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桃花群
⑴ 《桃花扇》艺术成就,思想主旨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二人相恋。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方域结交,通过画家杨文?表示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李香君怒斥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励,亦对此事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食南京,朝野震动,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和做内应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的宫扇。杨文?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于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共约出家。孔尚任企图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描写明末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离合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历史,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这里的“感“,包含着家国兴亡之感和人生悲剧之感两重意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例证,后者是前者宗教和哲学的引申和归纳。
就其艺术成就,简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桃花扇》既忠于历史,又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以符合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从而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这《桃花扇》是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如在侯方域《李姬传》等素材的基础上(《壮悔堂文集》卷五),根据李香君“侠而慧”、“风调皎爽不群”的性格特征,不仅增饰了《却奁》、《守楼》的情节,更无中生有地虚构了《寄扇》、《骂筵》、《选优》、《归山》、《入道》等情节,生动地刻画了李香君的鲜明的政治立场,高昂的政治热情,清醒的政治头脑,刚烈的斗争意志,和深沉的忧国情怀,塑造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形象画廊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二、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
《桃花扇》的人物个性鲜明,决不重复。《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妓,有姓名可考者就达三十九人之多。他们之间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褒贬之别,即使是同一部的人物,作者也注意写出其性格差异。如马士英和阮大铖同为魏阉余党,一个贪鄙而无才略,一个却狡猾而富有才情;柳敬亭和苏昆生同是江湖艺人,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又含蓄。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
李香君是此剧中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她色艺非凡,身为秦淮名妓,却出污泥而不染,注重气节,很有政治远见。她和侯方域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憎恶魏阉余孽这一共同的政治态度上,《却奁》一出,歌颂了她鲜明的政治觉悟和刚烈性格。她的不幸遭遇也就由此开始,刚烈性格也愈来愈鲜明。田仰强娶,她拒媒守楼,血染桃花扇;福王选妓,她不畏强暴,怒骂阮大铖。如果说“守楼”主要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那么《骂筵》则说明她已经成为正义的化身来鞭挞邪恶。在李香君身上,坚贞的爱情和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因而她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
首先,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全剧情节的基点。全剧40出,分上、下两本。第二十一出《媚座》总批云:“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侯方域一线连接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王朝及朝臣和秦淮歌妓艺人。虽然情节起伏多变,结构却浑然一体,不枝不蔓。
其次,以典型道具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全剧情节纷繁复杂,却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始终,一线到底。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桃花扇经历了一个从赠扇、溅扇、到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过程,由此串连起各色人等和诸多事件。
“桃花扇”的象征意义。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桃花”常代美人之面,拟妖娆之态,系情爱之念,喻婚嫁之欢。桃花而加纨扇,其色最艳,其怨最深。桃花命薄,秋扇怨多。“桃花扇”既是李香君红颜姣好的写照,又是她薄命违时的隐喻,既是侯李爱情旖旎香艳的表征,又是这一爱情悲凉凄惨的暗指。它的一体两面性,构成了《桃花扇》的凄艳境界。
第三,以中介人物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这个中介人物就是杨龙友。从身份上说,杨龙友既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又是侯方域的好友。从立场上说,他与阮大铖同属阉党,但与之又有不同,他有怜香惜玉之心,有时也良心发现。身份和性格上的二重性,使他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在人物关系中起粘着穿插的作用。
四、体制的创新
在全剧正文40出以外,孔尚任特意添加了四出戏:上本开头试一出《先声》,下本开头加一出《孤吟》,代替“副末开场”,这是上、下本的序幕;上本末尾闰一出《闲话》,是上本的“小收煞”,下本末尾续一出《余韵》,是全本的“大收煞”。这四出各有起讫,又统一联贯,揭示出“那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第十出《修札》)的哲理,表达了孔尚任对历史上盛衰兴亡的逆转的深刻认识。
五、典雅亮丽的语言风格
《桃花扇》曲词刻意求工,典雅亮丽,以淋漓酣畅,悲凉沉郁见长。说白整练自然,雅饬顺畅,均极见功力。但是作者以作词之法作曲,少用衬字,少用俗语,所以“典雅有馀,当行不足;谨严有馀,生动不足。剧中许多曲词,我们在书房里低徊吟咏,真觉情文并茂;而搬到舞台上演唱,不见得入耳就能消化,这实际上表现了明清之间文人剧作的共同特征。”(王季思《桃花扇·前言》)而且,孔尚任于音律毕竟还未精通,所以也招来“有佳词而无佳调”(吴梅《曲学通论》)的讥议。
⑵ 《桃花源记》艺术特色
文学网 > 名著阅读 > 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艺术特色
桃花源记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5-04-18编辑:jia手机版
《桃花源记》的语言也十分准确和精练。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李文)
语言晓畅,用词精到。《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靖节耳目所濡,故不觉出诸口耳”(《诗源辨体》)。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们绝不要以为“记”中的这种自然的语言是随意写来的,它是经作者仔细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正如宋人所说:“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例如,写桃源人民见到武陵渔人后,作者用“乃大惊”三字,就既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又如写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仿佛”,好像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既灵活又贴切。为什么说山口有点儿光呢?
