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三花 » 桃花寺行宫

桃花寺行宫

发布时间: 2021-02-15 21:12:27

⑴ 乾隆爷写过哪些诗最著名的是什么

白云寺小憩
黛螺顶
笑题明月池
清凉山
戒得堂
除夕
获鹿再咏
由玉河泛舟至万寿山清漪园
题萧云从秋山红树卷
题创得斋 烟雨楼对荷作 题文津阁 再题石鼓 五福五代堂题句 文征明山水 碧云寺 题张宗苍惠山图 纪实 柳浪闻莺 夜雨 宿方山 登凤凰楼再依李白凤凰台韵 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元韵 太庙 赐蔡新 《日下旧闻考》题辞 《日下旧闻考》题辞 文渊阁赐茶 回思一律 斋居即事 古希 七旬庆典 鄚州道中作 诗本 法喇——汉语为扒犁即拖床也 寄题千山 梁武帝 时世装 题史可法像 安远庙 题金廷标琵琶行图 谒孔林酹酒 孝贤皇后陵酹酒 林下戏题 题刘宗周黄道周集 清凉山 雨花台 题木刻屏风 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 溥仁寺瞻礼 题和阗玉镂东坡夜游图 钱陈群故诗以志惜 新正恭奉皇太后幸御园之作 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 玉澜堂 立秋日作 镊白 割麦行 题王蒙秋林散步 题扬雄甘泉赋事 阅武 咏白玉如意 普陀宗乘庙落成拈香得句 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事 黄瓜 登舟 题董其昌天降时雨小卷 题盘谷寺 观钱谦益初学集因题句 范宽秋林萧寺图 率题 率题 东园观麦 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宴 读杜牧集 烟溪钓艇 拈题 即景 清闲口号 扫雪 万松寺 谒明太祖陵 题宋院本金陵图 题宋院本金陵图 再游龙井作 天宁寺行馆杂咏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 过淮安府 清河道中杂咏 雪 剑池 曲院风荷 过宝带桥有咏 唐寅桃花庵图 哈萨克陪臣到因携观广陵风景 堤上偶成 戏题听鹂馆 文征明松荫听瀑图 画舫斋 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 御午门受俘馘 坐冰床至悦心殿 荷露烹茶 红叶 趁凉 桃花寺行宫即目 拟古意 秦淮歌 咏煎盐者 观采茶作歌 昭庆寺 遇闰 山店 喜鹊 菜花 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 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 题宁远祖氏石坊 圣水盆 翠云屏 松花江捕鱼 柳条边 科尔沁 如意湖 习字 泛月 题惠山园八景 寻诗径 题惠山园八景 知鱼桥 阅古楼 海东青行 杂诗 卢沟晓月 萧山道中作 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 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响屧廊 游金山寺用苏轼韵兼效其体 赐沈德潜 中河 少林寺作 经岳武穆祠 祖逊墓 尚书蒋溥奏进所刻御制诗集书此志怀 古别离 董邦达西湖图 淑清院 岳钟琪入觐诗以赐之 移顿六韵 二月十四日喜而有作 题管道升修竹幽兰图 珍珠泉 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 杜诗 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 木兰祠 竞渡 御园耕种 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 塞上山 题四面云山亭子 检近稿偶志 姜女祠 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圣祖仁皇帝元韵 辽阳怀古 御崇政殿 萨尔浒 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 过蒙古诸部落 过蒙古诸部落 过蒙古诸部落 射熊 避暑山庄 望长城作 题唐岱山水便面 家鹤 夏日题瀛台 采莲曲 题郎世宁画马 书法中最喜黄庭坚笔意因而有作 苏轼偃松图 阅马 中元观河灯 赐大学士张廷玉 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进谷穗盈尺 夏珪秋江风雨图 紫光阁阅武举射 仇英碧梧翠竹图 冬至斋居偶阅旧稿志怀 读《贞观政要》 题吴梅村集 读项羽纪 高其佩指头画虎

⑵ 谁知道乾隆的《题盘谷寺》、《咏煎盐者》、《望长城作》、《紫光阁阅武举射》出自哪

《御制诗集》。

⑶ 香妃从古至今果真有这样的一位人吗

香妃之谜

扑朔迷离的香妃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刮遍了大江南北、东海北疆,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舞台,进入了荧屏。为什么香妃之风久刮不衰?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响?其实就在于她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葬地之谜、婚姻之谜、宝月楼之谜、有椁无棺之谜、死亡之谜,等等,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兴趣。

