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顾家花园
Ⅰ 叶圣陶小时候得趣事!!!!!!!!!急啊!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儿时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
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四书》、《诗经》、《易经》。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用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老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叶圣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说书的,挥舞着纸扇,拍打着醒木,把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各种人物的声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性格。听到精彩处,叶圣陶常常被悲欢离合的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于其中了。叶圣陶更喜欢听昆曲,那典雅的曲辞、优美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高昂雄壮、时而哀伤感叹的曲调,抓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演员。苏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能力。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现实社会的眼力。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开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Ⅱ 苏州市内有多少以门为地址的地方
苏州古城城门
苏州从春秋建立城池到清朝为止,有过15座城门,其中外城门12座(大部分均含水陆双门),子城门3座(苏州吴子城),加上民国新拓的金门和南门,苏州历史上共有过17座城门 :
盘门阊门(阊阖门、破楚门) 春秋城门
胥门(姑胥门) 春秋城门
盘门(蟠门) 春秋城门
蛇门 春秋城门
娄门 春秋城门
相门(匠门,干将门) 春秋城门
齐门(望齐门) 春秋城门
平门(巫门) 春秋城门
吴子城(苏州子城门)3座 春秋城门
葑门 西汉开通
栗门 西汉开通
鲂鱮门 西汉开通
赤门 唐代开通
南门 民国开通
金门 民国开通
阊门:阊,形声字,本义为天门。《吴越春秋》:“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闾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因其坐落西北,以为通阊阖天风,故以得名。至春申君黄歇时,因讳“破楚”,复改阊门。
胥门:胥门门名来历,众说纷纭,《越绝书》:“胥门外有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即姑苏台),以望太湖。”《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府志》:“胥门西门也。一曰姑胥门。”《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扶目悬于门,因名。”张紫琳《红兰逸乘》曰:“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太湖中有胥王庙。)故名其地曰故胥,后世转音为姑苏。而胥门之见于《左氏春秋》,非因伍子胥得名也。”胥门一作姑胥门。“姑”为开口音,即是胥门,时从此门出,有水陆两道抵姑胥山,胥门当得名于此。胥门水陆两门久塞。
盘门:《吴地记》:“旧日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压越。”又:“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现存盘门乃元代重建,清初修建门楼,题以“龙盘水陆”额,此门水陆两门并列,两道陆门间为瓮城,盘门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陆城门。
蛇门:在盘门的东边,也是阖闾要制压越国的缘故,象地户立这蛇门。吴在辰位,属龙,。越在已位,属蛇,故蛇门上置木蛇一条,北首向内,表示越臣属于吴。
娄门:《吴地记》:“娄门本号嵺门,秦有古嵺县(即今之昆山县境),至汉王莽改为娄县。” 以对直秦代所置娄县为名,“一州三邑孔道也”,由至和塘可往昆山、太仓。娄门陆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水门也有三道具金汤之固。
匠门:《吴地记》:“匠门又名干将门。……阖闾使干将于此置冶铸剑。”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将门者今谓之匠,声之变也。”讹音为“相门”。
