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三花 » 桃花源记北辰

桃花源记北辰

发布时间: 2021-02-06 08:56:58

⑴ 求妖精系列的言情小说,谢谢大家了啊,最好是红袖的哈哈,例如:狐王北辰

1、《失真十二夜》文 / 黑化病娇
男主角棱本应在现实世界平静生活,却因神秘少女安姬塔的出现被无数谜团包围。沙都国的过去,安姬塔的秘密,葛兰蒂丝的记忆,以及弟弟黎……什么才是真实?凶手又是谁?一切都推动着棱向绝望的真相前进

2、《巴比伦的神妓》文 / 唐秋根
这是个前世今生的故事!

人总是故意的去触碰一些古老沉睡的灵魂,让他们发怒的清醒,来实现前世的诺言。不知是古人的愚钝,还是凶残,今人的猛撞或自作聪明,令一些事情一触即发。

当沉睡的汉莫拉比的灵魂在21世纪醒来的时候,他将找回他千年的爱人,而失去记忆的她,还会记得这个伟大的王么?

前世到底发生了什么?会使一个女人流尽所有的眼泪变成了底格里斯河?

当前世的故事活生生的在眼前,一场不被允许的爱情发生了。一场巴比伦的战争开始了?王后的妒忌谋害有会多狠毒?

伟大的汉莫拉比与他的女先知会发生怎样的恋曲?

那些怨恨的人们会放过他们么?

3、《米画米画爱》文 / 陌熙
穿越?但为什么要让我当男的?哇靠,我知道我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来这么多帅哥我怎么受的了?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知道不?帅哥们,你们要和穷我吗?明明是一个组合的,你们几个没两良心的居然胳膊往外拐....

4、《巴比伦的神妓》文 / 唐秋根
这是个前世今生的故事!

人总是故意的去触碰一些古老沉睡的灵魂,让他们发怒的清醒,来实现前世的诺言。不知是古人的愚钝,还是凶残,今人的猛撞或自作聪明,令一些事情一触即发。

当沉睡的汉莫拉比的灵魂在21世纪醒来的时候,他将找回他千年的爱人,而失去记忆的她,还会记得这个伟大的王么?

前世到底发生了什么?会使一个女人流尽所有的眼泪变成了底格里斯河?

当前世的故事活生生的在眼前,一场不被允许的爱情发生了。一场巴比伦的战争开始了?王后的妒忌谋害有会多狠毒?

伟大的汉莫拉比与他的女先知会发生怎样的恋曲?

那些怨恨的人们会放过他们么?
5.《家有刁夫》
当北极遭遇赤道是什么情况?
当火星撞上地球是什么状况?
当终极杀手遇上野蛮夫君是什么状态?
是以暴制暴?是相看两相厌?
还是冰雪覆没烈火?炙热散尽严寒?
一个屋檐下怎能容纳两个王者?
王不见王,要想对方臣服
那么也许回炉在造后,懂的个中滋味在说。
6.墨蛇狂情》
男主:森罗
物种:一条道行正在努力从三千年往四千年爬升的墨蛇。
性情:残忍、冷血、无情、嗜血、性淫……(自己想象,总之与善良不搭边)
职业:除了吃人、吸食精气、到处游荡害人外,不干别的事。
性别:雄性
格言:只要我想要,没有我要不到!
女主:冷红袖
物种:人类。(PS:人类中的属于危害性较高的那一种,呃,就是往大了去说,搞了几个生化研究所,另外三五不时贩卖一些人体体器官给某某国家领导人谋取暴利,偶尔也会卖上几批数量不等的军火去战乱国家火上浇油,手下有十数万兄弟听从号令;往小了说,收收保护费,打架、劈人、勒索,什么也都有人去干干!)
职业:通过以上介绍,女主是干什么的,不用我多说了吧!
性情:除了善良、热心、正义感之外的所有反面性情,她都具备。
性别:雌性,不,不对,是女性!
格言: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当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现代黑女(黑社会女老大,偶简称‘黑女’),遇上一个不知什么叫‘口下留情’的墨蛇哥哥会怎么样呢?
当一条冷血自私,自认天下最坏的墨蛇哥哥,遇上一个比他还狂还傲的‘黑女’人类时,又会弱弱狐狸穿越妻/0°夏季

