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縣游記
㈠ 【求作文】跪求小學六年級游記關於成都古跡的,..
遠遠的便看見,長城猶如一條長龍,盤卧在山陵上。爬上長城,看著人群來來往往,我心中便產生一種好奇心,從高出往下看會是什麼樣呢?於是我便隨著人群一起向上涌去。一路上我遇見了許多外國友人,想必他們也是久聞長城的大名,想
沙溪名勝古跡——樂蔭園一游
佚名 發表於2011-11-16 01:15 古跡,名勝
沙溪名勝古跡——樂蔭園一游上個禮拜二老師說「下個禮拜帶我們去樂蔭園」。我們很開心,因為又可以出去了。那節課老師給我們灌輸了很多關於樂蔭園的知識,我們也了解了不少,學到了很多東西。那是一
我來介紹祖國的名勝古跡長城
佚名 發表於2011-12-28 12:11 長城,古跡,名勝,祖國,介紹
我來介紹祖國的名勝古跡長城說到長城,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它可是我國偉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雄偉壯觀的長城吧!遠看長城,它就像一條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中,它連綿起伏,景象
名勝古跡
佚名 發表於2011-07-31 11:04 古跡,名勝
一條黃河,打造了許多絕景,香爐寺便是其一。佳縣的城區建在一個三面峭壁的大石頭上,只有西邊一條細細的脖頸與黃土高原相連,在過去,這是一夫當關、萬軍莫行的險要地勢。據說有一年打仗,敵軍攻城三個月沒有得手,只
家鄉名勝——龍虎山
佚名 發表於2011-10-21 22:37 龍虎,名勝,家鄉
家鄉名勝——龍虎山我的家鄉在鷹潭,這兒雖比不上省城南昌那麼繁華熱鬧,更是沒有美麗富饒的首都北京那麼歷史悠久,但這兒的居民倒也安居樂業。特別是這兒的名勝古跡,那可也
古跡游記
佚名 發表於2011-12-26 20:08 游記,古跡
錦秋湖這個悅耳的名字能名揚遐邇,不僅有她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特產,還有那坐落在湖北部的古樸典雅的「五賢祠」。初夏時節,我們騎自行車去五賢祠,沿分洪河岸北行,西岸垂柳拂水,倩影倒映;東岸,白楊參天,濃蔭遮地。淙淙
家鄉的名勝古跡
佚名 發表於2011-10-27 01:09 古跡,名勝,家鄉
今年「十一」媽媽帶著我去丹霞地貌遊玩。丹霞地貌位於臨澤縣城東南倪家營鄉。那天,天氣晴朗,我們坐著小汽車大約有半個小時,就到了丹霞地貌景觀。下了車遠遠望去,大大小小的山峰,重巒疊嶂,高聳雲端,十分誘人,我真想一口
㈡ 公園游記
[公園游記]公園游記正文:
公園游記公園游記四川省成都市 郫縣實驗學校 三年級三班 彭思涵星期天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因為爸爸媽媽說過要帶我去公園玩,公園游記。我拉開窗簾,看見外面起了很大的霧,據我判斷,今天應該是晴天。我拉上窗簾,希望等一會兒能看到太陽已經高高掛在天上了。等我再次拉開窗簾,發現霧已經散開了,天邊露出了幾道霞光,正如我預測的一樣,今天果然是晴天。中午,爸爸媽媽帶我來到公園,小學三年級作文《公園游記》。現在是秋天了,公園里是黃色的一大片。草地上長滿了青草,可是因為氣溫正在下降,小草就漸漸地變黃了,枯萎了。草地旁有一個池塘,池塘非常大,幾個大屋子拼在一起也沒它大。我蹲在池塘邊仔細觀察,發現水裡有幾條魚在游動,還有許多小蟲子。我還發現池塘里的水被污染了,是綠色的。爸爸媽媽給我租了一條船,我迫不及待地跳上船,船抖了一下,我嚇了一跳,急忙退回到岸上。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鼓足勇氣再次登上了船。現在,我就是這艘船的船長了。開船啦!可不知為什麼,我們的船就只會在原地打轉,怎麼也不往前走。經過反復實驗,船終於能往前走了。可沒走多遠就和另一艘船撞上了。經過一番琢磨,我終於能開船在湖中央自由自在地遊逛了。我坐在船上欣賞著四周的景色,湖光山色實在是太迷人了!經過一周繁忙的學習,來公園里劃劃船,真是一種享受。投稿:2004-6-22 11:39:32
㈢ 四月份適合去成都什麼地方玩
成都是正牌的天府之國,美景美食美人皆多!請看鄙人的游記。
【行程】
第一天
中午12點到的成都,成都機場出來,可以直接坐303大巴,到成都的中心地區;303大巴停在岷山飯店附近,離成都旅遊集散中心(汽車站很近),打的6塊錢的起步價就能到;建議在這個汽車站附近找個商務賓館或青年旅社什麼的住,比較好;
然後去錦里、武候祠、青羊宮、杜甫草堂;從錦里去青羊宮、杜甫草堂可以乘82路公交,一路經過;
晚上可以去春熙路步行街、總府路,這可是成都最繁華的街道了;(注意,可以坐在春熙路中間的椅子上,看看成都的美眉,皮膚五官俱佳,真的是個個養眼又惹人愛啊!嘿嘿!!!)