齐门:《吴越春秋》:“阖闾十年既破齐,齐以女为质,吴为太子波聘之。齐女少,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北门,名日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 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这就是齐门的来历。
平门:《吴地记》:“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平门在齐门以西。东北三里,有殷贤臣申公巫成的坟,故亦称巫门。平门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
葑门:在古城东,相门之南,并非阖闾城八门之数。《苏州府志》:“古为封门”。《图经续记》:“取封禺二山为名。”《伍子胥传》:“东门缚门谓綒门也,今名葑门。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有缚綒随涛入,故名。”元、明间,葑门城外人烟稠密,逐渐成为市廛辐辏之地,人来客往,负贩贸易。至清代,更趋繁华,清康熙初重葺城楼,顾嗣立题:“溪流清映”额。摇橹出城,外濠南北横流,北行可往娄门,南行可至灭渡桥(今名觅渡桥);南行折东即葑门塘,经近郭市廛,可至荷花荡、黄天荡、金鸡湖。苏州风俗,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荷花荡,楼船画舫小艇,雇觅一空,葑门水门舟楫不绝。
金门:在未辟金门之前,由城中去虎丘、枫桥等处,都得从阊门出入。由于道路拥挤,车马相争事故屡有发生,故需另开一门,“另辟蹊径”。民国时期为沟通观前街与阊门商业区的联系,于1921年筑南新桥,1922年开金门。但第二年即发生了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的江浙战争,祸及苏州。士绅认为开了金门不利,便重又砌没,另在其南60米处开辟新阊门。新阊门与景德路对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后还得拐个弯再上南新桥,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于是1929年动工重新开辟金门,1931年竣工,外与南新桥连成直线,内与景德路曲线相接,城门系罗马式,也设三门。苏州古城的桥
苏州环城内外河网密布,凭藉众多的桥梁,贯通古城内外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街巷时有兴废,桥梁也随之新建或弃废,变化十分繁复。城内的桥梁数量,据宋《平江图》著录,时有桥梁314座;明代城内水系变化不大,但河道总长及数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桥梁达329座。清代,城内部分河道填废,古桥随之废弃较多,但亦时有新建,据清末《苏城全图》标绘,城内有桥311座。民国时期,城内又有一批河道填废,继有一批古桥废弃,同时亦有少量新建,民国29年(1940年)江苏省建设厅绘《吴县城厢图》,城内有桥261座。解放后又填废一批河道,一批古桥拆除,至1985 年,古城内有桥161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保护苏州古城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保护古城的工作日益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古城内桥梁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修缮。
苏州古城桥的文化内涵:
神话或传说: 饮马桥、乘鱼桥、雪糕桥、望星桥
手工业 :桐桥 (桐桥扁担 )
名人 :升平桥、顾家桥 贺铸、顾拮刚
诗词: 乌鹊桥、黄鹂坊桥、花桥、枫桥
历史事件: 临顿桥、觅渡桥、接驾桥、五龙桥、钱万里桥
风景名胜: 青山绿水桥、虎山桥、窥塔桥、移影桥、海涌桥、行春桥、塔影桥、一步三条桥 瑞光塔等
典故: 张公桥、葛家桥、查家桥、李公桥、陈千户桥、曹胡徐桥等
市场: 谷市桥、醋坊桥、枣市桥、果子行桥、木柴桥、鱼行桥、丝行桥
寺庙: 崇真宫桥、天后宫桥
园林: 苑桥
花木: 桃花桥、木杏桥、苹花桥、红杏子桥
动物: 凤凰桥、鹤舞桥、青龙桥、金狮桥、麒麟桥、骆驼桥、螺蛳桥、虎哨桥、百狮子桥
儒家思想: 尚义桥、福民桥、善教桥、通利桥、积庆桥
功名: 状元桥、三太尉桥、官太尉桥
吉祥: 兴隆桥、寿安桥、吉庆桥、太平桥、三多桥、福寿桥、吉利桥
乐器: 瑟琶桥、金鼓桥
佛教: 香花桥、慈悲桥
音乐: 歌熏桥
鬼神: 抬魂桥、落魂桥
关隘: 水关桥、吊桥、枫桥
建材: 砖桥、黄石桥
桥形: 垂虹桥、彩云桥
[编辑本段]苏州古城街巷
以人名命名的:
春秋战国时代 有11条。即伍子胥弄,干将(坊)路,专诸巷,专诸村,泰伯庙前,泰伯庙后,泰让桥弄,豆粉弄,陈公乡堂,莫邪路。
汉代 仅1条,且因讹误而改名。阊门外八字桥处的李继忠巷,原名郦季子巷。
南北朝,有3条。即薛家园,汤家巷,萧家巷。
五代 仅1条。即司长巷,位于公园路北段东侧。古称"司马巷"。后写作司长巷。
宋代 有23条。即文丞相弄,周武状元巷,吴殿直巷,王枢密巷,富郎中巷,朗中里,糜都兵巷,苏公弄,施相公弄,闾邱坊巷,待其巷,范庄前,范祠弄,叶家弄,丁家巷,颜家巷,濂溪坊,朱家园,乔司空巷,包衙前,韩衙庄,盛家浜,大成坊。
元代 有2条。即邾长巷、娘娘弄。
