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北京瓮城遺址

北京瓮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19 12:39:23

❶ 西城門瓮城遺址怎麼樣

廣州明代西城來門瓮城遺址 位於中自山七路西門口的明代西城門瓮城遺址,是迄今發現廣州現存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唯一城樓基址,也是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實物依據之一,更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內容。城垣由紅沙岩條石包邊,牆芯以黃褐色土夯實。現存東西殘長18.45、南北寬18.15、基址殘高3.7米。據史志記載朱元璋滅元之後派朱祖亮到廣州,拆宋代三城,擴展成現在廣州舊城區的格局。今大東門、西門口、大北門、小北門等地名就是從此開始的。清代一直沿用明代的城牆,到民國時期,孫科任廣州市市長,對舊城進行破壞性建設,移平城牆和城門,並在一些地點沿城體建築馬路。如今在人民中路、越秀中路等路段仍可見到明城牆壓在路面下的跡象。199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沒有人介紹,你走過中山路,瓮城遺址的旁邊,可能會以為是什麼爛地呢。

❷ 中國有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明清故宮: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北京市
頤和園:文化遺產,1998年列入,
北京市
天壇:文化遺產,1998年列入,
北京市
長城: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
北京市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北京市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1994年列入,河北省
平遙古城:文化遺產,1997年列入,山西省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文化遺產,1994年列入,山東省
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甘肅省
大足石刻:文化遺產,1999年列入,重慶市
秦始皇陵: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陝西省
蘇州古曲園林:文化遺產,1997年列入,江蘇省
武當山古建築群:文化遺產,1994年列入,湖北省
拉薩布達拉宮:文化遺產,1994年列入,西藏自治區
麗江古城:文化遺產,1997年列入,雲南省
泰山:自然與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山東省
黃山:自然與文化遺產,1990年列入,安徽省
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自然與文化遺產,1996年列入,四川省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1992年列入,四川省
黃龍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1992年列入,四川省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1992年列入,湖南省
廬山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景觀,1995年列入,江西省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自然與文化遺產,1999年列入,福建省
龍門石窟:文化遺產,2000年列入,河南省
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遺產,2000年列入,四川省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文化遺產, 2000年列入,安徽省
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湖北明顯陵、河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2000年列入,(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2003年列入
雲岡石窟: 文化遺產, 2001年列入,山西省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化遺產, 2004年列入,吉林省
澳門歷史城區: 文化遺產,2005年列入,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三江並流: 自然遺產,2003年列入,雲南省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自然遺產,2006年列入,四川省
安陽殷墟:歷史文化遺產,2006年7月13日列入,河南省
開平碉樓及村落:文化遺產2007年6月28日列入,廣東省

