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日本人遺址

日本人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19 11:58:34

Ⅰ 求吉林省旅遊景點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長春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長白山、長春世界雕塑公園、偽滿皇宮博物院、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文化旅遊區、值得去的有:

1、長春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溪流橋至河沿橋段,佔地約1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濕地、溢流壩、園林綠化和船台4部分。公園內種植了白樺、雲杉、五角楓、水曲柳、蘆葦、菖蒲、荷花及4萬株綠化喬木,6萬叢灌木,3萬平方米水生植物蘆葦,2萬平方米千屈菜,10萬平方米宿根花卉等植物。高品質的生態濕地景觀,雖為人工,宛若天成。

偽滿皇宮本身的性質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代君主---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的宮廷遺址,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炮製偽滿洲國並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偽滿皇宮歷史背景的復雜性、文化內涵的多重性,決定了其性質的獨特性,以及文化資源的稀缺性、世界性和獨有性。

Ⅱ 日本古代史

日本古代史論壇:
http://www.cn-history.net/jap/index.php
現在帖子還不多。

[資料]日本古代史
http://www.300000.org/bbs/printpage.asp?BoardID=93&ID=25183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舊石器文化與日本人的起源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角,是我國東方的一個島國。

在洪積世(注1)的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與大陸相連。大約在洪積世晚期至沖積世(注2)初期,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日本海,先後形成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沖積世末期,日本各地海岸線向里後退,距今約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日本列島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數達1000處,分布范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遍及全日本。這里只介紹幾個重要的遺址。

1949年相澤忠洋在群馬縣新田郡笠懸村岩宿的赤土層(注3)發現人類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隨後由明治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發掘,發現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個遺址被稱為「岩宿文化」。它是開始製造陶器以前的文化,比繩紋陶器文化要早。岩宿文化揭開了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發現岩宿文化2年之後,即1951年,發現丁東京都板橋區的茂呂遺址。

1960年芹澤長介等人對長崎縣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進行發掘,出土石器、爪形紋和隆線紋陶器。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測定,為時約當13600年前。

1964年芹澤長介等人發現了大分縣日出町早水台遺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舊石器出土。這種石器被推定為第三間冰期(注4)的,屬於前期舊石器。

1965年芹澤長介等人又發現了樞木縣板木市星野遺址,屬前期舊石器。據研究,星野遺址的下層文化與我國周口店上層文化有關連。(注5)

除以上外,1959年在大分縣丹生高地發現了礫石石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據研究,出土石器的地質年代可能是第三間冰期,器形屬於分布在東亞、南亞一帶的前期舊石器文化,並具有周口店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有些學者以石器出土的地層不明為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從群馬縣勢多郡新里村鶴谷、不二山出土的石器以及群馬縣權現山I文化層出土的石器也被認為是前期舊石器。

二、日本人的起源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注6)、葛生人(注7)、牛川人(注8)、三日人(注9)、浜北人(注10)、聖岳人(注11)、帝釋觀音堂人(注12)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注13)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 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注14)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注15)。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注16)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注17)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22.1%,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注18)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注19)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末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木通)口清之說:「日本人是在日本產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華南的洪積期化石人有關系的日本化石人為核心,漸次加入南方的馬來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後產生出尚未完全統一的現代日本人。」(注20)在此問題沒定論的當前,這似乎不失為值得參考的見解。

三、舊石器文化

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

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

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注21)

遠古人類為同大自然斗爭,組成了原始群。集體狩獵和採集,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婚姻關系是不分長幼的亂婚。後來,這種亂婚逐步過渡到同輩間發生夫妻關系的血緣群婚。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不同群的同輩男女之間群婚的族外婚制。於是從這時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樣,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有舌尖狀器的出現,為後來弓箭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時代的門檻了。

…… …… ……

Ⅲ 日本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嗎

沒有 從來沒有過

中國和日本有大規模交往和接觸是在隋朝的事情
鼎盛時期是在盛唐---遣唐使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吧
電影《天地英雄》就是以這種背景為基礎而創作的!

古代時期日本同中國、朝鮮及東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十分活躍,中國盛唐時,日本曾經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商人也經常往來於日本和中國及亞洲各國之間,那時的日本是一個開放的國家。

參考資料:http://www.manhome.cn/Heritage/Knowledge/200604/113.html

日本古代史
http://www.300000.org/bbs/printpage.asp?BoardID=93&ID=25183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舊石器文化與日本人的起源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角,是我國東方的一個島國。

在洪積世(注1)的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與大陸相連。大約在洪積世晚期至沖積世(注2)初期,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日本海,先後形成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沖積世末期,日本各地海岸線向里後退,距今約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日本列島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數達1000處,分布范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遍及全日本。這里只介紹幾個重要的遺址。

1949年相澤忠洋在群馬縣新田郡笠懸村岩宿的赤土層(注3)發現人類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隨後由明治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發掘,發現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個遺址被稱為「岩宿文化」。它是開始製造陶器以前的文化,比繩紋陶器文化要早。岩宿文化揭開了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發現岩宿文化2年之後,即1951年,發現丁東京都板橋區的茂呂遺址。