一个弱弱的狐狸男
一个强大的穿越女
一段偶然的邂逅
看穿越女如何与狐狸男相识,相知,相爱
人狐之恋,该如何得到仙`人`妖的支持

⑵ 古风乐曲

心然 --旧诗行
HITA---因缘劫
HITA--陌上花

⑶ 西安北辰村来历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北辰村,一说,据元·路氏《类编产安县志》记,“百家神回”为南宋时,金占领答关中后,设镇宋东路五十四猛安镇。据说村东有“四圣庙”,西有“桃花姑娘庙”,南有“财神庙”,北有“观音堂药王庙”。因村中庙多,供神也多,故称之为“百神村”,因“百”和“北”,“神”和“辰”音近,后演化为“北辰村”。另一说,《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北辰堡亦称北城门,以位于唐内苑东墙北部得名。”村东侧灞河西岸有唐长安禁苑城的北城门遗址,故村名北城门,北城门以在光泰门之北,得名北城村,后演变为“北辰村”。

⑷ 天津北辰区

⑸ 请指出下列词识或句子而的用法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虎丘记》)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勾践灭吴》) 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传》) 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连词,表目的)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连词,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今是溪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介词,替.)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毅深为之戚.(《柳毅传》介词,表目的.)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柳毅传》)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因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副词,随着,依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退而再拜.(《柳毅传》连词,于是.) 所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且 一、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连词.) 二、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逍遥游》,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尚且.) 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副词)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一、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 二、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三、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四、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不然者,吾何辞焉?(《柳毅传》助词,呢)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诗序》)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与 一、作虚词用. (一)连词,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二、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⑹ 下面谁有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⑺ 帮忙写一篇关于风景的文言文,急用!!!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

滕王阁序

——王 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夫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邱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

课下注释:
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⑨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语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之间关系的语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借助想像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出师表》中作者为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应该广开言路,其原句是:诚宜开张圣听

5.苏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7.《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西湖六月优美景色的诗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以景写情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来烘托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6.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17.宋代文学家苏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外,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课内课外均可

18.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内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课内课外均可

19.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符合要求即可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佳木秀而繁阴.

2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例:夜阑卧听风吹雨多少楼台烟雨中

22.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三句(其中—句是课外的)。课内句: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课外例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

23.写出三句含有写“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等

24.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
志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意思完整的古诗词句子,可以填写课内所学,也可填写课外相应的诗句。抒写友情的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借月抒怀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6.《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尾处揭示全词中心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9.《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文天样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0.《岳阳楼记》中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象变化之多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⑻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介词用法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虎丘记》)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勾践灭吴》)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传》)

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连词,表目的)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连词,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今是溪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介词,替。)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毅深为之戚。(《柳毅传》介词,表目的。)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柳毅传》)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副词,随着,依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退而再拜。(《柳毅传》连词,于是。)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一、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连词。)

二、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逍遥游》,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尚且。)

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副词)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一、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

二、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三、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四、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不然者,吾何辞焉?(《柳毅传》助词,呢)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诗序》)



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一、作虚词用。

(一)连词,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二、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⑼ 天津北辰区 北仓镇 是有一个桃花寺吗

有,这么个村,但是不是外面,在里面,没有车直达的,要做到北仓再往里走。从东北角做610,611都到北仓。 追问: 去了,但是没有找到供奉太上老君的 还是谢谢你

⑽ 描写风景的古文

1.《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语句是: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之间关系的语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借助想像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出师表》中作者为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应该广开言路,其原句是:诚宜开张圣听

5.苏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 远小人

7.《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8.《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西湖六月优美景色的诗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0.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以景写情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来烘托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6.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17.宋代文学家苏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外,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课内课外均可

18.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内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课内课外均可

19.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20.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符合要求即可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佳木秀而繁阴 .

2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例:夜阑卧听风吹雨 多少楼台烟雨中

22.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三句(其中—句是课外的)。课内句: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课外例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

23.写出三句含有写“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等

24.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意思完整的古诗词句子,可以填写课内所学,也可填写课外相应的诗句。 抒写友情的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借月抒怀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6.《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尾处揭示全词中心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9.《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文天样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0.《岳阳楼记》中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象变化之多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