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的桃花
① 伤逝,月牙儿,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观的比较
中国古代:《诗经》《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九辩》《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
《论语》《老子》《战国策》《礼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盐铁论》《汉书》《史记
《三国志》《搜神记》《诗品》《文心雕龙》《阳春白雪》《全宋词》《赵飞燕别传》《沧浪诗话》《贵耳集》《吹剑录》《全元散曲》《西厢记》《桃花扇》《聊斋志异》《隋唐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虞初新志》《全唐诗》《全五代诗》《花间集》《孽海花》《唐宋传奇集》《离魂记》《柳氏传》《太平广记》《柳毅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古文观止》
《三国志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金瓶梅》《警世通言》《喻世名言》
《醒世恒言》《儿女英雄传》《施公案》 《三侠五义》 《榴花梦》 《笔生花》 《艺概》
现代::《子夜》,《倪焕之》,《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京华烟云》,《沉沦》,《背影》,《缘缘堂随笔》,《四世同堂》,《往事》,《上海屋檐下》,《边城》,《雅舍小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南行记》,《莎菲女士的日记》,《梅雨之夕》,《雷雨》,《围城》,《呼兰河传》,《白洋淀纪事》,《城南旧事》
《平凡的世界》,《浮躁》,《红高粱家族》,《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残〉〈秋收〉〈残东〉》,《不谈爱情》,《命若琴弦》,《穆斯林的葬礼》,《死水微澜》,《茶馆》,《伤逝》,《上海的孤步舞》,《金锁记》,《生死场》等等。 外国:《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童年》《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
《羊脂球》《项链》[法]莫泊桑
《变色龙》 [俄]契柯夫
《战争与和平》、《复活》[俄]国托尔斯泰
《浮士德》{德}歌德
《双城记》[英]狄更斯
《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
《圣经》
《对话录》[希]柏拉图
《荷马史诗》[希]荷马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红与黑》[法]司汤达
《草叶集》[美]惠特曼
《神曲》[意]但丁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浮士德》[德]歌德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荆棘鸟》[美] 考琳 ·麦卡洛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美]比彻·斯托夫人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 [法]雨果
《三剑客》 [法]大仲马
《简•爱》 [英]夏洛蒂•勃朗特
《茶花女》[法]小仲马
《基督山恩仇记》 大仲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老人与海》[美] 海明威
《泰戈尔短篇小说选》[印度]泰戈尔
《死魂灵》 (俄) 果戈理
《罪与罚》(上下》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双城记》 [英] 狄更斯
《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热爱生命》[美]杰克·伦敦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肖申克的救赎》[美]史蒂芬·金
《雾都孤儿》[英]迪更斯
《天使,望故乡》[美]托马斯·沃尔夫
《第22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
《裸体的午餐》[美]威廉·巴勒斯
《巨人传》[法]罗曼·罗兰
《追忆似水年华》[法]普鲁斯特
《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
② 为什么古人要用桃花,来比喻美女的“红颜薄命”
阳春三月,春风骀荡,桃花盛开,“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株丹彩灼春融”。随着桃花进入最佳花期和赏花高峰的到来,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各样统的桃花节。游人们徜徉在桃林中,无不心旷神怡,陶醉其间。
妩媚娇美的桃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子亮丽的容颜。自古以来,桃花被诗人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桃花和女人结合的文学创作最早的是《诗经》:一首《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过比兴手法描写了桃花盛开之状,歌咏了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开启了以桃花喻美人之先河。
这一文学意象对后世影响甚大,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也常用桃花来歌咏美人之貌。而桃花的爱情意象最初则源于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中表达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美好爱情: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然,古人笔下的女子不全是红颜薄命的桃花意象。它既有“易植子繁”的壮实农妇类桃花意象,那些如《诗经·桃夭》中新嫁娘一样结实健康、美丽勤劳、生命丰盈的女子;又有“桃容增艳”的刚强义女类桃花意象,一如《桃花扇》中秦淮名妓李香君,《镜花缘》中桃花仙子女侠燕紫琼。
应该说,古人笔下的桃花意象是丰富多样的。用桃花喻佳人,不只是突出她们的美,也隐喻了佳人的命运与前程。人花相映,花人合一,形成了人面桃花这一复合文学意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文学意象从上古时代重生殖崇拜的壮实健康,到中古时代充满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伤感抒情,到近古时代追求自我价值展现的道义精神,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思潮和文人的文化追求。古人的这些文化创造,犹如“灼灼其华”的夭夭桃花,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烈旺盛的生命力。