1960年芹澤長介等人對長崎縣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進行發掘,出土石器、爪形紋和隆線紋陶器。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測定,為時約當13600年前。

1964年芹澤長介等人發現了大分縣日出町早水台遺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舊石器出土。這種石器被推定為第三間冰期(注4)的,屬於前期舊石器。

1965年芹澤長介等人又發現了樞木縣板木市星野遺址,屬前期舊石器。據研究,星野遺址的下層文化與我國周口店上層文化有關連。(注5)

除以上外,1959年在大分縣丹生高地發現了礫石石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據研究,出土石器的地質年代可能是第三間冰期,器形屬於分布在東亞、南亞一帶的前期舊石器文化,並具有周口店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有些學者以石器出土的地層不明為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從群馬縣勢多郡新里村鶴谷、不二山出土的石器以及群馬縣權現山I文化層出土的石器也被認為是前期舊石器。

二、日本人的起源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注6)、葛生人(注7)、牛川人(注8)、三日人(注9)、浜北人(注10)、聖岳人(注11)、帝釋觀音堂人(注12)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注13)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 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注14)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注15)。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注16)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注17)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22.1%,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注18)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注19)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末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木通)口清之說:「日本人是在日本產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華南的洪積期化石人有關系的日本化石人為核心,漸次加入南方的馬來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後產生出尚未完全統一的現代日本人。」(注20)在此問題沒定論的當前,這似乎不失為值得參考的見解。

三、舊石器文化

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

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

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注21)

遠古人類為同大自然斗爭,組成了原始群。集體狩獵和採集,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婚姻關系是不分長幼的亂婚。後來,這種亂婚逐步過渡到同輩間發生夫妻關系的血緣群婚。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不同群的同輩男女之間群婚的族外婚制。於是從這時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樣,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有舌尖狀器的出現,為後來弓箭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時代的門檻了。

Ⅳ 關於古代的日本國

舊石器文化與日本人的起源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角,是我國東方的一個島國。

在洪積世(注1)的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與大陸相連。大約在洪積世晚期至沖積世(注2)初期,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日本海,先後形成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沖積世末期,日本各地海岸線向里後退,距今約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日本列島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數達1000處,分布范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遍及全日本。這里只介紹幾個重要的遺址。

1949年相澤忠洋在群馬縣新田郡笠懸村岩宿的赤土層(注3)發現人類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隨後由明治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發掘,發現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個遺址被稱為「岩宿文化」。它是開始製造陶器以前的文化,比繩紋陶器文化要早。岩宿文化揭開了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發現岩宿文化2年之後,即1951年,發現丁東京都板橋區的茂呂遺址。

1960年芹澤長介等人對長崎縣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進行發掘,出土石器、爪形紋和隆線紋陶器。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測定,為時約當13600年前。

1964年芹澤長介等人發現了大分縣日出町早水台遺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舊石器出土。這種石器被推定為第三間冰期(注4)的,屬於前期舊石器。

1965年芹澤長介等人又發現了樞木縣板木市星野遺址,屬前期舊石器。據研究,星野遺址的下層文化與我國周口店上層文化有關連。(注5)

除以上外,1959年在大分縣丹生高地發現了礫石石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據研究,出土石器的地質年代可能是第三間冰期,器形屬於分布在東亞、南亞一帶的前期舊石器文化,並具有周口店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有些學者以石器出土的地層不明為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從群馬縣勢多郡新里村鶴谷、不二山出土的石器以及群馬縣權現山I文化層出土的石器也被認為是前期舊石器。

二、日本人的起源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注6)、葛生人(注7)、牛川人(注8)、三日人(注9)、浜北人(注10)、聖岳人(注11)、帝釋觀音堂人(注12)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注13)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注14)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注15)。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注16)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注17)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22.1%, 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注18)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 (注19)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末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木通)口清之說:「日本人是在日本產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華南的洪積期化石人有關系的日本化石人為核心,漸次加入南方的馬來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後產生出尚未完全統一的現代日本人。」(注20)在此問題沒定論的當前,這似乎不失為值得參考的見解。

三、舊石器文化

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

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

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注21)

遠古人類為同大自然斗爭,組成了原始群。集體狩獵和採集,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婚姻關系是不分長幼的亂婚。後來,這種亂婚逐步過渡到同輩間發生夫妻關系的血緣群婚。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不同群的同輩男女之間群婚的族外婚制。於是從這時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樣,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有舌尖狀器的出現,為後來弓箭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時代的門檻了。

日本史
原始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室町時代

然後就是織豐時代和江戶德川幕府時代

Ⅳ 日本其實屬於中國的一個省

日本古代史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舊石器文化與日本人的起源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角,是我國東方的一個島國。

在洪積世(注1)的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與大陸相連。大約在洪積世晚期至沖積世(注2)初期,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日本海,先後形成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沖積世末期,日本各地海岸線向里後退,距今約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日本列島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數達1000處,分布范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遍及全日本。這里只介紹幾個重要的遺址。

