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游园图片
A. 关于昆曲《牡丹亭》里的寻梦、游园
以下是梅兰芳先生讲解《游园 惊梦》的【皂罗袍】和【好姐姐】两支曲子
[皂罗袍],杜丽娘在花园里有两支曲子,这是第一支,它的内容着重在描写杜的游春伤感。
杜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这时杜丽娘刚进花园,首先接触到的是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应该露出赏春的愉快心情。
“原来”、“姹紫”,杜在台中间的大边,左右投袖。从“嫣红”起打开扇子,走到大边台角,春香也转到了上场门角。“遍”字杜、春二人同时蹲下身子,都用扇子平着抖。
杜唱:“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杜丽娘在园内看见断井残垣的残败景象,感到好景不常,联系到自己的心事,她就伤春起来了。“似这般都付与”,二人又变换部位,杜在下场门角,春在小边台角,杜高春低,形成斜对面式的高矮像。“断井”往下指,“颓垣”向上指。
杜唱:“良辰美景奈何天。”
“良辰美景”,二人转身同归台中间,杜在大边。“奈何天”,同向台口走去,“天”字杜向高指。
杜唱:“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赏心乐事”,二人并立台口,互相搭肩。“谁家院”,各伸食指互碰三次,同时互对眼光三次。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来都是好事情,但作者在下面加了奈何天、谁家院,就使好事落了空,马上能把杜丽娘伤春的情绪透露出来,足见名家手笔之妙。
杜唱:“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朝飞”句,二人对扯圆场,杜从里走到小边,春从外走到大边。“云霞”句,双进门,杜仍在小边,双手拿扇,左右各摇摆一下,再向远处一指。
杜唱:“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雨丝”句,二人同向后倒一步,各用扇抖着,双手打圈两次,并随着打圈的节奏下蹲。“烟波”句,都用云步斜着向下场门角移动,各把扇子倒拿着,做出摇船的姿势。
上面四句,是说杜丽娘看到翠轩、画船,联想起园内晴天和阴雨的景致。
杜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
“锦屏人”是泛指富贵中人,“韶光”就是春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中人平日只知道争权夺利,哪里有时间来欣赏这些天然美景呢?
“锦屏人”,杜回身边唱边走,向小边台角走去。“韶光”,伸出双臂,比出满园的春光。“*”字一扭头从小边走到大边,表示轻视韶光的意思。
[好姐姐],这是进了花园唱的第二支曲子,它的内容是描绘一些园中实景——青山和花鸟。里面有杜丽娘看到的,也有听到的。
杜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这里的“青山”并非指的一座大山,只不过是园林中的一些点缀,类如长满了青苔绿草的假山或是土山。这里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不会叫,为什么要用“啼”呢?因为也有一种鸟名叫杜鹃,相传它常哭出血来,所以作者借用“啼”字来形容花的红艳。
“遍青山”,在大边台角朝上一看。“啼红了”,边唱边走到下场门角。“杜鹃”,合扇倒拿画圈。
杜唱:“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荼蘼外”指荼蘼架的外面。 春香领着杜丽娘走到上场门角,冲荼蘼架看一下。“烟丝”,两手缠着打两个小圈子。
杜唱:“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牡丹在夏初才开花,赶不上春天,作者写牡丹的用意,是暗指杜丽娘自伤落在后面。 “那牡丹”,从上场门角斜着冲大边台角走去。“虽好”,在大边台角用合着的扇子在左手心里拍三下,双手冲外一摊,表示遗憾的意思。“他春归怎占得先”,杜举起左手拿着打开的折扇,春站在杜的后面稍后一些,举起右手拿的团扇,再冲下看一次牡丹。
上面杜丽娘三处看花,都是由春香领着她走的,每处看花前,春香还分别有如下的夹白:“小姐,杜鹃花开的好盛吓。”“这是荼蘼架。”“是花多开,那牡丹还早呢。” 杜唱:“闲凝眄。”
春香领着走,从大边台角向左转身,杜丽娘仍归大边。这句唱里乐队方面有莺燕叫声的效果,二人有仰面侧耳倾听鸟声的身段。春香还有夹白:“小姐,你看莺燕叫得好听吓。”念完,二人同时向里转一个身。
以上是杜看到的,下面就是她听到的了。
合唱:“生生燕语明如翦。”
从“生生”起,杜在前,春在后,杜右手倒拿着打开的扇子,在胸前左右摆动,用云步斜着向台前移动,一直移到“剪”字才亮住像。
合唱:“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从“听呖呖”起,杜、春二人再向里转一个身,杜把扇子交左手平举,右手翻袖高举,春右手执扇高举,左手伸开向外指,二人同时冲上场门角退着走蹉步,一直走到“声”字才亮住。“溜”字,杜转身,“的”字扇交右手,平着举起,“圆”字左手外指。这时春也转身冲外在杜的前面慢慢蹲下,正好形成一个前后式的高矮像。唱完这句,杜归大边。
B. 牡丹亭游园原文~~
【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的一个曲目。作者为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
(2)牡丹亭游园图片扩展阅读:
《游园惊梦》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
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晚窦夫人这栋“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的大楼公馆,哪里持得了多久,转眼间就会灯火熄灭,烧成灰烬。今晚的钱夫人,就是明天的窦夫人。
