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翻译荷花
❶ 李渔 闲情偶寄 莲 译文
最佳答案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❷ 求李渔的《闲情偶寄芙蕖》翻译[其中一段】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复花制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❸ 李渔 闲情偶寄 花鸟二物的翻译
《闲情偶寄 看花听鸟》
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①者也。既产娇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语,复生群鸟以佐之。此段心机②,竟与购觅红妆③,习成歌舞,饮之食之,教之诲之以媚人者,同一周旋④之至也。而世人不知,目为蠢然一物⑤,常有奇花过目而莫之睹,鸣禽悦耳而莫之闻者。至其捐资所买之侍妾,色不及花之万一,声仅窃鸟之绪余⑥,然而睹貌即惊,闻歌辄喜,为其貌似花而声似鸟也。噫!贵似贱真,与叶公之好龙⑦何异?予则不然,每值花柳争妍⑧之日,飞鸣斗巧之时,必致谢洪钧⑨,归功造物,无饮不奠0瑏瑠,有食必陈,若善士信妪之佞0瑏瑡佛者。夜则后花而眠,朝则先鸟而起,惟恐一声一色之偶遗也。及至莺老花残,辄怏怏0瑏瑢如有所失。是我之一生,可谓不负0瑏琐花鸟;而花鸟得予,亦所称“一人知己,死可无恨”者乎?
【注释】
①媚人:取悦于人;使人喜爱。
②此段心机:这种用心;这种心思。
③红妆:指美女。
④周旋:照顾;周济。
⑤蠢然一物:笨拙迟钝的一个家伙。
⑥绪余:残余。
⑦叶公之好龙:原为“叶公好龙”。汉刘向《新序·杂事》载:叶公子高很喜爱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龙头从窗户上面向里看,龙尾伸在堂屋里。叶公一看就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后来就用这个故事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爱好它。
⑧花柳争妍:花和柳争着表现自己的美丽。
⑨洪钧:指天。
0瑏瑠奠:以酒食祭祀死者;祭猷。
0瑏瑡佞:巧言谄媚。
0瑏瑢怏怏:形容不服气或不乐意的神情。
0瑏琐负:辜负;亏待。
【译文】
花和鸟这两种东西,造物主把它们创造出来,就是让它们取悦于人的呀。创造出妩媚可爱的花卉来代替美人之后,又担心它们不能发声说话,又创造了成群的鸟辅助百花。创物主的这种用心,竟然同寻求美女,让她们学会歌舞,给她们喝的给她们吃的,又教导她们来取悦于人,同样是考虑周到到极点了。可是世间人却不了解造物主的这番良苦用心,把花鸟看做笨拙迟钝的东西,常常是有人从好看的奇花前经过却视而不见,听到悦耳动听的鸟鸣却充耳不闻。至于拿出钱财所买的姬妾,她的姿色赶不上鲜花的万分之一,声音仅仅是鸟鸣的残余,可是他们一见姬妾的容貌就惊异,听到她们唱歌就喜欢,这是因为她们的容貌像鲜花、歌声像鸟鸣。唉!重视相像的赝品,却轻视真实的东西,这跟叶公好龙有什么不同呢?我就不这样做,每逢红花翠柳争奇斗妍的时节,飞鸟啼鸣争着表现自己灵巧的时候,我一定感谢上天,把功劳归于造物主,没有一次饮酒不祭奠,每次吃饭一定陈列食物供奉上天,那个样子就像善男信女信奉佛似的。夜晚,我就等到花睡眠之后才去睡觉,清晨,我在鸟儿出巢之前就先起床,只恐怕遗漏一声鸟鸣没听到,一色花姿没看到。等到鸟儿衰老花儿残谢的时候,我内心就怏怏不快如有所失似的。这就说明,我的一生可以说没有对不起花鸟的地方;而花鸟得到我这个朋友,不也可以说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吗?