1949年相澤忠洋在群馬縣新田郡笠懸村岩宿的赤土層(注3)發現人類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隨後由明治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發掘,發現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個遺址被稱為「岩宿文化」。它是開始製造陶器以前的文化,比繩紋陶器文化要早。岩宿文化揭開了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發現岩宿文化2年之後,即1951年,發現丁東京都板橋區的茂呂遺址。

1960年芹澤長介等人對長崎縣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進行發掘,出土石器、爪形紋和隆線紋陶器。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測定,為時約當13600年前。

1964年芹澤長介等人發現了大分縣日出町早水台遺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舊石器出土。這種石器被推定為第三間冰期(注4)的,屬於前期舊石器。

1965年芹澤長介等人又發現了樞木縣板木市星野遺址,屬前期舊石器。據研究,星野遺址的下層文化與我國周口店上層文化有關連。(注5)

除以上外,1959年在大分縣丹生高地發現了礫石石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據研究,出土石器的地質年代可能是第三間冰期,器形屬於分布在東亞、南亞一帶的前期舊石器文化,並具有周口店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有些學者以石器出土的地層不明為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從群馬縣勢多郡新里村鶴谷、不二山出土的石器以及群馬縣權現山I文化層出土的石器也被認為是前期舊石器。

二、日本人的起源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注6)、葛生人(注7)、牛川人(注8)、三日人(注9)、浜北人(注10)、聖岳人(注11)、帝釋觀音堂人(注12)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注13)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注14)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注15)。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注16)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注17)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 22.1%,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注18)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注19)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末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木通)口清之說:「日本人是在日本產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華南的洪積期化石人有關系的日本化石人為核心,漸次加入南方的馬來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後產生出尚未完全統一的現代日本人。」(注20)在此問題沒定論的當前,這似乎不失為值得參考的見解。

三、舊石器文化

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

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

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注21)

遠古人類為同大自然斗爭,組成了原始群。集體狩獵和採集,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婚姻關系是不分長幼的亂婚。後來,這種亂婚逐步過渡到同輩間發生夫妻關系的血緣群婚。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不同群的同輩男女之間群婚的族外婚制。於是從這時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樣,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有舌尖狀器的出現,為後來弓箭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時代的門檻了。

Ⅵ 日本本來是中國的一個省的嗎

日本在大化改新前是中國的蕃國,大化改新,宣告不再與中國君臣相稱,但依然在外交上,朝貢中國為上國大邦.

Ⅶ 誰能介紹一下日本古代的歷史(明治維新之前的)