第二天
一早到新南門汽車站(成都旅遊集散中心)坐車趕去樂山的大巴。大約每人45元的車票。差不多2個小時就能到樂山的肖壩子客運中心。在肖壩子客運中心有13路車可以到樂山大佛。但是我去的時候被一個冒牌的13路帶到了東方佛都,這個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因為正宗的13路車是沒有人售票的。1元投幣。假冒的13路有人在上面賣地圖。還有導游模樣的女孩子讓大家上車。坐車坐到大佛山門下就可以了。如果只游覽大佛就只需70元每人的門票,如果你買套票(就是也可以去東方佛都的票就要120,個人感覺沒這個必要了)。大佛很值得一看。乘船游個人感覺沒這個必要。如果有需要的朋友自已可以另行游覽。大佛很雄偉。那個什麼烏尤寺看不看無所謂。大佛裡面的蘇東坡的園林,碑林都可以觀賞一下。
差不多下午3點左右就可以瀏覽完。然後坐13路公交回到肖壩子客運中心。最好在4點30分前回到肖壩子,這樣就可以趕最後一趟去峨嵋山的班車為第二天游覽峨嵋山做准備。
到峨嵋山的報國寺就好了。每人門票20元好像是的不太記得了。到峨嵋山大酒店下,邊上有一家當地人的小酒店。我住在那裡。感覺不錯。一個單人間80元一晚。挺實惠。而且方便第二天一早乘車。
第三天
一早就在峨嵋山飯店的汽車站坐巴士趕往峨嵋山的雷垌坪,差不多要兩個小時。全是山路。到雷垌坪建議不要乘纜車,而是登山上金頂比較好。下山乘纜車。這樣就可以慢慢體會登山的樂趣了。登山可看到峨嵋的猴子。
我是乘纜車上去,自己下的山,可是下山對小腿和膝蓋有比較大影響,第二天會很酸痛。而登山就好很多。當然也可以上下都乘纜車,那樣就沒什麼樂趣了。差不多登山上去要2個小時。我下山花了一個半小時。景色不錯。然後到金頂後看看「十方普賢」佛像,看看金殿、銀殿,看看雲海,日出是比較難看到的。一般7、8月份趕早上山可看到日出。由於山上海拔較高比較冷,最好帶一兩件厚衣服。當然當地也有可租的,20元一件。11點左右乘纜車下山,乘車到萬年寺車場。吃中飯。上萬年寺,先乘纜車,這一段纜車距離長,風景好。
萬年寺門口的石級上就有峨嵋猴。由於入寺要另收門票,所以我沒去。金頂都去過了,這個廟去不去也無所謂。一路就沿下山路回五顯崗停車場。路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觀看沿途景點。差不多4點左右就可以到五顯崗了。從五顯崗車場回報國寺車票20。然後在報國寺可乘車回成都。如果是一日游,這條線就最精典了。如果是想全面了解峨嵋山,在峨嵋山可以呆三天。那樣就全面了。
第四天
【購物】
到成都購物決不會讓你失望,有許多特產能讓你盡興選購。
「中國四大名錦」之一蜀錦和「中國四大名綉」之一蜀綉都是你的好選擇,還有瀘州老窖等名酒,還有烹調正宗川菜必不可少的主要佐料郫縣豆瓣。
成都的購物街集中在春熙路、總府路、騾馬市一帶,從大型百貨、超市到攤販以及旅遊紀念品一應俱全。
特別介紹一家做銀飾的小店。
約在雙楠小區附近吃飯,朋友打電話說塞車晚點到,於是在附近隨便溜達,想買點東西回去送老婆。沒走幾步就看到一家叫「偶數銀飾」的小店,立刻就被店面的裝飾吸引住了,因為本人是做景觀設計的,對漂亮的東西有職業病。小店的裝修主要是黑色調,櫥窗、陳設等全是店主自己設計的,非常民族又非常時尚,一看就知道水平不凡。果不然,進去一聊才知道:店主是專業油畫出身,現在自己設計製作銀飾,很多東西出自店主之手,也就是說,你買的是限量版的。呵呵,我老婆可不喜歡跟別人戴一樣的東西,最後選了一個店主自己打的戒指。後來到家拿給老婆,老婆喜歡的不得了,戒指上高高長起兩朵花蕾,枝葉交織在一起。據店主說,這個戒指的設計靈感來自舒婷的詩《致橡樹》。 最後說明:店主是個美女,氣質型的,嘿嘿!!!(差點忘了寫這家店的地址:雙楠街116號)
【吃喝】
到了成都吃的東西很多,味道好,我幾天吃的小吃基本沒有重樣。精華區有攻略專門介紹了著名的小吃,太多了難以取捨,因此就告訴同學,成都現在什麼流行和著名就去吃什麼,他開車帶我到處吃,我並沒有記得多少店名。就記得魚頭火鍋、鱔魚火鍋、花溪牛肉粉.....
印象深刻的是琴台路,一路都是吃飯的場所,晚上燈火輝煌。我們去的一家是皇城老媽,成都人比較認可,環境也不錯,但吃得感覺不爽,因為火鍋提供的牛羊肉類經過特別加工,
卻不是我喜歡的方式(而且很貴)。而且竟然不提供便宜的素菜,比如豆腐和土豆。
其他幾次火鍋都不錯,便宜而且味道好。
【住宿】
成都有各個檔次的賓館、飯店、旅館、招待所等百餘家,可滿足所有中外遊客的住宿需求。 例如: 五星級:錦江賓館, 四星級:岷山飯店, 三星級:成都大酒店。我覺得最好住在一些全國連鎖的商務酒店裡,像錦江之星、如家,干凈衛生也不貴。
【其他】
成都比較潮濕,經常下雨,應該拿上傘。成都城市不很大,許多地方都適合自己走走看看,也可更加深入的了解民風
