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三花 » 荷花豆画

荷花豆画

发布时间: 2021-02-09 07:29:58

① 工笔画—荷花的配色

我是画小写意的
因为我国画老师的夫人是画工笔的
所以
我工笔大致了解一下:
首先用小笔勾筋,划出大致骨架(要用熟宣嗷 ^0^)
然后用色或者墨一遍遍染,最后再罩一遍阴影
叶子自然是汁绿(汁绿=藤黄+花青)
花有红的白的,白的也可以用汁绿,或者用一点点曙红,
红得可以用胭脂,大红
然后可以用赭石,花青作阴影
差不多就这样。。。。。。
网上也有教程,楼主热心的话可以上网找找!
----------------------------------------------------------------------------------
工笔花鸟画早在唐代就产生了知名的画家,前期薛稷以画鹤见长,后期的边鸾擅画孔雀、蜂蝶,末期刁光胤更以画湖石、猫兔、雀鸟而负盛名。五代更有黄筌、徐熙,作品皆形神兼备,而又各具特色。两宋时代,由于皇室的参予与提倡,画家辈出,黄居旂寀、赵昌、崔白、徐崇嗣、李迪,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争奇斗艳,各有擅长。这时的工笔花鸟画可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元明清以来,花鸟画出现了避繁就简的写意画风,升华自然景象,蕴藏精神寄托,出现了林良、徐渭、朱聋、郑板桥、李蝉、金农、赵之谦、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著名画家。而工笔花鸟画则每况愈下,日益凋零。到了民国时期,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整个工笔绘画的优良传统.也几乎丧失殆尽。
陈之佛面对当时画坛衰败枯竭的情景,感到无比痛心,一九三二年他在《明治以后日本美术界之概况》一文中沉痛地写道:“回顾我国,自清末国事就衰,民国成立,内忧外患,又无巳时,政府视美术为无足轻重,艺界私人团体之间,又缺乏互相联络共策进行之精神,不但不见美术之发展,负有数千年光荣的中国美术,至今反见衰颓。”由于他对民族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尤其对花鸟画的形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亲跟观赏过历代许多名家精彩流瞻的工笔花鸟画真迹,被那些工细典雅、严谨不苟的大师作品所深深打动。一种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激励他去为挽救和振兴濒于衰亡的工笔花鸟画而努力奋斗。
1、陈之佛在回顾他走上工笔花鸟画的道路时,曾说:“四十岁前,我山水、花鸟都画,但既无名师指导,也不专攻。后来在一个古画展览会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时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别是一些双钩重染的工笔花鸟画,时刻盘旋在脑际,久久不能忘怀,才开始专攻花鸟,并决心画工笔。”
要知道这时陈之佛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在工艺美术事业主已有很高的成就,颇负盛名,写意的花鸟、山水亦有相当的造诣,要转攻工笔花鸟,必然要作出巨大的牺牲。而且当时又处在国难当头动荡不安的时期,条件万分困难,连矾宣和国画颜料也难觅得,要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更需要决心和勇气。由于陈之佛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力克困难的决心、虚怀若谷的气魄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毅然选择了这条艰巨的艺术道路。经过长期艰辛的创作实践,终于创立了内蕴深沉、独树一帜的工笔花鸟画的崭新风格。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在四川重庆,首次举办《陈之佛国画展》,展出一幅幅意境优美、构图新颖,色彩雅致、富有装饰情趣、诗书画合一的工笔花鸟画,使观者耳目一新,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著名学者潘菽、李长之撰文称赞:“在花卉中开辟了这样崭新的作风……这是使人欢欣鼓舞的!我们盼望陈先生充分发挥它,千万不要惑于流俗而放松它。艺术是有征服性的,但新的作风必须以坚强的意志为后盾。” “我们更热切地盼望中国画风的转变将自此而开始。”著名书画家郭沫若、陈树人、汪东、沈尹默、柯璜、孔德成等都题诗赞颂: “谁知现代有黄筌,粉本双勾分外妍,艺术元凭人格重,似君儒雅更堪尊。” “雪翁佳作逸兴长,豆荚初肥花亦香,笔底经营露雨足,吹熙何必待东皇。”“雪翁逞遐想,落笔世所稀。既擅后蜀意,复具南唐奇。”“天寒群鸟不呻煊,暂倩梅花伴睡眠,自有惊雷笼宇内,谁从渊默见机先?”他们都恰如其分地颂扬陈之佛的勇敢开拓精神,和他超乎常人的胆识投身工笔花鸟画的艰苦探索和创新,给工笔花鸟画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予你最大的帮助!!!!

② 荷花怎么画

荷花,又称莲花、藕花、水芙蓉、芙蕖等。荷花为多年生水植物。其根茎为藕,可食用。荷叶大而圆,翠绿如盖。夏日开花,夏秋交际时盛开。花有红、白二色,亭亭玉立,香远溢清,常被誉之为“翠盖佳人”、“花中君子”。 画叶:荷叶姿态优美,随风摆动。作画时应把握正叶、侧叶、翻叶、卷叶、垂叶等各种形态表现。大笔画叶,注意...显示全部 荷花,又称莲花、藕花、水芙蓉、芙蕖等。荷花为多年生水植物。其根茎为藕,可食用。荷叶大而圆,翠绿如盖。夏日开花,夏秋交际时盛开。花有红、白二色,亭亭玉立,香远溢清,常被誉之为“翠盖佳人”、“花中君子”。

画叶:荷叶姿态优美,随风摆动。作画时应把握正叶、侧叶、翻叶、卷叶、垂叶等各种形态表现。大笔画叶,注意墨色浓淡干湿变化。有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法。水线分三级,先内后外。