明代 以名人命名的街巷特别多,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有33条。即尚书里,朱进士巷,孔付司巷,唐寅坟,学士衔,天官弄,王衙弄,王衙河,太监弄,大儒巷,仁孝里,潘儒巷,严衙前,严衙门,申衙前,申衙弄,申衙前,吴衙场,谢衙前,谢衙弄,文衙弄,史家巷,唐家巷,宋家弄,宋祠弄,盛家带,徐家弄,汪家弄,沈家弄,葛家巷,管家园,顾家花园, 殳家墙门。以官衔命名的6条,有学士、尚书、进士、都御使、太监等。以雅号命名的2条如大儒、仁孝。以姓氏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有24条。
清代 有5条。巷虽不多,但都很著名:如尚书里,松鹤板场,彭义里,朱家弄,盛家弄等。
[编辑本段]苏州古城地名典故
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 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 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路亦以此得名。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留下 “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 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 遂名太监弄。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 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 宋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盛家带 盛家是住在那条路上的大户人家,而门前的路按照河流势蜿蜒如带,故名盛家带了。
善家巷 西出凤凰街,东接东小桥下塘。善家当指行善之家,非“善”姓。巷西段南侧有陆姓大宅(南墙抵孔副司巷,大门为凤凰街66号),据称“乐善好施”。巷由此得名。
百口桥 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百花洲介于胥门至盘门的城墙和第一直河之间,为一狭长地带。南于新市路西端连幸福村,北与学士街南口直线相连。沿用南宋时旧名。本为接待外国使臣与高官显宦的姑苏驿的精致花园,享有盛名。元代仍保持豪华面貌,明代湮没,诗人高启有“歌吹无闻洲寂寞”之句。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创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时室宇人称“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则为一年一度庙会,香火鼎盛。
十全街 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也有一说,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来过这里,遂易名为“十全”
十梓街梓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诗”太守署前树十梓”街北有子城遗址,明代之前即为苏州府署。
五卅路 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元末张士诚兵败,建筑尽毁,土丘乱岗,俗称“王废基”。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万元,在体育场东侧决筑“五卅路”以志纪念。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时举行奠基典礼,立两方石质路碑,直行刻“苏州各界联合会-五卅路-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卅竖立”
五龙潭 五龙堂建于唐贞元间,宋淳熙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弄名即以此命名
三香路 东以姑胥桥为界与道前街相接,西至狮山大桥为界通新区,是苏州市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庙。按《吴门表隐》:“孝子顾凤山墓在胥门外三乡庙侧,”相传,其庙系三乡土地庙,解放前香火极盛,庙旁有三乡村,后衍“乡”为“香”。
三山街 起大石头巷,北边至憩桥巷,1995年延伸至干将西路。古称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绅富户在营宅园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南宋时称黛眉桥巷,清人称峨眉桥巷,桥原在巷北口。1989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长100米,宽3米。
二郎巷北起十全街,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巷内原有二郎庙,故名。音近,群众亦呼宜兰巷。
东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桥名西馆桥),北至大石头巷(巷口原有马禅寺桥)。古称馆娃坊,吴王离宫别馆所在。宋代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称果子巷。明代始称东米巷,是与西米巷对称。清代转音称东美巷,以古为馆娃坊,义亦可通。12号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说系木业同业组织),内设义塾授童启蒙,每冬设施粥场。12号北部系菜馆业同业组织,内供关帝,