【總結】
成都,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哈哈,這是成都市政府的宣傳號子,我拿來用了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3-14 12:13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庄嚴肅穆,古樸宏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鍾鼓樓,鍾樓里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鍾一口。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為「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11年(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 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綉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發綉制的水月觀音。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遊人還可在文殊院茶室品嘗四川特有的蓋碗茶,手捧茶船、茶碗、茶蓋,耳聽民間藝人的彈唱,盡情領略川西風情
武侯祠:
位於成都南門武候祠大街,始建於西晉末年,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候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四個大字。武候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候祠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五重建築中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跨進漢昭烈廟大門,可見前方兩側各有一碑廊,其東側碑廊內那通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後世稱之為「三絕碑」。穿過過廳,可見兩側廊坊內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這就是蜀漢文臣武將廊房。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候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西晉末年,到唐代已具規模,明初與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相並,成為君臣合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佔地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祠內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嚴謹,庄嚴肅穆。今存高達12米的劉備墓(惠陵)、蜀漢「直百五銖錢」和47尊蜀漢人物塑像等珍貴文物。尤以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和文、書、刻號稱「三絕」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祠堂碑》 歡樂谷,游樂園,大雄貓基地,錦里,寬窄巷子,春熙路
㈣ 成都附近旅遊景點有哪些怎麼樣可以一天玩
DAY1:武侯祠(推薦游覽時間:1小時)-錦里(推薦游覽時間:2小時)-青羊宮(推薦游覽時間:30分鍾)-四川省博物館(推薦游覽時間:2小時)-杜甫草堂(推薦游覽時間:30分鍾)-春熙路-耍都(吃飯)-九眼橋(玉林西路)
走這條路建議住在武侯祠大街,那裡有很多青旅,出門離景點很近,交通很方便。早上七八點鍾出門,可以去「永記」老店吃傳承百年的湯圓或素椒拌面。早餐吃完,步行穿過藏族用品一條街,由武侯祠橫街一直向北走約5分鍾,就可看見武侯祠的影壁牆了。錦里與武侯祠東側一牆之隔,隨意逛逛街上的美食、酒吧、特色小店、客棧、茶樓等,感受成都帶有古韻的市井之樂。在武侯祠坐82路公交,行5站到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和杜甫草堂、青羊宮相距非常近,可作為一個歷史片區游覽。中間餓了就在附近打打牙祭。晚飯一定要到耍都解決。從耍都不行至漿洗街,搭82路公交車行5站地道九眼橋,體驗一下精彩的成都夜生活。