卷叶为荷叶未完全开放时的叶形。这类叶形有一部分展开,还有一部分还卷曲成筒形。画上几片这种叶形,使之有变化,会给画面增加情趣。

荷茎(梗)为中空管状物,周生细毛刺。可用中浓墨一笔写就,不可复笔。

荷花的花朵较大,花瓣上浓下淡,其色嫩润典雅,又艳丽可人。画白色荷花可用双勾法。

荷花谢后,其莲蓬开始长大,绿色。可画为点缀。

③ 关于荷花的资料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凌波仙子、水宫仙子、君子花等。

荷花为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

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3)荷花豆画扩展阅读:

荷的起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

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④ 按照清塘荷韵的想荷、种荷、盼荷、赞荷、赏荷、祝荷的顺序写一篇写豆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纯洁。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见天日的生活,它会不断地为着光明,为着美丽,为了给人类那丰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绚丽而无暇的为之奋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爱,我不仅只是因为它的外表,更是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今天有幸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韵》,更令我感触颇多。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文章中大量笔墨,作者都着重描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起初,作者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说明了养荷花的原因,为后文荷花的诞生作了铺垫。下文中作者又记叙了自己播种荷花、盼望荷花出现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这些语句生动的勾画出作者对荷花的盼望和喜爱,语言幽默淳朴。后文中描写了荷花的生长之盛与不同寻常的特点: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我想这几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与煎熬中,早已超凡脱俗,不与那些受帮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过磨难的人或物,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纯洁而无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爱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爱的小波斯猫会见到水中的“白玉盘”,心生趣意,竟纵身一跃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发笑,感到怜爱,同时这也侧面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无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令人沉醉其中……我们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这塘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豁达的作者,我想此时,作者已被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澜不惊,宁静高雅,充满期待……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总之,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感,是无穷无尽的,是感叹不完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关键是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⑤ 史上是谁的荷花画的最好

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市长宁乡郝山下人。他的别号很多,有竹斋生、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等。另外,他还给自己的草堂,先后取了水南轩、浮萍轩、竹斋轩、满目青山轩、梅竹轩、耕读轩、心远轩、竹西轩、听雪轩、听秋轩等名称。他是元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的诗人和画家。 王冕隐居在山明水秀的诸暨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户人家,一年到头辛苦过活。一条溪水像带似的流过,挺秀的山峦耸立在屋后,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葱茏。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正如他诗篇中所说:“青山隐隐带江流,江上轩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种豆三亩,粟倍之,梅千树,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芝园后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么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村中度过的。朴实的生活与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性格,赋予他的诗画创作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关西的王景(函谷关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远军节度使的官。王德元有两个儿子,一是王琪,曾任阆州观察使;一是王琳,做过统制官。从王琳开始迁居诸暨,传到王冕已经八代了。 王冕的远祖,无疑是官僚家庭,但传到王冕的父亲已成为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徐显的《稗史集传》载:“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在王冕的《竹斋诗集》中说:“九里先生两鬓皤,今年贫胜去年多。敝衣无絮愁风劲,破屋牵萝奈雨何。数亩豆苗当夏死,一畦芦穄入秋瘥。相知相见无他语,笑看生前白鸟过。”(《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读书,邻家鄙我迂而愚。破甑无粟妻子闷,更采黄精作朝顿。”(《过山家》)“江南古客无寸田,半尺破砚输租钱。好山好水难夤缘,荃房日薄蒙荒烟。”(《有感》) 从这些诗句来看,他是亲身参加各种劳动的,读书作画不过是他的农余活动,而且是为了生活,以卖画易米糊口和纳租付税,他写诗作画自然与一般士大夫吟风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于他“耕无寸田,牧无风刍”,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无棉絮过冬,草屋破漏无力修补,庄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无粮,妻子忍饥挨饿,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饥。在此情况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参加体力劳动,蓬头赤脚,下田耕种,栽植竹、茶、桑、麻及杂粮等来维持生活。对这种贫苦生活的描述,在有关的著录中到处可以找到。例如在《竹斋诗集》中还有“我穷衣袖露两肘,回视囊中无一有”的描写。在《铁网珊瑚》里有“今年老异于上年,须发皆白,脚病行不得,不会奔趋,不能谄佞,不会诡诈,不能干禄仕,终日忍饥过”的记载。尽管有此惨苦遭遇,但他宁愿耕作卖画度日,不愿奔走豪门乞食,充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坚贞不屈的性格。 王冕的出生,一说生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享年七十三岁。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持此说。吴谱还载王冕生日为七月廿二日。一说生于元至元元年(1335),卒于明永乐五年(1407),享年七十三岁。

⑥ 工笔画荷花怎么画

荷花属于工笔画中最基、基础的,网上的教程是比较多的。而且相关的书籍也非常多,去书店看看~这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国画的入门还是找一个明白的老师带你好些。

⑦ 一个穷苦的农家孩子因画荷花而成才,这个人叫什么

王冕(抄1287--1359年) 王冕,元诗人,画家袭,字元章,号著石山农等,诸暨人,出身农家,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业。应考进士,屡试不第。遂弃仕途,下东吴,入淮楚,曾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隐。晚年避居会稽九里山,种植豆粟,灌园养成鱼,以诗画自娱,他的诗,有反映元末江南人民的苦难的,如:《南风热》、《伤亭户》等;有对元代统治的讽刺、抨击的,如《冀州道中》、《盘车图》等,也有歌颂隐逸生活的。语言质朴自然,善用比喻手法,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他的画和刻,皆负盛名;尤善画墨梅石竹,往往通过对梅花冰洁的歌颂来表现自己的孤傲高洁。有《竹斋集》。

⑧ 为什么清明节要画荷花

明节的历史,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