③ 中国歌剧的探索过程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 (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1943年,延安兴起了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秧歌运动。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
1945年1-4月,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河北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该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经3个月努力,于1945年4月首演于延安。该剧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
《小二黑结婚》这是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的五场歌剧,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该剧创作于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首演于北京实验剧场,并为1956年第-届全国音乐周的上演剧目。《红霞》由石汉编剧,张锐作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剧团于1957年首演于江苏南京。
《红珊瑚》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王锡仁、胡士平曲。赵忠、钟立兵、林荫语、单文编剧。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剧团初演于北京,获得成功。还有陈紫等创作的《窦娥冤》等歌剧。
(二)、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
(三)、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四)、是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
(五)、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洪湖赤卫队》由张敬安、欧阳谦叔曲,朱本知、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梅少山编剧。1959年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于武汉。
《江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这部歌剧创作于1962-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于1964年首演于北京。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和《原野》。
歌剧《伤逝》是由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国歌剧舞剧院1981年秋首演于北京。
歌剧《芳草心》由王祖皆、张卓娅曲,前线歌舞团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集体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1983年由前线歌舞团在南京初演。
《原野》由万方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国歌舞剧院首演于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国外舞台的中国歌剧,1992年1月,该剧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院上演,剧中人物由旅美的华裔歌唱家扮演,指挥、导演、乐队和合唱队员由美方人员担任,演出获得成功。还有《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等。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党的女儿》改编,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1991年首演于北京,阎肃、贺东久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④ 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深入探索阶段:(195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十年动乱,新歌剧停止了创作。1976年之后,新歌剧又有了新的突破,如“《伤逝》、《芳草心》《第一百个新娘》等。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⑤ 有哪些表达伤逝惜别之情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⑥ 经典的爱情著作
中国部分
《诗经》
《孔雀东南飞》
《霍小玉传》
《长回恨歌》
《西厢记》
《牡丹亭》
《桃花答扇》
《红楼梦》
《啼笑因缘》
《伤逝》
《象牙戒指》
《爱情的三部曲》
《边城》
《倾城之恋》
《爱眉小扎》
《命命鸟》
外国部分
《美狄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傲慢与偏见》
《简·爱》
《呼啸山庄》
《德伯家的苔丝》
《法国中尉的女人》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阴谋与爱情》
《茵梦湖》
《巴黎圣母院》
《茶花女》
《包法利夫人》
《印典娜》
《嘉尔曼》
《追忆似水年华》
《情人》
《你好,忧愁》
《上尉的女儿》
《初恋》
《安娜·卡列宁娜》
《日瓦戈医生》
《飘》
《红字》
《珍妮姑娘》
《永别了,武器》
《洛丽塔》
《廊桥遗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荆棘鸟》
《沙恭达罗》
《摩诃摩耶
《源氏物语》
《雪国》
《挪威的森林》
《从此以后》
《春香传》
⑦ 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六州歌头·桃花 【年代】:宋
【作者】: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内容】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
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
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消瘦损,凭谁问?
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
往事难追。
【鉴赏】:
《六州歌头》这个词牌大多是与悲壮激越的声情联系在一起的,如李冠(一作刘潜)的“秦之草昧”,贺铸的“少年侠气”,张孝祥的“长淮望断”。宋人程大昌早就说过:《六州歌头》本是鼓吹曲,音调悲壮,不与艳词同科(《演繁露》)。但是,韩元吉的这首《六州歌头》偏与常情相反,竟是一首典型的艳词!
这就象古时布阵打仗那样,虽有“常法”,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只要用兵者别具“运用变化”之良才,是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妙效的。韩词那缠绵徘徊悱恻、低回往复之情,不就是通过短声促节、繁句密韵的此调而熨贴酣畅地表达出来了吗?