DAY2寬窄巷子(推薦游覽時間:1天)
寬窄巷子濃縮了成都的精華,你來成都想做的事情都在這里基本上能實現;在龍堂客棧睡到自然醒,找個路邊小吃吃「早午飯」,然後沿街逛逛,找一個茶館或咖啡館曬太陽,發呆。太陽落山以後找個餐館吃川菜,吃飽以後找個酒吧喝酒聽歌看美女。
在寬窄巷子逛,別把它當成一個景點,因為這里沒有門票的。午後的某個時候,慢慢地走,悠閑地逛,隨時停下來,想一些無關的事情,或者喝點什麼,都無所謂。有些地方看一眼就好,有一些地方則需要慢慢體會。
DAY3成都大熊貓培育基地(推薦游覽時間:3小時)-三星堆遺址(推薦游覽時間:2小時)
這條路線不適合起太早,原因有二:第一,大熊貓每天起得不是很早,所以你太早去它也不出來,但可以看飼養員給幼年大熊貓餵奶,一般大熊貓在中午的時候才出來進食和曬太陽。第二,你還不能先去三星堆,如果先去三星堆,你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中午之前趕回大熊貓基地的,如果下午到大熊貓基地就只能看見大熊貓睡覺了。可以從新南門或昭覺寺公交站坐公交車前往大熊貓基地,若幾個人一起打車也是不錯的選擇,車費50~70元。你也可以找大腳順風車包車耍,既舒適又能節省很多時間。你可以網路一下!
㈤ 成都的浣花溪、清水河、南河、錦江是同一河流嗎
是同一條河流。
㈥ 郫縣薰衣草基地好耍不
還是可以嘛,很多花不錯而且風景還是可以嘛。
但是如果你是抱到只為薰衣草而去的話,你會失望的--!
又少又丑--!遠看還不錯。
那的薰衣草還沒的那的馬鞭草好看--!
㈦ 關於郫縣沱江河的作文 :1.歷史 2.地理位置 4.現在的問題 5. 保護它
沱江的歷史和地理
沱江的發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的正源,另外兩條上源支流就算旁支。
沱江上源的三支,很早就受到人們的注目。中國正史中最古老而又系統的地誌——《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了它們的情況。當時湔江稱為湔水,出自綿縣玉壘山;石亭江稱為雒水,出自雒縣章山;綿遠河稱為綿水,出自綿竹縣紫岩山。這三條河從深山走出的地方,都形成比較大的沖積扇,我們的祖先們就模仿岷江都江堰那樣,讓水流象一把摺扇似的分成許多股,化為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湔江山出口處名堂叫堋口,在歷史上水流曾被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最多時竟一分為九;清末民初就建有湔江堰;石亭江出山口處名叫高景關,清代就將水流引作三股,建成朱家堰、李家堰、火燒堰,民國時合稱朱李火堰,綿遠河出山口處名叫漢旺場,清代形成綿江堰,以後發展為官渠堰、宋家堰、硼砂堰,民國時合稱官宋硼堰。這些引水渠,與平原上的河道差別不大,經常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變化多端,與現代引水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本來,一條江河總有它自己的流域。所謂流域,是指這個區域里的水流,全都匯集到這條河裡去,因而流域的周邊,總是被連綿不斷的分水嶺所包圍著。沱江西北的九頂山,分水嶺很分明,東北有綿竹與安縣分界線上的山岡一直延伸到德陽羅江,與龍泉山脊相連,再向南伸往樂至、安岳、大足、榮昌,把沱江與涪江水系隔開,分水嶺也很清楚;但西南方的成都平原上,由於地勢平坦,分水嶺不夠分明,留下一個大缺口。兩千多年前興修都江堰引水乾渠時,自西向東開了幾條人工河道,其中最主要的兩條,是蒲陽河的下段青白江和柏條河的下段毗河,它們在金堂趙鎮匯入沱江;於是就把岷江的水,源源不斷地送到沱江里來,使沱江成為混血兒。而沱江流域的北部西緣,這張大口,使「流域」這個概念受到了大大的沖擊。
四川許多樹枝狀的河流,上源經常是三股,好象三叉戟一般。本來沱江上源也是一把三叉戟,但西邊又從岷江射來兩股箭,使它變成五大股。它們從東到西是綿遠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毗河,其中前三條是純種,後兩條是異族,最後匯合到一個大家庭里,江名也就定為沱江。這時,它遇到了橫梗在面前的龍泉山,就一穿而過,形成一道名叫金堂峽的知名峽谷。有些地理書,怕讀者弄昏了頭腦,在講到沱江時往往只從金堂峽談起,避開了水源雜交的上一段。