西美巷 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阊区)。东侧本有河,与东美巷-牛车弄夹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桥,南口原有西馆桥,河于抗战时填没。宋代名和丰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 一长一短两条平行,皆北出十全街,东弄南至西烧香桥,西弄,南端不通。50年代毛巾厂扩建,将横向一段划入厂区,遂成现状。原巷内多为小手工业及小贩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东弄长639米,宽3-5米,西弄长34米,宽约1米,东弄于1980年拓宽改弹石路面为枕石和沥青路面,西弄仍为弹石路面。
府东巷 南在旧道署东侧出道前街,北口在东支家巷,中段东向一折接织里弄。历代称施巷,吴音施、舒不分,民国后遂讹为舒巷。1980年定为今名。
司前街南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以吉利桥为界,过桥出道前街与养育巷相对。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解放后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苏州俚语“司前街”成监狱的代词。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迁至陆墓。
东善长巷东起金狮河沿,西至司前街与西善长巷隔街相对。古时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精初尚称船场巷,后演变成今名。
天线弄 东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旧时亦称西采莲巷。据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线弄。光绪末年有人在此设家庵,以弄名谐音称天仙庵。
中军弄位于东大街北段东侧,西出东大街,东端不通。古代有中军衙门在此,按清制,督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之首领官统称中军。因地近书院巷,是巡抚所属的中军。
申衙弄 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明代显宦申时行有宅于此,故名。1966年曾改称铁局二弄。弄长40米,宽2-4米,弹石路面。
铁局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设铁匠局于此,故名。
财帛司弄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财帛司庙故址在此,故名。财帛司庙古为东汉高士梁鸿祠。
招财弄 在小太平弄北侧,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其旁有财帛司庙,庙之主神旁有小财神“招财”、“利市”,故名。
醋库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
牛车弄南起大石头巷,北至干将西路。宋时为出售牛拉水车之处,故名。
养育巷 南起道前街,对吉利桥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桥,北至景德路与中街路相对。太平桥以南属沧浪区所辖,桥北为金阊区。宋以前称永安巷。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时发现砖刻铭文,记载修筑永安巷自吉利桥至板寮巷(今瓣莲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载,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国初订路牌时书作养育巷。
安利桥 路同桥名。路以桥为中心,西向止于葑门桥与十全街相连,东向接葑门路,折南止于徐公桥与葑门西街相连。自古为葑门内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关隘段,安里桥(路)名始称于宋代前。现误为称“安利桥”(路)。
瓣莲巷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明代称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变成今名。4号系清代名医曹沦洲祠。
玉巷 清乾隆时称钩玉巷,俗讹狗肉巷。清再讹作今名,原巷名来历有二说:一为张士诚葬宫妃于此,古时宫女葬地称玉钩斜,故名;另一说为巷形斜若玉钩。
锦帆路 原为河,即古子城城壕,吴王为讨好西施,以五彩的锦缎制成船帆荡漾河上,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杨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后来锦帆泾的河道被填,锦帆泾即易名为锦帆路了
剪金桥巷相传是因吴王与西施出游,见桥头有一卖花女叫卖鲜花,吴王从头上取下一只价值连城的金簪,命宫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鲜花统统买了下来,供西施晓妆之用。此处即曰剪金桥。