香妃之迷何其多

名称之谜。“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这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个难解之谜。

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总之,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画像之谜。香妃貌美,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否则乾隆皇帝不会千里迢迢将这位回部女子纳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目前,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装像是流传最广、利用率最高、人们最熟悉的画像,许多文章、书籍、画报,甚至商店广告中用的都是这幅像。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这幅像。

第二幅是戎装像。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就是这幅,当时悬挂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内,下面附有文字说明。这幅像出自清宫当没有问题,但画上没有款识。有人说此画的作者是郎世宁。可是郎世宁的画作在《国朝院画录》和《石渠宝笈》中都有记载,此两书中未见有关此画的任何内容。有人说是他的“游戏之笔”。郎世宁有多大的胆子,敢以“游戏之笔”随便画当朝皇上的一名宠妃?曾经在古物陈列所工作过的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和几个同事根据民国政府内务部一位官员说的‘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效益商定的,是没有查史料的,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纠正的。”原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写了一篇《“香妃戎装像”定名的由来》一文,进一步否定了这幅画是香妃像。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讲述了他与当时古物陈列所的文物保管科科长曾广龄先生的一段对话:

我又问:“既然原帐上只是油画屏一件,而原画背后也没有记载的纸签子,那么根据什么定为‘香妃’画像呢?”曾先生笑着回答:“总之是官大表准。当时文物运到北京后(包括这幅画在内的一批文物是经曾广龄手从承德运到北京的——笔者),内务部朱总长看见这幅画像,就说这大概就是香妃吧。其实他也没有什么根据,只是顺口一说而已,就定下来了。”到此我方知所谓《香妃戎装像》也者,不过是以意为之而已。但这幅肖像画的是谁,尚待考证。

“第三幅洋装像,也和前两幅一样,既没有款识,也没有图录记载,更没有专门论述,将它说成是香妃像,同样没有任何依据。以上三幅,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传说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这幅像一般人很少见到。著名清史大师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香妃考实》中讲了这幅像的来源:

近日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厖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解说。太仓陆夫人在东陵容妃园寝所拍照的那幅容妃像刊登在孟森先生的遗著《清代史》一书上,来源清楚可靠。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废帝溥仪档》中发现了一条史料,证实了东陵确有容妃像。这条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毓彭(东陵守护大臣——笔者)在民国十四年旧历八月十七日给天津张园胡大人信中说:“……护理总兵张之庆于毓彭未到任以先,听本地奸人之计划,视陵寝为奇货可居,凡官产官物一律排卖。各陵瓷器一百二十余件业已装箱运走。当铺所存软件,现正查点出售。红墙以内树株擅自砍伐。桃花寺行宫早已变价。其余裕陵圣容及容妃圣容均行携入署中。”

这条史料清楚表明东陵确有容妃像。这张容妃像与故宫现存的部分妃嫔半身吉服像,以及现藏在美国福利克兰博物馆的“心写治平”卷中的乾隆妃嫔画像相比,无论冠服样式,还是绘画手法、人物表情,基本是一致的。由此看来,陆夫人所摄的那幅容妃像还是可靠的。可惜现在不知流落到何方。

葬地之谜。被认为是香妃葬地的,起码有三处,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东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于喀什市东北郊区的浩罕村,占地30亩,是香妃的外祖父阿帕·霍加为自己的父亲阿吉·穆罕默德·优素福·霍加修建的,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后来阿帕·霍加及其后人也陆续葬在了这座墓葬群内,成为了一座家族墓葬群。300多年来,经过不断地修缮、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共葬阿帕·霍加五代72人,现有墓堆58个。以前此墓称“海孜来特麻扎尔”,译为“尊者之墓”。也有人称为“阿帕克和卓扎尔”的,简称为和卓墓,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称呼。此墓群最初并无“香妃墓”之称,后来才传说香妃也葬在里边,但连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后来,不仅“香妃墓”叫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而且还明确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将据说是当年运送香妃遗体的废旧驮轿也摆了出来,以证实香妃确实葬在那里。此墓建于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现于民国初年,况此墓又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为止也没见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确的文字记载,故称之为“香妃墓”应是后人附会之说。摆出的那副驮轿确是运送尸体用的,但怎么就能认定一定是运送香妃遗体的驮轿?据有关文献记载,此轿乃是咸丰六年(1856)运送一个死在北京的男子尸体时用的,从时间和性别上都与香妃毫无关系,根本就不能成为香妃葬入此墓的证据。根据中国民间习俗,已出嫁的女子死后,都要葬入婆家的坟地,而不归葬娘家祖茔。香妃既已成为大清皇帝的妃子,死后能归葬新疆娘家祖坟吗?大清皇帝的妃嫔死后都葬入皇家陵园,陪伴在自己的夫君身旁,还从来没有发现过皇妃死后归葬娘家祖坟的例子。因此说,香妃不可能葬入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之所以冠以“香妃”之名,无非想借助香妃的名望来提高此墓的知名度罢了。