日本國,古稱「大和」。古代中國稱日本為「倭」。 7世紀後半期起以「日本」為國號,19世紀末葉起稱「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用現稱。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弧形列島,由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島及數以千計的小島組成。東和西南瀕太平洋,西和北臨中國東海、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蘇聯僅一水之隔。總面積37萬余平方公里。人口 12055萬(1985),基本居民為大和族。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通用日語,首都東京。
古代日本(迄公元12世紀末) 石器時代 日本舊石器時代,亦稱「無陶器時代」或「先陶器時代」。其上限無確考,據推測,距今約20~30萬年前;其下限距今約 1萬年前。日本舊石器時代和亞洲大陸舊石器時代是並行的。日本新石器時代文化稱繩紋文化,因陶器有繩紋而得名。其上限距今約9500年或1萬年前(一說4500年前),下限為公元前3~前2世紀。
金石並用時代 繼繩紋時代之後,日本於公元前3~前 2世紀進入彌生時代,即金石並用時代。這一時代的文化稱彌生文化,因陶器出土於東京都彌生町(在今東京都文京區)而得名其下限止於公元3世紀。在彌生時代,中國大陸的水稻栽培技術和青銅器、鐵器等金屬文化經由朝鮮傳入日本。
原始氏族公社 日本石器時代是母權氏族公社階段,繩紋時代是其繁榮時期。繩紋時代後期和晚期的人口估計有12~15萬。人們多棲身於被稱作「豎穴」的原始房屋裡,靠狩獵和漁撈為生。社會處於採集經濟階段。狩獵使用弓矢,漁撈則使用魚鉤和網罾。獵場、漁場和主要生產工具為公社成員所共有。所有社會成員權利平等,實行共同生產和平均分配,無貧富貴賤之別。進入彌生時代後,父權氏族公社逐漸取代母權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趨於解體。 日本人種和民族的形成 迄今日本考古出土的人骨化石很少。1931年在兵庫縣明石市西八木海岸發現人類腰骨化石,後命名為「明石原人」。1950年在□木縣葛生町附近、1957年在愛知縣豐橋市牛川町、1958和1961 年在靜岡縣引佐郡三日町相繼發現一些人骨化石。據此推測,洪積世日本列島已有人類存在。關於日本人種和民族的形成,學術界一般推測日本最早的居民經由北亞和南亞兩條路線來到日本列島,經過長期混血,大約在彌生時代以前形成具有共同語言和風俗習慣的日本民族。
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彌生時代是日本文明史的開端。由於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出現,特別是青銅器和鐵器等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彌生時代中期日本從原始公社制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據中國《漢書》記載,大約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日本列島出現了百餘個由村社首長統治的小部落。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漢武帝在朝鮮設置的樂浪郡獻上貢物。後經長期兼並,至公元2~3世紀形成了規模較大的30多個部落。據《後漢書》和《三國志》的《魏志·倭人傳》記載,公元2世紀末至3世紀初出現了邪馬台國。邪馬台國統轄約 30個部落,成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已有統治機構和貧富、階級差別,是日本奴隸制社會初期粗具規模的國家。該國女王卑彌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國洛陽,魏明帝封她為「親魏倭王」,授與金印紫綬。其後繼女王□與(台與)亦曾遣使向西晉王朝朝貢。
古墳時代和倭王統治 公元4~7世紀,日本歷史稱古墳時代。因當時統治階級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墳丘形狀多種多樣,其中最有特色的前方後圓墳,是奴隸主王權的象徵。初期最大規模的古墳集中於畿內的大和地方。這種奴隸主王權,日本史稱「大和朝廷」,即「大和國」。其統治者為日本皇室的祖先。從 4世紀下半葉到 5世紀,古墳分布的地區逐漸擴大,這表明大和國家從東到西逐步實現國土的統一。大和國家是以氏姓制度和部民制著稱的奴隸制國家。在倭王之下初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官僚統治機構。自 4世紀後半期起,大和國家為掠奪奴隸和財富,開始向朝鮮南部進行擴張。6世紀後半期起,由於父權家長制家族的發展,大和國家的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趨尖銳。加之,對朝鮮半島侵略失利,奴隸主王權面臨危機。推古女帝的攝政聖德太子於 7世紀初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抑制豪族,革新政治。是為推古朝改革。對外,日本積極同中國開展外交,先後派遣隋使4次 (600、607、608、614),積極吸收中國文化。此時,倭王對外稱號改為天皇。
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律令制社會 592年推古女帝即位後,因帝都在飛鳥地方,故稱飛鳥時代(592~710); 710 年元明天皇(707~715在位)遷都平城京(今奈良市)後,奈良時代(710~794)開始 (見彩圖日本平城京 (奈良)遺址);794年(一說784),桓武天皇(781~ 806在位)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到1192年建立鐮倉幕府的400年間,史稱平安時代。在這600年間,日本處於天皇的最高權力統治之下。從 630年起的200 多年間,為了向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和典章制度,日本先後派遣唐使19次,實際到達的有13次。這對日本古代的改革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國唐朝的律令制度,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完成了推古朝改革未竟的事業,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制官僚統治機構,世襲氏姓貴族制度被廢除,高度中央集權的奴隸主王權統治即古代天皇製得以確立。律令制的完成,經過半個多世紀。 701年制定、次年實施的《大寶律令》將大化改新的成果在制度上鞏固下來。大化改新後建立的國家體制,史稱律令國家;就社會組織而言,則稱律令制社會。關於大化改新的性質,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中國史學界多認為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制社會變革」。
自8世紀前半期起,由於土地不足,國家被迫允許私人開墾新田。 723年頒行《三世一身法》,規定凡新造溝池開墾的水田,允許三代人私有;凡利用原有溝池開墾的水田,准給本人一代使用。 743年又頒行《墾田永世私有法》,允許墾田永遠歸私人所有。於是真正的私有領地開始出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日本庄園制度不斷發展;進入10世紀以後,律令制趨於衰微和蛻變。在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基礎上,自 9世紀中葉迄11 世紀下半葉,外戚藤原氏擅權,被稱為攝關政治的貴族政治體制占統治地位。之後,以太上天皇為代表的皇室勢力伸張,以院政取代攝關政治。與此同時,伴隨庄園成長的新興武士勢力於10世紀登上歷史舞台。武士勢力的核心是地方庄園領主階層,他們逐步演變成封建的軍事農奴主。號稱「武家棟梁」的源平兩氏,經過為皇室貴族效力的階段,展開了爭奪國家權力的激烈斗爭。這一斗爭持續到12世紀末。
古代經濟和文化 大約4世紀下半葉起,中國和朝鮮的移民不斷來到日本,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日本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大化改新起五六百年間,社會經濟有顯著進步。農業已普遍使用鐵制農具,水田耕作的集約程度提高,水利事業發展,耕地面積不斷增加。養蠶受到政府鼓勵,手工業生產也獲得發展。 與此同時,文化也日臻繁榮。繼4~5世紀漢字和儒家經典傳入之後, 6世紀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從而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先後出現了著名的三大文化:6世紀末至7世紀上半葉的飛鳥文化,是以寺院為中心的初期佛教文化;7世紀下半葉的白鳳文化,則在佛教藝術方面通過中國唐朝接受印度文化的影響; 8世紀的天平文化深受中國唐朝文化的影響,除佛教美術外,還有《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國史的編纂,以及《懷風藻》、《萬葉集》等著名詩集的編撰。平安時代初期,除佛教文化外,在學術和文化方面深受唐朝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開始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兩套日本表音文字。隨後,創立「國風文化」,出現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等文學傑作。