专诸巷 于阊门旁的一条小巷。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当时壮士专诸就住在这条小巷中,“专诸巷”的声名也由此而流传千古。
南园北路位于竹辉路中段南侧,据《吴郡志》载:“南园,吴越广陵王元璙之旧圃也。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参差其间。王禹偁为长洲县令,尝携客醉饮,有诗曰:‘天子优贤是有唐,镜湖恩赐贺知章。他年我若功成后,乞与南园作醉乡。’”又云:“府学,在南园之隅。”据此说,南园之地约在今文庙、文化宫之南一带,后因兵火而毁。明清以来,南园河之南部城内地区,皆称南园。
憩桥巷 乐桥南堍西侧,东起人民路,西在三山街北口处连幽兰巷。古时东口有桥,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桥”,巷以桥名。金圣叹宅在巷内,5号门前原有“乐善好施”额石牌坊,1972年第二横河西段筑防空洞时移用。
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三国时孙权乳母陈夫人在东侧建有“燕国夫人庙”,故名。南宋时庙尚存。
幽兰巷 东口北接鹰扬巷,南接三山街,东出憩桥巷,西口北接双成巷,南接牛车弄,西通花街巷。宋时称勾栏巷(勾栏为*院之别称),清同治时改称今名。与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旧时官绅权势人物冶游之区。4号为已故旧律师叶正甲宅。5号为著名西医内科、解放初任卫生局局长余志华寓。
大石头巷东起人民路,西至东美巷,正对柳巷。宋代巷东口立有坊,称平权坊。明代平权巷、大石头巷并称。清代忌谈 “平权”,单称大石头巷。所谓大石头,即陨石,在巷东段北侧市公安局院内。类似花岗石质,黄褐色,作方台体,高0.3米,径0.5米,刻“古坠陨石”四大字,上款“大石之重名因之,下款“大明崇桢□□地主□□□□”。24号秦宅系古建筑。35、36、37号一统大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后门在仓米巷,相传乾隆时沈三白故居,后归吴氏,现较完整。36号有砖刻门楼两座;39号大宅后两进各有井一口。
莲花巷 东起人民路,原西至金狮河沿。相传晋代高僧支遁饮马于桥(今饮马桥)下,至本巷口马溲,溲处忽生莲花,故巷名称莲花巷。
甲辰巷 南出市桥头,北至干将东路。宋代名夹城巷,后讹为“甲辰”。旧时手工纺织业集中,故有“机房祖师殿”建筑。巷底有古砖幢一座。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Ⅲ 叶圣陶的故事
叶圣陶小时候的故事: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
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悬桥巷口。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
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四书》、《诗经》、《易经》。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用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老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叶圣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说书的,挥舞着纸扇,拍打着醒木,把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各种人物的声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性格。听到精彩处,叶圣陶常常被悲欢离合的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于其中了。叶圣陶更喜欢听昆曲,那典雅的曲辞、优美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高昂雄壮、时而哀伤感叹的曲调,抓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演员。苏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能力。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现实社会的眼力。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开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浅。
叶圣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过去了,他的人生将由童年跨入另一个阶段。
1906年,以苏州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合成命名的“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创办起来了,叶圣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学校。