❹ 李渔 闲情偶寄 水仙的译文
译文:
水仙这种花,是我的命。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出自清代李渔所著的《水仙》。
原文: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4)李渔闲情偶寄翻译荷花扩展阅读
《水仙》一文中两次提到“家人”,就从侧面反映出“我”的爱花如命。同时文中的首段也提到“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更体现出作者对水仙的喜爱溢于言表。
水仙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每逢百花凋零的年尾岁首开花,它那亭亭玉立的秀姿,雪白晶莹的花朵,沁人心脾的芳香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被人们视为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象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画家与水仙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
宋代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府时,看到当地盛产水仙花,花农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品种,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赞美水仙花有红梅一样的高洁品格和亭亭玉立的美丽形态。
鲁迅从小喜欢花草,尤爱水仙花的冰肌玉骨。少年时,他常读《花镜》、《广群花谱》等书,还亲栽水仙、月季、杜鹃等花木。迁居北京后,他在院内植下两株丁香,香溢满院,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写成《阿Q正传》。
1935年,作家郑振铎从福建带来水仙花,要送给鲁迅。鲁迅兴致勃勃观赏水仙,还向大家谈起水仙之美,不轻易接受他人之礼的鲁迅,欣喜地接受了郑振铎送给他的水仙花。
现代盆景花卉艺术家周瘦鹃也偏爱水仙,更是如痴如醉,他生前连其父的灵几上都供上了清姿幽香的水仙,以表“清芬送九泉”的一片孝心。平时,周瘦鹃有一个心爱的不规则四角形白石盆,正面刻有“凌波微步”四个字,十株水仙次第排列,伴以雨花石。
❺ 李渔 闲情偶寄 水仙的译文
译文:
水仙这种花,是我的命。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出自清代李渔所著的《水仙》。
原文: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5)李渔闲情偶寄翻译荷花扩展阅读
《水仙》一文中两次提到“家人”,就从侧面反映出“我”的爱花如命。同时文中的首段也提到“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更体现出作者对水仙的喜爱溢于言表。
水仙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每逢百花凋零的年尾岁首开花,它那亭亭玉立的秀姿,雪白晶莹的花朵,沁人心脾的芳香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被人们视为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象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画家与水仙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
宋代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府时,看到当地盛产水仙花,花农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品种,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赞美水仙花有红梅一样的高洁品格和亭亭玉立的美丽形态。
鲁迅从小喜欢花草,尤爱水仙花的冰肌玉骨。少年时,他常读《花镜》、《广群花谱》等书,还亲栽水仙、月季、杜鹃等花木。迁居北京后,他在院内植下两株丁香,香溢满院,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写成《阿Q正传》。
1935年,作家郑振铎从福建带来水仙花,要送给鲁迅。鲁迅兴致勃勃观赏水仙,还向大家谈起水仙之美,不轻易接受他人之礼的鲁迅,欣喜地接受了郑振铎送给他的水仙花。
现代盆景花卉艺术家周瘦鹃也偏爱水仙,更是如痴如醉,他生前连其父的灵几上都供上了清姿幽香的水仙,以表“清芬送九泉”的一片孝心。平时,周瘦鹃有一个心爱的不规则四角形白石盆,正面刻有“凌波微步”四个字,十株水仙次第排列,伴以雨花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水仙
❻ 《闲情偶寄》的翻译版
《闲情偶寄》译文: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回爱,但是我不答敢。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
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
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6)李渔闲情偶寄翻译荷花扩展阅读:
黄强认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闲情偶寄》幽默风趣,把枯燥的养生理论说得有滋有味。为此,他的养生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❼ 《闲情偶寄》的译文
《闲情偶寄》译文: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爱,但是我不敢。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
李花和桃花齐名,都是花中的领袖,但是桃花的颜色可以变化,李花的颜色却不可以改变。“国家治理得好,不改变困顿时的节操,这是真正的强硬;国家治理不好,到死也不改变节操,这也是真正的强硬。”
自从有这种花以来,就没听说花的颜色有一点改变,始终如一,严守节操,受到污染也不会变黑,这真是我们李家的成员啊!至于颜色稍有一点变化,冒充是同一宗族,却没被这一家族接受,就给它加上一个字以示区别的,就是郁李。
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
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7)李渔闲情偶寄翻译荷花扩展阅读: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凡例里说自己著本书有“四期三戒”。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俭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
其中“点缀太平”和“警惕人心”是旧时著书人的行话,我们不必理会,而“崇尚俭朴”和“规正风俗”则是确然可见的。最能见出李渔的有趣来的,正是在“崇尚俭朴”四个字里。
用李渔的话说:“凡予所言,皆贵贱咸宜之事,既不详绣户而略衡门,亦不私贫家而遗富室。”其实李渔在书里,更多的是在眷顾贫者,苦中作乐的意见随处可见。在卷六“颐养部”里,分“行乐”“止忧”等六个章节。
关于“行乐”的意见,李渔把人生可能有的几种境遇都写在里面。“贫贱行乐之法”中述一故事:一显者旅宿邮亭,时方溽暑,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一似苦中有乐者。
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于我,我以为苦,而当以为乐,其故维何?”
