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海外买
㈠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在国外买茅台、中华,为何国货要出国买
中国游客在国外买茅台、中华,主要是国外的免税店价钱相比国内购买要便宜得多,因此很多人都会在旅游时候在当地免税店购买国产酒。其实国外的免税店并非一定最便宜,也并非一定是正品,因此在国外免税店买酒时候必须时刻留意,不要买了让自己后悔的酒。
免税店或许价钱真的很低,但并非真的比国内低,也并非真的是正品,因此在购买时候必须看清楚不要被当地的免税店坑了,商家的套路比我们深得多。
㈡ 微观经济学分析为什么中国游客喜欢到外国购买奢侈品
1、国内的物品品质难以得到保证
2、中国游客喜欢旅游,顺便买些东西
3、拿钱到国外炫富,更能得到满足感
奢侈品的特点:
(1)原料独特和产量稀少:
“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奢侈品的铁率。钻石因为稀少,才能成为万众艳羡和追逐的奢侈品;豪宅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和数量稀少,才能能身价数千万。更有顶级的奢侈品,往往全世界只有一个。很多奢侈品之所以成为万人追捧的产品,原因只有大多都是他采用的原料或者是产量都是很稀少的。这种现象也符合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原则,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就会激烈,产品价格自然就走低,沦为价格只比成本高一点点的大众消费品;而供少于求,才能是产品价格高于成本和本身价值,成为高端产品;供远少于求,就能成为竞相购买的奢侈品了。因此,要成为奢侈品,稀少是第一要务。要么就采用很独特和稀少的高级原料,如果原来并不稀少,那就把产量做得很稀少,在质量和包装上下功夫,才能成为实至名归的奢侈品。
(2)富贵的象征
奢侈品牌的品牌魅力是富贵豪华的。奢侈品(Luxury)源于拉丁文的“光”(Lux)。所以,奢侈品应是闪光的,明亮的,让人享受的。奢侈品通过其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传达了这些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权力。它是贵族形象的代表。如今,虽然社会民主了,但人们的“富贵观”并未改变,奢侈品牌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本能需求。“劳斯来斯”汽车就有贵族车的象征。
(3)看上去就好
奢侈品牌所服务的产品必须是“最高级的”。这种“最高级”必须从外观到品质都能逐一体现。奢侈品的高级性应当是看得见的。正因为人们对其奢华“显而易见”,它才能为主人带来荣耀。所以说,奢侈品理当提供出来更多的“可见价值”——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好。那些购买奢侈品的人完全不是在追求实用价值,而是在追求全人类“最好”的感觉。“奔驰”汽车如此;“夏奈尔”时装也如此。
(4)个性化
奢侈品牌往往以己为荣,它们不断树立起个性化大旗,创造着自己的最高境界。“奔驰”追求着顶级质量、“劳斯来斯”追求着手工打造、“法拉利”追求着运动速度、而“卡迪拉克”追求着豪华舒适。他们独巨匠心,各显其能。正是因为商品的个性化,才为人们的购买创造了理由。也正因为奢侈品的个性化很不象大众品,才更显示出其尊贵的价值。
(5)专一性
奢侈品牌是十分专一的,它绝不可以随意扩张使用。所谓品牌的专一性,指的是品牌只服务于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类产品。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奢侈品牌分跨两个行业使用,而且还取得了成功。品牌多元化经营本身就是品牌管理的大忌,更何况是一个奢侈品牌呢?“皮尔·卡丹”(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个真正的奢侈品牌)曾经延伸到酒业上,生产了一个“皮尔·卡丹”葡萄酒,结果失败了。如果“耐克”敢这样做,也一定好运不长。“人头马”要是成功地推出一个洗发水来,“宝洁”一定是七窍生烟了。
(6)距离感
作为奢侈品牌必须制造望洋兴叹的感觉。让大多数人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是奢侈品牌营销的使命。在市场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为少数“富贵人”服务的。因此,要维护目标顾客的优越感,就当使大众与他们产生距离感。距离产生美。奢侈品牌要不断地设置消费壁垒,拒大众消费者于千里之外。要使认识品牌的人与实际拥有品牌的人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这正是奢侈品牌的魅力所在。所以,可以这么说,奢侈品牌就是“梦寐以求,少数拥有”。
(7)情感附加值高
“你卖的不是钻子,而是一个洞”。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重视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能够带给他的利益。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如果是用来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话,没有必要挥金洒银,因为任何一种奢侈品,产品成本的价格仅仅占到整个奢侈品的价格的比例都相当之小。他们购买奢侈品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们社交或者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某种意义上说,奢侈品卖的不是他那产品本身,而是卖产品所富含的,能够带给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百达菲利手表,卖的不是手表本身,卖的是尊贵和世代的精神传承;万宝龙钢笔,卖的不仅仅是钢笔本身,卖的是高雅的品味和上流社会的气质;哈雷摩托卖的不是摩托车本身,卖的是一种挑战精神。林林总总,奢侈品的产品,在产品物质核心之外,必然有一个很重要的情感属性,支撑着它的高价值。