古往今年,沱江的上源五支有許多不同名字,如毗河又叫郫河、毗橋河和前江,湔江又叫半淙水和中江;石亭江又叫妥江、沉犀江和後江,綿遠河又叫綿陽河。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不少傳說。毗河流域里的新都繁陽山,據說是漢代道教天師張道陵修煉的地方,上面還有浴丹池、通仙井和麻枯洞;石亭江南邊七里,有著東漢孝子姜詩的家。姜詩的老母愛喝石亭江的水,因為那水甘洌可口;愛吃石亭江的魚,因為那魚鮮美無比。姜詩夫婦每天總讓小兒去挑水捕魚,供奉老母。有一天,這可憐的孩子失足落水,淹死在石亭江中,姜詩夫婦忍住悲痛,瞞著母親,親自挑水供水供魚的重擔,只說兒子到成都求學去了。到了冬天,還假裝縫制棉衣,送往成都,實際上是把棉衣和淚水一齊拋向江里。姜詩夫婦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帝,他家門口忽然湧出一股清泉,味道和石亭江一樣的甘甜,每天早晨,泉水裡還蹦出一對鯉魚,讓姜詩維持母孝之道。至今,這個孝泉還在,但鯉魚早已沒有,泉池周圍形成了一個大集鎮,名叫孝泉鎮。
沱江在金堂峽河段:古代稱為金堂江,以下又稱中江。過了金堂峽,進入漢代叫做牛縣的簡陽,所以江名又稱牛水或牛江,唐代那裡又稱雁水或雁江。接著,江流通過資陽、資中縣境,古代又有資江之名。資中縣東南江邊有個唐明渡,相傳安祿山造反時,是唐明皇帶著楊貴妃逃亡擺渡的地方,這段江流又稱珠江。接著,沱江又流過內江,包圍城市繞了半圈,留下李白的著名詩句。接著流過富順縣,那裡的江名又稱金川,宋代方誌上稱力釜川,釜就是鍋,說江流環繞縣城,很象一口鍋。沱江兩岸崩落的大石留在江心裡,叫作「三台七曜石」,實際上那是七塊巨石分為兩層,也算是古代的一處名勝。接著,江流到達瀘州,匯入長江,在瀘州那裡,晉代《華陽國志》提到江中有「大闕、小闕」,那可能呈十分巨大的礁石。相傳沱江匯入長江之處,江面十分寬闊,夏天漲起了洪水,「兩江環合,彌漫浩渺」,好象大海一般,瀘州人把這種景色稱為「海觀」,而且曾在江邊蓋起了一座海觀樓。據說《封神榜》里的周朝大官尹吉甫就生在那裡。尹吉甫的兒子尹伯奇,因為忍受不了後母的虐待,曾在山腰一塊大石上作曲彈琴,抒發心中的悲憤,最後跳進江中自盡。那塊石頭後來稱為撫琴台。由於諸葛亮《出師表》里有「五月渡瀘」這句話,於是後人在瀘州江邊上修起了一座渡瀘亭。東面的堡子山,又稱得功山,相傳是諸葛亮渡江前扎營的地方,山下有條小溪,名叫馬謖溪,相傳馬謖的部隊就駐扎在那裡。不過,從宋代起,考古家們研究過孔明渡瀘的地方,大家都認為他渡的是金沙江,而不是這條沱江。
現在再從沱江幹流轉到它的支流。
沱江最大的幾條支流:發源於簡陽東境龍泉山的絳溪河,古稱絳水、赤水,長75公里,在簡陽縣城處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金堂東南龍泉山的資水河,又名陽化河,古稱資溪,長114公里,在資陽縣北昆侖渡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仁壽縣北境龍泉山的球隊溪河,古稱珠溪,長140公里,在資中縣球溪口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安岳西境山丘的蒙溪河,古稱大蒙溪水,長120公里,在資中縣東南蒙溪口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安岳縣南山丘的大清流河,古稱清流溪、玉帶溪,長122公里,在江內縣郭北鄉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榮縣北境尖山子的釜溪河,上游稱榮溪河、旭水河,到自貢又稱鹽井河,古稱榮溪、榮川,長146公里,在富順鄧井關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大足縣北境山丘的瀨溪河,過榮昌縣後稱胡市河。古稱耶水、龍溪、岳陽溪,思晏江,長238公里。是沱江最大支流。在瀘縣胡市從左岸匯入沱江。
分析一下沱江支流的古今河名,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內涵。絳溪河之所以稱「絳」,因為水色帶紅,特別在洪水期間更是如此;資水河居然借用了古代幹流資江之名;球溪河的名字好象從天上掉下來似的,找不到什麼依據,很可能是古名「珠溪」的誤寫,釜溪河顯然是借用了古代幹流名稱「釜川」,據說在這條河的發源地,古代曾有個榮隱先生在山中修道,並留下一個石洞,而瀨溪河是因為它古代有條支流叫作瀨波溪。