词题是“桃花”,但实际内容却是借桃花诉说一段香艳而哀怨的爱情故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借崔诗之韵,再引入一些有关桃花的典故、成句,构成此词的“骨架”。作者在这个骨架上加以渲染、变化、展衍、引申,添上了茂枝繁花,使它形成了现在这样娉娉的特有风姿。
开头先以春风怡荡、红桃初绽起兴。“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意可两解。一说,桃花中有一种“小桃”的特殊极品,它在正月即行开放(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因此此句解为春天刚刚来临,小桃就独得东风之惠而先行开放。另一说则作一般性的理解,“先上”云云意在突出桃花形象之鲜妍,谓其占尽一时春光之美。二说可以并存,并不妨碍对于词意的理解。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三句则佳人比花,且渐由花引人。李白《清平调词》云“云想衣裳花想容”,那是以花来比人;这儿却是以人比花,——你看这朵桃花,岂非那浓施红粉、娇痴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
这样的写法,不仅使静物富有了人的丽质和生气,更为下文的由花及人作了铺垫。于是乃引出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式的回忆:“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两句,就是前两句唐诗的“翻版”。不过作者在此之后又作了大段的渲染:“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这里就交代了会面的时间、地点、所见佳人之面容,与前两句唐诗相比更显具体细腻。而这体现了宋词(长调)
“铺叙展衍”的特点以及《六州歌头》短句促节的“优越性”。读到此处,我们不难想象中词人如何与佳人邂逅,从这么细致委婉的笔触中我们不难感到词人钟情之深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词情忽生转折:“绣户曾窥,恨依依”。这两句中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概括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曲折:“绣户曾窥”写他寻访、追求佳人的过程:“恨依依”则写他寻人不遇或未能如愿的惆怅失意。作者在此一笔带过,不去为它多花笔墨。这是因为,这一段情节不是本词的重点,它只在上文的“初遇惊艳”和下文的“别后相思”中占着一个“过渡”的地位。所以下片就转入第二次详细的描写——对于今日此地睹花而不见伊人之懊恼情绪的尽情描绘。
下片开头即以一“共”字相转接。仍在当年“共携手处”(这就暗示他在“窥户不遇”之后终于与她会面、结合了。这中间省去许多情节,细心的读者自不难体会出来)徘徊,可现今所见之桃花却已非往日的艳娇花可比,它早变得落红随步、香薄似雾,因而作者不由得要埋怨起春光的迟暮了。接下去四句则继言自身面对落花而垂泪的相思苦痛:“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由于伊人已不复可见,所以自己被别离折磨得消瘦憔悴,只有桃花可以作证,而她则毫不知闻,这就更添了一层愁闷。这上面六句,又是从花写到人,以落花的凋谢来映衬自己的伤感之情。行文至此,心绪益发紊乱,故下文就错杂写来,越见其触物伤情、哀绪纷呈:“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这是由“旧日堂前”的双燕所对照引起的“孤栖”心绪(其中暗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则从上文的“人不如燕”再次引出“春好人老”的悲感,且又以“梦佳期”三字绾合、呼应前面的“共携手”:“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又一次扣住桃花,抒发了自己“刘邦重到”(暗用刘禹锡“桃花尽净菜花开”、“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意,又兼用刘晨、阮肇于天台逢仙女的典故)的伤逝心情。经过这一番缠绵往复的咏叹,最后结以“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点明了感伤往事、旧梦难续的主题。因为“武陵”一语中暗藏着“桃花源”典故,所以仍与题面“桃花”关合。
总体来看,此词以咏“桃花”为线索,或明或暗地叙述了一段恋爱的故事:先在桃花似锦的良辰相遇,后在桃花陌上携手同游,再后来则旧地重来,只见桃花飘零而不见如花人的踪影,于是只能踯躅徘徊于花径,唏嘘生悲。而在诉说这段爱情的故事时,作者又始终紧扣着“桃花”这个题是面,曲折地抒发了自己的愁绪。所以确切说来,这首词是“咏物”与“咏怀”的巧妙集合,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怀人。比之崔护那首结构较简单的七绝诗来,委婉风情和绮丽文采更胜一筹。而这,又是与作者活用《六州歌头》长调的特有声情分不开的。
⑧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朗,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这句诗句是什么意识。
