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图
1. 游园不值 古诗的意思
游 园 不 值
(南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应:应该。 3.怜:爱惜。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5.苍苔:青色的苔藓。 6.小扣 : 轻轻地敲。 7.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今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名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2. 春花图的诗句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抄到三春花尽时。
--《踏歌词》唐. 刘禹锡
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
--《浣溪沙》宋. 晏几道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 吴西逸
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望人家桃李花》唐. 贺知章
春花那见照,暮色已频欺。
--《彩凤逐帷低》唐. 赵嘏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十二月一日三首》唐. 杜甫
长信月留宁避晓,宜春花满不飞香。
--《和王员外雪晴早朝》唐. 钱起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过友人隐居》唐. 戴叔伦
野寺寻春花已迟,背岩惟有两三枝。
--《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唐. 李端
君心天意与年光,春花未遍已秋霜。
--《虞美人》宋. 杜安世
3. 游园不值讲的是故事还是图画说明理由
【原文】
游园不值
朝代:宋代
作者:叶绍翁
原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扣了好久的门,也没有人来应门,大概是主人怕我的木屐踩坏他院子里的青苔吧。一枝红杏从院墙上伸出来,想必是满园的春色管也关不住吧。
【注释】
游园不值――想观赏园内的风景却没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可惜。
屐齿――屐是木底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春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鉴赏】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吧。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