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國遺址
Ⅰ 甌北的甌北歷史
甌北,俗稱江北岸。約於西漢前形成村落,西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東海王鄒搖(俗稱東甌王)曾在此建立國都,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今甌北羅浮新城,清光緒年間,這里分屬賢宰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都和仙桂鄉三十二、三十三都,民國期間,稱永嘉縣第六區羅浮鄉、鎮江鄉、江北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5月,羅浮鄉析置三江鄉。1956年3月,羅浮、浦西、礁下三個鄉合並為江北鄉。清水埠原分屬三江、江北、黃田三個鄉管轄,1981年建立清水埠鎮。1989年4月,撤銷江北鄉和清水埠鎮,建立甌北鎮(縣直屬鎮)。1992年5月,撤銷三江鄉,並入甌北鎮。2001年7月,撤銷原甌北鎮、黃田鎮、羅東鄉,建立新的甌北鎮。至此,以原甌北鎮、黃田鎮和羅東鄉的行政區域形成甌北鎮的行政區域,實行鎮管村居的體制。2011年在甌北片劃分街道。即江北街道,東甌街道,三江街道。
2011年,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永嘉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浙政函[2011]155號)、《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永嘉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溫政函[2011]73號)精神,永嘉縣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一、撤銷西溪鄉、徐嶴鄉、昆陽鄉、茗嶴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橋下鎮。調整後,橋下鎮轄2個居民區、13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橋下村。二、撤銷山坑鄉、應坑鄉、大嶴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碧蓮鎮。調整後,碧蓮鎮轄1個居民區、4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碧蓮村。三、撤銷界坑鄉、西嶴鄉、石染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巽宅鎮。調整後,巽宅鎮轄1個居民區、5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巽宅村。四、撤銷五(涑鳥)鄉、表山鄉、鯉溪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岩頭鎮。調整後,岩頭鎮轄1個居民區、8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岩頭村。五、撤銷溪下鄉、溪口鄉、張溪鄉、黃南鄉、潘坑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岩坦鎮。調整後,岩坦鎮轄1個居民區、9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岩坦村。六、撤銷花坦鄉、渠口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沙頭鎮。調整後,沙頭鎮轄1個居民區、7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高浦村。七、撤銷東皋鄉、鶴盛鄉、西源鄉、嶺頭鄉建制,其行政區域合並設立鶴盛鎮。調整後,鶴盛鎮轄5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鶴盛村。八、撤銷烏牛鎮建制,在其行政區域內設立烏牛街道辦事處。調整後,烏牛街道辦事處轄1個居民區、37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王宅村。九、撤銷上塘鎮、甌北鎮、陡門鄉、下寮鄉建制,在其行政區域內設立7個街道辦事處:1.設立東城街道辦事處。在原上塘鎮環城西路以東、縣前路以南的區域及原陡門鄉行政區域內設立東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東城街道辦事處轄1個社區、41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建鎮巷1號。2.設立北城街道辦事處。在原上塘鎮縣前路以北、永興路以東的區域及原下寮鄉行政區域內設立北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北城街道辦事處轄2個社區、42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嘉寧街123號。3.設立南城街道辦事處。