六州歌头·桃花 【年代】:宋 【作者】: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内容】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 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 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消瘦损,凭谁问? 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 往事难追。 【鉴赏】: 《六州歌头》这个词牌大多是与悲壮激越的声情联系在一起的,如李冠(一作刘潜)的“秦之草昧”,贺铸的“少年侠气”,张孝祥的“长淮望断”。宋人程大昌早就说过:《六州歌头》本是鼓吹曲,音调悲壮,不与艳词同科(《演繁露》)。但是,韩元吉的这首《六州歌头》偏与常情相反,竟是一首典型的艳词! 这就象古时布阵打仗那样,虽有“常法”,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只要用兵者别具“运用变化”之良才,是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妙效的。韩词那缠绵徘徊悱恻、低回往复之情,不就是通过短声促节、繁句密韵的此调而熨贴酣畅地表达出来了吗? 词题是“桃花”,但实际内容却是借桃花诉说一段香艳而哀怨的爱情故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借崔诗之韵,再引入一些有关桃花的典故、成句,构成此词的“骨架”。作者在这个骨架上加以渲染、变化、展衍、引申,添上了茂枝繁花,使它形成了现在这样娉娉的特有风姿。 开头先以春风怡荡、红桃初绽起兴。“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意可两解。一说,桃花中有一种“小桃”的特殊极品,它在正月即行开放(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因此此句解为春天刚刚来临,小桃就独得东风之惠而先行开放。另一说则作一般性的理解,“先上”云云意在突出桃花形象之鲜妍,谓其占尽一时春光之美。二说可以并存,并不妨碍对于词意的理解。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三句则佳人比花,且渐由花引人。李白《清平调词》云“云想衣裳花想容”,那是以花来比人;这儿却是以人比花,——你看这朵桃花,岂非那浓施红粉、娇痴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 这样的写法,不仅使静物富有了人的丽质和生气,更为下文的由花及人作了铺垫。于是乃引出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式的回忆:“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两句,就是前两句唐诗的“翻版”。不过作者在此之后又作了大段的渲染:“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这里就交代了会面的时间、地点、所见佳人之面容,与前两句唐诗相比更显具体细腻。而这体现了宋词(长调) “铺叙展衍”的特点以及《六州歌头》短句促节的“优越性”。读到此处,我们不难想象中词人如何与佳人邂逅,从这么细致委婉的笔触中我们不难感到词人钟情之深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词情忽生转折:“绣户曾窥,恨依依”。这两句中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概括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曲折:“绣户曾窥”写他寻访、追求佳人的过程:“恨依依”则写他寻人不遇或未能如愿的惆怅失意。作者在此一笔带过,不去为它多花笔墨。这是因为,这一段情节不是本词的重点,它只在上文的“初遇惊艳”和下文的“别后相思”中占着一个“过渡”的地位。所以下片就转入第二次详细的描写——对于今日此地睹花而不见伊人之懊恼情绪的尽情描绘。 下片开头即以一“共”字相转接。仍在当年“共携手处”(这就暗示他在“窥户不遇”之后终于与她会面、结合了。这中间省去许多情节,细心的读者自不难体会出来)徘徊,可现今所见之桃花却已非往日的艳娇花可比,它早变得落红随步、香薄似雾,因而作者不由得要埋怨起春光的迟暮了。接下去四句则继言自身面对落花而垂泪的相思苦痛:“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由于伊人已不复可见,所以自己被别离折磨得消瘦憔悴,只有桃花可以作证,而她则毫不知闻,这就更添了一层愁闷。这上面六句,又是从花写到人,以落花的凋谢来映衬自己的伤感之情。行文至此,心绪益发紊乱,故下文就错杂写来,越见其触物伤情、哀绪纷呈:“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这是由“旧日堂前”的双燕所对照引起的“孤栖”心绪(其中暗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则从上文的“人不如燕”再次引出“春好人老”的悲感,且又以“梦佳期”三字绾合、呼应前面的“共携手”:“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又一次扣住桃花,抒发了自己“刘邦重到”(暗用刘禹锡“桃花尽净菜花开”、“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意,又兼用刘晨、阮肇于天台逢仙女的典故)的伤逝心情。经过这一番缠绵往复的咏叹,最后结以“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点明了感伤往事、旧梦难续的主题。因为“武陵”一语中暗藏着“桃花源”典故,所以仍与题面“桃花”关合。 总体来看,此词以咏“桃花”为线索,或明或暗地叙述了一段恋爱的故事:先在桃花似锦的良辰相遇,后在桃花陌上携手同游,再后来则旧地重来,只见桃花飘零而不见如花人的踪影,于是只能踯躅徘徊于花径,唏嘘生悲。而在诉说这段爱情的故事时,作者又始终紧扣着“桃花”这个题是面,曲折地抒发了自己的愁绪。所以确切说来,这首词是“咏物”与“咏怀”的巧妙集合,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怀人。比之崔护那首结构较简单的七绝诗来,委婉风情和绮丽文采更胜一筹。而这,又是与作者活用《六州歌头》长调的特有声情分不开的。
⑨ 【10音社出品】大型神话古风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第六期浅渊篇,墨渊醒来的背景音乐
