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窯遺址
『壹』 揭開明清御窯瓷器沒獻給皇宮的怎麼處理
明清皇帝的御用瓷器,從燒造到使用中產生的殘次品、落選品、損耗品都怎麼處理?明清兩朝於江西景德鎮設置御器廠(清代改稱「御窯廠」),專門為皇家燒造御用瓷器。為保證御用瓷器所體現的權威性,宮廷對御窯瓷器的燒造一直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據文獻記載,燒造御用瓷器成品率極低,明代琢器成品率大致為十分之一二,到清代御窯瓷器成品率也僅提高到三分之一。而御用瓷器的揀選標准非常嚴格,僅有部分瓷器最終進入宮廷,其他均成為落選品。從窯址出土的落選御窯瓷器來看,御用瓷器的挑選標准包括造型是否端正、釉色是否純正、彩料發色優劣、紋樣工整與否等等。
生產時出現的殘次品、挑選後的落選品都必須被處理掉。有意思的是,不同時期處理方式並不同:
明代洪武到宣德時期是將器物打碎後集中掩埋;
正統到弘治時期是打碎後隨窯業垃圾傾倒而不再掩埋;
嘉靖以後直到雍正六年是將其存在窯廠庫房內;
雍正七年至乾隆八年,落選品隨大運瓷器一起運到北京,變賣或賜人;
乾隆八年以後,除黃釉瓷器和禮祭器外,其他類別落選品均直接在景德鎮變賣。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介紹,2014年以來發現的部分遺物,不見於傳世品和以往的考古出土品,具有填補御窯瓷器空白的重要學術意義。如在相關發掘區域出土了明代正德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包括花盆、渣斗、成摞的碗盤等。這些瓷器的內壁和外底施白釉,已經瓷化。但外壁不施釉,是為了在澀胎上施低溫釉彩,然後入爐進行二次焙燒。這種半成品,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很少見到。
而在御窯廠珠山北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明正統至成化時期的地層,並出土了豐富的瓷片。明正統至天順時期,御窯瓷器多不署正規年款,因此學者對這一時期瓷器的認識很少,甚至稱之為明代御窯瓷器生產史上的「空白期」。本次發掘出土的瓷器,不僅可以證明「空白期」並不空白,且不乏質量精細的產品。展品中的礬紅彩獅紋盤、綠彩獅紋盤、鬥彩綉墩、青花雙獅戲球圖綉墩等,堪稱御窯瓷器中的精品。
在故宮博物院內考古中,南大庫清宮庫房區域發掘一處御窯瓷器殘片埋藏坑,出土了大量明、清御窯瓷器殘片。這是在景德鎮御窯遺址外第一次集中發現明、清御窯瓷器的殘器埋藏堆積。其中,雍正瓷胎畫琺琅黑地梅竹紋盤,在傳世品中未見完全相同器物。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對清宮舊藏的黑地梅花紋盤,與之相近但又有所差異·
『貳』 御窯廠遺址怎麼樣
現在叫景德鎮陶瓷博物館,門票65元。展現了中國最古老的陶瓷製造工藝,還有現存最古老的、可以使用的瓷窯。聽講解員講近幾年有馬未都、王剛等名人在此開火燒窯,有照片啊。
『叄』 御窯的歷史
明洪武年間,太祖 在景德鎮珠山設絲路營行「御器廠」,此為御窯之始創。憑借皇家授予的特權,御器廠匯聚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極大推動了瓷器工藝的革新。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成化時期,創燒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工藝——鬥彩。成化鬥彩顏色繽紛,色澤鮮明,打破了我國瓷器發色較為單一的局面,也推動瓷器向著愈加多彩的方向發展。嘉靖、萬曆時期,五彩盛燒一時。五彩瓷器更為豐富多彩,圖案花紋滿布全器,給人濃翠紅艷之感。
清代將御器廠更名為御窯廠。根據清嘉慶年間藍浦編著的《景德鎮陶錄》,康熙時期景德御窯的生產得到全面恢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御窯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制瓷工藝的歷史高峰。乾隆以後,御窯生產開始走下坡路,但仍燒造了大量藝術精品。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佔領浮梁縣城,咸豐五年御窯停止燒造。後太平軍數次佔領景德鎮,御窯的瓷器燒造陷於停滯。同治七年(1868年),御窯廠為同治皇帝大婚燒造3喜宴用瓷而風光再現。
康熙、雍正時期的釉里紅瓷器,發色穩定,色澤鮮艷,遠超前朝。御窯對中國陶瓷史的最大貢獻,當推創燒了琺琅彩和粉彩,將中國彩瓷之美發揮到極致。琺琅彩瓷器創制於康熙年間。雍正琺琅彩圖案多樣,並與中國詩、書、畫藝術結合,別具意味。粉彩創制於康熙年間,於雍正時期獲得空前發展。雍正粉彩採用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畫法渲染,畫面飄逸靈動,具有立體效果。御窯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仿製汝、官、哥、鈞窯的工藝,尤以雍正時期成就最高。乾隆皇帝推陳創新,創制了很多瓷器新品種,如轉心瓶等。
