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和惊梦
⑴ 对昆曲 游园惊梦的理解与感受
没有《游园》这一出(出),昆曲里常说的《游园惊梦》,都是第十出《惊梦》里的,《寻梦》则是第十二出。之所以叫游园,我想是因为这一出是比较经典的剧目,而游园这一情节也是很经典的,经常演出的,所以就常称为“游园惊梦”。
以下是余秋雨《笛声何处》里的,我觉得回答你这个问题还不错。部分文字有所省略,你可以找找这本书看看。
“( 一)《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无疑可列入中国戏剧文化史上哪怕是以最苛严的标准选定的几部第一流的佳作之内。
为了论述的方便,,还需要把人们也许早已很熟悉的《牡丹亭》的故事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这是一个在明媚的春光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里已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一天,杜宝听说女儿在刺绣之余还偶尔午睡一会,,十分生气,觉得有失家教,决定聘请一位家庭教师来严加管束。请谁呢?杜宝夫妇合计:女儿除父亲外还没见过其他男性,,最好是请一位女先生来;但是合适的女先生是很难请到的,,他们终于选定了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穷学究陈最良。
没料到,,刚开课就出了乱子。陈最良为杜丽娘和伴读丫头春香讲解《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明明是一首求爱的恋歌,,陈最良却依据礼教习惯讲解成有什么贤达、风化的意义在内,,两位姑娘当然既不懂,,又不满。春香当着陈最良的面顽皮地抢白了一通,,杜丽娘则在先生背后反复吟味《关雎》中的词句,,悄然叹道:圣人不是也在这里说“情”吗?真是古今同怀啊!不读书还好,,一读书竟惹起了春愁,,惹起了杜丽娘青春的郁闷。春香丫头见小姐困闷,,就建议她到后花园走走,,消遣消遣。
虽然是自己家的后花园,,按照规矩,,姑娘们也是不准进的。知道有这么一个破败的后花园的存在,,还是春香丫头不久前的发现呢。杜丽娘当然很想去看看,,但又十分害怕父母亲得知,,后来想起父亲这些天外出了,,就郑重其事地取来历书选日期,,决定几天之后大胆地到后花园去领略一下春光!
杜丽娘终于一步跨进了后花园。这些花,,这些草,,这些鸟鸣,,是那样的平常,,但都在杜丽娘心中激起了青春的感应,,掀起了情感的波澜。她立即发觉,,自己的生命与眼前灿烂而又易凋的春花是那么相像。她奇怪地感受到,,在这恼人的春色中,,自己竟然产生了需要寻找一个“折桂之夫”, 与之“早成佳配”的强烈愿望。她闯到闺房后就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手持柳枝的英俊青年朝她走来,,并把她搂抱到牡丹亭畔、太湖石边、芍药栏前,,千般爱恋,,万种温情。直到从梦中惊醒,,杜丽娘还在低声呼唤着: “秀才,,秀才,,你去了也?”
(部分文章省略)
“《牡丹亭》的情节,,奇异到了怪诞的地步。你看杜丽娘,,也不是有过两小无猜的爱侣,,也不是有过一见钟情的际遇,,只是游了一次园,,做了一个梦,,就恹恹而死。梦中之人果有,,死后尚能复生,,这就更奇特了。后代的人们有理由疑惑:这样大胆的艺术措置,,能够取信于人吗?戏剧领域的任何艺术创造都在睽睽众目的逼视之下,,一点细小的失真常常成为人们长年讥笑的话柄,,像《牡丹亭》这样的怪诞,,能在剧坛容身吗?