❸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遺跡保留

明城牆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殘段。明代北京內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長60里,設城門ll座,城垣全部是板築夯土牆,高12米,寬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時,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長河的河床,故將城垣改道,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
新建的北城牆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寬,高4丈多,頂寬5丈,而其他三面則高3丈余,頂闊2丈。南城垣是在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永樂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營建大內,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便將南城垣向南拓展約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環路。明正統元年(1436)修築了九門的城樓。經過修整過的城門,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瓮城,並在城垣的四角設立了角樓。除正陽門箭樓設門外,其餘均不設門。除正陽門瓮城辟門兩座外,均於瓮城內側辟門一座。此外,又把護城壕加深,有些地方還用磚石壘砌。九門的外面,原來是木橋通渡,全部改成石橋,並設立了水閘。為加固城垣,從洪武年間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層城磚。這項工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才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
新建的內城垣周長約25公里,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整個城牆內外壁均下石上磚,內為土心,牆體高約11.36米,雉堞高約1.8米,通高約13.2米余,牆底層寬約19.84米,城垣頂部寬約16米。城垣外側周築馬面,城垣上內側築宇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書聶豹等聯名提出修築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於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有一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均北向。共設城門7座,除2座便門外,其餘5座皆為皇帝命名。每座樓門各設單檐門樓1座,各門皆築瓮城,其門辟於正中,與城門相對。城垣四角各設角樓1座,東西便門各設水關1座,皆為三孔洞,內外護以鐵柵。外城垣周長約28里,內外壁均為下石上磚,牆內為土心,牆體高約6.4米,雉堞高約1.28米,城牆通高約7.68米,城垣下寬約6.4米,上寬約4.48米。明代修築的城垣,內城東、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築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
新建城垣牆體夯土層的下面、在深達5米左右的流沙層中,橫豎排列著l5層原木料,每層約達60-70根不等,每根長約6-8米左右,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是紅松和黃花松,木料之間都用大扒釘釘死,連接成一牢固整體。夯土層上面還鋪有三合土。在牆體外壁包砌大城磚的裡面還砌一層小城磚,城磚的下面均墊砌三層襯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層,內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層。城牆頂部海墁一層大城磚。明代北京內外城共有城門16座,內城9座、外城7座,內城的城門大多是根據元代古城門改建而成的。門樓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綠剪邊,三層檐歇山重樓式建築。除正陽門樓為面闊七間外,其餘八門皆面闊五間。通高在30-40米之間。外城的城門樓稍低一等,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且面闊3間,通高ll米左右,瓮城位於城門以外,將城門、城垣、箭樓、瓮城門等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整體。其上建有雉堞、宇牆。內城瓮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皆築箭樓一座,為重檐歇山頂,高30餘米,樓左右3面牆體各闢箭孔,角樓位於城牆轉角的結合部。北京城的內外城樓垣四角都建有角樓。角樓全稱應為城垣角箭樓,為重檐山頂,平面呈曲尺形,兩闊面與兩窄面牆體上分別辟有4層箭孔,闊面每面56個窄面16個,每座角樓有箭孔144個。外城角樓形體較內城要小,共有箭孔20個。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稱之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側的墩台。其高度與城垣相同。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長、寬為13米左右。又有一種稱為大馬面的墩台,其尺寸為長20米、寬35米左右。馬面間的距離不等。馬面的後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頂鋪房,面闊3間,進深l間,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內側還建有可供上下的馬道,內城計有9對城門馬道、4對角城馬道、14對城垣馬道,總計27對馬道共54條。城垣外側建有齒狀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內側建有字牆,清代城垣沒有變動。1949年後城牆逐段拆除,並在原址基礎上建為二環路,路下為環線地鐵。

