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池畔
Ⅰ 一轮明月挂半天,才人佳子并蒂莲。荷花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猜四个字)
有好酒卖
Ⅱ 荷花象征什么
荷:君子、洁净无染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梅:处士、孤傲坚贞
荷:君子、洁净无染
菊:隐士、淡泊无争
松:斗士、不屈坚韧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Ⅲ 荷花池畔的"畔"在成语中的意思是
畔
拼 音:pàn
部 首:田部
笔画:10笔
造字法:形声;从田、半声
释义:①(名回)(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湖~答|路~|桥~|枕~.②(名...
Ⅳ 漫步荷花池畔,触景生情,我不禁吟诵起古诗名句
下面这几首都比较出名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权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
作者: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二首
作者: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
作者: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Ⅳ 根据扬州个园的特点写一条广告语
1、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2、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专秋山明净而属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扬州个园以假山堆叠精巧而闻名于世。运用不同的石头,分别表现春夏秋冬景色,号称“四季假山”。
入园,春景选用石笋插入于竹林中,着重雨后春笋;夏景于荷花池畔叠以湖石,过桥进洞似入炎夏浓荫;体现秋景的是坐东朝西的黄石假山,峰峦起伏,山石雄伟,登山俯瞰,顿觉秋高气爽;冬景采用雪石堆叠的雪狮图如隆冬白雪。
(5)荷花池畔扩展阅读
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曾荣获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Ⅵ 有谁知道梁实秋的《荷花池畔》
知道?是指有看过,还是仅限于知道有这本书存在?
Ⅶ 初中语文阅读题
1.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2.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3.B
4.步入,绕过,转过,步下
5.按照空间顺序写的
6.表示引用的‘春’,‘夏’是本段特别指出的部分,引起读者的注意
Ⅷ 有谁知道梁实秋的《荷花池畔》
只记得一段了。
她本无意的触着我的心扉,
像疾驰的飞燕尾端触着清冷的水面
但只这一点的激动,引起水面的波圈,
不停地荡漾,直漾到无涯的彼岸
Ⅸ 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读后感
[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读后感]
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读后感
轻轻一叶舟,荡入荷花里;
不见采莲人,但闻花中语,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读后感。
——明·瞿行时《采莲曲》
当我们走近荷花池畔,进入荷花丛中,无论是含苞的娇羞欲语,还是盛开的嫩蕊摇茎,都充满诗情画意。今日拜访好友新浪幸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yun777,品读著名音乐家“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别有风味,让我受益匪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常常以荷花为题,用它来赞美高尚的情操、纯真的友谊、忠贞的爱情,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画家们用传神的笔触,画出了无数的优秀作品,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文艺作品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思想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博文写道:“荷花也称之为莲花,据说原产在印度史料里有记载,二、三千年前已在湘中种植了,其别称又谓芙蓉花、水芙蓉,文人学士更是称之为君子花,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将莲誉为花中君子,至今莲花都是高洁、纯净的象征。从季节上讲因其盛开在农历六月,又叫它六月花。我正好赶上了荷花盛开的大好季节。”“去荷花大观园,得沿水路到白洋淀的中心岛上。乘坐着艄公摇橹的小木船,在白洋淀的芦苇荡里划行,蓝天、绿水、茂盛绵延的芦苇,看着对面同行木船上摇着橹的船娘,犹如舞蹈极有韵律美感的身影,忍不住抢拍着难得的画面。