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更多的是在心理情感上对故国的眷恋。在这里,故国不仅仅是祖国大陆、旧时家园,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旧时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故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情感,而祖国大陆、旧时家园只是承载这种情愫的载体。这种情愫,以乡愁的形式表现出来。
C. 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在游园赏春过程的心理变化
从热爱青春和自然,到青春流失的无奈与不甘
1、游园惊梦细致地刻画了杜丽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启迪下的复杂心理活动。
这一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着重写她热爱自然和青春,却因初出绣房而娇羞的复杂心态;后三支曲子将她面对春景的惊喜和由此感发的对青春流失的无奈和不甘,展现得十分委婉动人。
杜丽娘的心中情和眼前景巧妙、完全地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充分揭示了杜丽娘复杂微妙的心理波动。
2、《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塑造杜丽娘形象的关键情节。是游园惊梦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热烈追求美好爱情的性格特点。
(3)牡丹亭游园图片扩展阅读
《游园惊梦》的故事背景
《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的一个曲目。作者为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
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游园惊梦》
D. 昆曲《牡丹亭 游园 步步娇》的词哪里能找到
《牡丹亭•游园》【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回钿。没揣菱花,答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E. 牡丹亭游园本折戏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此时,杜丽娘还在妆楼上。她的妆台紧靠着窗子,窗外是小庭院。在这春日之晨,明媚的阳光洒满院落,徐徐的春风吹得蛛丝来回飘荡,是那样的恬静。丽娘此时的心儿也像那摇荡的晴丝一样在随风飘荡,似乎已飞到了那早已向往的花园。作者融情入景,恰当映衬了丽娘此时此地的心情。接着四句,写丽娘梳妆打扮时的神态。她沉思片刻,也许意识到该走了吧,于是走到妆台前细细地整理着头上的花钿,没在意眼波一转,镜子里现出个如花似玉的美女,顿时羞得她低头掩面,镜子里彩云似的发卷也随着偏歪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让镜子来偷看丽娘的面容,从而从侧面进一步衬托了丽娘的美丽,把一个含情脉脉的美貌少女顾影自怜的娇羞之态,活灵活现地托了出来。她欣赏自己的美貌,又怕被人欣赏,她渴望游赏春天的美景,又怕封建礼教伤人。“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一句唱词,细腻地表现了她此时的心理。然而春光是那样的明媚,花园的美景是那样地吸引人,她终于轻移莲步,步出香闺,迈动了游园赏春的步子,也迈出了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第一步。
F. 牡丹亭游园的艺术特色
神奇,玄幻,文字华丽,感情丰富
G. 牡丹亭游园本折戏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步步娇]是杜丽娘欲去游园、将出闺门时唱的一支曲子。被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桎梏长期禁锢在“小庭深院”的杜丽娘,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怨恨,她渴望冲破礼教的藩篱,走出这牢笼似的闺房,去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明媚的春光、缭乱的春景,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情思,她决心瞒着父母,走出深闺,到花园里去游园赏春。这时的杜丽娘,心情是很不平静的。她一方面为将到花园里去游春而感到喜悦,另一方面又怕父母知道了而受责备,她的心情是矛盾的。然而春天的美景是那样吸引人,终于使她下决心步出香闺,向花园走去。在这支曲子里,作者以极其细腻的手法,把丽娘此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气氛和她的心理状态作了恰如其分的、栩栩如生的描绘。
H. 牡丹亭 游园改写
白转了
I. 牡丹亭游园一幕刻画了杜丽娘什么样的感情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 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J. 牡丹亭游园的曲牌名是什么
《游园》是《牡丹亭》全剧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这部分由六支曲子内组成,生动地唱出容了顾影自怜的少女的怀春心情,把抒情、写景和刻画心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凭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响,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你道脆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蘪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