❹ 水洞溝文化遺址的地理位置


水洞溝,位於寧夏銀川市濱河新區境內,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水洞溝旅遊景區南距靈武市區30公里,西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北依綿綿明長城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接。距機場僅15分鍾的車程,銀青高速及103省道依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旅遊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我們看到的是東長城,起自黃河東岸的橫城,經寧夏靈武、鹽池兩市縣,入陝西定邊縣。這段長城先後修過三次。成化十年(1474年),總制尚書餘子俊,王越修築的「河東牆」(因在黃河以東,故稱河東牆),自黃沙嘴(今橫城北)至花馬池(今鹽池縣),長387里,同時,還沿長城外側挖了44000個「品」字形的深坑,為使敵騎到達時,不宜靠近長城牆體,以加強防守。時稱「頭道邊」,俗稱「邊牆」。正德元年(1506年),三邊總制楊一清又於靈州秦修「邊牆」,得明武宗允准,因不依附宦官劉瑾等而得罪,被罷免總制三鎮(即三邊,延綏、寧夏、甘肅)軍務,」所築塞垣(即邊牆)僅四十里而已。」嘉靖十年(1531年),總制尚書王瓊因「河東牆」距沿長城所築城堡5至10公里不等,不便於防守,「同賊至不即知」,上奏朝廷,又將長城南移至堡城處修築,以為守御之便,時稱「頭道邊」,又稱「明大邊」。原築於頭道邊之北5至10公里處的「河東牆」,稱之為「二道邊」。明稱「頭道邊」的明長城,自橫城至花馬池,全長360里,稱之為「深溝高壘」,其中自清水營以西至橫牆或河邊之70里的這段長城,是加固了原有的「河東牆」,自清水營以東南移10里重新修築長城牆休,並在牆體的外側挖成寬深各3丈的塹壕,使長城易守難攻。修築長城時,有意將「草茂之地築於其內,使虜絕牧(不能到長城以外放牧),沙磧(沙漠)之地築於其外,使虜不廬(不能設賬篷或蓋房居住)」。而於長城內側又修築了一條寧(即寧夏城今銀川市)鹽(今鹽池縣)大道。其最初是出於繁重的戍軍後勤供應運輸的需要,但自萬曆二年(1574年),清水營「馬市」設立以後,「商販滿關隘,茶船遍江河。」「寧鹽大道」客觀上成為了有武裝保護的茶鹽客商來往的「黃金商道」,在明與周邊各民族的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春,玄燁(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駕親征新疆噶爾丹的分裂叛亂,就是由花馬池沿這條「寧鹽大道」西渡黃河,到達寧夏府城今銀川的。
明代於這一帶築長城時,就地取材,多用黃土10至14厘米夯層,其夯築時之可以沿清水河而築,更為取水方便,其靠近黃河處,即就近取用河水,黃河水本為紫銅色,長城及其它設施築成後,呈現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稱。「紫塞」蜿蜒於崗巒層疊和山澗溝壑之中,似巨龍起伏,蔚為壯觀。明代長城上每隔100米-200米,就有一個凸出牆外的台體,這是古代軍事建築上的一大特點。它們用於敵人兵臨城下發動攻城時,守城將士,一方面可以從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臨下進行側翼射擊,控制架梯攻城;另一方面又可指揮城頭上的守軍迎擊攻城之敵。這是一種「兩台相應,左右相救」兵法,在軍事工程上的運用。這種台體突出牆體部分一般在5米左右,基寬約10米,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牆台,它的頂部和牆體頂部同高,稱之為牆台,或叫「跨牆墩台」。牆台在平時,可供士卒巡邏放哨,台頂上設有能夠遮風擋雨的簡單房屋。「每墩蓋鋪房一座,以為守軍棲止」,所以稱之為「墩鋪」。
另一種是敵台,其不僅凸出長城牆體之外,而且頂部要高出長城牆體頂部約4米。敵台頂部也建有房屋,平時也可供人居住,又可供儲存糧草、兵器之用,類似於近代的碉堡。 紅山堡是因位於紅山地區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里山巒一片鮮紅,因命為「紅山」後訛傳為「橫山」,「紅山堡」舊時也就一名「橫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陝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紘秦築,距今已有500多年。「紅山堡」本屬靈州千戶所轄,其為正方形,邊長均為300米,設東門一道,有瓮城,門向南開。牆高8米,底寬7米,頂厚4米,是按照明代長城沿線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禦體制設置的。它東至清水營50里,西至橫城20里。
初時,駐堡將士僅為「一百二員」,就是說戍守將士只有102人。到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年),瓦剌毛里孩、阿羅書、學羅忽三部漸強,入居河套。自成化元年(1465年)瓦剌三部不斷寇掠陝西、寧夏。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於時屬靈州的紅鹽池大敗孛忽羅等部,迫使他們「渡河北去」。但韃靼部漸強,小王子部又率眾入居河套,經常侵擾邊塞「殺傷以萬計」使生產遭受嚴重破壞。這時,紅山堡等長城沿線防守任務更重。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陝西、寧夏、固原)的秦紘,委派寧夏都指使史鏞擴建紅山堡,南北長約380米,東西長約320米;瓮城長30米,寬20米。堡內住軍251名,設守堡官員一名,操守官一名。城堡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按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間營房,紅山堡應有50多間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處,我們能見到大量殘破磚瓦和建築構件殘片堆積。這里可能是守堡官員的住所,在沒遭到破壞前,可能是一座檔次較高的恢宏建築。
最初設置紅山堡等城障時,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加強長城線上的防守(這在介紹藏兵洞時已談過);二是「防秋」。所謂「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韃靼、瓦剌貴族仍然遵循突厥等游牧民族貴族的古例,就是往往於秋天馬肥草盛之際,大舉興兵南侵,這時農耕還正值秋收季節。為此,從隋唐至明,每到這時就要調集大軍戍邊,以保護百姓秋收,因稱之為「防秋」。但在客觀上,其作用並不僅如此。如自嘉靖十年(1531年),王瓊築「頭道邊」,實施「深溝高壘」後,使長城內的「寧鹽大道」和陝北有屏障保護的交通大道相銜接,從而成為商運往來的「黃金商道」。另一方面,又在橫山至清水營各城障設立驛站,其中紅山驛設驛馬18匹,原有驛站3名,新添至7名,往靈州南下關中的驛道,比過去延長了120里,是寧夏鎮軍事供應及軍機文書傳遞、官員往來的必經之道,這就和「寧鹽大道」共同構成了在軍事保護下的兩大主要交通線。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營「馬市」及「牛羊小市」進行商品交易和商貿往來,紅山堡是重要通道之一。