中世紀日本(12世紀末~1868年)
武家政權的建立和發展 自12世紀末迄16世紀末約400年間,日本社會處於封建制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其特點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發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權並存以及朝廷勢力不斷削弱。1192年源賴朝(1147~1199)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鐮倉開創幕府,開武家政權的先河。1333年,以後醍醐天皇(1318~1339在位)為首的宮廷貴族用武力推翻了鐮倉幕府。次年改元建武。史稱「建武中興」。 1336年武士巨頭足利尊氏(1305~1358)攻入京都,開創室町幕府,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從此出現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時代。1392年南北朝議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統一全國。
大名領國制的確立和人民斗爭
從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封建制不斷發展,幕府集權統治逐漸走向封建分權割據。南北朝時代庄園制趨於衰落,守護大名領國制形成。1467年(應仁元年)爆發應仁之亂,此後至1568年出現一個長達百年的群雄割據時期,史稱戰國時代。守護大名領國制演變為戰國大名領國制。在大名領國制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加劇,爆發了多種形式的斗爭。其中有農民反對地主壓榨、反對商人高利貸盤剝的「德政暴動」,有各領國內武士為爭奪領地而進行的「國人暴動」;還有農民借宗教信仰而進行的反對領主的「一向宗暴動」。
鐮倉和室町時代的經濟和文化
鐮倉時代出現水田稻麥兩熟、旱地麥豆兩熟或三熟的種植法。農業技術進步,耕地面積擴大。從中國傳入的茶葉栽培盛行,並開始種植從朝鮮傳來的棉花。手工業和運輸業興旺起來。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發達和城市興起,同中國、朝鮮等地的貿易也日益發展。
文化方面,從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在中國宋元兩朝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武士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興起,禪宗尤為武士所尊崇(見彩圖日本武士畫像)。出現了以京都、鐮倉的五山禪林為中心的 「五山文學」。作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礎。中國的「朱子學」受到重視。連歌、能樂等文藝形式興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國家統一和織豐政權 戰國時代末期,在群雄中嶄露頭角的武將織田信長於1573年推翻室町幕府,國家開始走向統一。織田信長的繼承者豐臣秀吉於1590年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建立的統治,是沒有幕府的武家政權,史稱「織豐政權」。織豐時代亦稱 「安土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在完成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在全國實行「檢地」(1582~1598,史稱「太□檢地」);頒布「刀狩令」 (1588),收繳農民手中的武器;固定武士和農民的身份,實行「兵農分離」;為防止西方殖民勢力入侵,查禁基督教。通過「檢地」,豐臣秀吉集中掌握全國土地,徹底廢除了庄園領主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領主所有制。原來在庄園制下受層層剝削的小佃農,得以自立為自耕農。豐臣秀吉妄圖征服中國(明朝),為此假道朝鮮,於1592和1597年兩次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織豐政權時期,日本開始同西方發生接觸,歐洲文化傳入日本。1543年以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踵而至,同日本進行貿易。1549年西班牙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到日本傳布基督教。1582~1590年,九州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也向歐洲派遣了使節。
幕藩統治體制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是為江戶幕府,亦稱「德川幕府」。江戶幕府的統治制度,史稱「幕藩體制」。幕府為集中權力和控制諸侯,除頒行有關法令外,還實行參覲交代制度。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勢力入侵,自17世紀30年代起頒行鎖國令,至1853年實行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鎖國政策。
江戶時代的經濟和文化 江戶時代的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農業生產方面,農作物品種增多,耕作技術和灌溉設施等都有所進步,人口和耕地面積尤以前期增加較快,商業性農業也有所發展,漁業、鹽業和山林、水產業更加興旺。手工業和農業進一步分離,自江戶中期以後農村工業得以建立。除江戶、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外,稱為「城下町」的封建城鎮布滿全國。全國政治中心江戶,18世紀初人口約 100萬,為當時世界最大城市。幕府努力開發礦山,鑄造全國統一的貨幣;開發水路航運,修築港埠。由於商業繁昌,以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主的城市居民階層(町人)日益成長。幕府末期,日本開始採用西方近代技術開辦新式軍火工廠和紡織等工業企業。
江戶時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町人文化」興起,出現了一批以描寫町人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小說、詩歌、繪畫、版畫和戲曲。中國書籍大量輸入,對儒家學說、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以及孫吳兵法等的研究活躍。江戶時代中期出現了稱為「國學」(日本學問)的新學術部門,代表人物有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等。在自然科學方面,創立了「和算」(日本數學);還通過荷蘭書籍學習西方醫學、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以及武器、船舶的製造技術,稱為「蘭學」。在教育方面,各地興辦稱為「寺子屋」(寺塾)的學塾,庶民得以學習讀寫算的知識。自江戶中期起以安藤昌益、高野長英、渡邊華山為代表的一批進步思想家,著書立說批判封建制和幕府鎖國政策,要求革新,導致1839年幕府迫害蘭學家的「蠻社獄」。
(封建社會的解體)江戶時代,由於商品貨幣經濟關系的發展,作為幕藩統治基礎的封建自給自足經濟漸趨瓦解。幕末,在農業經營方面發生僱傭勞動關系;批發行支配的農村家庭手工業愈益發展,逐漸出現一些手工工場。這表明,資本主義在日本開始萌芽。與此相適應,出現了介於封建領主和農民之間的新剝削階層-「豪農」 (地主富農)和「豪商」(商業高利貸主)。同時,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激化,1637年爆發了農民和天主教徒反對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的島原起義,1837年又發生了城市平民參加的大鹽平八郎起義。19世紀40年代以後,以農民起義和城市貧民搗毀運動為主要形式的反封建斗爭愈演愈烈,給幕藩統治以沉重打擊。幕府在鎮壓人民斗爭的同時,自18世紀前期起迄19世紀40年代初,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但是,這些改革都不能挽救幕府的統治危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危機加深,幕藩統治體制搖搖欲墜,封建社會加速解體。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M.C.佩里率艦隊駛抵日本,以武力要挾日本開國(見彩圖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M.C.佩里率部在浦賀港登陸(1853年7月))。次年美國迫使德川幕府簽訂《日美和好條約》(《神奈川條約》)。1858年日本又被迫與美國、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分別簽訂了通商條約,總稱「安政條約」,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宣告破產。西方列強強加給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日本的法權和關稅自主權橫遭剝奪,面臨嚴重的半殖民地危機。