在原上塘鎮環城西路以西、越江大橋以南的區域內(除縣前路以北、永興路以東區域)設立南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南城街道辦事處轄2個社區、31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永興路65號。4.設立江北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東甌大道以東、楠溪江大橋以西的區域內設立江北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江北街道辦事處轄11個社區、16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雙塔路1028號(原甌北鎮政府駐地)。5.設立東甌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東甌大道以西的區域內設立東甌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東甌街道辦事處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堡二村園區大道(現暫駐林垟村委會辦公樓)。6.設立三江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楠溪江以東的區域內設立三江街道辦事處。調整後,三江街道辦事處轄2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江頭新街。7.設立黃田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楠溪江大橋以北、楠溪江以西的區域內設立黃田街道辦事處。調整後,黃田街道辦事處轄19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千東北路571號。調整後,永嘉縣轄東城、北城、南城、江北、東甌、三江、黃田、烏牛8個街道辦事處和橋頭、橋下、大若岩、碧蓮、巽宅、岩頭、楓林、岩坦、沙頭、鶴盛10個鎮。 甌北風景羅浮山
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永嘉記》:「此山(羅浮山)秦時從海中浮來」。《永嘉縣地名志》:「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羅山,今名山平頭」。此山在甌江和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有兩座小山,相距180餘公尺。早年,兩山猶如兩艘巨艦,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顛簸搖曳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這里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將兩山連在一起,遂成今日狀況。
北面的山稱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長形,酷似一條自東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載,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早已盪然無存。南面的山稱羅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極像一隻自西向東爬行的龜,故又稱龜山。山北側半腰有楊府廟,稍遠處有黿亭和將軍殿遺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終年不涸。
唐張又新《羅浮山》詩雲:「江北重巒積翠濃,綺霞遙映碧芙蓉。不知來後滄溟上,減卻瀛洲第幾峰。」
羅浮石
晉書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記:「近代華嚴石硯,頗佳。」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羅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為硯。」光緒戊子年出版的《永嘉聞見錄》(孫同元著)中說:「舊志雲:有華嚴洞,花木繁麗,自成佳境。有石可為硯。」可見,羅浮山及屏立於北面的華嚴山,昔以盛產硯石著稱。
清《岐海瑣譚》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嘉周永岱陛任主事,盡取羅浮石鑲嵌會器等物,滿載而歸。夏仲魚詩雲:「秋峰尚不載江山,止寫臨行入畫間。今日江山移得去,羅浮石山水中山。」
白水漈
白水漈位為甌北清峰山山腳白水村,常年流水不斷,瀑布凌虛飛下,無可憑依,下有深潭,碧水幽幽。現代散文大師朱自清在浙江省第十中學(現溫州中學)任教曾游此地,並作《白水漈》一文,由此白水漈名揚四海,遊客不絕。
Ⅱ 溫州有哪些名勝古跡
溫州江心嶼
溫州雁盪山
中雁盪山
雁盪山官方網站
永嘉楠溪江
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南麂列島,南麂風景區
溫州百丈漈風景名勝區
泰順廊橋
百島洞頭
寨寮溪風景名勝區
泰順氡泉
甌海澤雅
* 蒼南縣 *
炎亭海濱風景區
漁寮風景區