至于北京陶然亭北丛芦乱苇中的土堆,当地老人称之为“香冢”,有人说是香妃的坟。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镌刻着:“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从碑文来看,葬于此处之人确为一女子,生前似乎发生过曲折离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个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后岂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说也不可信。

遵化境内的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里,其妃园寝建在裕陵旁边。这座妃园寝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位于裕陵西05公里,坐北朝南。其建筑布局及规制为:园寝最前面有一道马槽沟,正中建一孔拱桥一座,东侧建三孔平桥一座。往北是东西厢房各5间,单檐硬山顶。东西值班房各3间,单檐卷棚顶。宫门一座,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前院内东侧燎炉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院内正中享殿一座,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享殿两侧各建园寝门一座。后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楼。方城后为宝城、宝顶。在宝城两侧各建小宝顶一座。在宝城后有4排宝顶,计32座。整个园寝共建大小宝顶35座,葬人36位。其中香妃的宝顶建在大宝顶后第一排东端第一位。整座园寝除厢房和值班房为布筒瓦外,其他建筑及墙顶均覆以绿色琉璃瓦。这座园寝规制之高,建筑之完备,在清代妃园寝中仅次于景陵皇贵妃园寝,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园寝中也数第二。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这座园寝,《大清会典》及其他官书、《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等书不仅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且还绘有葬位图。清宫档案中还有关于容妃遗物、送葬人员等方面的资料。1979年10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容妃地宫进行了清理,不仅找到了遗骨,而且还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发现了一些文字。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香妃就葬在这座妃园寝内。

婚姻之谜。根据档案记载,香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进宫的,当时已27岁。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几岁就出嫁。清帝挑选秀女,13岁的女孩子就可参选。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12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孝庄文皇后13岁就与皇太极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岁就生育了康熙帝。香妃入宫时已经27岁,有人据此推测她很可能已经结过婚,而且婚史不会很短。如果香妃入宫前结过婚,那她以前的丈夫是谁?这次入宫,是因丈夫死了还是离婚了?如果是离婚,离婚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什么时候结的婚?我们都无从得知。香妃也有可能在入宫前没有结过婚。那个年代虽然盛行早婚,但个别晚婚的也不是没有。当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妹,丰姿绰约,聪慧柔顺,是有名的美貌佳人。也正因为她的美丽聪慧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到33岁才出嫁,成了著名的“老女”。香妃久负美名,远近闻知,她难道就不会是第二个“老女”吗?在民间,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财富的美貌女子,依恃自己的财、貌,高不成,低不就,总不能找到遂心如意民国早期的新华门,清代为宝月楼的郎君,直到妙龄花季已过,耽误了婚期。香妃会不会也属于这种情况呢?这个谜团恐怕真的难以解开了。

宝月楼之谜。宝月楼就是今天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的南门,现名叫新华门。原来此楼不临街,南面有一道墙相隔。民国初年,袁世凯将中南海辟为总统府,把宝月楼更名为新华门,将南墙拆掉,露出宝月楼。从此以后,宝月楼即新华门就成了中南海的南门。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宝月楼是乾隆帝为了取悦香妃盖的。清史大师孟森先生也持这一观点,他说:“高宗不以置之后宫,特营西苑中一楼,以为藏娇之所。后并于所居之地,筑回教礼拜堂,并使内附之回民居其旁,屋舍皆用回风,以悦妃意,其承宠可想。”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宝月楼之建与香妃无关。他们的依据有两条,一是乾隆帝在《宝月楼记》中说:

顾液池南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计,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相,约之椓椓。鸠工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