这所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才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有教唱歌和历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国文的朱遂颖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学的龚赓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他们热心于新的教育事业,讲课动听入耳,显示了开阔的知识面,叶圣陶听得津津有味。他从老师谈论的革命思想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领悟。章伯寅先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说:“地不离人,人不离事。欲论人事,必先知地理。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要爱国就得先晓得我国的自然地理、历代英杰。”叶圣陶心领神会,咀嚼着老师所讲的这些爱国大义。他懂得了要把爱国与爱家乡这块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结合起来,要了解与熟悉历代名人英杰创造伟业的历史。老师寓革命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Ⅳ 顾颉刚的人物纪念
在离悬桥巷东头不远处,有一座平桥架在巷南侧河上,这座桥过去是木板桥,故而桥名就叫作板桥,也叫顾家桥,20世纪70年代改为水泥桥,长不足7米,宽仅3米,过桥就是现在称作顾家花园的小巷了。
顾家花园这条小巷依旧保持着老苏州的简雅样式,粉墙黛瓦,居民住宅小门小户,东侧一溜不高的围墙,圈起一群建筑,这就是原来顾家宝树园的范围了。宝树园原貌已经无法寻觅,顾宅老屋现存东西两路。东路的第五进屋宇是顾颉刚先生的父亲在1931年重新翻建的,墙上嵌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顾颉刚故居”的标志牌。
因为是老宅的一小部分,进入朝东的普通木板门后需左转折向堂前。这进屋子坐北朝南,为三正两后厢带一辅落的格局,正面看是平行四开间,正屋中间为客厅,两侧的厢房伸向后天井,因此屋前的天井就显得特别宽敞豁亮。
天井前,原先与前面的第四进有库门相通,现已砌断封闭,门上的砖雕门楼还依稀可辨。门楣上刻有“子翼孙谋”四个大字,出自《左传》“子翼孙谋,子桑有焉”之句,由著名戏剧家、书法家周贻白书写。石板天井已改为水泥地,西侧挨墙是一条半廊,东侧贯通南北各进的备弄也早已封闭,因而现存故居就成为一个单独的院落。正屋坐北朝南,为硬山平房,屋前有檐廊,正中客堂开落地长窗。堂屋内方砖铺地,后方六扇屏门居中。虽然还保持苏州旧宅传统式样,但屋内已采用新式装饰,特别是顶上的泥墁吊顶,显示出西式手法,房门也是西式。遥想当年,堂屋里高士云集、激扬文字的情景,令人不胜感慨。客堂两旁有木隔障分隔,前方东西两侧分别有门通向内室,是顾颉刚先生后代的居室。屏门后有一小通道,又有一处小天井,通往后进,现已封闭,天井两旁是厢房,与前面的内室有门相通。东落第五进东侧的一落辅房和主房紧密相接,在高度和构造上都和主房一样,原来是顾颉刚先生的书房,和正房的一房一厢一样,也可分成前后两间。因为曾经被单位借用,铺地已不是原样。墙上陈迹斑驳的壁橱给人们留下不同凡响的历史记忆,一代大师曾经在这里埋首治学,除编辑刊物、准备授课教案外,还完成了《晋文公》、《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这间屋子虽然空空荡荡,置身在此,还能感受到大师道德文章的感染力,浮想联翩。
在顾氏老宅的第三进,还有一座宽阔的三间大厅。它的开间达8.5米,进深有七檩7.5米,圆梁扁作,屋面平缓,檐口较低,有明式建筑遗风,很有可能是顾秉忠的“安时堂”的遗构。西路的两进房屋和其他附房,也早已散为他人的居所了。但老宅遗存的这些明清古建筑都属于顾颉刚故居范围。
斯人已去,书香依旧。1993年是顾颉刚先生100周年的诞辰,全国学术界人士云集苏州,举行顾颉刚先生学术研讨会。胡绳、费孝通、雷洁琼、钱伟长等文化名人都从北京赶来苏州参加。与会代表怀着景仰的心情,前往先生故居瞻仰,并隆重悬挂“顾颉刚故居”纪念匾牌。
研究顾颉刚书目 作品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顾颉刚先生学术刘起釪中华书局1986年5月顾颉刚先生著述年谱郑树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4月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4月顾颉刚年谱顾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顾颉刚评传顾潮、顾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刘俐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9月古史辨学说评论讨论集陈其泰、张京华京华出版社2001年2月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王学典中华书局2011年1月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美)施耐德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年1月