广播剧的话配音基本都是出现在5sing,yyfc,lz去这两个网站搜三生三世就ok了
⑩ 为什么林芝被誉为“西藏江南
漫山遍野的林芝桃花早已装点好自己,渴望在游人面前展露自己迷人的风姿。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桃花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看到桃花,陶渊明想到的是一个怡然自乐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记》,苏轼想到的是春天的到来——“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美丽的桃花又勾起了你怎样的情思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从诗经里开过后,在诗词里一直开了两千多年、美了两千多年。“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春之初晓、“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春之妩媚、“林花谢了春红”的春之伤逝,只要与春天有关,就不能少了桃花的身影。
闲田陇上、山间禅寺、院落画楼,桃花不择水土,不分贵贱,不仅花美,还能结实,高雅文人赏其花、平民百姓食其果,这份气质和品格就连高冷范儿的隐士们也偏爱几分,梦里的理想国也要描绘成桃林落英缤纷的模样。
理想国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存在,然而“桃花源”却真实存在于圣地西藏林芝的山谷里。
巍峨的雪山、粉色的桃林、如茵的碧草上繁星般的野花??春天一来,心里就念想着那片雪域高原的桃花林。
这里的桃花是高原野桃花。与江南的桃花不同,野桃花颜色略浅、多为粉红与红色。花朵虽小但枝干上的花朵密度很高。
西藏的野桃花
每年3月中旬-4月中旬,山脚、山腰的桃花次第盛开,远远望去,云蒸霞蔚,美不胜收,与山顶的雪峰呼应,犹如一片彩云停留在山腰,别有风味;近看,苍劲黝黑的老桃树干开着密密匝匝的粉,遥想他的树龄,颇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沧桑和壮丽感。
粉色桃花
林芝地区平均海拔约3100米,首府八一镇海拔在2800米左右。而且那里森林密布,氧气相对充足,大多没有不适反应。对于害怕有“高反”的人来说,林芝真的是进藏旅行的首选。
到达林芝最快捷的途径是乘坐飞机,林芝机场周围地形条件和天气条件复杂,飞机只在上午时刻起降。因此在订购机票时,特别是有转机需要的朋友要合理安排好时间。
林芝米林机场上空遥望雪山群
选择飞机进藏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可以开启上帝视角,鸟瞰雪山群,当然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左右不限),也可以用相机去记录,蜿蜒的山脉走向、雪峰顶上的飘渺云海都是不错的拍摄题材。
绵延不绝的雪山群
看点一:嘎啦桃花村
嘎拉桃花村,每年林芝桃花节的开幕都将在这里举行。嘎拉桃花村距离城区八一镇约半小时车程。
嘎拉桃花村观景台
此处设有桃花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可以欣赏桃花村全景,桃花、田野、河流、雪山尽收眼底。
观景台上桃花全景
西藏江南春色
看点二:雅鲁藏布大峡谷索松村
春天的索松村是一个雪山和桃花簇拥的世外桃源,野桃花静静地开放在雅鲁藏布江两岸,野性恣意,村落和道路在此时倒成了点缀。
大峡谷内的村落
这里也是拍摄桃花与南迦巴瓦峰的绝佳地点。“世界最大峡谷”、烂漫桃花的暖、雪山的冷,在这里完成了视觉的大碰撞,对于拍摄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作圣地。
南迦巴瓦峰山脚下的桃花
云遮雾绕的南迦巴瓦峰
江水两岸的桃花与民房
桃花林内帅气的藏马
看点三:南迦巴瓦峰
沿着川藏线318一路向东,翻越至高点-色季拉山口(海拔4728m)。可稍作停留观日出、云海、林海,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
露出真面目的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会处,是中国西藏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峰体如三角形,终年积雪,云遮雾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当地人称“十人九不遇”。
看点四:波密桃花沟
翻越色季拉山,前往波密桃花沟的途中有一处云山雾海里的森林,整个景点如诗如画,桃花开放的季节可以简单看过后继续前进。在鲁朗可以品尝到著名的鲁朗石锅鸡。
318国道边藏民种植的油菜花
两年前到达波密必须经过通脉天险,现在已经打通隧道,为出行的人提供了方便。
波密的桃花是行程中最值得欣赏的,这里有中国最长的桃花沟,绵延30公里。
暮色中的桃花沟
波密县布满雪山和冰川,雪山脚下常常有大片的野生桃花
进入桃花沟内,扑面而来的都是桃花,桃花簇拥着房舍、农田和道路,行走其间,桃花农舍让你有误入桃源的梦境之感,远处的巍峨山峰又让你感觉一切都如此真实,错落与真实之间,更觉恍惚。
被桃花簇拥的道路
路的两边的围墙内都是藏民种植的青稞
从波密县城继续沿着318国道向东前行,沿途也是处处风光,可以沿路欣赏米堆冰川和然乌湖。
雪山倒影
然乌湖以水蓝和静知名,有“西天瑶池”美誉,水面平静无波,静谧而妩媚,水边高山峻岭环绕,春季去时,峻峭山峰上白雪堆积,岸边树影婆娑,圣洁安详。
林芝的桃花就像藏族姑娘脸上美丽的高原红,如醉霞绯云般地争相斗艳,不仅能让人欣赏“雪域江南”那独特的旖旎风光,更能让人领略西藏最浪漫、最美丽的春天。
延伸阅读
国内十大赏桃花胜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这春光灿烂的时节,除了西藏林芝,祖国大地还有很多“桃花盛开的地方”,让您“春归有觅处”。今天百代旅行小编就给大家推荐10处桃花胜地,邀您一起赴一场春天的粉色之约!