乾隆帝讲得很清楚,所以建宝月楼是因为中南海南墙“直长鲜屏蔽”。建宝月楼可起到屏障作用。戊寅年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宝月楼于这一年春天动工兴建,当年秋天完工。

二是《御制题宝月楼诗》中有“南岸嫌长因构楼,楼临直北望瀛洲”的诗句。在诗注中乾隆帝进一步讲了建宝月楼的用意:“瀛台皆前明所建,惟南岸向无殿宇,故为楼以配之。”由此可知,建宝月楼完全是出于遮挡、配景的需要。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宝月楼时,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正在嚣张之时,清军正全力以赴平叛,胜败难卜。而香妃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宫的,所以也就不会是为了取悦香妃而建宝月楼。

有椁无棺之谜。清朝棺制,无论是皇帝、皇后,还是妃嫔,其棺木皆为内外两重,内为棺,外为椁。其区别只是木质、尺寸、颜色、纹饰、漆饰遍数的差别。有关人员清理香妃地宫时,竟发现香妃的棺木只有外椁,而无内棺。会不会是盗墓贼将内棺盗走了?在已清理的所有地宫中,还没有发现内棺被盗的先例。盗墓贼一般只盗随葬珍宝。内棺是木质,其价值远不如随葬珍宝高。笔者曾遍查地宫,没有发现内棺的残破碎片及可疑形迹,只发现外椁的一侧被砍透了一个长175厘米、宽60厘米的洞,其他部位基本完整。要从这个洞中取走内棺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外椁拆散,或将外椁盖完全揭开,才能将内棺取出。而香妃的外椁既没有被拆散,也没有被打开过。这一切都表明,香妃入殓时,根本就没用内棺。

为什么不用内棺?这可能与香妃信奉伊斯兰教有关。我国的回族和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这两个民族的人死了都不用棺,而是将遗体裹上白布后,直接放置到墓穴内。乾隆帝为了民族的团结,一向尊重香妃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可能香妃在临终前向皇帝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于是乾隆帝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表面上仍按照大清皇家的传统形式使用外椁,但不用内棺,既维护了皇家的脸面和尊严,又尊重了香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满足了爱妃的要求,可谓两全其美。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到底香妃为什么只用椁,不用棺,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考证,也有待于文字档案的证实。

死亡之谜。关于香妃的死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皇太后赐死,另一种是自然病死。前一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展出的所谓香妃戎装像下写的文字说明: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两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顶,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

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赐死的。

香妃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仍然是个待解之谜。

香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传说,太多的谜团,太多的想象空间,太强烈的寻求真相的渴望。历史上的香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接下来就详细介绍。

历史上的真实香妃

容妃就是香妃。我们上文提到,香妃和容妃是一个人。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做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容妃,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都证明是来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是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最后的封号都是妃。就是说家乡、民族、宗教信仰、封号是一样的,如果是两个人,不会如此巧合。

其三,她们“二人”的父亲、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资料中,提到香妃的父亲是艾力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图地公(汉名),并说图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从《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图志》卷四十八记载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这两个名词在维吾尔语中是一个词,只是汉字译写的差异。这两本书上还记载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额色尹、六弟是帕尔萨,其子是图尔都。图尔都的维语原音为图尔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称图尔迪公,快读则为图地公,与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个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容妃遗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娘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额思音、帕尔萨、图尔都妻等。额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额色尹,帕尔萨就是香妃的六叔,图尔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属都是一样的,那么两个人自然就是一个人了。

