化。2005年12月,北京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針對咸頭嶺遺址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測年報告出爐,得出的測年數據都指向一個年代區間———距今6900多年至6300年前後。
屋背嶺遺址位於南山西麗鎮福光村北的屋背嶺山坡。2001年4月至7月,深圳市文管辦在屋背嶺遺址進行試掘,墓葬出土的遺物多為商時期,有陶罐、陶豆、陶缽、陶紡輪、玉矛等;另有東周墓葬2座,出土銅矛、銅斧、銅劍等;有的灰坑還出土了米字紋陶片、方格紋陶片等。從2001年至2002年,試掘和正式發掘的商時期墓葬有94座,各種珍貴文物多達300件,如今這些文物藏於南頭古城博物館。作為廣東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商時期墓葬群,屋背嶺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深圳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有了自己的文明,它對於建立嶺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編與咸頭嶺遺址、屋背嶺遺址相比,鐵仔山古墓群遺址的保護相對較好。1984年和2000年經過兩次發掘,鐵仔山古墓群共發掘出漢代至明清時期墓葬300多座。這個濃縮了近十個朝代的墓葬遺址,最重要的是發現了「熹平四年」(175年)的東漢墓,出土了東漢人頭印紋磚、銅鏡、陶瓷等重要文物,由此證明了深圳城市歷史至少有1700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等考古學專家曾評價說,鐵仔山古墓群歷史延續時間之長、古墓數量之多、墓葬之密集及形制之多樣,在全國也屬少見。
G. 初一歷史知識與能力你還知道深圳境內的哪些考古遺址
龍崗區的咸頭嶺、大黃沙、鹽田區的大梅沙I區等沙丘遺址為代表;夏商回周時期的遺址和遺答物,其中以南山區的屋背嶺、向南村、疊石山、鹽田區的大梅沙遺址為代表。漢代及漢以後的考古發掘,主要是城址、窯址、銅錢窖藏和大量的墓葬等。
深圳現已有大鵬所城、南宋黃默堂墓、明代南頭古城等43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國家級1處,省級10處,市級32處。目前又已完成「中英街墓碑」、「鐵仔山古墓葬遺址」、「龍津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