第一,因所写山口很小,光线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更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发现的情景。
第二,因为桃花源是虚设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词不能太着实。这样,给读者以迷离恍惚之感,增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苏文)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入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有《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渊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做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录》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⑶ 2015年10月4日,马云携手“亿元俱乐部”艺术家曾梵志,只花了几个小时就创作了衣服名为《桃花源》的油画
马云说,“第一来次与梵志一起源画画,我深感荣幸。这也是我第一次画油画,感觉挺好。我们画一个地球,保护地球,保护海,保护空气,保护水。”据悉,此拍品收入将拨捐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
众所周知,马云除了爱买公园、房子,对艺术品尤其是油画也是偏爱有加。今年三月,马云就曾出现在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VIP预展的现场,意欲拿下两位中国画家周春芽和刘炜的画作。
当然,光买买买还是不够,和王中军一样,马云灵感来了也要自己创作一下。2013年他自创“马体墨宝”,被吐槽为“画非画”,却以242万元高价拍出。
⑷ 《桃花扇》的艺术构思特点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在许多方面均富有艺术创造性。
1. 作为一部历史剧,《桃花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者一方面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剧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事件,基本上都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弘光一朝的历史;即使是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不少亦有所本,可征之于野史杂录。另一方面,作者虽然以史为据,却并不拘泥于历史,有时也以虚幻之笔略加点染。如史可法的沉江殉节,侯、李的修真入道等,均与史实完全不符,这些改动,显然是为了服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达到了更高程度的艺术真实。
2. 《桃花扇》运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组织巧妙。剧本以一生一旦的爱情悲欢为主线,串联起南明政权各派各系以及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错综、起伏转折而有条不紊、不枝不蔓。在侯、李爱情这条主线中,作者又以一把宫扇作为贯穿之物,让它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多次出现,充分发挥了这个小道具的作用;桃花扇既是侯、李坚贞爱情和高尚节操的象征,也是马、阮之流祸国殃民的见证,因而成为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凝聚点,体现了“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剧本的情节既细针密线,又转换灵活,全剧起伏、转折、照应,都显得井然有序,前面情节为后面情节的张本,后面情节又为前面情节做照应,连环牵绾,相互映带。
3. 《桃花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为了表现一代兴亡的大主题,《桃花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根据人物在剧中的作用、地位和不同的政治态度,将他们分为左、右、奇、偶、总五部,其中左部、右部各设四“色”,用来写离合之情;奇部、偶部各设四“气”,用来反映南明兴亡;总部以张瑶星、老赞礼为一经一纬,总结全局的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如此自觉地建构完整的人物体系,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还是第一次。《桃花扇》在刻划人物时,较多地注意到人物类型的多样化,将各色人物的精神、面目都表现得勃勃欲生、跃然纸上,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都个性鲜明,毫不雷同。同时,人物描写绝不脸谱化、简单化,注意到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尤其是杨龙友这个边缘性、中间人的形象塑造得极有特色。
⑸ 桃花坞年画的艺术特色