蒼南石聚堂風景區
蒼南鯨頭風景區
燕窩硐
蒼南丁步頭景點
蒼南蒲壯所城
蒼南莒溪省級風景區
蒼南玉蒼山景區
蒼南玉龍湖,碗窯古村風景
* 永嘉縣 *
楠溪江
岩頭景區
獅子岩
太平岩
蒼坡村
芙蓉古村
楓林村
紅十三軍軍部舊址
楠溪江畔灘林
陶公洞
十二峰
醉溪
百丈瀑
陡門景區
崖下庫
小楠溪及沿岸灘林
石桅岩景區
四海山景區
水岩景區
北坑景區
甌渠民俗博物館
石板岩
楠溪江源頭景觀
* 文成縣 *
文成白雲庵
劉基故里
七甲寶寺
雙龍景區
紅楓古道
飛雲湖
銅鈴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
百丈飛瀑景區
朱陽九峰景區
天頂湖景區
* 瑞安市 *
寨寮溪
玉海樓
桐溪風景區
聖井山
銅盤島風景區
梅龍溪風景名勝區
林洋水鄉
卧龍峽風景名勝區
* 樂清市 *
中雁盪山視頻介紹
樂清中雁盪山玉甑峰
西祭
中雁盪山三湖
中雁盪山東西二祭
中雁盪鳳凰山
劉公谷
楊八洞
中雁盪山人文歷史
* 平陽縣 *
南雁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南雁盪山仙姑洞
南雁盪雲關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
愛山亭
三台道院
東南屏障
會文書院
疇溪
南麂
飛來石
涼亭
試劍石
風動岩
美齡宮
赤岩山
南雁門
龍戲潭
西灣風景區
* 洞頭縣 *
洛伽山中普陀寺
鄭成功的校場遺址
觀音寺
舢舨岩
勝利橋
神仙聽經
石和尚
盼歸亭
相思嶴
洞頭解放紀念碑
感應寺
張氏家族墓
張振聲紀念碑
大衛岩
凈明觀
佛教禪宗寺廟
仙人洞
仙岩大士
軍民友誼池
響雪亭
漁翁揚帆
鳥島
南炮台山
東沙媽祖宮
花崗漁村
太陰宮
溫州巨龍馬嶴潭風景區
龜岩
南炮台山哨所
東海瀘定橋
Ⅲ 東甌國的簡介
《通志氏族志略》記載歐亦稱甌,東甌王之後(後人加東字表方位,與西甌別,實甌王仲余啟歐姓也)
搖父安朱:安朱歐氏,歐搖多子,為歐氏、歐陽氏、顧氏、余氏、鄒氏、駱氏、騶氏共祖,故歐搖即是騶搖,據歷史記載,溫州古稱甌越,東甌王歐搖是越王勾踐的遠宗後代。公元前192年,漢惠帝封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稱「東甌王」,成為溫州歷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次年廢除了第七世東甌王搖(改歐搖為騶搖)及當時的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其地被置為閩中郡,東甌從建國到被廢共歷時二百五十二年。但「秦雖置郡,仍為無諸和搖所據,秦不得而有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起兵響應,越王勾踐十三世侄孫(七世王)歐搖與閩越王無諸率越人跟從鄱陽令吳芮反秦,「越軍轉戰關中,復從諸侯入關。」
秦王朝滅亡後,項羽封吳芮為衡山王,但因楚、越有舊隙,擔心閩越強大對楚不利,不封無諸為王,而歐搖則僅為都尉。項羽的狹隘使無諸與騶搖十分不滿,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引兵垓下,助漢高祖劉邦擊滅了項羽的楚軍。
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公元前200年,歐搖受封為「海陽齊信侯」,時稱「閩君」或「閩越君」。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漢廷以「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歐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歐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自此歐搖定都東甌(今溫州市境內),重建東甌國,成為甌越中興之祖。漢初因功對無諸和歐搖封王,閩、甌兩地保留了越人的自治,並不完全服從於中央漢廷。
Ⅳ 溫州有幾處全國重點文物
我把一樓說的地方剪了下來,十五處,如下:
序號 名 稱 地址 時代 類 型 公布時間 批次 備注
1 玉海樓 (含孫詒讓故居) 瑞安市城關鎮道院前街 清 古建築 1996年 四
2 蒲壯所城 蒼南縣蒲城鄉 明至清 古建築 1996年 四 壯士所城、白灣堡和巡檢司遺址於2006年5月25日第六批歸並入蒲壯所城。
3 浙南石棚墓群 瑞安市篁嶼鄉石垟村棋盤山石棚墓、平陽縣錢倉鎮垂楊村龍山頭石棚墓 、蒼南縣錢庫鎮桐橋村桐橋石棚墓群 商、周 古墓葬 2001-6-25 五
4 劉基廟、墓 文成縣南田鎮新宅村華蓋山南麓、西陵村墳前山 明、清 古墓葬 2001-6-25 五
5 永昌堡 龍灣區永中鎮新城村 明代 古建築 2001-6-25 五
6 南閣牌樓群 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明、清 古建築 2001-6-25 五
7 四連碓造紙作坊 甌海區澤雅鎮石橋村 明代 其他 2001-6-25 五
8 高氏家族墓地 樂清市北白象鎮高嶴村 明代 古墓葬 2006-5-25 六
9 仕水矴步 泰順縣仕陽鎮溪東村 清代 古建築 2006-5-25 六
10 利濟醫學堂舊址 瑞安市城關鎮公園路4號 1885~1902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2006-5-25 六