Ⅳ 求苏州的园林名字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园林9个::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
对外开放的共19处。怡园 /灵岩山馆 /启园(席家花园)/西园戒幢律寺 / 定园 / 五峰园 /唐寅园 /
目前苏州古城区内存有古典园林、庭院73处(包括完整、较完整、半废和残存),其中园林53处,庭院20处:
曲园 /听枫园 /南半园 /北半园 /可园 /残粒园 /韬园 /古松园 /柴园 /植园 /慕园 /乐荫园 /鹤园 /塔影园 /笑园 /朴园 /万氏庭园 /蕙荫园 /顾氏花园 /紫兰小筑(默园) /翕圃(张家花园) /向庐 / 畅园 / 拥翠山庄 / 晦园 / 顾家花园 / 靖园 / 天香小筑 / 真如小筑 / 南园 / 织造府花园 / 吴家花园 / 塔影园 / 遂园 / 慧荫园 / 庙堂巷8号 / 静中园 / 万宅花园 / 梵门桥弄吴家花园 / 庞莱臣故居(颜家巷26号)/ 任宅花园 / 王家花园 / 余园 / 毕园(荫庐)/ 寿宁弄2号 / 慕园 / 大石头巷24号 / 河沿街105号 / 严家花园 / 东麒麟巷3号 / 潘世恩宅 / 雅园 / 卫道观前1号 / 韩王庙花园 / 费宅花园 / 墨园 / 宝华庵(唐寅故居)。
端本园 / 曲溪园 / 赵园 / 严家花园 / 虹隐山房 / 东山雕花楼 / 静思园 / 目谰洲 / 燕园 / 曾园 /
Ⅵ 叶老小时候的学习经历,对他成为一名作家有哪些帮助
叶圣陶小时候的故事
日期:2015-6-1
[ 正常 大字体 ]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
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四书》、《诗经》、《易经》。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用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老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
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叶圣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说书的,挥舞着纸扇,拍打着醒木,把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各种人物的声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性格。听到精彩处,叶圣陶常常被悲欢离合的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于其中了。叶圣陶更喜欢听昆曲,那典雅的曲辞、优美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高昂雄壮、时而哀伤感叹的曲调,抓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演员。苏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能力。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现实社会的眼力。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开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浅。
Ⅶ 关于苏州园林
应该有170多处,现存的已经没有那么多了,如果还有想到的,我继续补充,谢谢。。
沧浪亭 宋 人民路三元坊
狮子林 元 园林路
拙政园 明 东北街
留园 清 留园路
艺圃 明 文衙弄
耦园 清 城东小新桥巷8号
东园 白塔东路
西园 明、清重建 留园路
网师园 清 十全街
北半园 清 白塔东路
环秀山庄 清 景德路
盘门三景 古城墙的西南角
鹤园 清 韩家巷
可园 清 沧浪亭北,苏州大学南校区内
曲园 清 马医科巷
五峰园 明 阊门内西街
听枫园 清 金太史场
拥翠山庄 清 虎丘山内
畅园 清 城西妙 庙堂巷
柴园 清 城中醋库巷
南半园 清 城内仓米巷
惠荫园 明、清 十五中内
端本园 清 黎里镇
曲溪园 明 东山镇马家底
退思园 清 同里镇
静思园 吴江市
目谰洲 元 盛泽镇
燕园 清 常熟城内辛峰巷
曾园 明 常熟城内翁府前
赵园 清 常熟城内曾园西
笑园 清 苏州城西升平桥弄
残粒园 清 苏州市装驾桥巷
晦园 清 苏州城内东美巷市十七中内
顾家花园 清 苏州城内申庄前4号
靖园 清 苏州城外虎丘云岩寺左
云岩寺 虎丘
虎丘 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天平山 古城西南
灵岩山 城西南三十里,木渎镇西北
枫桥 城西3.5公里处的城西河畔
余庄 市郊石湖东北渔家村
寒山寺 六朝 闾门外枫桥镇
石佛寺 石湖上方山
楞伽塔园 石湖上方山
上方山森林公园
周庄 昆山市周庄镇
同里 吴江市同里镇
角(lu)直 苏州吴中区角直镇
唐寅故居遗址
白公堤石幢 阊门外山塘街775号五人墓旁
茶店头遗址 枫桥镇高景山东北麓
读书台 城区石梅街虞山之麓
方塔园 常熟古城区东
剑阁 常熟虞山
联珠洞 兴福寺后山一里许半山腰
破龙涧 兴福寺正山门前
瞿式耜墓 常熟剑门西面山顶“牛窝潭”上
兴福寺 常熟城北虞山之麓
辛峰亭 常熟虞山入城部分最高处
舜过泉 常熟兴福寺头山门附近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常熟