最後,讓我們小結一下沱江的地理數據:它從綿元河的頭算起,總長634公里:計算下來的流域面積是2.78萬平方公里;幹流平均比降是3.35‰;天然落差有2354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是455立方米每秒。匯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60條。
沱江是長江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九頂山南麓,全長70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43‰。大的支流有60條,千支百脈,展布成一個不封閉的流域,這是因為西北端有來自岷江的連通水道存在。
沱江流域形狀瘦長,四邊與岷江流域相鄰,東邊與涪江流域相接,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19個市、縣、區全部在流域中,另有17個市縣部分在流域內。流域南北長約380公里,東西平均寬只有73公里。自貢、內江、大足一線是流域最寬的地方,大約有150公里;龍泉山一帶最窄,只有49公里。流域里除北端出露古生代岩層以外,其餘地區都是三迭、侏羅、白堊紀的砂岩、砂質粘上岩,粘土岩互層,地震烈度不高。
沱江流域北部上游是山區,出山就是平原,然後進入丘陵。地勢自西北的東南傾斜,地質構造簡單,溪流水系發育,流域內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地集中,人煙稠密,名城接踵,重鎮連綿。整個流域中生活著1740萬人,有著1694萬畝耕地。在利用天然資源方面,農、林、牧、副、漁五業齊全;在農業種植方面,稻、薯、麥、棉、麻、菸、蔗、玉米、花生種類俱備。金堂的柑桔、簡陽的棉花,什邡的烤煙,資陽的花生,內江的甘蔗,安順的紅麻,樂至的蠶桑,無論是品質和產量都十分引人注目。置身於平原區,一望平疇,春來菜花金黃,新秧翠綠,田園境色,美不勝收。放眼中下游丘陵區,梯田層迭,塘池交錯,除了裸露的紅色岩坡幾乎找不到一塊荒廢的土地,由於燃料缺乏,繁茂的草木已經採伐殆盡,水土流失嚴重,但勤勞的人民年年冬閑都要挑沙面土,把坡上沖到坡下的泥土,一擔一擔地挑到原處,每年總要把坡上田地重新塑造一遍。
岷江起源於阿壩州的松藩縣弓杠嶺南麓隆板溝,自北向南流經松藩、茂縣、汶川三縣,折東入都江堰,通過魚咀過安瀾橋分流外江、內江,再各按二分法繼續分流奔騰直下。外江主流叫江安河,經玉石,穿溫江,流過雙流。溫江至雙流一段,叫金馬河。因河中曾挖出金馬而得名。據檔案記載和歷史考察,清以前這里的主流不是金馬河,是楊柳河。1998年,雙流縣城北白河龍江村段一個白畝砂石場開挖,揭開了岷江萬年洪江古河道的神秘面紗。證明楊柳河前的岷江主流又是洪江。再進一步考察,歷史上的這條古河洪江,從北向南穿越成都平原西部。先從都江堰出水後,經流崇州,穿越溫江,流過雙流,在新津與都江堰外江分流下來的西河、羊馬河、石魚河等五河匯合,再經彭山江口,入樂山注入長江。內江穿寶瓶口後,沿途分走馬河、清水河、沱江河、柏條河、東風渠等滾滾東南去。清水河經郫縣入成都,成都府河、南河兩江環繞,穿九眼橋,過雙流華陽鎮,再經古鎮黃龍溪與借田下來的鹿溪河匯合人彭山江口,從而形成岷江一個龐大的水利自然澆灌體系。
岷江水系岷江又稱汶江、導江,以「岷山導江」而得名。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 流域面積 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 3560米,水力資源 1300多萬千瓦。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
古蜀人飼養桑蠶並以蠶絲製作絲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穿上布衣的人群。
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勢由高山峽谷突變為平原,河床陡然開闊,水勢趨緩,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此處位於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頂部,海拔739米,是整個都江堰灌區的制高點,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剛出峽谷的岷江水勢,使其不能直瀉成都平原,又可因地勢高而控灌整個都江堰灌區,是設置渠首樞紐的最佳位置。