历史证明,,它不仅受到人们充分的信任,,而且还以巨大的力量震撼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伟大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只是隔墙听了几句《牡丹亭》的曲调,,就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
明代末年可怜的妇女冯小青所写的这首诗,,是几乎所有研究《牡丹亭》的人都喜欢提及的: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
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
任何虚假的艺术都不可能引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的。
......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奇幻无比的《牡丹亭》中看到一种强悍而热切的情感逻辑,,并在这种情感逻辑背后,,看到一种使它产生具有必然性的历史逻辑。
《牡丹亭》最精彩的部位,,不是在矛盾纠葛临近解决的后半部分,,而在于矛盾引起和展开的前半部分。不要轻视了那一堂近乎嬉闹的《诗经》课,,也不要轻视了那两个姑娘到后花园赏玩春色的小小举动。正是它们,,给了女主人公以出入生死的力量,,给了剧作家以上天下地的自由。
不妨说,,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开头就用轻松的笔触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哪怕只是一条缝,,放进来一股强大的新鲜气流,,让我们的女主角迷醉和晕眩。
她竟然在孔圣人编定的诗集中读到了坦率地表述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房舍后面看到了不加掩饰的春光!这两个发现,,在现代人看来是那样平常,,但对生活在浓郁的理学气氛中的杜丽娘来说简直有惊心动魄的力量。重重的礼教教条和闺房回廊的重重门槛在这里几乎构成了同一种形象。原先总以为是不可逾越雷池一步的,,但今天她惊恐地看到,,外面,,有一个更真实、更美好的天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这两个发现,,引起了她的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一个发现:对自己的发现。
是啊,,连堂堂圣人也没有避讳男女间的恋情,,甚至还用在洲渚间互相呼叫、追逐的雎鸠来比拟,,杜丽娘为什么不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由这种联想,,她的胆子壮大起来。她敢于让自己的身心到真实的自然景色中去作一次短促的巡行。但这一步迈出去实在非同小可。这哪里是一次普通的游园,,分明是对她自己内心中已在发酵的情感激潮的一次验证和催动。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游园,,是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怡然融和的绝妙艺术片断,,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都光彩夺目。人和自然,,在一片勃勃生机中互相感应着。对杜丽娘来说,,这次游园简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仪式。她事先选择吉日,,梳妆打扮,,在打扮时已经体味到自己与自然的特殊亲和关系。她对服侍她的春香说: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是一种人生原则的自我表述,,也是在贴近自然美的时刻所获得的一种自我发现。待到进得园中,,她轻步慢踏,,美目四盼,,开始怨恨起父母不把这么好的景色告诉她。花草莺燕,,对她来说件件都能引起激动,,样样都在催发她生命的向往、青春的渴求。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环境里,,她觉得,,她与这些花草声息与共,,她与如许春色魂魄相印。于是,,十分自然,,她由鲜花的易凋联想到自己青春的短暂。她烦恼了,,甚至伤心了。当杜丽娘离开后花园回到自己房中的时候,,满心充溢着一种青春的紧迫感。自然界雄辩地告诉她,,绚丽的春光雄辩地告诉她:必须赶紧追取情感、享受青春!请看她一回到闺房就这样叹息道: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啊,,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天啊,,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也这样,,当她从自然的怀抱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她便忍耐不住了。她接受了自然的崇高指令,,要去过一种新的生活,,哪怕是短暂的,,哪怕在梦中。
一切能够享受正常的青春和感情的姑娘是难于理解杜丽娘这番心声的力度的。一切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色、领受天地恩赐的青年是不会面对春光产生杜丽娘这样强烈的生命冲动的。但是,,我们只要根据汤显祖提供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杜丽娘的烂漫青春陷落在如何深黑的泥渊里,,我们就能理解她。这是一股冲开顽石迸涌出来的激流,,在平常的情况下,,它也许只是一泓静静的泉水。
于是,,她立即做起了大胆的梦。这个梦,,就是她突然翻卷出来的情感的凝聚;这个梦,,就是对于由她的父母、腐朽的塾师、高高的门槛、整日相对的绣架、装着礼教的书柜等等组成的家庭生活的叛逆,,就是对于“宦族”、“名门”的叛逆。平时连午睡也不准许的森严家教,,怎会容忍这么一个梦呢?这个梦,,在杜丽娘活动的天地里,,是没有丝毫容身之地的。但这又正是她全部生命寄托所在,,因此她要背着人,,独个儿到花园“寻梦”。“寻梦”之举,,证明她的青春焦渴,,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迈开了步不再想回头的决绝行动,,也证明她的这种行动是何等艰苦和可怜,,有着何等险恶和渺茫的现实背景。连梦还要寻,,连梦也值得寻,,汤显祖由此写出了梦境和实境的严重分裂,,理想和现实的严重分裂。他用梦境,,反衬了现实的黑暗;他又用现实,,反衬了理想的珍贵。
当这一切都写好了,,杜丽娘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理由已经大体沟通。当千百个杜丽娘只能在梦中享受她们的青春和理想的时候,,我们的艺术家为什么不能以自己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想像力,,给她们以许诺呢?