㈢ 中国游客在外国大量购物,钱花在外国了,中国受影响吗
这个网上有段资料应该可以回答你:
出境旅游过热的负面影响
对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发展、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国家来讲,中国成为境外购物消费“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值得认真研究。据了解,欧美和日本人均GDP达数万美元,新加坡人均GDP达8000美金,泰国达2000美金,而在国外购物中国人却排第一。
“要警惕出境旅游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去年9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研究报告》警告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已经超过入境旅游收入,中国国际旅游业已经整体沦为花汇产业。报告中指出,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总花费大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3320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为4711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257亿美元,旅游业对内需的总贡献为6844亿元。2004年出境旅游的过快发展对内需的“漏出"占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48.5%,几乎相当于旅游业对内需贡献的一半。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内需严重不足,特别是最终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发展国民旅游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发挥旅游业扩大内需的作用。据分析,近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近年甚至下降到7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在80%~90%。正是由于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十五"大以来将旅游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如果在我国内需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扩大其他国家的内需,这样的政策令人匪夷所思。此外,入境和国内旅游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贫困地区居民的脱贫致富,对缓解就业压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出境旅游的作用与此相反或无干。高收入者集聚的消费能量开始向国外释放,客观上造成了有效需求和就业机会的流失。
从发展趋势上看必须对出境旅游采取“适度"发展的政策。报告中指出,通过对我国出入境旅游发展趋势的分析,如果对出境不采取适度发展的政策,甚至鼓励出境旅游的发展,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国际旅游业的非贸易逆差将达到4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逆差,有可能吞吃掉所有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余额成为负数。而且,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账户的情况看,有可能出现我国出境旅游的花费实际上是国外在华投资在支撑。这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是极为不利的。专家建议国家尽快开征出境旅游消费税。
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人在境外的消费很高,这种暂时的非理性的消费是正常的,是一种刚刚开放后的特殊现象。一旦出境旅游变成中国公民多数人、经常性的度假消遣时,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就会逐渐理性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刚刚开始的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究竟应当采取“堵”还是“疏”的办法,还需要专家的进一步论证。
以上材料出自:http://www.cb-h.com/2008/shshshow.asp?n_id=24121
㈣ 中国游客在国外真的很丢人吗
虽然是极少数中国人,但真的给国家丢了脸。
这就是素质啊,这些人就是垃圾。
㈤ 为什么中国人均GDP那么低,中国游客在海外消费能力还那么高
根据二八定律:通常社会中20%人占有80%的财富,80%的人占有20%的财富。中国游客海外消费能力高指的是前者20%的人,人均GDP的计算中的人指的是全部的人口,自然人均GDP低!
㈥ 为什么中国游客爱出国爆买

好了,看了这些价格差距之后,是不是觉得有一丢丢心痛。但是,其实你除了看到商品本身的定价之外,很多产品在进口中国时也附加了许多的如运输费、关税等,所以国内卖的贵也是有原因的。
最后呢,要在这里呼吁下大家请放正心态,千万别因为这些原因给自己的生活徒增烦恼!
