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游客黑名单
① 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怎么处罚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一旦被纳入“黑名单”,将视情节保存一至两年,必要时向公版安、海关、边检权、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进一步说:就是有可能产生对个人出境、出行、旅游、银行信用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② 首批不文明旅游黑名单公布是不合理的,求指教辩论方向和论点
《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后首批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昨天公布,大闹亚航、强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三起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上榜”。
名列“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档案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安徽人张艳和江苏人王声。康辉南京国旅组织的赴泰团队游,2014年12月11日晚乘坐泰国亚航航班由曼谷飞往南京。就餐时,张艳取出自带方便面,要求空服提供热水,空服告知热水需要收费,造成张艳不悦,发生言语冲突,随即张将泡好的方便面泼向该空服,与空服人员激烈争吵,并谩骂、恐吓和威胁。因事态危害航空安全,机组决定飞机中途返航,落地后张艳被泰国警方带走。同一事件中,因同伴与空服争执,王声与空服人员激烈争吵,并谩骂、恐吓和威胁。这两名游客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自2015年3月24日至2017年3月23日。
第三位是北京人周跃,在2015年1月10日凌晨由昆明飞往北京的MU2036航班上,强行打开飞机两道应急舱门,警方对其予以治安拘留15日处罚。其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自2015年3月24日至2017年3月23日。
第四位是陕西人李文春,“创下”长达10年不文明记录的期限。今年五一假期前夕,在吴起县胜利山景区内,李文春攀爬红军雕塑照相,被其他游客拍照记录后在网上传出,引起公众谴责。该游客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自2015年5月4日至2025年5月3日。 据新华社
上了“黑名单”还能随意出游吗?
首批被公布的4名黑名单游客中列第二位的王声称,到目前为止,这对他的生活没有影响。他说:“从泰国回来,我就去了韩国。”他表示:“大不了不跟团,自由行就是了。”
据了解,国内很多景区已经免费开放,对这类地方,“黑名单”游客仍可以自由出入。另外,即使是购票景点,售票时也不需要游客出示身份证等信息,无法对“黑名单”游客进行限制。而对于跟团游,有旅行社表示,一般情况下旅行社会婉拒“黑名单”游客。不过,这并不排除他们可以通过在线旅游商报名。出境游方面,目前还没有来自国家旅游局的限制出境人员名单。
疑问
游客“黑名单”会不会形同虚设?
“黑名单”游客出游、出行不受限制,那是不是说这份“黑名单”就形同虚设呢?江苏省旅游局工作人员解释,《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必要时”是什么概念?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包含多种情形,照他理解,例如:多次出现不文明行为,或者出现更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等。
保存期限有短有长怎么定的?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4名游客中,除李文春的不文明行为记录保存期限是10年之外,其余3人均是2年。有网友质疑,为什么有的2年,有的10年,跨度这么大?对此,旅游业内人士表示,李文春的不文明行为事由是,攀爬红军雕塑照相,被其他游客拍照记录后在网上传出,引起公众广泛谴责,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不过,国家旅游局也明确,“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不排除“黑名单”游客会被提前“解禁”。
综合新华社 现代快报
网评
要将道德污点变成疼痛成本
@中国旅游报:让不文明游客“长记性”。
@任你坏:对于在国外抹黑华人形象的低素质者,更应该立即实行相关政策。限制这种人出境。
@商旸:建立“黑名单”,实名公布涉事游客的档案号、性别籍贯、不文明行为事由,对当事人是种“声誉损失”,更对其他游客产生“口碑警戒”:自己一旦做出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将会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
@六安文广新局:人如果心无敬畏的话,就应该让他有所畏惧,扬善惩恶,才能让文明遍地生根。
@晚霞留辉:建议还应采取经济惩罚,并且是重罚。不然,不文明行为列入黑名单张榜公示等处罚对一些就是不讲道德、不讲文明的人,作用不会太大。
@革华华华:信息公布不完全,会对同名同姓之人造成困扰;仅仅如此,不足以教训!