历史上的香妃。那么,历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纳一个维吾尔族女子为妃?她一生的经历又如何?这也是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家族为和卓,故被称为和卓氏,也称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为回部台吉,哥哥叫图尔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叶尔羌。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尔撒那的叛乱,解救了墨特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大小和卓)。可是这两个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报德,聚众叛乱,反对朝廷,分裂祖国。容妃一家反对叛乱,拥护朝廷,不顺从大小和卓,被迫离乡背井,全家从天山以南的叶尔羌迁移到天山北侧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乱被平定。配合清军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属先后被召进北京,封官晋爵,宴请赏赐,并为他们建回子营,让他们居住。容妃也来到了北京。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表示对朝廷的忠心,额色尹和图尔都决定将美丽聪明的容妃送进皇宫,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图尔都27岁的妹妹被封为和贵人,皇帝赏给了她大量衣物和银两。她一进宫就被封为贵人,没有经过常在和答应两级,表明了皇帝对这件事的重视,也表明了皇帝对这位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女子的喜爱。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将宫中女子巴朗赐给图尔都为妻。和贵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关照,专门为她在宫中设了回族厨师。容妃在圆明园居住时,曾在园中的方外观做礼拜,乾隆帝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和贵人入宫两年来,“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全宫上下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和贵人为容嫔。五月二十一日举行了容嫔的册封礼。第二年图尔都晋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嫔和她的哥哥图尔都随驾同行。皇帝的妃嫔很多,而外出陪驾的妃嫔只有几位。容嫔能够随驾,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嫔兄妹第一次饱览了祖国内地的壮美山河,大开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升容嫔为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为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持节赍册印,册封容嫔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随皇帝东巡,拜谒了孔庙,登上了东岳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随皇帝拜谒了盛京。在这次随行的6位妃嫔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乌喇那拉皇后死后,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庆贵妃死后,四十年(1775)令懿皇贵妃死后,不再封贵妃和皇贵妃。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当时宫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后,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颖妃之后。从乾隆五十年(1785)以后,可能是身体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单独赏给她物品。通过查阅清宫档案《赏赐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赏给了容妃10个春橘。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后一次赏赐。5天以后,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皇帝生育儿女。

容妃死后,乾隆帝为了让宫里人经常怀念她,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物品分赠给各妃嫔、公主、格格和佣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暂安在畅春园西侧的西花园。同年四月二十七日从西花园奉移到北京东北郊的静安庄殡宫暂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仪郡王永璇护送容妃金棺奉移东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在乾隆皇帝的后妃中,有一个维吾尔族女子并不奇怪,这正是清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边疆少数民族一向采取恩威并重的政策。对忠于朝廷、促进民族团结者恩礼有加;对制造分裂、搞独立、抗拒中央政府者,予以坚决镇压。乾隆帝纳图尔都之妹为妃,并给予优厚的待遇,目的就是想通过容妃家族在新疆的巨大影响,搞好民族团结,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统治。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新疆曾多次发生少数民族贵族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总不彻底,时叛时顺,不能保持持久和平。乾隆皇帝把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新疆上层人物额色尹、帕尔萨、图尔都、玛木特等召进京师,加官封爵,恩礼有加,并纳他们的女子为妃,结成秦晋之好,这都是有深刻用意的。从此以后,新疆的稳定局面保持了60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乾隆帝的和亲政策发挥了作用。容妃即香妃作为施行这一政策的关键人物,在清宫中度过了28个春秋,深深赢得了皇帝的宠爱和信任,最后又葬入了大清的皇家陵园。容妃和她的家庭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香妃(容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和卓出生:雍正十三年(1734)九月十五日

属相:虎 父亲:阿里和卓

丈夫:乾隆帝弘历 子女:无

入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

封和贵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

封容嫔: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五日

封容妃: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

最得意:始终受皇帝宠爱 最遗憾:未生子女

卒年:乾隆五十三年十九日 (1788)四月 享年:55岁

入葬: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二十五日 陵寝:裕陵妃园寝

⑷ 乾隆全诗

个人作品

七绝
五律七律其他《如意湖》《泛月》《阅马》《高其佩指头版画虎》《苏堤春晓权》《紫光阁阅武举射》《阅古楼》《题四面云山亭子》《过蒙古诸部落》《淑清院》《姜女祠》《检近稿偶志》《杜诗》《萨尔浒》《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等。[40]
《响屧廊》《仇英碧梧翠竹图》《辽阳怀古》等[40] 《赐沈德潜》《题宁远祖氏石坊》《卢沟晓月》《御午门受俘馘》《题吴梅村集》《山店》《科尔沁》《中元观河灯》《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经岳武穆祠》《观采茶作歌》《喜鹊》《夏日题瀛台》《拟古意》《昭庆寺》《读《贞观政要》《桃花寺行宫即目》《赐大学士张廷玉》《荷露烹茶》《读项羽纪》《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
《菜花》《玉澜堂》《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等。[40]
《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等。[40]

⑸ 各位给看看这是诗,解释翻译一下

你这是《乾隆御制来鉴赏名画自题诗,桃花寺行宫题范宽江山萧寺图》局部。
原诗是:春深草色常凝座,雨后山姿正对门,艺苑名流故多品,独于范缓见雄浑。行幐暇日偶开缄,未觉眉毛落翠岩。一例江山相对处,便非萧寺也超凡。