(图片来自网上公共图片库,如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补发稿费。)
-END-
如果觉得国外购物更划算,不妨出国一趟买买买哦!点击右上角,关注头条号【爱飞乐游】,尽享海量旅行资讯,旅游问题一站搞定!
㈦ 中国游客出国到底是观光还是购物
现在出国旅游的,大多数是土鳖爱出国。没见过世面的人,想要点值得炫耀的谈资,于是跑出国门去。大多数都是低等观光团。比如几千元去趟东南亚那种旅游团,或者是攒3万报个日本欧洲7日团那种。很多工厂啊,企业单位,经常组织这种低等廉价旅游团,出国丢人现眼。经常买一些吃的用的带给家人朋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出国了。过程大多是交通工具和酒店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剩下的就是看景点看节目然后买东西,目的地经常选在东京大阪,首尔釜山,泰国普吉岛,纽约芝加哥,反正是组团城市游。
城市中产阶级,也就是千万资本的人,大多是为了去国外做生意,子女留学,才会出国,真正为了旅游的,比较少,毕竟欧美迪拜等高端的消费,一天数千美金高级酒店吃喝住行,中产阶层花不起,低端旅游地他又看不上。买包买首饰又太俗,所以逛逛什么美术馆,音乐厅,附庸风雅一下,要么就去什么黄石公园,夏威夷,小住一段时间。
真正高端的中国游客,过亿的富人,到北欧去上课的比较多,或者去一些文化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度假。而且高端中国游客从不大量购物,现在出国大量购物的已经不多见了,随着消费品位升级,富人开始转向休闲度假品位生活了。大多数富人都是海外购房拿绿卡,然后去那边住一段时间再回来做事,所以高端游客并不多。目的地多为阿尔卑斯山,爱琴海。
反正穷人是穷逛,低品质的乱窜,景点照相,买东西,拍Vlog。
富人和巨富更多是生活,是度假休闲,品味人生。当然也有嫖赌的。
要说观光,也就是中产阶层能观光下,购物还是穷人土鳖群体较多。高端消费品对我国富人已经吸引力降低了。要是回国提一堆名牌,简直被笑死。
㈧ 中国游客出国最爱买什么
据Barclays Global Blue数据分析显示,中国游客的消费激增,推动7月全球旅游消费相较去年同期增长31.9%。而中国游客消费最多的奢侈品便是腕表和珠宝。
㈨ 如何维护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安全
据报道抄,日前法国相关负责袭人表示,前两年,法国政府针对对中国游客的安全措施,得到了一些实施,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还放出了2020年将接待中国游客的数量提高到500万人次的豪言,但是如果法国治安不改善,500万中国游客目标或许很难实现。
世界奢侈品组织前两年有调查显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世界主要奢侈品销售国家营业额下降了40%甚至50%,但是与中国有关的市场上升了25%。在这种整个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而中国游客超强的购买力,自然引人注目。
中国旅游协会负责人表示,新的反恐法代替了紧急状态,行业协会将继续与警方联系,争取对中国游客加大保护,毕竟旅游业是法国的第一大产业,已经超过它的农业总产值,从保护旅游产业考虑,法国政府也要保护中国游客的安全。
希望中国游客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㈩ 中国游客为什么在国外不受欢迎
国庆长假,关于中国游客“占领、买空日本”的报道随处可见,而这种情况自今年春节开始就高烧不退。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出手阔绰,人均消费金额遥遥领先。而且,从指甲刀到手表到电饭锅,从眼药水到面膜到马桶盖,中国游客啥都往回背,场面着实很壮观。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中国大陆游客第一次“买空”一个地方了。先是香港的婴幼儿奶粉被大陆游客抢购一空,香港特区政府不得不出台了限购令,规定每人每次只能携带两桶出境。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超市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接着,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招架不住中国游客对奢侈品的热情,不得不对中国游客购买Burberry、Prada、Ferragamo等品牌的数量进行了限制。最近一个针对中国游客出台限购令的是韩国手袋品牌MCM,规定每人只能凭护照购买三大两小五件商品。
面对这种排山倒海的购物热情,喜欢的人说“中国人有钱”了,不喜欢的指斥为“暴发户,却很少人去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不合理之处:中国是堂堂的“世界工厂”,为什么中国人不在自己的国家购物?多年来中国官方一直被内需不振的经济痼疾所困扰,可是你看看中国游客在海外疯狂血拼的架势,你能说他们真的没钱吗?