據志書記載,明代長城沿線自橫城起至延綏的今定邊界,共有城障21座(城堡之間又根據需要修築的小城堡稱為「障」)。橫城分邊守備17里,清水營守備36里,兩城營之間的18里統歸紅山堡分邊守備。這樣紅山堡一頭挑著橫城營,一頭挑著清水營,其軍事上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正應它在地理上的特殊性,藏兵洞的修建就更容易理解了,大約建於實施深溝高壘的嘉靖十年(1531年)。
紅山堡及其他城障之北的長城基部,一般都設有「暗門」(即類似城門的拱形小券門)可使長城內外相通,由戍軍把手,按照規定開啟。除此之外,明代在修築長城時,還於長城內側每5里築有一座烽火台,紅山堡屬下有4座,即安邊墩、大鶯墩(此墩處的長城上有「暗門」),鎮羅邊墩、窯兒邊墩。烽火台為黃土夯築,也稱煙墩、烽台、烽燧、烽堠、狼煙台,俗稱「煙火墩」。這種墩台,長城上也有設置,專用以軍事報警,白天燃煙,夜間舉火,依次遞相燃放,軍情很快就可傳報到鎮或州所。這種古老的報警方式,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無線電」。
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中規定:「合設煙墩,並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桿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傳報得宜寇敵者,准其功,違者處以軍法」。每座墩台一般設三個戍卒看守,日夜輪流值班。至於傳遞軍情,其法令又規定「令邊堠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每座烽火台,通常都配備有旗幟、鼓、弩、軟梯、炮石、火葯、火箭、狼糞、牛糞、柴草等。 水洞溝遺址幾乎從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爭議。爭議的核心,包括舊石器遺存的技術特點、文化屬性、來龍去脈,還有它和西方舊石器文化的關系。
由於水洞溝遺址中曾經出土了大量具有歐洲莫斯特、奧瑞納文化特徵的石器,與西方出土的石器技術風格極為相似,有學者便據此提出了水洞溝文化「西來說」。同樣的,水洞溝某些地點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我國北方小石器傳統的石製品,又與其同期或稍晚的華北細石器文化存在某種關聯,這兩種類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說」。
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水洞溝在三四萬年前具有豐富的水源和動植物資源,也具有比較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據此推測,大約在4萬年前,有一群原來生活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的先民受冰期嚴寒的逼迫,輾轉來到水洞溝繁衍生息,並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就地取材製作了大量鋒利的石器。但不知何故,他們後來又神秘地消失了。
1919年,比利時傳教士肯特在途經水洞溝時,落腳在「張三小店」。偶然間,肯特在水洞溝斷崖上發現了一具犀牛頭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不久,他在天津遇到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並把自己在寧夏的發現告訴了他。1923年6月,桑志華和著名學者德日進在結束對甘肅部分地區的考察之後來到水洞溝。他們信步走到斷崖邊,發現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動物化石。不久,一場歷時十二天的考察發掘就此展開,他們總共發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
1960年夏季,中蘇古生物聯合考察隊開進水洞溝,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1963年,被稱為「中國舊石器考古學之父」的裴文中親自帶隊,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
1980年寧夏博物館、寧夏地質局聯合考古隊對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則是第四次。
2003年至2007年,數十位專家學者滿懷希望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這次,是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隊。這次考古,參加人數最多、歷時最長、發掘范圍最大,收獲也最豐碩。這次,不僅調動了GPS定位儀、全站儀、攝像機等先進設備,而且邀請了地質學、年代學、古人類學、古環境學的專家到現場研討、授課,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
在水洞溝發現的90年間,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賈蘭坡,中科院院士劉東生等知名專家都曾前來發掘或考察,美國、韓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專家也都曾遠道而來。 1923年,法國神甫、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等人首次發掘了水洞溝遺址。後來經過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裴文中、賈蘭坡等人以及寧夏考古工作者的悉心研究,確認其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水洞溝的神奇還在於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禦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台、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過去,考古界將水洞溝遺址與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合稱為「河套文化」,經過多年的對比研究,發現這兩個遺址的石器在風格和類型上有著顯著的差別。同時,這兩個遺址的形成環境也有較大差異。薩拉烏蘇遺址所處環境乾冷,而水洞溝遺址的環境卻較為溫和,而且各自的文化性質也不相同,應該加以區分或者分別命名。
作為中國三大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而且是中國最早發現並進行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水洞溝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專家說,90年來,水洞溝雖然先後經歷了5次系統考古發掘,但還有許多秘密埋藏在泥土裡。