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和人字堤、外江閘、工業引水攔水閘等附屬工程組成。其中,三大主體工程充分利用了周圍的地形環境和岷江河床彎道環流的水流規律,相輔相成,布局合理,配合巧妙,協調運行,在整個渠首工程中起主導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引水、泄洪、排沙等任務,使都江堰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無壩引水樞紐。
都江堰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 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使中外專家、學者、和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里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濟;文人墨客,多會與此。都江堰灌區是四川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物華天寶,地傑入良」,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水利,星羅密布,各展風韻,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人民渠、東風渠、三合堰、通濟堰,碧水落伯;黑龍灘、三岔湖、魯班水庫,湖光漣灧;龍泉洞穿,天工開物,靈水泉涌」。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
都江堰用她的乳汁,哺育西蜀大地,創造了「天、地、人、水』和諧共榮的光輝典範。在人類向21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都江堰渠道工程位於青城山麓的岷江幹流上,距成都55公里,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
都江堰這一復雜、巨大而又巧妙、綠色的工程,使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在此達到了至高的境界。換而言之,它是符合今天全球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等思潮的楷模。
歲月悠悠,江水悠悠,都江堰經歷了無數王朝的更迭,卻依然是源頭活水涌流不絕。伴著國運的興衰,他像一位歷史老人,飽經憂患,蹣跚而行。特別是近代以來。國運不昌,堰務不振,到本世紀40年代末,都江堰灌區面積由歷史上的 300餘萬畝,萎縮到 282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都江堰的改造與發展開始了一個新紀元。國家先後投資75億元對古老的都江堰進行了規模宏大的改造和建設。
從 50年代初至 60年代末,擴灌成都平原及周邊高地,灌溉面積達678萬畝。80年代初,由南北中三路打通橫亘於成都平原東部的龍泉山,建成黑龍灘、三岔、魯班等大中小型水庫300多座,把都江堰的水源源不斷地引到「十年九旱」的廣大丘陵區囤蓄灌溉,使灌區面積擴大到了858萬畝。
目前,都江堰灌區已形成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塘堰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灌區工程規模龐大,現有乾渠55條,長2437公里,支渠536條,長5472公里,斗渠5460條,長12037公里,斗渠以上建築物5萬余座。其中乾渠工程有水閘 998座,隧洞 334座,渡槽 415座,涵管 965座,倒虹管91座。蓄水設施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8座,小型水庫326座,塘堰4.8萬處,總蓄水能力15億立方米,形成了具有都江堰灌區特色,引、蓄、提相結合的工程格局,使滔滔岷江,任憑調遣。「東流不盡秦時水,西望長陪太守祠」。歷史在這里跨越了2250個春秋。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都江堰的汩汩銀流,奔騰不息,從李冰的時代一直流淌到今天。為了繼承李冰開創的業績,歷代治蜀者均把堰務作為安邦定國、保土安民的大計。川西人民更是前仆後繼,百折不回,與岷江兇猛無比的夏潦秋汛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拼搏。