御窯作為皇家窯廠,與皇室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息息相關。清末中國,國力衰微,內外交困,景德鎮制瓷業受到嚴重打擊。隨著清王朝的滅亡,續燒五百多年的御窯在歷史的風雨中熄滅了爐火。
御窯在宋代官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北宋時期,著名的越窯青瓷,已專門供奉皇室。文獻記載,北宋時期的官窯為汴京官窯(位於今河南開封),南宋時期的官窯為杭州修內司官窯(位於今浙江杭州)。
《元史》記載,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為皇家燒造瓷器,並兼造漆器、棕藤、馬尾、笠帽等。景德鎮當時隸屬浮梁縣,故稱「浮梁瓷局」。在浮梁瓷局的監管下,景德鎮創燒的卵白釉、元青花和釉里紅瓷器,成為舉世聞名的精品。公元1368年,元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覆滅,浮梁瓷局也隨之消失。
御窯瓷器的獨特性決定了它的生產不存在隨意性,基本不允許工匠有主觀意識的發揮和創造。在清代兩百多年間,御窯瓷器的生產都是遵照內廷所頒樣式進行生產。御窯瓷器的精美並不是有特殊工藝保證,而是嚴格挑選的對大批不精美器物處理的結果。明代御器廠對殘次品的處理辦法是集中銷毀並成坑或成堆埋。
1982年,景德鎮市考古研究所對御窯遺址進行了多次搶救性考古發掘,至1994年累計出土了「億萬片」明代御用瓷片。如今景德御窯遺址位於景德鎮市中心的珠山地區,遺址是明清時期專為宮廷生產瓷器的皇家窯場。總面積約為13.1公頃,核心保護區約54300平方米。景德鎮御窯遺址因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6年5月,御窯廠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03年到2003年,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御窯遺址進行主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578平方米,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跡和出土了大量遺物。景德鎮御窯遺址,因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神秘的御窯得以重見天日。現在在中國御窯工藝博物館館長向元華的帶領下,消失百年的景德御窯正在慢慢重現往日風貌。
『肆』 明清御窯遺址青花大花盆在哪裡亮相
2018年6月17日,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聯合舉辦的又一個大型專題瓷器展,也是國內外首次舉辦以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為主題的展覽。
除考古發掘品外,故宮博物院還利用收藏明代御窯瓷器較為豐富的優勢,展出一批宣德、成化朝御窯瓷器精品。因為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上承宣德,下啟成化,所以在瓷器面貌上有承前啟後之處。通過對比,觀眾可以領略到正統朝御窯瓷器風格明顯帶有宣德遺風,而正統到天順朝的御窯瓷器風格又明顯影響了成化瓷器。來源:北京青年報
『伍』 御窯廠的遺址
御窯廠遺址,位抄於景德鎮市區珠山路之珠山南側(今市政府在的地)。在市政府大門的五米處,尚有石井一口,印證窿慶《陶政錄》,故知該井為南門內井,它是明御廠遺址留下來唯一的地面遺物。珠山原為老成城區中心。據《浮梁縣志》載:「珠山,在景德之中獨起一峰,高樹十仞,綿旦數里,峰巒遙列,俯視四境。」建國後隨著城市建設和改造,珠山幾乎被夷平,唯龍珠閣舊址保留約十米高的台地。
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該遺址地下遺存極為豐富,已出土元代官窯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年間的各類器皿,對研究我國陶瓷發展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為皇家燒造御窯瓷約700餘年,流傳下來珍遺官窯瓷器現大多數收藏在北京、台北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館。
『陸』 明代御窯展有何看點
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近日開幕,展覽共分五個單元,分別為清新優雅——青花、釉里紅瓷器、輕盈秀麗——五彩、鬥彩瓷器、色彩繽紛——雜釉彩、素三彩瓷器、均勻純正——顏色釉瓷器、影響深遠——後仿弘治、正德朝御窯瓷器。
觀眾可以通過這些展品領略弘治正德朝景德鎮御窯廠嚴格的瓷器揀選標准和這兩朝御窯瓷器燒造所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
『柒』 蘇州市裡的御窖路來歷為什麼稱御窯路
因為御窯路春申湖西路南側就是清代御窯遺址。
『捌』 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好玩嗎
遺址類的東西多數都是展覽,能增長一些歷史知識,可玩性都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