然而, 汤显祖的许诺不是轻薄的。他不能伪造一种现实,,他必须如实地写出杜丽娘理想实现的艰难性。他宁肯运用怪诞的手法,,也不愿过多地粉饰。因此,,他只能先在梦中给杜丽娘引来一位青年男子,,而杜丽娘真的要和他结合,,还得经过一番生死磨炼。这样做,,不是炫奇竞怪,,而是为了说明,,在汤显祖生活的年代里(尽管他所采用的是历史上已有流传的故事),,要实现正常的感情理想几乎没有实现可能,,但是,,天地间又毕竟存在着一种不被现实困厄所掩埋的“至情”。只有这种力敌生死的“至情”, 才能构成对于扼杀感情的黑暗现实的挑战。一切萎弱的感情细流,,根本无法与那么沉重的礼教相抗衡。
质言之,,汤显祖笔下的“至情”, 因它从杜丽娘胸中迸发出来时已赋有了特殊的强度和浓度,,因它要对付的是一种像大山一样沉重和巨大的阻碍,,所以就流泻成一种怪异的行程。它无法平直地贴着地面行进。古今中外许多浪漫主义杰作的高强度的、怪异的情感行程,,都与之相类。
平心而论,,汤显祖通过一个春梦交付给杜丽娘的男子柳梦梅,,是配不上杜丽娘的。让杜丽娘为他而生生死死,,他是应该自惭形秽的。柳梦梅,,比上,,比不过张君瑞,,比下,,比不过贾宝玉。这或许是杜丽娘比崔莺莺和林黛玉更不幸的地方。傻乎乎的张君瑞要比柳梦梅真情,,而贾宝玉则更不用说了。林黛玉虽然未能与贾宝玉结合,,甚至连杜丽娘那样的梦也没有做过,,但无论如何她被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爱过了,,这就够了。柳梦梅与杜丽娘还没有那样知心。柳梦梅也有一些大致不错的作为,,对杜丽娘的情感也不能说不深,,但总的说来,,他主要是在杜丽娘身上迸发出来的“至情”的承载体。在杜丽娘身边,,除了父亲,,只有腐朽塾师一个男性,,后来剧中还陆续出现过一些残疾人物,,在这么一个可怕的环境中,,柳梦梅,,已算是一线光明了。
虽然柳梦梅的形象内涵与杜丽娘对于他的情感强度并不相称,,但他无论如何是一个正常的男青年。杜丽娘并不是像林黛玉那样苦苦地寻求一个知音,,而只是寻求一种正常的恋爱生活,,正常的情感形态。因此如果塑造一个也是性格非常鲜明、情感非常奇特的柳梦梅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要不得的。就像后花园的春光并不奇特,,但对杜丽娘来说却珍贵之极一样,,柳梦梅的形象也应是平常的。这样看来,,《牡丹亭》的情感结构与许多爱情题材的剧作不同, 它是更加突出杜丽娘的主体性的。柳梦梅只是她的陪衬,,而不是像《西厢记》和《红楼梦》那样,,男女主人公面对面地向着爱情的峡谷奔跑。......”