11 聖井山石殿 瑞安市大南鄉聖井山山巔 明至清 古建築 2006-5-25 六
12 順溪古建築群 平陽縣順溪鎮 清 古建築 2006-5-25 六
13 赤溪五洞橋 蒼南縣赤溪鎮過溪村 宋 古建築 2006-5-25 六
14 芙蓉村古建築群 永嘉縣岩頭鎮 明至清 古建築 2006-5-25 六
15 泰順廊橋 泰順縣 清代 古建築 2006-5-25 六
Ⅳ 溫州的歷史古建築有哪些
溫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海樓(含孫詒讓故居)
瑞安市城關鎮道院前街
清
蒲壯所城
蒼南縣蒲城
明至清
浙南石棚墓群
瑞安市篁嶼鄉石村棋盤山石棚墓
商、周
平陽縣錢倉鎮垂楊村龍山頭石棚墓
蒼南縣錢庫鎮桐橋村桐橋石棚墓群
劉基廟、墓
文成縣南田鎮新宅村華蓋山南麓、西陵村墳前山
明、清
永昌堡
龍灣區永中鎮新城村
明代
南閣牌樓群
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明、清
四連碓造紙作坊
甌海區澤雅鎮石橋村
明代
高氏家族墓地
樂清市北白象鎮高嶴村
明代
仕水矴步
泰順縣仕陽鎮溪東村
清代
利濟醫學堂舊址
瑞安市城關鎮公園路4號
1885~1902年
聖井山石殿
瑞安市大南鄉聖井山山巔
明至清
順溪古建築群
平陽縣順溪
清
赤溪五洞橋
蒼南縣赤溪鎮過溪村
宋
芙蓉村古建築群
永嘉縣岩頭
明至清
泰順廊橋
泰順縣
清代
曹灣山遺址
鹿城區上戌鄉渡頭村
新石器時代
國安寺塔
龍灣區瑤溪鎮皇嶴村五峰山下
宋
觀音寺石塔
瑞安市安陽街道辦事處周湖村萬松山南麓
宋
護法寺橋和塔
蒼南縣望里鎮護法寺村望洲山山坳
宋
樂清東塔
樂清市樂成鎮東側東塔山之顛
宋
八卦橋和河西橋
瑞安市陶山鎮陶峰村、花園村
宋
棲真寺五佛塔
平陽縣敖江鎮羅垟村羅垟山棲真寺前
宋
真如寺石塔
樂清市磐石鎮重石村真如寺前
宋
金昭牌坊和憲台牌坊
永嘉縣岩頭鎮上村、花坦鄉花三村
明
楠溪江宗祠建築群
永嘉縣碧連鎮、花坦鄉、潘坑鄉
明至清
五尺鄉、東皋鄉、渠口鄉、大若岩鎮
玉岩包氏宗祠
泰順縣泗溪鎮玉岩村
明至清
雪溪胡氏大院
泰順縣雪溪鄉橋西村石門樓
清
泰順土樓
羅陽鎮、三魁鎮、仕陽鎮
清至民國
萬排鄉、東溪鄉等鄉鎮
紅十三軍軍部舊址
永嘉縣五尺鄉五尺村
1930年
Ⅵ 東甌國的文化意義
東甌國歷史地位的確定,對於台州挖掘歷史文化,弘揚先進文化,提升台州知名度都是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歷史角度看,台州歷史時間將推進1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價值無可估量。東甌故地經歷東越國、甌余國、東甌國、東海國、東越國5個歷史階段。從東甌國開始,按《越絕書》「東甌,越王所立也。」即由越王勾踐封眾諸侯推斷建立時間,為周元王四年(前473年)至西漢元封元年(前110)除國,有362年,期間秦代降為閩中郡。按漢朝中央政府冊封時間,為西漢孝惠三年(前92年,至元封元年除國,有82年。按史志記載,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是為台州建縣之始,台州歷史時間將推進107年。
從現實角度看,挖掘歷史文化,提升台州知名度,弘揚先進文化,這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應有之舉。大溪古城遺址,是台州市目前所知的時代最早的古代城址,也是浙江省經過考古調查和試掘的為數不多的戰國時期的城址之一。開發和利用古城遺址,將促進台州旅遊產業的發展,提升台州知名度,起到積極的作用。建議市政府盡快採取保護措施,開發和利用大溪古城遺址。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加強台州歷史文化研究,特別對東甌國的歷史研究,是當前台州文化建設一件大事。建議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落實研究經費,聘請國內專家、學者進行考古調查,進一步確立東甌國的歷史地位,研究其價值,使這一課題能夠深化。
Ⅶ 溫州有什麼文化遺址
溫州古文化遺址,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接著在羅浮長腳窟山、下塘嶼門山和樂清專茗嶼、瑞屬安陶山、馬嶼及溫州市郊雙嶼等地又陸續發現。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旁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諸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僅發現數處,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鑄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候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白石遺址
Ⅷ 秦甌戰爭的遺址遺存