清初至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近传统绘画形式,在艺术上成就较高。市民意识与城市文化的显现,使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偏重于城市习俗风景,非常接近传统绘画,风格雅致,不少画面有诗句题咏。在早期画面的经营上,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痕迹,有些已经难以区别。如,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大多采取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式,如,《琴棋书画》、《调鸟图》、《食果图》、《三娃图》、《五子登科图》、《白蛇传》等,无论从构图、刀法、都很难看出与传统绘画有多大区别。二是清雍正后苏州经济进一步发达,富甲天下,且文风昌盛,苏州市民阶层自然会要求在年画这类实用艺术中反映出他们的生活面貌和审美趣味。这些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既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农民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赏”。此时桃花坞木版年画画法最精、刻工最细、结构最复杂、幅面最宏大的就多为城市风景画,是寄兴于充溢着市民情趣的都市风光。不仅刻画了各种繁华的实际场所,热闹的贸易集市, 同时穿插着人们的种种活动,不厌其烦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活动和民间生活,更像是一卷卷鲜活直观的历史画轴。如,《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等等都是将市井生活淋漓尽致的加以展示的作品。三是本土艺术受到西方艺术影响并大胆借鉴西方艺术,在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两厢记图》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对西洋铜版画雕刻风格的模仿,甚至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仿大西洋笔法” (《苏州万年桥》),“法泰西画意”(《百子图》), “仿泰西笔法”(《山塘普济桥》), “仿泰西笔意”(《西厢记图》)等字样。这一时期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采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等表现技法上,还保留着本土绘画的特点。有些学者认为,这部分桃花坞木版年画中有一些可能是为了出口而迎合欧洲受众的需求所制。四是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出现了许多宏构巨作的作品。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张纸精印。如,《苏州万年桥》、《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西湖胜景图》、《西湖行宫图》等,幅面高达一米左右,宽度为半米多。在如此大的尺幅上,纯以手工雕版套印,其技术难度和操作的精细度,正是该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繁盛发达的又一重要表现。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桃花坞木版年画虽仍然延续着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却已呈衰落趋势,在作品的风格上缺少了之前的古朴与典雅,在技法上,“仿泰西笔法”逐渐消失,在篇幅上,巨幅作品非常少见。
民初时期的桃花坞年画因先进印刷术的兴起,已在城市失去了市场而基本面向农民,与之前“雅”的风格、“洋”的风格不同,是“俗”的农民艺术。并且创作了一些描写洋场生活的作品,以吸引农民的眼球。
新中国成立以后,桃花坞年画获得了应有的重视,美术工作者和艺人们以满腔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了桃花坞木版新年画的创作。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画已不再只是过去的功能,而是将其列为艺术品进行收藏,无论形式与功能在现代审美观的重新审视下,都被注入了新鲜的解读,桃花坞年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魅力,也在此得到了绵延。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其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还有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尺幅规格有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
清初至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一朝的年画,风景画是主流,画法最精,刻工最细,结构最复杂,画面最宏大。年画的外销也非常繁荣,特别是销往日本的数量最多,其中也不乏有大量年画转口到西方各地。在这种情况下,苏州年画形式与技法受外来风格的影响尤其明显。而由于年画的大量外销,西方客户的审美趣味也为苏州年画的“西化”提供了动力。年画工匠们,在作品中毫不犹豫地使用了“阴阳”“远近”之法,甚至在一些作品上明确题有“仿泰西笔法”,但在构图、人物塑造、树石等表现技法上,仍保留有传统绘画的特点。
但随着清后期经济的萧条,内外战争的连绵不断,繁华的姑苏盛景一去不返,市场规模也日趋缩小,年画外销也逐渐停止,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走向农村,接近民俗的形式。当时的发行对象主要是农村人群,趣味上也就更接近于乡土,内容和风格上也更好地反映出农民的生活愿望和欣赏习惯。比之前期作品,后期桃花坞年画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显然单纯得多,朴素得多,作品题材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画面上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色彩运用上以大红、桃红、黄、绿、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画面更丰满热闹,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自从石印画风行以后,苏州桃花坞曾一度用木刻翻印,虽不能与石印为敌,但加上了桃花坞传统色彩,也有它的独特销路。同时,桃花坞年画也适当吸收了西洋画法中的透视和解剖知识,因而画面上的远近、人物比例等,看来都很悦目。在构图的处理上,是从现实中去吸取,因而真实而有变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多为画家从现实人物中观察和感受得来,因此他们画的面孔是当时人的,画的服装以至背景道具,也是当时现实的很好反映。这些艺术特点,在后来的人物画、连环画、年画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桃花坞年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人画及民间艺术的优秀形式,另一方面亦不断吸收西洋画如透视、关注现实等艺术元素。开放的模式,使其应对不同时期、不同消费人群的状况下,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正是因为顺应潮流,桃花坞年画才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朝气。