日本農民起義(18世紀) 近現代日本(1868~ ) 政權和近代天皇制的確立 日本「開國」後,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以下級武士改革派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運動,不久發展為轟轟烈烈的倒幕維新運動。1868年倒幕維新派發動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歷史轉折點。
明治政府在「戊辰戰爭」(1868~1869)中取勝後,在 「富國強兵」、「文明開化」和「殖產興業」三大口號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圖徹底廢除幕藩封建割據體制,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同時提倡向西方國家學習,發展資本主義,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帶來的半殖民地危機,以把國家建成一個獨立自主的近代資產階級國家。19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在群眾斗爭的壓力下,明治政權向君主立憲政體演變。1885年廢除太政官制,實行內閣制。1889年頒布明治憲法(1890年實施)。1890 年開設國會。日本式的君主立憲體制-近代天皇制從此確立。近代天皇制實質是地主資產階級專政,屬資產階級政權范疇。
日本資本主義的形成 19世紀70年代,明治政府在接收幕藩經營的工礦企業的基礎上實行「殖產興業」,積極引進西方近代技術和設備,興辦以軍工為主的國營企業,發展交通運輸和通信部門,建立起統一的近代金融貨幣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80年代初,政府將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擁有特權的資本家(「政商」)。這些資本家遂成為日本財閥的前身。在國家積極扶植下,私人資本迅速發展。自80年代中期起,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熱潮。19 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從制絲、棉紡等輕工業部門到鋼鐵、機械、造船、電力等重工業部門完成了產業革命。在產業革命過程中產生了近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日本資本主義遂告形成。 大陸政策和軍國主義路線 由於明治維新這一資產階級改革運動的不徹底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從而為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明治政府中掌握實權的資產階級改革派,繼承封建時代武士道的衣缽,在爭取實現「富國強兵」、擺脫半殖民地危機的過程中,採取了「失之西方、取之東方」的方針。他們對西方列強屈從妥協,對亞洲鄰國則實行侵略擴張。在近代天皇制確立的同時,明治政府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並制定了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大陸政策」和軍國主義路線。早在19世紀70年代日本就曾借故入侵中國台灣和朝鮮。1894年,英國出於對抗俄國的戰略需要,帶頭修改對日本的不平等條約,到1911年,多年懸而未決的修改條約問題獲得完全解決。1894~1895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日本戰勝,從中國索取巨額賠款,並割取台灣及澎湖列島等地。1900 年,日本又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甲午戰爭後,經過10年擴軍備戰,日本發動了以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為目的的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戰勝,割占庫頁島南部,並攫取了沙俄在中國東北的一切殖民特權。從而為日本霸佔朝鮮和在中國東北實行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 20世紀初葉,日本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日俄戰爭後,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財閥壟斷資本逐步形成,日本經濟被置於金融寡頭的壟斷統治之下。與此同時,軍人勢力煊赫,軍閥獲得軍令制定權,成立了議會和內閣不得介入的「國中之國」-軍部,軍國主義統治體制進一步鞏固。對外,在加緊向中國東北滲透的同時,悍然吞並朝鮮(1910)。從此日本躋身於國際帝國主義強國之列。 1912年明治天皇死,大正天皇即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帝國主義自相火並無暇東顧之機,極力擴大對華侵略。1915年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妄圖鯨吞整個中國。日本向西方國家提供軍需物資,大發橫財,成了暴發戶。在戰爭的刺激下,日本工業飛躍發展,生產力比戰前增加 4倍以上,鋼鐵、造船、機械、電力、化學等重工業部門產量均翻幾番。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壟斷資本空前膨脹,由負債累累的債務國一躍而變為大債權國。 日本帝國主義的重重危機 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不斷激化,工人運動、農民運動(見日本工人運動、日本農民運動)以及各種爭取自由民主、維護人民權利的社會運動此伏彼起,日本帝國主義面臨重重危機。繼19 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之後,1913年爆發了第一次擁護憲政運動。這一運動與人民群眾反對藩閥和軍閥專制、要求實現民主改革的斗爭匯合在一起,形成了稱為「大正民主」的運動和思潮。1918年,又爆發了震撼全國的米騷動。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1922年日本共產黨誕生。繼之,一些進步組織紛紛成立,日本無產階級和人民的斗爭不斷發展。日本統治當局則頒行《治安維持法》(1925),設立「特高」秘密警察,瘋狂鎮壓共產黨和工農運動。1926年大正天皇死,昭和天皇(裕仁)即位。日本繼1920年經濟危機和1923 年關東大地震引起的經濟危機之後,1927年又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為擺脫內外危機,1927年日本出兵侵入中國山東省,公然干涉中國革命。同年,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侵略中國的戰略方針。
日本社會主義星期三講習會(1907)
侵略戰爭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敗亡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席捲日本,日本帝國主義鋌而走險。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次年,製造偽滿傀儡政權,開始了在中國東北的長期殖民統治。在國內,法西斯勢力為奪取國家權力而躍躍欲試,右翼團體和軍閥緊密勾結,鼓吹「昭和維新」,推進國家法西斯化。1936年法西斯軍官發動「二二六」 武裝政變失敗後,軍部法西斯獨裁確立,進一步加緊實行侵略擴張。同年11月,日本和德國簽訂《反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見彩圖日本飛機轟炸後的上海(1937年)) 。同年11月,義大利加入《反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法西斯軸心開始形成。1939年 9月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歐戰爆發。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與美英交戰。
為進行侵略戰爭,加強軍國主義法西斯統治,日本政府於1937年掀起「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1938年頒行《國家總動員法》。通過各種立法,大搞戰時統制經濟,從而確立了戰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40年近衛文 □發動「新體制運動」,解散一切政黨,成立法西斯政治組織「大政翼贊會」。同時,大力推行軍國主義法西斯教育。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等血腥事件,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堅決反抗和世界輿論的譴責。日本人民中也出現厭戰情緒和反戰活動。由於日本對外戰爭的非正義性,加之日本資源貧乏,不勝長期戰爭的消耗,終難逃脫失敗下場。在中國人民、亞洲其他各國人民以及美國、蘇聯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國人民合力抗擊之下,1945年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橫行一時的日本軍國主義歸於敗亡,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戰犯遭到歷史的懲罰。