二千多年的時間過來去了,古源城面貌,雖已盪然無存,但當年所建的城基,仍然歷歷在目在目。現區人民政府把「秦城遺址」』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工運河——靈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注:①《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
②《史記》卷一—二《主父偃傳》。
③ 《漢書》卷六四下《嚴安傳》。
Ⅸ 甌指哪地方
甌是一種陶器
一、越甌的出典
越甌兩字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獻中。如:
孟郊《憑周況先輩於朝賢乞茶》詩: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載《全唐詩》945頁);
李涉《春山三朅來》詩:越甌遙見裂鼻香,欲覺身輕騎白鶴(載《全唐詩》1209頁);
鄭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歸》詩:篋重藏吳畫,茶新換越甌(載《全唐詩》1697頁);
鄭谷《題興善寺》詩:蘚侵隋畫暗,茶助越甌深(載《全唐詩》1703頁);
韓偓《橫塘》詩:蜀紙麝煤沾筆興,越甌犀液發茶香(載《全唐詩》1719頁)。
二、越甌是什麼
第一次聽到「越甌」或見到「越甌」兩字,許多人會覺得茫然和不懂。弄不清楚越甌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稱之越甌。其實,只要有點歷史知識,稍懂點陶瓷文化,將「越甌」兩字拆開分析,也就不難理解。
越甌之名由「越」和「甌」兩字組成,從詞彙組合方式看,明顯屬偏正結構。即前字「越」為屬性,指的是燒制青瓷的越窯。越窯在浙東。今之上林湖地區,曾以中國青瓷的發源地,唐五代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東方「海上陶瓷之路」的始發站,而著稱於世。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上林湖越窯遺址,則是越窯窯系中最為重要又最為典型的代表性窯口。
至於何故稱之越窯,世人曾為之爭論不休。主要觀點有三:1、越國說,認為越窯之名的由來,是囿於越窯窯址的分布皆在古越國境內;2、越人說,認為越窯之名的由來,是囿於越窯窯址的分布皆在古越人的居住地;3、越州說,他們根據,《茶經》的記載,認為越窯是唐代越州窯的簡稱。至目前,這第三種觀點已為多數人所贊同,理由是「越窯」一名始見於唐代,而唐代因行政歸轄及貢納制度之故,又有著以州命窯的慣例。唐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中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句,為此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文獻依據;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中出土的13件秘色瓷,則為此提供了最為確鑿的實物見證。
後字「甌」不是東甌的甌。東甌的甌是地方名,在今之溫州、永嘉一帶。這里的甌為器名,指的是一種瓷質餐具,即今天的碗。碗是瓷器生產中最為大宗的產品,亦是人們生活中最為熟悉的用具,它就在人們身邊,人人都會碰到,天天都要見面。
根據形狀及功能的不同,碗有很多種類,因此也就有大碗、小碗、平底碗、高足碗、玉璧底碗、敞口碗、斂口碗及飯碗、菜碗、茶碗、酒碗等不同叫法。為區別起見,古代人習慣稱著飯者為碗,按食者為盤,注酒者為杯,放湯者為盞。而稱之為甌者的,主要是指盛茶盛酒的碗。《現代漢語詞典》對甌的注釋為:甌——盅子;茶甌、酒甌。但從大量文獻記載分析,甌主要是指茶碗。對此,除了前面所列舉的古代詩句可佐證外,還可找到更為直接的詩句。如:
呂群的《竹》詩,有「誰憐翠色兼寒影,靜落茶甌與酒杯」句(載《全唐詩》1277頁);
白居易的《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詩,有「煙香封葯龜,泉冷洗茶甌」句(載《全唐詩》1147頁)。
更有甚者,唐代名人皮日休和陸龜蒙,竟以「茶甌」為題創作了唱和詩。
皮日休《茶甌》詩雲: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
Ⅹ 溫州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1.白石遺址
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2.大坪遺址
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3.下湖墩遺址
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4.山前山遺址
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5.牛頭頸遺址
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6.鶴嶼山遺址
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7.獅子崗遺址
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8.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