歷漢、晉、唐、宋,都江堰的灌溉面積由初期的 70萬畝擴大到 200萬畝;至明、清又增至300萬畝。長期受到都江堰孕育的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早在漢代就成為全國著名的五大都城之一;到了隋代,已經是「水陸所輳,貨殖所萃」的大都會;唐時更發展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時稱「揚一益二」(揚州第一,益州第二)。元初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對成都發達的水上商運寫到:「河中船舶舟楫如蚊,運載著大宗的商品,來往於這個城市」,足見成都經濟之繁榮
都江堰灌區位於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 103029』-105024』、北緯 290 24』-31029』之間,地跨岷、涪、沱三江,東臨清江。總體規劃面積為2.86萬平方公里,現灌區幅員面積2.32萬平方公里,受益范圍包括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遂寧、資陽7市37個縣(市、區),總體規劃灌溉面積1500萬畝,目前實際灌溉面積1007萬畝。都江堰灌區主要由成都平原區、岷江、涪江、淪江流域部分丘陵區及龍泉山低山區組成。成都平原區:面積約0.67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23.4%,海拔450-730米。岷涪沱三江丘陵區: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對71.7%,海拔400-500米。龍泉山低山區:位於平原區與丘陵區之間,面積約0.14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4.9%,最高海拔1050米。灌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雨豐沛。多年平均氣溫15.l℃-17 3℃;多年平均降雨量880-1250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875.1-1222.1毫米。
毗河、中河、北河於縣城趙鎮的三江半島匯流成沱江。沱江從三江半島之梅林公園東下1O公里許,切開龍泉山,形成險峻的沱江小三峽——鱉靈峽、明月峽、九龍峽。鱉靈峽為沱江第一峽;全長 0.8公里,相傳此峽為古蜀王望帝相鱉靈所鑿,山崖上現還有「三皇廟」供奉鱉靈;明月峽長 6.5公里,因江流逶迤前行,彎狀似月,故叫明月峽;九龍峽長 1公里,從明月峽進入九龍峽,只見右岸有九條凸出地面的山脊,沿山而下,穿江而過,又順左岸的山勢竄上山巔,如九條蛟龍戲於山水之間,人稱「九龍過江」,故此峽名日九龍峽。
洪雅旅遊十八景 炳靈嚴王峽--瓦屋山鎮北端,觀賞千米長峽碧波如鏡、索橋凌空的壯觀景色,瞻仰靈祠遺址,追懷鱉靈治水業績,體味濃郁的羌風楚韻。
青白江區地處成都近郊,原為古蜀三都之一的新都屬地,距西南中。心城市成都25公里,與聞名世界的廣漢三星堆遺址相鄰,因境內有清白江大河流過而名。水路以毗河通向川東,故開發甚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古蜀鱉叉開鑿金堂曾在此留下足跡。
㈧ 關於游記作文300字。
早晨,我們吃了一碗瀘州,坐著巴中穿過遂寧來到眉山腳下,准備爬過眉山。
中午,火辣辣的簡陽曬得口水雙流,吃了一大碗彭州,一大碗達州,還有一大碗崇州。吃的時候放了許多甘孜和江油,味道好極了,吃得大家肚皮廣元廣元的。聽說內江邊上修了一座阿壩,吃完飯後,我們到那兒一看,裡面冒出來的龍泉比山東濟南的趵突泉還美,天空中還飛著大英,草地上還有一些綿陽正在懶洋洋地吃著綿竹呢。
下午我們到涼山乘涼,劍閣里有一張什邡形的大石頭,躺在上面真宜賓。突然,有人「哎呀」一聲,掉進了九寨溝。只見他連忙扯著洛帶,順著黃龍溪爬了上來,還摘了一朵盛開的攀枝花。
傍晚,我們翻過巍峨雄偉的樂山,資陽把天空染成了紅色,大家拖著郫縣的身體,大吃了一頓豐盛的都江堰,為今天愉快的旅行重慶了一番,大家連聲說「今晚的飯菜真是非常的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