⑹ 乾隆有什么诗

一、七绝诗

《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二、五律诗

《泛月》、《紫光阁阅武举射》、《淑清院》、《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等。

三、七律诗

《阅马》、《阅古楼》、《姜女祠》、《响屧廊》、《赐沈德潜》、《卢沟晓月》、《题吴梅村集》、《中元观河灯》、《经岳武穆祠》、《夏日题瀛台》、《读《贞观政要》。

《赐大学士张廷玉》、《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等。

四、其他体裁

《高其佩指头画虎》、《题四面云山亭子》、《检近稿偶志》、《杜诗》、《仇英碧梧翠竹图》、《题宁远祖氏石坊》、《御午门受俘馘》、《山店》、《科尔沁》、《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

《观采茶作歌》、《喜鹊》、《拟古意》、《昭庆寺》、《桃花寺行宫即目》、《荷露烹茶》、《读项羽纪》、《菜花》、《玉澜堂》、《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等。

(6)桃花寺行宫扩展阅读: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在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发现了写着“乾隆诗稿”的两个箱子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万多首,共计4.5万余首,与此前的推论基本吻合。

要知道,历经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名诗人,他们写的诗集结在一部《全唐诗》里,加起来也就48000余首,而乾隆仅以一人之力便傲视群雄。

据说这位文艺青年十多岁就开始写诗了,用诗歌来记录生活,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天也得写2首。

在这些诗里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有所涉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

⑺ 桃华寺怎么样

其实是坐车的时候路过,去梨木台的路上。寺庙在半山腰上,就问了司机这是什么庙,说是回叫桃花答寺,觉得视野挺好的感觉,有机会也要去看看的。桃花寺行宫是乾隆最为喜爱的行宫之一,曾三次“御题”桃花寺八景,即:湧晴雪、小九叠、吟清籁、坐霄汉、云外赏、涤襟泉、点笔石、绣云壁。在乾隆所作的蓟州诗中,仅吟咏桃花寺美景的就有六十余首,从中可以想见当年此地的繁盛非同一般。抗日战争时期,桃花寺和乾隆行宫被日军焚毁,残垣断壁如今尚存。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乾隆御题八景之一“吟清籁”的石碑和扇面(现已保护起来)。

⑻ 爱新觉罗·弘历的个人作品

七绝五律七律其他《如意湖》 《泛月》 《阅马》 《高其佩指头画虎》 《苏堤春晓内》 《紫光阁阅武举射》 《阅古楼》 《题四面云山亭子》 《过蒙古诸部落》 《淑清院》 《姜女祠》 《检近稿偶志》《容杜诗》 《萨尔浒》 《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等。 《响屧廊》 《仇英碧梧翠竹图》 《辽阳怀古》等 《赐沈德潜》 《题宁远祖氏石坊》 《卢沟晓月》 《御午门受俘馘》 《题吴梅村集》 《山店》《科尔沁》 《中元观河灯》 《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 《经岳武穆祠》 《观采茶作歌》《喜鹊》 《夏日题瀛台》 《拟古意》《昭庆寺》 《读《贞观政要》 《桃花寺行宫即目》 《赐大学士张廷玉》 《荷露烹茶》《读项羽纪》 《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菜花》《玉澜堂》 《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等。 《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
等。

⑼ 乾隆最好的一首诗词

一、七绝诗

《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二、五律诗

《泛月》、《紫光阁阅武举射》、《淑清院》、《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等。

三、七律诗

《阅马》、《阅古楼》、《姜女祠》、《响屧廊》、《赐沈德潜》、《卢沟晓月》、《题吴梅村集》、《中元观河灯》、《经岳武穆祠》、《夏日题瀛台》、《读《贞观政要》。

《赐大学士张廷玉》、《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等。

四、其他体裁

《高其佩指头画虎》、《题四面云山亭子》、《检近稿偶志》、《杜诗》、《仇英碧梧翠竹图》、《题宁远祖氏石坊》、《御午门受俘馘》、《山店》、《科尔沁》、《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

《观采茶作歌》、《喜鹊》、《拟古意》、《昭庆寺》、《桃花寺行宫即目》、《荷露烹茶》、《读项羽纪》、《菜花》、《玉澜堂》、《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等。