虞山公园 常熟虞山东麓
虞山门 常熟城墙
玉蟹泉 常熟秦坡涧旁的石城峰上
常熟言子墓
常熟仲雍墓
常熟周章墓
草鞋山遗址
洞庭东山
东吴大学旧址
东吴国家森林公园
邓尉香雪海
光福风景
吴县光福古镇
吴县光禧塔
常熟黄公望墓
吴县韩世忠墓
甲辰巷砖塔
江苏锦溪古镇
苏州璜泾古镇
苏州沈宅
苏州荫庐
蒯鲁班园
昆山丹桂苑
昆山归有光墓
昆山集善桥
昆山刘过墓
昆山市生态农业旅游区
昆山亭林公园
昆山玉峰山
柳如是墓
苏州良渚文化遗址
苏州柳亚子纪念馆
茅蓬自然保护区
苏州木渎古镇
吴县明湾古村
吴县飘渺峰
千灯古镇
钱牧斋墓
任道熔故居颐寿堂
Ⅷ 叶圣陶写过几种民间故事
叶圣陶小时侯的故事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
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悬桥巷口。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
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四书》、《诗经》、《易经》。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叶圣陶在学习上
Ⅸ 叶圣陶的小时候的故事(100以下)
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叶圣陶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Ⅹ 苏州平江路一共有几座小桥分别叫什么
苏州平江路附近0.4公里方圆内一共有24座小桥,从北到南依次为:
1. 华阳桥 东北街与平江路联接。
2.潘家桥 潘儒巷东头。
3. 奚家桥 贝上巷东端。
4.庆林桥 狮林寺巷东端,传芳巷西端。
5.保吉利桥 白塔东路,跨平江河。
6.胡相思桥 曹胡徐东端,胡厢使巷西端。跨平江河。是平江路唯一拱桥,苏州古城内现有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厢使是宋代设于京城四厢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的一种官职。现桥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厢使相思必有情。
7.唐家桥 平江河支流胡厢使河西。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比周庄古镇拱式的世德桥和梁式的永安桥(“双桥”,又称“钥匙桥”)异曲同工,比周庄双桥早建四百多年。
8. 中家桥 中家桥巷北,通胡厢使桥。清同治十年建。
9. 北开明桥(北仓桥) 仓街北,跨胡厢使河。
10. 开明桥(南仓桥) 仓街, 跨柳枝巷河。
11.通利桥 菉葭巷东,大柳枝巷西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画图,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
12.朱马交桥 (朱马茭桥、朱马高桥),大柳枝巷西端,跨柳枝巷河。与通利桥形成双桥。春秋时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宋高宗(康王)钦差在此捉拿岳飞回临安,马后王横阻拦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忠臣碧血状元情。
13.新桥里桥 大柳枝巷石人弄。
14.青石桥(苏军桥、苏锦桥) 南石子街东,卫道观前街西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威果二十八营在仓街。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富贵人间系两端
15. 小新桥 与大新桥犄角成为双桥。宋《平江图》上称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则称新桥。
16.众安桥(大新桥) 悬桥巷东,大新桥巷西端,跨平江河。清代重建。
17. 顾家桥 悬桥巷,通顾家花园。建于民国。
18. 郭家桥 悬桥巷。
19. 通济桥 混堂巷北,大新桥巷南。
20.积庆桥(胜利桥) 大儒巷东,跨平江河。
21.雪糕桥 萧家巷东端,跨平江河。古有张孝子居萧家巷,家贫断粮,无奈抟雪为糕奉亲,传为美谈。孝子故世后,里人为其就地殓葬,并在墓旁设祠致祭,又将巷东小桥取名雪糕桥以示纪念。此桥曾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桥上原先建有观音堂,这种组合俗称“桥驮庙”“飞阁跨通波”的美景。——飞阁凌波至孝心
22.寿安桥 (庙塘桥、资福桥) 钮家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其位于资寿寺之后。清初称资福桥,清同治改建改名寿安桥。——葱茏绿意古风存。
23.思婆桥 大廊桥巷东端,寿安桥南,跨平江河。清嘉庆十年建。——遗韵宋元证旧闻。,在宋《平江图》上名为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尼姑寺院资寿寺,而俗称尼姑为师婆。
24.苑桥 干将东路口,跨平江河。
其中,南宋1229年绘制的《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标出的有12座,延续保持唐宋“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