一、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
去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爆荧屏,而剧中拍摄地,就是云南普者黑!
悠远的青峰山峦,恬静的小桥流水,芳草青青,碧波荡漾,耳边萦绕着鸟儿和田间牲畜发出的声音,连空气的味道都那么清香,仿若置身于桃花源的画卷之中!
二、北京平谷桃花海
北京平谷是著名的大桃之乡,是世界最大的桃园之一,总面积达到22万亩。这里桃花的花期大概在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初之间,绵延百里的桃花铺成粉红地毯,穿行桃林间,红云漫天,如霞似锦,如海如潮,青草盖地。
三、湖南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风景区在三一九国道境内,风景幽寂,林壑优美。这里还保留有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遗存,是《辞海》、《词源》中《桃花源记》原型地。桃花源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
四、成都龙泉桃花
成都龙泉桃花园绝对可以称上“花海”,拥有“七里香埂”、“九道花湾”、“桃花诗村”、“大佛春天”、“香格里拉”等五大景观。桃花盛开的时节,千亩花海里的桃花灼灼芳华。
五、上海南汇桃花
上海南汇有近5万亩桃林,种植面积之大,品种之多,为华东之最,有“桃花源”的美誉。从1991年起,南汇每年三、四月间都要举办桃花节。泛舟而行,在蓝天碧海的映衬下,百里桃花争奇斗艳、云蒸霞蔚,徜徉于花海之中,游客自己也成了一道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六、济南泗水桃花
泗水桃花节位于泗水县泗张镇。每年四月初,一年一度的“泗水桃花旅游节”便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赏花、踏青、览胜、寻访。“桃花源”里使游客真正享受到溶入自然、反璞归真的心境,收获的季节游客可采摘鲜果,体验农耕农牧的乐趣。
七、桂林恭城桃花
恭城是一个有1380多年的古老县城。恭城县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图,茶江以“S”型绕越整个城区,更显瑶乡文化之神秘。初春期间,漫步十里桃花长廊(全长约2.8公里)全是桃园,漫山遍野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桃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八、杭州西湖桃花
杭州西湖早在唐代就已广栽桃树。如今的西湖苏堤、白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花开时翠彩相间,千姿百态。漫步湖岸,极为赏心悦目。每当桃花盛开时,两堤游人如鲫。
九、广东乐昌九峰桃花
每年三月,广东省乐昌市九峰镇的十万亩桃花、李花争相怒放。山是花园,花园是山,行驶盘山公路两旁桃花嫣红,李花雪白,让慕名前来的游客仿若置身花的海洋,走进九峰山,可谓是十里桃花的世外仙境。
十、舟山桃花岛
《射雕英雄传》里的桃花岛,如今就在舟山上。桃花岛古称“白云山”,秦时安期生抗旨南逃至桃花岛隐居,修道炼丹,一日醉墨洒于山石,成桃花纹,斑斑点点,故石称“桃花石”,山称“桃花山”,岛称“桃花岛”。桃花岛的桃花种类很多,粉的红的,都一朵朵簇拥在枝头,唯恐把谁挤下去似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怎能少的了这一场春日之约。在这么多“桃花盛开”的地方,你最想去哪里,邂逅一次灼灼桃花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