⑵ 游园惊梦的象征手法
白先勇在人物名字上颇具匠心,不同的名称表达了不同的含义,这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其实,“蓝田玉”这个名字,就有相当明显的象征含义。蓝田之玉是中国神话中最美最贵的玉石,李商隐就有一句诗曰:“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他月月红、天辣椒等艺名,亦有暗示性:月月红即月季花,每月开,贱花也。天辣椒,影射蒋碧月之泼辣性格。)钱夫人不同于得月台那些姐妹,只有她一人是“玉”,而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玉,本来就代表一种高贵气质或精神。可是身为玉,是否就能永保华美光泽?钱夫人入窦公馆前厅,站在一株“万年青”前面照镜子的一幕,深具反讽意义。镜中出现的,当然,是褪了色的蓝田玉——块已经黯然失色了的蓝田美玉。
这篇小说的最终主题,是“人生如梦”。所以作者处处采纳“梦”的比喻和意象,使人产生“梦幻境界”的联想和印象。首先,小说题《游园惊梦》,就有一个“梦”字;此戏内容亦是杜丽娘入梦。而钱夫人在宴会进行过程中,真的跌入了旧梦。钱夫人过去享受的那种富贵荣华,今日回想起来,好比一场梦。窦夫人的盛宴,其富丽堂皇气派,其辉煌鲜明色彩,在今日台北的现实狭窄环境和污染空气里,简直好像不可能存在。是梦境!是天堂!
大门两侧站岗的卫士,好比保卫天宫的天兵神将。锣鼓笙萧和饶钹琴弦,使人联想到余音绕梁的仙乐。甘芳的蜜枣和醇厚的花雕,使人联想到琼浆玉液。“锦簇绣丛一般……衣裙明艳”的客人,合聚在“明亮得像雪洞一般”的餐厅,享受山珍和海味,该是神仙在悠然取乐吧!
白先勇藉由徐太太的演唱,把《游园》唱词中的“皂罗袍”、“山坡羊”二折之大半,引入小说里。所引“皂罗袍”的四句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钱夫人耳中听着这几句唱词,内心自白道:“杜丽娘唱的这段‘昆腔’便算是昆曲里的警句了。”钱夫人所谓“警句”,大概主要是指戏曲的唱法。可是作者赋予的含义就不在于此。这四句唱词的内容意义,是“世事无常”,这正是此篇小说的主题,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一脉相传的文学主题。
⑶ 简要分析游园在牡丹亭中的作用和艺术特点
“游园”在《牡丹亭》惊梦中的意义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是十分独特的,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这是它奇幻情节逐尝演进的主脉.《惊梦》就是这一奇幻情节主脉的第一环,在这里,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牡丹亭上三生路”上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杜丽娘的爱情起步,何以呈现这种特异的形式?
就是因情而梦,梦中把爱情追求化为了行动.汤显祖在《惊梦》前若干出戏里面,如三、五、七、九出里面,从人物的家庭、教养、环境等方面,为读者观众提供了可信的答案.杜丽娘生活在理学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她父亲杜宝是个恪守礼教的正统官僚,他按照封建社会贵族女子的规范,为女儿精心构筑“拘束身心”的精神囚笼,把丽娘禁锢在与社会,与大自然隔绝的“小庭深院”之中,她在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也未曾到过;刺绣累了,在闺房中小憇片刻,居然也被看作是非礼并招致训斥.这样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使其任何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不过,在这种独特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为大家闺秀的杜丽娘,并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走上一条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也使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毒害.恰恰相反,曾经是安于社会和家庭替她铺设的生活道路,“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坐黄堂百岁春光,进美酒一家天䘵.”这是杜丽娘初次出场时的一段唱,这唱词所传达的显然是随顺、柔和的心灵的节律.杜丽娘不但接受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的庭训,她表示“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事实上她早已把男女四书都读过了.“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的观念也深深地积淀在她的脑海里.“名为国香,实守家生,嫩脸娇羞,志诚端重.”贴身丫环春香为杜丽娘所下的这几句评语是相当准确的.但是,阴冷的世界,终究无法冻结青春少女的生命欲望,违背人性的虚伪教育,有时则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为诗章讲动情肠.正是《诗经·关睢》这首所谓讲“后妃之德”的诗篇,第一次拨动少女爱情的心弦.“关着的睢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人而不如鸟乎?”为了排遣愁闷,她在春香的鼓动下,不顾家训塾规走出深闺,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于是生出了游园惊梦这一幕.
