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哀江南
1. 桃花扇哀江南字拼音
桃 花 扇 哀
江 南拼音
tao hua shan ai
jiang nan
第二声第一声第四声第一声
第一声第二声
2. 阅读清代《桃花扇》和《哀江南》的曲词,回答问题。 沽美酒 孔尚任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
(1)①对来比,昔日横跨青溪的半源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过去风景优美,人群熙来攘往,如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通过今昔对比,突出环境的无限凄凉和作者内心的感伤。 ②寓情于景,以“夕阳残照”的冷清来写内心的悲凉,以“一树柳”的孤独,来写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哀思。(意对即可) (2)①一个“剩”字,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②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更贴切的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意对即可) |
3. 桃花扇余韵的解释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著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4. 【哀江南】每一首曲子的赏析
《哀江南》多了
楼主说的是那个朝代的,还是历代的……
回答字数被限定在10000字以内,如果是历代的,恐怕……
5. 诗歌鉴赏,关于《桃花扇·哀江南》
这里有
自己去看看吧
6. 桃花扇余韵<哀江南>,最好完整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桃,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月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7. 孔尚任《桃花扇》最后一出《余韵》---《哀江南》中“不信这舆图换稿”怎么理解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书中,在【离亭宴带歇指煞】中,老艺人苏昆生放声悲歌,尽情发抒: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将感伤情绪推上了极至,其妙处恰在强烈的对比。
第一层,从“俺曾见”至“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以反复强调的手法,谴责统抬者的豪奢腐朽。前四句,写美景不长。“金陵”两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忆追述的美景。“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点,写明了是皇帝和达官贵人在赏景享乐。“莺声晓”和“花开早",谴责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势下,昏天黑地,一味享乐。“谁知道容易冰销”,一针见血指出了享乐所带来的灭亡命运。“谁知道”三字,充满了对昏君佞臣的嘲讽。接着,作者用“眼见他”组成的排比短句,三个“眼看他”,无非兴、亡二字,这与《红楼梦》中的“忽喇喇大厦将倾”是异曲同工之调。作者把描写点集中在“楼”上,用紧承相连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雄辩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迫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俺曾睡过风流觉”,和开首“俺曾见”相呼应,说明了老艺人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在叙说亡国痛史。苏昆生曾说自己是“睁着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他五十年的生涯,饱尝了万历、崇祯、天启、泓光四代的兴衰胜败。秦淮艺人的身份,使他对统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概括了他回顾历史、目睹现状的无限感慨。正是长吁短叹,无语凝噎了。“饱”字形象表明了他对这段兴亡史实认识的清楚、深刻、透彻。这个词,语气尖刻,语意丰富,感情容量大,为一曲之眼。“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在结构上起了总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乌衣巷”三句扩大了上一层中“楼塌了”的景象,把统治荒淫无耻所造成的后果,由统泊者的垮台扩大到国家山河的巨变。“乌衣巷”句,借王导、谢安势衰,乌衣巷转换主人的历史,感叹现实的兴废。“莫愁”两句,巧用地名表变化。从莫愁到哭,由凤凰到枭鸟,写出了人民对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残山”、“旧境”、现实、梦境,物渺人非,江山换主,旧梦只有一晌之欢;残缺的山河在人们梦中清晰出现,过去的种种是欲忘不能,现实都是无限悲凄,这是悲限、痛极之言。这种爱国感情是多么深厚动人啊!“舆图目换稿”分明是冷峻的现实,却又冠以“不信”二字,实则是不愿相信。“不信”二字,伴泪和血,妙极天人,非大作手不能为。不信归不信,现实却是:“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袅鸟。”这又是—种对比,任你信与不信,严酷的现实已是无法改变了。“舆四换稿”的“换”字,包含了很多难言的内容。明亡后,清政权圈地剃发,清兵大屠杀,文字狱的广为连坐……这山河易色,人民血泪的种种,都在这“换”字中含混包括了。结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志不忘亡国的哀痛。更让人声泪俱下,全无掩抑了。原来于此有一总评:“天空地阔,放意喊唱,以结全体《桃花扇》。”《余韵》之不余,余音之不绝,于此可见。它虽不是戏剧的高潮,却是感情的高潮,这在古代戏曲也不是绝无仅有,实在是一个传统,《汉宫秋》、《梧桐雨》的第四折,都属此等。清人梁廷柟说:“《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渺间,脱尽人间俗套。”(《曲话》卷三)此评颇中肯綮,对理解《余韵》曲意,是很有启发性的。
这套曲的最后一支曲子,通过苏昆生的歌哭,将历史现象加以提炼,用具体的艺术形象,隐括了惨痛的历史教训,表达了作者欲使广大观众“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的明确创作意图。
《哀江南》的思想意义很明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一反以往文学作品的写法,来让文人名士来吟唱亡国痛,故国哀,而是通过底层老艺人苏昆生的抚今吊古,感往思来,形象地概括了南明的兴亡,表达了遗民的亡国之痛。这种选择底层人表达主题的角度,说明作者看到并肯定了普通人民的强烈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反映了孔尚任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套曲的不足是调子低沉,伤感气氛浓郁。
套曲以写景为主。作者善于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感情,孝陵、故宫是代表统治者的地方,秦淮、旧院是典型的歌舞升平之地。描写这些景物,很有说服力地概括了整个朝代的变迁,表现了对统治者的责难,对国家沦亡的痛心。套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苏昆生现身说法,随处指点,时发感慨,制造一种活生生、似乎能使人可感可触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在语言上,作者不借典故,不事雕饰,以质朴深情见长。字字含血、语语呜咽的语言,造成了歌哭随之的艺术效果。
《桃花扇》以侯、李爱情为线索,写兴亡之感,在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其悲剧结局打破了生旦团圆的俗套,在古典历史剧中是罕见的。曲词方面,作者自言“词必新警,不拾人牙后一字”。(《凡例》)。剧中多有丽词佳句。在排场上,作者主张“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因此能令人唏嘘感叹,击节赞赏。《余韵》中【哀江南】套,变而唱北曲,遂使曲词慷慨苍凉,抑扬铿锵。此外科浑穿插,别有机趣,下得极巧等等,不一一言述了。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说:“从文学角度看,《桃花扇》在构造剧情、安排场景、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以及在文学语言上,都达到极高水平。虽以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却明显并不在此。沉浸在整个剧本中的是一种极为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可谓知言。
常用来形容世事无常,物极必反。
8. 桃花扇 哀江南(套曲)是指哪部分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
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
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哞哞。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
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9. 苏轼《哀江南》赏析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版明灭亡权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