听着水声抬头看从天空飞过的水鸟,视野扫过前面大片的芦苇,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记忆从这幅和平康乐的景象里走了出来,我想每个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白洋淀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历史!”“当我从摇荡的船头跳跃到通往荷花园的石阶上,一阵轻风迎面吹来眼前一亮,只见像绿云一样的荷叶,层层叠叠的升帐在一眼也望不尽的荷塘,把亭亭玉立的清丽花朵衬托的越发的娇艳,真可谓‘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低头深呼吸一下,那荷香淡淡的直沁到人的心脾里去了,像吸了仙气似的,转瞬之间自己也似乎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花仙,真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幸韵”老师的文风严谨,注重写实。所以在这样高标准,严要求下,博文创作的态度非常严谨,非常注意细节的刻划,这就是“幸韵”老师博文的特点之一。正如博客们这样评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没有什么花比荷花更能自成世界。老师是:清净之莲,善良之心!是的,莲花的世界,有很深的佛缘在里面。我只有小我,从善良的愿望出发,独善其身了!”“看到这里我真的好感动!回想刚来到老师的身边学习唱歌,就被您的气质所吸引。说实话,我还真怀疑过自己这把年纪会有如此激情。通过看您的博文让我明白了,其实吸引我的不光是您外表的漂亮,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内修外练而渗透出的内在美。正如莲花般的净。”
博文描述:“走在不同于江南曲径的荷塘边宽敞的石阶路上,一个年轻的导游小姐迎上来热情的介绍起了荷花大观园的状况,从她的讲述里得知,这里不仅有白洋淀的荷花,还有来自微山湖、洞庭湖、西湖的名荷,以及来自日本的大贺莲、美国的黄莲、中美合育的友谊牡丹莲,更有来自南美的世界上的莲花王子王莲呢,一时间置身于在莲花的世界,一股清幽之香环绕通体,神清气爽起来。”“人们把荷花称为净友、把梅花称为清友、把菊花称为佳友、兰花称为芳友,也正是以花品来论人品,荷花净的可贵是它来自污泥浊液,却洁净不染靓丽风举,其品高、性傲、心苦,是它自觉自愿的选择!就像做人一样,不随波逐流自律自强,你必然品格高上;就像做事一样,脚踏实地执着坚持,你必然事半功倍;
就像行善一样,用心用力日积月累,美好的心灵让你永远美丽!虽然你不能济世救人,但却可以选择独善其身,出污泥而不染”,读后感《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读后感》。
“幸韵”老师的文美韵浓,风格独特。不同地方的莲花都是同样非常鲜艳,非常华丽,显得很端庄、很大方。她描写的荷花清淡素雅有特色,极力营造一个超级城市、空灵脱俗的精神世界。她是以富贵、富丽见长,以淡雅见长,表现了另一种风格。博文比较抒情,比较高雅,带有文人气息。文笔中的的荷花,有虚有实,显得很活泼、很生动。人们喜爱莲花,认为荷花有“出自污泥而不染”的品质,用来赞扬为人廉洁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所以我想佛大约是在心中的,喜欢莲花的人精神就是净土,。让人拜读后仿佛看到了一幅很完整,很完美的艺术品。
博文抒怀:“喜欢荷花是因为上中学时看《红楼梦》最喜欢林黛玉,看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众姐妹抽花签行酒令,当时我看得很入迷特别在意黛玉会抽什么签,当看到黛玉抽的是一枝芙蓉花时,不由得掩卷喜不自禁,说起来还真是小女孩家的情怀呢。风露清愁、才情过人,身世堪怜、莲心自苦,以荷花喻黛玉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也由喜爱黛玉而爱上了荷花!再后来又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也许算是有慧心喜欢上了研究佛法,莲花在佛教里被尊为圣物,莲台、莲瓣有佛的地方就有莲花,《四十二章经》里这样说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凡俗人世,声色犬马、物欲横流,而莲花所蕴含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宁静、安详、愉悦,我们的心灵应该像莲花一样,让人生超脱,修炼自身,步步生莲!……我终于顿悟为什么说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因为人在看莲花时那花是在微笑的,莲花的净用在人的身上,应该指的是经历过人世沧桑的洗礼,看到过人生百相利欲的倾轧,感悟出生命真正的意义后,依然求善、求真、求美的心境”。
“幸韵”老师的文笔清丽,余韵悠长。正是荷花的高雅和艳美,引起了人们的联想,荷花的风韵,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于是,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荷寄情,在古代形成了一种风气。正如北宋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爱莲说》是一篇文章,对荷花怀着极大的敬意,他说:“荷花的茎很长很长,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直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是对荷花的尊重,荷花是一个很高尚的东西,你不可以对它不尊重。这种品质值得人们学习。荷花无论是什么颜色,都是那么纯净,那么高雅,那么自尊,而它的根却是深深地扎入淤泥之中,它能出自污泥而不染,正是这样的自然属性,作者用它来比喻人品,用它来颂扬为人廉洁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在挥汗水如雨的夏天,我们走到长满荷花的池塘边,微微的清风会吹来一阵荷花的清香。