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绕地游】曲意是: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在小小、深深的庭院中站立,觉得遍地是撩乱人心的春光.那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未做完的针线活抛在一边.你为什么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呢?
⑷ 牡丹亭“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必然联系
其实很简单的,没有那么多专业说法。你想啊,一个大家闺秀,长这么大连自己家有个后园子都不知道,多少悲催的啦,足见她有多少不出闺房的。
春天容易思春,这是肯定的。我们的大小姐款款步入春意盎然的花园,看到一片春色,必然心神荡漾。要是换做常常出门买菜的穷人家丫头,最多也就感叹下,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现在是杜丽娘啊,肚子里开始有墨水了,开始想学着古人思春叹春伤春了。于是乎,这片春色在她心中深深扎根了。
然后,有了“春”做一个伟大的诱饵,我们的杜丽娘小姐开始渴望心中的那丝懵懂的向往着的那啥了。然后上天也真是待她不薄,为她安排了一场旷世绝伦的春梦。此春梦非现在意义上的那啥,那是很纯美的一段,虽然当中确实有那啥......
总之吧,就是因为游园,让她见识了春,感受了春,继而渴望春,最终把这个愿望埋到了自己的梦里。柳梦梅先生不负众望,千里迢迢来到她的梦中与她相会相知相许。
⑸ 《游园惊梦》的原文是什么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
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
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
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
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
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
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
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
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
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
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
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
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
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
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
〔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
遣。〔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
春面。”春啊,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香那
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
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
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
《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
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
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
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传?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身子
困乏了,且自隐几而眠。〔睡介〕〔梦生介〕〔生持柳枝上〕“莺逢日暖歌声滑,
人遇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小生顺路儿跟着杜小姐
回来,怎生不见?〔回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惊起介〕〔相见介〕〔生〕
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花园内,
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旦作惊喜,欲言
又止介〕〔背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爱杀你哩!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
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
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旦作羞〕
〔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
言?〔生强抱旦下〕〔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检点
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采云边。”吾乃掌管南安府后花园花神
是也。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
致使柳秀才入梦。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
【鲍老催】〔末〕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一般儿娇
凝翠绽魂儿颠。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呀,淫邪展污了花台殿。咱待拈
片落花儿惊醒他。〔向鬼门丢花介〕他梦酣春透了怎留连?拈花闪碎的红如片。
秀才才到的半梦儿;梦毕之时,好送杜小姐仍归香阁。吾神去也。〔下〕
【山桃红】〔生、旦携手上〕〔生〕这一霎天留人便,草借花眠。小姐可好?
〔旦低头介〕〔生〕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小姐休忘了啊,见了你紧相偎,慢
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旦〕秀才,你可去啊?
〔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生〕姐姐,你身
子乏了,将息,将息。〔送旦依前作睡介〕〔轻抇旦介〕姐姐,俺去了。〔作
回顾介〕姐姐,你可十分将息,我再来瞧你那。“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
片云。”〔下〕〔旦作惊醒,低叫介〕秀才,秀才,你去了也?〔又作痴睡介〕
〔老旦上〕“夫婿坐黄堂,娇娃立绣窗。怪他裙衩上,花鸟绣双双。”孩儿,孩
儿,你为甚瞌睡在此?〔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老旦〕孩儿怎的来?〔旦
作惊起介〕奶奶到此!〔老旦〕我儿,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舒展情怀?