(9)桃花寺行宫扩展阅读: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在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发现了写着“乾隆诗稿”的两个箱子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万多首,共计4.5万余首,与此前的推论基本吻合。

要知道,历经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名诗人,他们写的诗集结在一部《全唐诗》里,加起来也就48000余首,而乾隆仅以一人之力便傲视群雄。

据说这位文艺青年十多岁就开始写诗了,用诗歌来记录生活,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天也得写2首。

在这些诗里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有所涉及

⑽ 春入罕什么三月雨诗句

春入罕什么三月雨没有找到,关于三月雨有以下诗句可供参考。
1、雨横风狂三月暮宋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花底离愁三月雨宋晏殊 《木兰花》
3、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 清纳兰性德 《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
4、三月雨中红透清张惠言 《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
5、三月无雨旱风起唐白居易 《杜陵叟》
6、花底离情三月雨宋晏殊 《玉楼春》
7、三月灞桥烟共雨宋张孝祥 《天仙子·三月灞桥烟共雨》
8、过尽清明三月雨宋沈蔚 《临江仙·过尽清明三月雨》
9、三月愁霖多急雨宋洪适 《渔家傲引/渔家傲》
10、三月休听夜雨宋张炎 《清平乐·采芳人杳》
11、鸟啼三月雨唐姚合 《寄安陆友人》
12、二月三月雨晴初唐韩偓 《村居》
13、汾川三月雨唐鱼玄机 《寄刘尚书》
14、人间三月雨和尘唐病狂人 《歌》
15、好雨初晴三月元王恽 《好事近 赋庭下新开梨花》
16、绿野润沾三月雨清乾隆 《桃花寺行宫即目》
17、江南三月雨无声现代老舍 《春游小诗 雨夜在大世界听扬剧名演员顾玉君》
18、暑天三月元无雨宋张耒 《劳歌》
19、决雨会看三月涨宋程公许 《登伏龙观看雪和张权父韵》
20、三月江城雨更寒宋董嗣杲 《客久》
21、一雨连三月宋刘黻 《旱》
22、三月将交雨细时宋强至 《送镇叔》
23、檐悬三月雨宋释道颜 《偈七首》
24、三月初三寒食雨宋释行海 《三月三日寒食》
25、烟村三月雨宋释印肃 《金刚随机无尽颂·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26、落花三月雨宋释祖钦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27、长作人间三月雨宋舒坦 《太白峰》
28、泼水乍经三月雨宋宋庠 《流杯小宴偶成拙诗奉呈运使王密学紫微韩舍人》
29、荒池三月雨宋苏泂 《看雨》
30、三月雨淋淋宋汪元量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31、小燕正嫌三月雨宋汪元量 《浙江亭别客》
32、雨湿东风三月尾宋王炎 《题周功甫总领石溪三亭·嫣然亭》
33、枯槁又经三月雨宋王之道 《和高守无隐官闲即事》
34、桃花三月雨宋王镃 《别虞君集》
35、一春三月雨宋叶适 《张氏东园送王恭父得殿字》
36、不雨已三月宋章甫 《秋晓五首》
37、急风狂雨三月头宋赵希逢 《和{矮去女换几}斋杂咏》
38、一径绿阴三月雨元虞集 《费无隐丹室》
39、三月梨花风又雨明谢榛 《春怨》
40、三月三日雨新晴元杨维桢 《又湖州作(四首。书寄班恕齐。试温生笔,写》
41、半雨半风三月内唐杜荀鹤 《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一作弟)》
42、快雨快晴三月雷宋黄潆 《诗一首》
43、三月花飞若零雨宋田锡 《御沟》
44、仙源三月校雨落宋岳珂 《张文忠草韩退之桃源诗帖赞》
45、临川城中三月雨宋曾巩 《丁亥三月十五日》
46、悯雨连三月宋曾几 《郡中迎怀玉山应真请雨得之未沾足》
47、江寒三月雨明蓝智 《雨中同孟原佥宪登嘉鱼亭》
48、雒阳三月雨如烟明王凤娴 《引庆和》
49、年年三月梨花雨明王谊 《春思》
50、三月雰雰雨明魏观 《次韵陈廉使见寄》
51、泉声三月雨明谢恭 《题张甘白乐圃林馆》
52、燕子绿芜三月雨明杨基 《答李仲弘写怀次韵》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