❺ 南門遺址介紹

今日揚州網消息:昨天,市考古工作者在南門遺址廣場挖掘清理出20米唐南門瓮城東城牆,在進一步清理、保護後,這處珍貴的遺址將在「4·18」開放。這段20多年前被掩埋於地下保護起來的城牆又重見天日。據考古隊印隊長介紹,被中國考古界稱作「中國的城門通史」的揚州城南門遺址,23年前,考古人員發現並初步發掘南門遺址,在將其掩埋於地下之前,做了很多「護理」,除對已經揭示的城牆重新包磚,還在遺址上鋪撒了厚達2米的沙土。時隔23年再次進行考古發掘。目前,這段古城牆已基本清理完畢,考古隊下一步工作將逐步向西發掘。

據悉,南門遺址廣場考古清理工作將於3月底前結束,屆時,南門遺址廣場,將和東門遺址廣場、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以及正在著手建設的宋大城北門遺址公園,構成揚州城四大城門景觀。另外,南門南側還發掘出罕見的宋元時期擋軍樓遺址。從遺址清理出的南宋至元朝的碎瓷片推斷,這處擋軍樓存在了上千年,為揚州城南門重要的防禦工事。據考古人員介紹,現場還多處發現古代戰爭時用的石彈,反映了宋元時期揚州城戰事頻繁。(陳躍 高松元)

❻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

❼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的文物遺存

1963年水洞溝遺址中清理出有野驢、野馬、犀牛、鬣狗、羚羊、轉角羊、牛、豬等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原件一萬一千多件。石器的主要類型有尖狀器、端刮器、刮削器,還有少量的砍伐器。尖裝器中以形狀端正固定、左右對稱明顯、背有縱脊的器形為主要特徵。砍伐器和「二級打法」的石片顯示了水洞溝石器和中國猿人石器的繼承性。還發現用鴕鳥蛋皮單面穿孔製成的圓形裝飾品,用骨片磨製的骨錐,大量人工磨製的「刀片」。
2007年寧夏考古研究所對紅山堡東北角和瓮城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紅山堡內從發掘時保留的剖面,能清楚的看到當時守軍堡寨的房屋基址、用火痕跡、動物遺骸,另外還出土了石磨盤、行軍鍋、旗墩、缸等物品。這些物品充分說明了當時在紅山堡的守軍的後勤也是在自給。
截至2012年,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在長達近90年中,從這兒出土了3萬多件古人打制並使用過的石器,還有不少古動物化石。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