⑹ 暗恋桃花源的艺术形式和主题意蕴
《暗恋桃花源》的结构很奇妙,它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戏剧同时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这是它的奇特之一。虽然通过媒体我观看到了这场戏剧,但是我很遗憾没有机会到剧院观看,我相信在剧院观看时,它带给我的震撼肯定更大。《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两个毫不相关的故事,两个剧组,“暗恋”是第一个故事,带来的是具有悲剧色彩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几十年缠绵的爱情故事,“桃花源”是第二个故事,是一出以陶渊明于东晋时期写的《桃花源记》为载体的以从汉末开始,国内战乱,人民纷纷避祸为背景的古装喜剧。一悲一喜,两个差别如此之
大的戏剧却恰到好处的融合,并在同一舞台展现,《暗恋桃花源》就是那第三个故事。“暗恋”和“桃花源”都是通过戏中戏展现,而贯穿戏剧的唯一“真实”却是“疯女人寻找刘子骥”,每当两个剧组换场时,疯女人都会出现,提醒着沉迷其中的观众那是两个剧组在拍戏,这才是真实的,而真真假假,到头来都只是一出戏而已,并没有所谓的真实。《暗恋桃花源》的结构是严谨并奇妙的。
《暗恋桃花源》中有三对主要的人物,老陶与春花,春花与袁老板,江滨柳与云之凡,故事围绕他们展开。
“暗恋”中的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生别离。
偌大的上海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了,而那么小的台北却不曾相见,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正如他们所说是一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的悲是悲在心底,四十年的分离,各自都没有忘记对方,而这种在心中的思念是一种煎熬,一种让他们静下来就觉得无比压抑的煎熬!四十年,感情没有变,但时光无情,人颜老去!四十年后的见面并不能让他们长相思守,而此时江滨柳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生离最终还是变成了死别。终究还是要品尝别离的痛苦,可是终究了却了年轻时候的那种牵肠挂肚,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的豁达。
与江滨柳和云之凡举手投足间的稳重相比,“桃花源”恶搞的情节是赖声川有意诠释的另一种暗恋。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
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
《暗恋桃花源》的收尾:
《暗恋》的江滨柳通过寻人启事见到了云之凡,但时间却再也回不去了,都老了,都选择在年轻的时候男婚女嫁了,终归还是散去了。《桃花源》的老陶回到了原来的家,也见到了春花,但却已物是人非,最后连桃花源也回不去了。剧中的那个女人,到最后也没能找到刘子骥„„
导演赖声川选择了以这种形式收尾可谓是神来之笔,不仅很好地诠释了《暗恋桃花源》的这个主题,贯穿了“寻找刘子骥”的这个线索,也达到了悲剧戏剧同台演出的效果,不失为一个创新之举。
《暗恋桃花源》集合了许多的表演艺术,在场景音乐处理和灯光效果上都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其幽默的台词更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虽然其中的《桃花源》是古装戏,但使用的是现代的语言,简练而又不乏幽默感,让看戏之人不禁开怀大笑。还有切合实际的情节,在乱中找出线索,而成就一部戏剧是很值得称道的。
戏剧毕竟是一门舞台艺术,要多看演出,少看剧本,注意体会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舞美、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只有在剧场里才能加深我们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同时,戏剧是舶来品,一部中国剧史就是一部接受外来戏剧影响的历史,所以要多看西方剧作家作品,了解戏剧发展的趋向,这对提高我们戏剧欣赏的水平和能力都将大有裨益。
⑺ 《桃花扇》有什么艺术成就
《桃花扇》一直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公认的艺术成就在舞台上大放光芒。近代更是一再被改编为话剧、戏曲、电影和电视剧。影响大的有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桃花扇》和安徽著名女导演胡连翠执导的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
⑻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的复艺术成就,主要表制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桃花扇》在清代传奇中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
⑼ 琉璃除了高燃战斗大场面,浪漫桃花阵也浪漫!这是什么是特效还是艺术
琉璃中的战斗场景和浪漫桃花阵都是特效做出来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可以更加烘托出人物的内心和现场激烈或者浪漫的氛围,使人物更具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