Ⅷ 日本古代史 番邦

日本古代史論壇:
http://www.cn-history.net/jap/index.php
現在帖子還不多。

[資料]日本古代史
http://www.300000.org/bbs/printpage.asp?BoardID=93&ID=25183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舊石器文化與日本人的起源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角,是我國東方的一個島國。

在洪積世(注1)的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與大陸相連。大約在洪積世晚期至沖積世(注2)初期,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日本海,先後形成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沖積世末期,日本各地海岸線向里後退,距今約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日本列島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數達1000處,分布范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遍及全日本。這里只介紹幾個重要的遺址。

1949年相澤忠洋在群馬縣新田郡笠懸村岩宿的赤土層(注3)發現人類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隨後由明治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發掘,發現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個遺址被稱為「岩宿文化」。它是開始製造陶器以前的文化,比繩紋陶器文化要早。岩宿文化揭開了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發現岩宿文化2年之後,即1951年,發現丁東京都板橋區的茂呂遺址。

1960年芹澤長介等人對長崎縣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進行發掘,出土石器、爪形紋和隆線紋陶器。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測定,為時約當13600年前。

1964年芹澤長介等人發現了大分縣日出町早水台遺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舊石器出土。這種石器被推定為第三間冰期(注4)的,屬於前期舊石器。

1965年芹澤長介等人又發現了樞木縣板木市星野遺址,屬前期舊石器。據研究,星野遺址的下層文化與我國周口店上層文化有關連。(注5)

除以上外,1959年在大分縣丹生高地發現了礫石石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據研究,出土石器的地質年代可能是第三間冰期,器形屬於分布在東亞、南亞一帶的前期舊石器文化,並具有周口店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有些學者以石器出土的地層不明為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從群馬縣勢多郡新里村鶴谷、不二山出土的石器以及群馬縣權現山I文化層出土的石器也被認為是前期舊石器。

二、日本人的起源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注6)、葛生人(注7)、牛川人(注8)、三日人(注9)、浜北人(注10)、聖岳人(注11)、帝釋觀音堂人(注12)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注13)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 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注14)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注15)。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注16)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注17)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22.1%,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注18)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注19)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末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木通)口清之說:「日本人是在日本產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華南的洪積期化石人有關系的日本化石人為核心,漸次加入南方的馬來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後產生出尚未完全統一的現代日本人。」(注20)在此問題沒定論的當前,這似乎不失為值得參考的見解。

三、舊石器文化

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

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

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注21)

遠古人類為同大自然斗爭,組成了原始群。集體狩獵和採集,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婚姻關系是不分長幼的亂婚。後來,這種亂婚逐步過渡到同輩間發生夫妻關系的血緣群婚。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不同群的同輩男女之間群婚的族外婚制。於是從這時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樣,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有舌尖狀器的出現,為後來弓箭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時代的門檻了。

