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欢迎内地游客
1. 有点理解为什么香港人对大陆内地游客那么不友好了
你要是某个景区的本地居民,你对待其他地方成群结队来的游客会友好么?
2. 香港该不该限制大陆游客
说真的,如果是游客,不可能一年去个好几次的吧,限制大陆游客只会对香港旅游业及相应靠旅游客的零售业有所影响,对于游客来说影响不是很大,而且本身申请去香港旅游不是无限次的。目前针对的是水客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而非单指大陆游客。
3. 香港为什么骂内地游客
应为很多内地旅客不守规矩
4. 香港官方消息2020年一月二十九日内地游客能过关吗
你好,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现在是在疫情期间,对于武汉来的乘客是不能够入港的
5. 现在香港怎么这么排斥大陆游客,以后不会再去香港了
我是今天刚回来,也是气炸了去,我们两个女孩子在香港问路问车,要么就是不搭理内,要么就是容我们说普通话,他们说粤语,交流过程中不会面对着你,不会用眼睛看你,即使看你一眼,眼神是充满厌恶的,当蝗虫,也有友好的,少,买东西时说的是普通话多问几句就不耐烦,说粤语的待遇就不一样!入住酒店,打电话给礼宾部,还有今天坐车出关,等等……遭遇多次冷漠,不尊重!香港人奴性劣根井底之蛙无知傲慢,自带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遭遇多次不尊重,再也不会去了!既然那么牛,有本事也别来咱们内地
6. 如果取消香港自由行,对香港和内地有什么影响
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政策始自2003年7月。当时“非典”危机过后,香港经济惨淡,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政策力挺香港。截至目前,内地已经有49个城市开放了自由行,访港人数也从2004年的426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746万人次,占内地访港游客总数4074万人次的67%。与大量游客访港相伴的是,游客购物开支占香港零售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快速上升,由2004年的4.5%,攀升至2013年的22.2%。
近几十年来,香港的经济自由已超过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因此香港的经济与包括内地在内的世界经济高度融合。虽然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业很重要,但经济并不完全依赖旅游业。香港的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不应该只在中国大陆。
现行的自由行政策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打在开放上,那未免太过愚蠢了。
7. 听说香港排斥内地游客,不知道现在好些没有
其实没有那么恶劣
只是部分香港热不友好
其实大部分本地人还是很热情的
香港真的挺不错的,气候宜人
美食多,购物方便,非常值得去
8. 可是我昨天看新闻说香港现在旅游业下降了呀,现在香港人和以前不一样了,好像听说内地人到香港旅游不欢迎
他们想清静,大陆应该一个人都不去香港,让他们清静个够。
9. 香港人不喜欢内地游客,引起吐槽,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
现在的人们对于旅游这个事情是比较喜欢的,在不同的旅游地点可以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毕竟美观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习俗,现在我们国家的人自从港澳通行证比较容易办理之后,有很多的人就会在香港这个地方旅游,而且香港是一个购物天堂,很多人在里面旅游的时候,就会买很多东西回家。
现在有很多香港人在学习普通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懂普通话,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看到内地的游客,在交流方面也是不方便的,而且有一些普通话的口硬还是比较明显,怕闹笑话就不开口,当然这里的确也有一些香港人不欢迎内地游客,但是这些人也很少,这些人觉得内地的游客在这里旅游,争夺了他们的资源。
10. 香港围堵内地游客评论300字
内地旅客带来旅游经济收益,也带来中港矛盾,水货客扰民、抢奶粉令民怨升级。港府昨称正评估本港可承受的旅客人数,将向中央反映,当局提到提升酒店或景点配套,只是硬件的承受力,更应问的是:市民心理上是否可忍受更多旅客?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蘇锦梁,昨被问及内地旅客与港人出现矛盾时表示,港人一向好客,为了让旅客有丰富旅游体验,有需要增加旅游设施,包括酒店和景点等,他更指,正评估本港能承接多少旅客。
本港向来是旅游城市,固然致力增加旅客人数,可是近年愈来愈多的内地旅客衍生不少矛盾,部分内地旅客不文明行为、水货客与港人争购日常用品等,令部分港人开始对旅客感「难忍」,近月甚至发起围堵、指骂内地客等「赶客」情况
议员倡限自由行客 网民响应
立法会议员范国威前日建议政府,限制自由行旅客人数,而在facebook早前也有群组要求政府立法限制自由行人数,有近1,700人加入。
事实上,旅客虽然带来经济收益,但也并非必然受欢迎,例如不丹及威尼斯等,表明不希望太多游客前往,前者甚至限制每年入境游客数量不可多於一万。缅甸近年对外开放,游客大增30%,当地人也讨论是否要限制旅客人数。至於威尼斯更夸张,当地每日游客6万人,比居民人数还要多,90年代已不时议论要限制旅客人数,09年更拟只容许已预订酒店者入城,惟最後不了了之。当地议会便指,限制人数对於会否违反任何人到威尼斯的民主原则有很大争议。
而限制旅客人数也可见於个别旅游景点,例如台湾阿里山便因内地旅客太多迫爆,惹起民众不满,近月开始「落闸」,每日只限6,000团体客,并须三个月前预约,没预约者一概拒入。
经济收益大 也要顾港人感受
香港是否可承受更多游客?从经济收益角度,香港没理由「拒客」,日前旅游发展局公布数字,去年有4,862万人次旅客访港(72%来自内地),预计旅游总收益达到3,065亿元,数目不菲,且兴旺的旅游业也带来大量职位,若限制旅游人数,可能只是因噎废食,弊多於利。
不过,一个城市对旅客的承受能力,不止从经济得益去看,也要顾及当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蘇锦梁昨日提到的改善旅游业方法,是要增加旅游设施如酒店、景点,以让旅客有丰富的旅游体验。
可是,当局又有否想过,如何加强市民心理上对内地旅客的「承受力」?理大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陈永杰就曾指出,旅游城市对游客的承载能力有多少,往往不是客观的配套问题,而是当地人的主观感受问题。
事实上,本港人对旅客的观感变差,已成为中港矛盾的一大原因,例如不满广东道或旺角太多旅客犹如被「侵占」、水货客问题、物价升高等,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已是不争事实。
分隔旅游区域 有效减少摩擦
故此,港府若要提高本港对旅客的承受能力,并不是只着眼於硬件或过关程序等配套便可,而是应该减低因旅游而带来对民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现时内地游客集中在尖沙咀、铜锣湾等地区,如何把他们分散到各区,以减少与本地人的摩擦?曾有学者建议,不如在机场附近等远离市区的地方,兴建包括名牌特卖场的商业服务中心,专门服务旅客,即分隔出旅游区域,又是否可行?
港府要改善本港的旅游环境,让旅客来港开心,港人也满意,但若未能消减旅客增加对民生的影响,中港矛盾一再升级,港人怨气升温,旅客来到尖沙咀,有人向他们唱蝗虫歌,或者拖着行李到旺角,也被指骂是水货客,如此只会制造更多社会争拗,也令本港的旅游城市形象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