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与此同时,本土消费额明显下降,为250 亿美元,同比下降11%。而境外奢侈品消费高达8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9%。
今年春节前几天笔者也在日本,尽管没有购买电饭锅和马桶盖,但还是深感日元贬值之后日本物价之便宜:一碗拉面600-8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0-40元,味道不错,可以吃得很饱;药妆店里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化妆品、药品,价格大多在人民币百元以内,某些在中国也有销售的,在日本的价格比中国便宜至少1/3;一套香奈儿五件套护肤品,在日本的百货公司买是国内专柜价格的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几个人能抵挡住诱惑不买呢。
显然,问题的症结不是内需不振,而是在中国本土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与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匹配,那部分被压抑的消费欲望,于是在海外得到了满足和释放。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中国人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中,因此改革开放之后的很多年,人们的消费模式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对商品的质量和款式等要求不高;后来经济发展了,一部分人成了“大款”,由于过去短缺经济的阴影,又开始炫富,在那个阶段,好东西的标志就是“贵”。
但近年来,中国的消费结构和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心态日趋理性;“反腐败”和“反奢侈”之下,消费的主体正在向中产转移,“最贵即最好”的土豪做派正在过时;信息的通达使得人们很容易获得其他地方的消费信息,海淘、境外游意味着中国品牌的竞争对手不限于本土,而是面临全世界的竞争。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本土的商家还没有做好准备。而境外消费的火热说明,人们已经用脚做出了选择。
中国人不愿意在本土买东西,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商品整体上质量比不上国外,而且价格更贵。
很多人在海外千辛万苦买回商品,却发现是“中国制造”,感到很遗憾。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这些在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人在本土是买不到的,他们是外商下订单生产的外贸货,执行更严格的环保和品质标准,生产完毕就装船运往海外销售,和中国的消费市场完全不搭边。中国人在日本买回来的“中国制造”的马桶盖,就是这种情况。而在国内销售的商品,因为厂家的不用心、标准的落后、假冒伪劣盛行等因素,品质和外贸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产品,外销和内销也是两个标准,外销的通常质量更好。人们笼统提到的以价廉物美著称的“中国制造”,大多指的是出口的外贸品,对国内市场假冒伪劣盛行、价格虚高的情况,似乎都已经见怪不怪,默认国内人民就配使用差一点的商品。这种心态,显然已经不适应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
最近,因为日本马桶盖的畅销,关于中国人缺乏工匠精神的讨论又多了起来。这种讨论的本意是好的,但忘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很多在海外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其实是“中国制造”。30多年的代工经验,使得“中国制造”至少在日用品生产领域,技术绝对是过关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奢侈品都在中国代工,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问题的症结不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代工时面对苛刻的外商时中国人是有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精神延伸到国内市场。
另外,中国国内市场一直存在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同一种产品,千里迢迢出口到国外,售价甚至比国内售价还要便宜。这种怪现象的存在有品牌定价的因素(中国“钱多人傻”)、有税收、物流等因素,不过更根本是政策设计和导向的因素:过去三十几年一直实行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重外贸轻内贸,出口有退税,进口要征收重税;国内市场地区保护主义严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房地产过热导致卖场租金太高,变相增加了成本。显然,中国的贸易体制和经济增长的侧重点,急需完成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日不完成,我们就还得面对中国人到海外血拼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