因何昼寝于此?〔旦〕孩儿适在花园中闲玩,忽值春暄恼人,故此回房。无可消
遣,不觉困倦少息。有失迎接,望母亲恕儿之罪。〔老旦〕孩儿,这后花园中冷
静,少去闲行。〔旦〕领母亲严命。〔老旦〕孩儿,学堂看书去。〔旦〕先生不
在,且自消停。〔老旦叹介〕女孩儿长成,自有许多情态,且自由他。正是:
“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下〕〔旦长叹介〕〔看老旦下介〕哎也,天那,
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回,昼眠
香阁。忽见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妍。于园中折得柳丝一枝,笑对奴家说:
“姐姐既淹通书史,何不将柳枝题赏一篇?”那时待要应他一声,心中自忖,素
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轻与交言。正如此想间,只见那生向前说了几句伤心话
儿,将奴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
惜,万种温存。欢毕之时,又送我睡眠,几声“将息”。正待自送那生出门,忽
值母亲来到,唤醒将来。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忙身参礼母亲,又被母亲
絮了许多闲话。奴家口虽无言答应,心内思想梦中之事,何曾放怀。行坐不宁,
自觉如有所失。娘呵,你教我学堂看书去,知他看那一种书消闷也。〔作掩泪介〕
【绵搭絮】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泼新鲜冷
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亸,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则待去眠。
〔贴上〕“晚妆销粉印,春润费香篝。”小姐,薰了被窝睡罢。
【尾声】〔旦〕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
去不远。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 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 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⑹ 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在游园赏春过程的心理变化
从热爱青春和自然,到青春流失的无奈与不甘
1、游园惊梦细致地刻画了杜丽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启迪下的复杂心理活动。
这一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着重写她热爱自然和青春,却因初出绣房而娇羞的复杂心态;后三支曲子将她面对春景的惊喜和由此感发的对青春流失的无奈和不甘,展现得十分委婉动人。
杜丽娘的心中情和眼前景巧妙、完全地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充分揭示了杜丽娘复杂微妙的心理波动。
2、《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塑造杜丽娘形象的关键情节。是游园惊梦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热烈追求美好爱情的性格特点。
(6)游园和惊梦扩展阅读
《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
《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的一个曲目。作者为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
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游园惊梦》
⑺ 游园在牡丹亭惊梦中的意义
《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游园进一步唤醒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勇敢的步子,是杜丽娘人生命运的转折。
⑻ 昆曲中游园和惊梦,还有寻梦或是什么的,是什么来的,谁能详详细细地告诉我
你看看汤显祖《牡丹亭》的书就知道了。
没有《游园》这一出(出),昆曲里常说回的《游园惊梦答》,都是第十出《惊梦》里的,《寻梦》则是第十二出。之所以叫游园,我想是因为这一出是比较经典的剧目,而游园这一情节也是很经典的,所以就常称为“游园惊梦”。
并不是牡丹亭又称作游园,游园只是一段情节。
而醉扶归、步步娇、皂罗袍、懒画眉、忒忒令、尾声等等都是词牌或曲牌名。比如全剧第一出《标目》中,蝶恋花,就是“曲牌名,曲牌属北曲双调,字数格律与词牌《蝶恋花》半阙相同,一般用在套曲中。”
⑼ 试以《游园》《惊梦》为例,分析《牡丹亭》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思想。
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高唱“女德”,表彰贞节。《明史·列女传》所收节妇烈女的数目,比《后汉书》以下任何一代正史多出许多倍。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谕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2.艺术。
一是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就把大家闺秀的内心世界精细地展示了出来。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⑽ 杜丽娘为什么游园而惊梦
游园惊梦出自《牡丹亭》,千百年来惊艳了多少人,它成功塑造了社丽娘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艺术形象。其中,最负盛名的一出戏―便是《惊梦》,最能体现杜丽娘丰富的内心世界。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让她的内心彻底惊醒了,“惊”了她的心,“惊”了她的自我,“惊”了她的情,唤醒了一个年轻人心中的那股悸动,也“惊”了原本被封建礼教禁锢压抑的爱情意识和性意识,彻底表现出杜丽娘反对封建礼教和热烈追求属于自己的美满爱情生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