@纸月亮的围脖:要将旅游劣迹产生的道德污点,变成疼痛的成本损失。
③ 如何治理旅游不文明行为
原标题:评论: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 以刚性管住"任性"
网易河北讯 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第一批记录日前由国家旅游局公布。4名游客上了“黑名单”,而且对外“张榜”,体现出以制度刚性整治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坚定态度。应当看到,“黑名单”信息公开仅是第一步,依法利用“黑名单”制度推动文明旅游建设,还要与合理的惩戒机制相结合,与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对接,以法治刚性,管住不文明任性。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文明旅游不只关系到个人形象,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向空姐泼面、打开飞机应急舱门、历史建筑上刻“到此一游”……近年来频发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断刺激公众神经,暴露出我国文明旅游工作的短板。通过建立不文明记录档案并对全社会公示,法治和行政手段相结合重拳出击,是治理方式的显著突破。
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与公示“黑名单”仅仅是第一步,还要与具体的细则、罚则制度相结合。对不文明行为,要进行有效梳理和归类,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惩罚措施。要依据旅游法等相关法规做出细化规定,使“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让“上榜者”在出游等方面受到限制。“黑名单”还要与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对接,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推进信息共享,发挥征信体系强有力的社会约束效能。让不文明者不方便,要成为“黑名单”制度应有之义。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事实上,记录与处罚,根本目的在于警示,使“黑名单”成为“高压线”,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注意言行举止,从而促使当事人悔改,最终通过撤销不良记录回归文明。因此,有关部门应详细向公众说明“黑名单”建档范围、权限及程度,做到统一、公平、公正。同时,抓紧做好监管工作,防止执法者滥用职权。
最终,应当通过对“黑名单”制度的完善,使个人在旅游中的文明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会转化为一种社会诚信的“通行证”,让个别旅游者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背上更多“惩戒成本”。如此,才能提醒每个游客,出门游玩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文明美德,不能等上了“黑名单”才想吃后悔药。
来源:中国旅游报
④ 将游客不文明行为列入黑名单,是否能一定能引导我国旅游者行为的规范
这个不一定的,具体的要看怎么执行了,执行到位的话肯定是有效果的。
⑤ 首批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有什么影响
暂时没有后果,《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来看,有“黑名单”,却没有对上了“黑名单”的游客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这不免让“黑名单”的作用大打折扣。
⑥ 国家旅游局公布不文明旅游行为案例 游客进“黑名单”有何影响
对于日常生活都会有影响的,比如就业、子女就学、出国等,为了满足失信人对信用修复的需求,未至科技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研发了信用修复功能,针对真诚告别失信行为,希望获得重新得到社会信任的机会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信用修复申请功能。失信人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传本人身份证等身份验证信息,并填写信用修复信息申请表,即可发起信用修复申请。信用管理部门会对申请人的申请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原始数据提供单位对信用申诉人的申诉材料真实性进行核实验证,证明失信人已改正失信行为并承若不再犯此类失信行为,根据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信用修复的标准,进行信用修复。
⑦ 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办法评价
从制度设计上说,“黑名单”的确增加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道德成本”和“信用成本”,对于规范游客行为有积极意义。不过,“黑名单”制度刚刚出台,还处在探索、积累经验阶段。一方面,打击范围极为有限,仅仅是“枪打出头鸟”,首批上榜的几名游客都是因为严重影响了旅游秩序,甚至危害了公共安全,而对于景区比较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几无约束力;另一方面,惩戒力度也不够,比如因“滚水泼空姐”而上榜的一名游客就表示,自己已看到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的信息,但到目前为止,这对他的生活没有影响。可见,现阶段靠“黑名单”制度根本无法提升全国旅游文明水准,规范游客行为还得靠日常的狠抓严管。而实际上,正是日常监管的软弱乏力,才导致了长假期间旅游不文明行为的集中爆发。
对于旅游不文明行为,一些管理者总喜欢强调“取证难”,相当一部分行为无法当场抓“现行”。但既然媒体能拍到,监管者就没有理由一个都抓不到。即便做不到“违者必究”,也能做到“杀一儆百”吧。当然,还有处罚绵软无力的问题,比如,根据治安管理处罚相关法规第25条第3项的规定,对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如此惩戒,怎能让人引以为戒?
如果监管总是“监”而不“管”,装再多监控探头也是白费;如果总觉得为了一点不文明的“小事”与游客浪费口舌,甚或爆发冲突不划算、不值得,那么旅游不文明就会像狗皮膏药一样粘着长假,永远不离不弃。治理旅游不文明,监管必须硬气起来,这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考验着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⑧ 如何看待国家把不文明游客拉黑
国家旅游局前不久公布并正式施行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旅游主管部门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对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和民族生活习惯、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等六种行为进行记录,不良信息保存一至两年,会影响游客再次出游甚至银行信贷等。
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被形象地称为游客“黑名单”,消息一出,许多人感到振奋。许久以来,飞机上打架、景点内刻字、随地吐痰等出游中的不文明现象屡被诟病,但因其不违法,大家在对其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无计可施。《办法》的推出终于让不文明游客有了忌惮:不文明行为一旦被记录,不但影响再次出游,银行信贷甚至都可能受到影响。戴上“紧箍”,一旦犯错就可能被念“紧箍咒”、犯“头疼病”,这样一来,不文明行为恐怕要收敛许多了。
当然,我们要承认,单靠《办法》并不能让不文明行为“绝迹”。《办法》规定,不文明行为记录生成后,旅游主管部门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通报——犯错之后允许纠错,否则将被通报,这更像是一个纠错机制,其作用更多体现在震慑和警告上。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期待单靠一个“黑名单”就彻底实现文明出游,这未免有些急功冒进。文明出游是以公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而公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苛求“黑名单”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实现文明出游,需要“黑名单”来震慑,更需要加强对公民的素质教育。
《办法》为促进文明出游提供了一个制度层面的解决思路,其初衷和出发点积极且值得肯定、效果也值得期待,只是在实施中有个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要警惕个别旅游从业者以“拉黑”为由对游客加以威胁,侵害游客的正当利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关注,期待《办法》落地开花,不走样、出效果。
⑨ 进入北京游客不文明黑名单将处处受限,你赞同吗
进入北京游客不文明的黑名单,我们将要处处受限制,这也是很认同的,我们非常的认同,也是赞成的,所以说对于这种人不文明的人都要受限制。
⑩ 怎样看待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黑名单看法建议
支持
中国地广人多,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特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未跟上物质专前进的脚步,很多人属口袋有钱了,可以出国了,新闻不断报道国人不文明行为让中国在世界尴尬,与五千年文明古国也不符。如出台相关黑名单办法可以某种程度改善这种情况的:
1、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是最好的约束力量,黑名单可以让一些人敬畏规则,减少乱来行为
2、黑名单不但是书面文件更要强力执行,并和各种信用挂钩,比如银行贷款之类的各种社会信用,这样更可以约束人行为
3、通过各种办法制度,提升国民素质后文明出行可以彰显我五千年泱泱大国形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