…… …… ……

Ⅸ 只是想了解一下……

有 日本古代史論壇:
http://www.cn-history.net/jap/index.php
現在帖子還不多。

[資料]日本古代史
http://www.300000.org/bbs/printpage.asp?BoardID=93&ID=25183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舊石器文化與日本人的起源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角,是我國東方的一個島國。

在洪積世(注1)的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與大陸相連。大約在洪積世晚期至沖積世(注2)初期,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日本海,先後形成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沖積世末期,日本各地海岸線向里後退,距今約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日本列島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數達1000處,分布范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遍及全日本。這里只介紹幾個重要的遺址。

1949年相澤忠洋在群馬縣新田郡笠懸村岩宿的赤土層(注3)發現人類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隨後由明治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發掘,發現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個遺址被稱為「岩宿文化」。它是開始製造陶器以前的文化,比繩紋陶器文化要早。岩宿文化揭開了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序幕。

發現岩宿文化2年之後,即1951年,發現丁東京都板橋區的茂呂遺址。

1960年芹澤長介等人對長崎縣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進行發掘,出土石器、爪形紋和隆線紋陶器。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測定,為時約當13600年前。

1964年芹澤長介等人發現了大分縣日出町早水台遺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舊石器出土。這種石器被推定為第三間冰期(注4)的,屬於前期舊石器。

1965年芹澤長介等人又發現了樞木縣板木市星野遺址,屬前期舊石器。據研究,星野遺址的下層文化與我國周口店上層文化有關連。(注5)

除以上外,1959年在大分縣丹生高地發現了礫石石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據研究,出土石器的地質年代可能是第三間冰期,器形屬於分布在東亞、南亞一帶的前期舊石器文化,並具有周口店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有些學者以石器出土的地層不明為由,持懷疑的態度。還有從群馬縣勢多郡新里村鶴谷、不二山出土的石器以及群馬縣權現山I文化層出土的石器也被認為是前期舊石器。

二、日本人的起源

迄今日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近1000處,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滿10處。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注6)、葛生人(注7)、牛川人(注8)、三日人(注9)、浜北人(注10)、聖岳人(注11)、帝釋觀音堂人(注12)等。

這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諸說不一。(注13)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鄉不是單數,而是復數,至少是從南北兩方 面來到日本列島的。那時日本還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人來到日本比較方便。據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國北部北京猿人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經由朝鮮來到日本。(注14)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遺址中出土的舊石器在原料、器形、製作方法等方面,與北京周口店第15地點的文化遺存有許多共同之處。在鹿兒島上場遺址中發現的石球與中國讒家窯遺址中出土的石球屬於同一類型。從許家窯遺址中發現的尖狀器、刮削器同壢木縣星野遺址第7、第8層中出土的同類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遺址的長石片工藝的某些特徵。(注15)。芹澤長介認為,從早水台遺址下層、岩宿遺址零層、星野遺址下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是屬於中國周口店文化的類型。至今發現的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大部分在關東以西。(注16)賈蘭坡認為,新石器時代日本人的下頰骨具有中國猿人「下額圓枕」的特點。(注17)從語言學上看,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再從地質學上看,洪積世的日本同亞洲大陸相連,西日本又同中國、朝鮮接近。從上述看來,日本化石人是從中國移入的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長谷部言人主張日本化石人是華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積世從華南移到日本。今村豐曾對華南地方的現住居民進行過生物體測定,在數值上和現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別頭形指數和華南人很接近:古煙種基還用血型決定人種的方法。測驗結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佔31.5%,A型37。3%,B型22.1%,AB型9.1%,而有與此相似的綜合值的人種是中國湖南人和匈牙利人。(注18)因而有人大膽設想,現代日本人和現代華南人都是華南化石人產生出來的。(注19)

日本人是個復雜的人種,一方面有其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東南亞相似,和朝鮮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狹小的島國內還有明顯的地域性。不過現在日本學者一致認為日本人素來是同一人種,各個時代的形質的小變異是由生活上的諸條件產生的,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繩紋時代人。假如繩紋時代人是繼承化石人以來血緣的話,那末日本人的發源地就在中國。

(木通)口清之說:「日本人是在日本產生的,但其要素是以和華南的洪積期化石人有關系的日本化石人為核心,漸次加入南方的馬來和印尼,北方的通古斯和阿伊努人,最後產生出尚未完全統一的現代日本人。」(注20)在此問題沒定論的當前,這似乎不失為值得參考的見解。

三、舊石器文化

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

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

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

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注21)

遠古人類為同大自然斗爭,組成了原始群。集體狩獵和採集,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婚姻關系是不分長幼的亂婚。後來,這種亂婚逐步過渡到同輩間發生夫妻關系的血緣群婚。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不同群的同輩男女之間群婚的族外婚制。於是從這時起,日本也同世界各地一樣,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有舌尖狀器的出現,為後來弓箭的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已走到新石器時代的門檻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