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手足,使不得动摇,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
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
❽ 李渔 闲情偶寄 翻译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❾ 李渔《闲情偶寄 柳》的译文
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❿ 李渔 《闲情偶寄 菊》的翻译
菊
李渔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从来种植之花,是花皆略,而叙牡丹、芍药与菊者独详。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而予独判为两截,谓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过冬溉以肥,夏浇为湿,如是焉止矣。其开也,烂漫芬芳,未尝以人力不勤,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艺菊之家,当其未入土也,则有治地酿土之苏,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是萌芽未发之先,已费人力几许矣。迨分秧植定之后,劳瘁万端,复从此始。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尽人力以俟天工者也。即花之既开,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缚枝系蕊之勤,置盏引水之烦,染色变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者也。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婆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敛翠凝红而为沙中偶语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译文】
菊花是秋天里的牡丹、芍药。它们在品种繁多这一点上相同,在花色齐全这一点上也相同,在花期持久这一点上,菊花还超过了牡丹和芍药。自古以来种植方面的书,讲述其他的花都很简略,唯独在讲述牡丹、芍药和菊这三种花时很详细。人们都说这三种花可以等量齐观、平起平坐,我偏偏认为它们截然不同,区别就在前两者是大自然造出来的,后一个是人工造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牡丹、芍药的美,全都依靠自然,而不是人创造的。种植这两种花,不过冬天施点肥,夏天浇点水,如此而已,再也不用费什么劲了。当其开花的时候,色彩烂漫,绝不因为人对它投入的精力少而减弱它的娇美和色彩啊。菊花的美,却大部分依靠人力,较少依靠自然。种菊花的人,在它还没有种到土里之前,就要承担选种和碎石治土的工作,菊花种到土里,还有一些插标记、做记录的事情要做。花还没有发芽破土之前,就已经耗费了相当的人力。但是真正的辛苦劳累却在分秧栽种之后才开始,防旱啦,防涝啦,摘头啦,掐叶啦,去蕊啦,接枝啦,捉虫子、挖蚯蚓、防止病虫害啦,这都是在花还没开的时候,费尽人力,期待老天爷让花开得尽如人意。到花有了骨朵而又没开之前,还要时刻惦记防止雨淋、霜打,勤勤恳恳地束枝系蕊给花造型,不嫌劳苦和麻烦,不分昼夜地给花浇水,辛辛苦苦地一朵一朵地给花上色,这一切地辛苦劳累,都是为了用人力来弥补自然的不足。
为了菊花,种花的人从春天到秋天,从早上到晚上,没有一刻能休息。一定要这样,菊花才能长得丰满、艳丽,堪称美观,不然的话,就长相萎琐的野菊花没什么两样,只有装点篱笆的份儿。如此说来,菊花的美并不是大自然造就的,而是靠人雕琢出来的。既然是人的力量,却要归功于自然,把菊花与牡丹、芍药这两种不用花费辛劳的花同样对待,这不是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吗?我知道掌管花开花谢、暗中评判,从而决定哪种花好、哪种花坏的,一定是花神。
自从有菊花以来,高人雅士无不竭力赞美它,我却反其道而行,并不是我非要跟陶渊明作对。种菊花的人辛苦了一年才造就了菊花,不赞美他们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就是只知道花好,却不知花的创造者,饮水忘源,把取水的人丢在一边,能心安理得吗?以前题诗咏菊的人都是这么做的。我提出这个想法,是为了替菊花报恩,是出于对菊花的深爱,并不是想贬低它。
我曾经细心观察不辞辛劳种养菊花的老园丁,感慨于那些修身治学的文人学者。如果他们都能像园丁种菊花那样勤勤恳恳,不图安闲,磨砺身心,哪有不成为圣贤的道理呢?如果用园丁那样的恒心和耐性攻读诗书、求取功名,还愁做不了高官吗?只是文人们爱学问爱功名的心情,终究不如老园丁爱菊深切。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