这个时候尽管我们身上冒汗,但是心里会感到一阵凉爽。荷花是我国普遍栽种的一种植物,它不仅是一种农产品,而且是一种著名的观赏花卉。它在海拔两千米以下,七八月份气温在二十五度的地区,都能广泛地栽植。处处为家。比如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武汉的东湖、济南的大明湖、湖南的洞庭湖、甚至于古都西安、哈尔滨的太阳岛都有它们的踪迹,都有它们的家园。杭州西湖有个风景叫西湖十景,其中一个景致就叫做“曲院风荷”,可见荷花在西湖里面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济南的大明湖,有人写了一首诗,叫做“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可见荷花在里面是一个主导的地位、首要的地位。澳门回归的时候,还选荷花做为该地区的一个地区性的标志。这反映了人们对荷花的喜爱和尊崇。
宋朝诗人杨万里,有一首描写荷花的诗篇,是非常有名的,它这样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间节铿锵,意态飞扬,明快中含豪放,清新中显壮阔。荷花颜色很多,有白的,有粉红的,也有鲜红的。无论什么颜色,都是那么纯净无暇,都是那么纤尘不染,硕大的花朵由高高的枝干托起,飞舞向人,叶大而圆,青翠欲滴,重重叠叠地交织在一起,伸向远方,使人感到赏心悦目,雅俗共赏。如果在新雨过后,或者晨雾未收,在荷花或荷叶上,还有一些晶莹明亮的水珠在滚动,那是非常好看。清代诗人许承祖对雨中的荷花作了这样的描写:“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就是说雨水经过了荷花荷叶的碰撞,然后淌到湖里面,这水也就变香了,这是对荷花的赞美。
文如其人,赏文如识人。著名音乐家“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告诉我们,荷花净的可贵是它来自污泥浊液,却洁净不染靓丽风举,其品高、性傲、心苦,是它自觉自愿的选择!就像做人一样,不随波逐流自律自强,自已必然品格高上;就像做事一样,脚踏实地执着坚持,自己必然事半功倍;就像行善一样,用心用力日积月累,美好的心灵让自已永远美丽。
〔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幸韵”的系列散文《看取荷花净方知不染心》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Ⅹ 托物抒情的散文 写植物赞扬 军人战士
偶尔会到植物园看荷花,如果是白天,赏荷的人总是把荷花池围得非常拥挤,生怕荷花立即就要谢去。 还有一些人到荷花池畔来写生,有的用画笔,有的用相机,希望能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一角,留下一个不会磨灭的影像,在荷花谢去之后,能回忆池畔夏日。 有一次遇见一群摄影协会的摄影爱好者,到了荷花池畔,训话一番,就地解散,然后我看见了胸前都背着几部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如着魔一般地对准池中的荷花猛按快门,有时还会传来一声吆喝,原来有一位摄影者发现一个好的角度,呼唤同伴来观看。霎时,十几位摄影的人全集中在那个角度,大雷雨一样地按下快门。 约摸半小时的时间,领队吹了一声哨子,摄影者才纷纷收起相机集合,每个人都对刚才的荷花摄影感到十分满意,脸上挂着微笑,移师到他们的下一站,再用镜头去侵蚀风景。 这时我吃惊地发现,池中的荷花如同经历一场恶梦,从恶梦中活转过来。就在刚才摄影者吵闹俗恶的摄影之时,荷花垂头低眉沉默不语地抗议,当摄影者离开后,荷花抬起头来,互相对话——谁说植物是无知无感的呢?如果我们能以微细的心去体会,就会知道植物的欢迎或忧伤。 真是这样的,白天人多的时候,我感到荷花的生命之美受到了抑制,躁乱的人声使它们沉默了。一到夜晚,尤其是深夜,大部分人都走光,只留下三两对情侣,这时独自静静地坐在荷花池畔,就能听见众荷从沉寂的夜中喧哗起来,使一个无人的荷花池,比有人的荷花池还要热闹。 尤其是几处开着睡莲的地方,白日舒放的花颜,因为游客的吵闹累着了,纷纷闭上眼睛,轻轻睡去。睡着的睡莲比未睡的仿佛还要安静,包含着一些没有人理解的寂寞。 在睡莲池边、在荷花池畔,不论白日黑夜都有情侣在谈心,他们是以赏荷为名来互相欣赏对方的荷花开放,有时我看见了,情侣自己的心里就开着一个荷花池,在温柔时沉静,在激情时喧哗,始知道,荷花是开在池中,也开在心里。如果看见情侣在池畔争吵,就让人感觉他们的荷花已经开到秋天,即将留得残荷听雨声了。 夏天荷花盛开时,是美的。荷花未开时,何尝不美呢?因为所有的落叶还带着嫩稚的青春。秋季的荷花,在落雨的风中,回忆自己一季的辉煌,也有沉静的美。到冬天的时候已经没有荷花,还看不看得见美呢?当然!冬天的冷肃,让我们有期待的心。期待使我们看到未来之美。 一切都是美的,多好! 最真实的是,不管如何开谢,我们总知道开谢的是同一池荷。 看荷花开谢,与看荷畔的人,如果找到荷花真实的心,荷花开不开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会欣赏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 在无风的午后,在落霞的黄昏,在云深不知处,在树密波澄的林间,乃至在十字街头的破布鞋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荷花的心。同样的,如果我们无知,即使终日赏荷,也会失去荷花之心。 这就是当我们能反观到明净的自性,就能“竹密无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就能在山高的林间,听微风吹动幽微的松树,远听,近闻,都是那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