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桥花园
1. 桂阳七拱桥是历史之桥吗
是
七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横跨舂陵水,成为连接县南北的交通大桥,清咸丰九年,太平军石专达开部属,与陈士杰团勇大战于此。温溪亭建于清嘉庆年间。现均存。七拱桥附近的花园堡建于清同治元年,时为桂阳24堡之最;乌龙村附近曾建船山书院。
2. 两岸很陡峭,高差100m,其中一岸有断层,怎么设计拱桥
桥诗云:
“诗经·大雅·明代
船梁,不表明他们的光。
诗武王太硅正常化的情况,母亲,文王亲自迎亲渭水不拥有一辆汽车,渭水船梁和文王真挚的感情也不错的显示效果立即硅女人果断的勇气,从而大大闻洼嗯辉煌的。可以说,那场著名的永安桥诗。
元稹(779-813),字微之,谁拥有浙东观察在同一时间状态?瓷实。乐天:“世界风光数会稽,巴里精神河大桥上镜前,安得拉邦,生命的翅膀,飞陪同喝得烂醉如泥。“的精神,在五云河上的桥,这样的浪费。诗写的盛情邀请更多的风景的国家,白居易使越来越多的国家狂喜。
>陆游(1125-1210),山阴,古代爱国诗人,他的生命已经超过9300至少有30多个桥梁,超过100第一桥诗写的诗。陆游云门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一旦早年,陆游读书,史称“云门草堂五云桥:耶北与镜湖通过迷蒙的飞桥复杂的跨半空陵谷双迁移知识呢?信息,希望暮烟“第二句是描绘通过年龄的石桥市场。”秋思“:”山桥和初秋的步骤,漂无处可承受游僧库,诗成鱼市场,往往喷雾留桥
绍兴市,想念你的永安桥诗也写了很多,如:“早在夏天的夜晚交替的船舶,之间湖绝句”:“城南特立尼达定天镜,翡翠良好的长桥明月夜,风幕机,兰亭下月传输的船政策自三桥泛湖三山:苏墙刚刚升起于寺东风的日子,我送孤篷,平山跨玉海广泛,狗水壶迷蒙的的客舱灯光绿色的气味乱叫。庭吸烟短稍纵即逝的秃头,还是耐穷人的安全邦,全年拉伸垃圾“秋夕虹桥船甚至赋”:“解缆小学低年级的城门极突破云河。曝光的萤火虫聚集了大部分的阵列,如水鸟飞鸣寻求组。枫降河疏秋老河铲斗打开的夜晚将被划分。学者老的负盛誉羲桩长宋强度一欣。 “在
许微(1521年至1539年),山阴,明代著名诗人,剧作家,画家和书法家,中国的常春藤盟校的绘画创始人中写道:永安桥诗云:刘不知道是谁的花园,老梨树6每当我月光花疯了。坐这种变化在众议院购买和平板电脑香雪公园,梨和削减不再是一首题为,在柳梨表达深厚的感情:“六树梨花打了100球,几年前,记刘的桥头堡。焦酒窝酒窝美容粉,冷,和中期燕子楼。三郎提醒阿姐鼓一个梦想变成流浪者砍别人的花园PI负隐士斑块的关闭
李慈铭(1834年志1894年),被尊为一代的文学和历史的主人写了一些赞美绍兴县柳诗云: “公寓山负塘也是均匀的在珲春公共喜欢:”王清宫公寓公园角落毛巾屹然水中止。讲授同源信用的人,“刘望园脚趾。”东郭外路口东起重机匡威部分的两个公共尚书诗自注:“明朝的冠军殉难公共郑齐县,吉水县的刘文忠先生三人“死了平静多年后,第二刘崇拜。大法官在每一个城市,我很遗憾地看到桥东清醒的头脑。 “一些桥的诗,如:”青田湖竞渡词十六条“:”虹桥三里的红房子,楼下早舾装在船上的阴影,四川的晓星窗帘不破坏隔窗光梳潘霞,皎洁的月光佳慈近,传记:??家庭阑晚上泛光灯英西阿川五里远的蜡烛。海滨花夹岸,虹桥月球飘飘。 “建湖12柳枝词”:“侧32的渔村,古树的渔业宝宝补网块弓,湖南,雨茅屋板桥志花了多可怜。”雨多湖塘2“:”湖西桥雨突然改变,四山烟景碧,白云夕阳贾庆林开出角球,他的上司寺。在
新文学作家周作人(1885-1967),绍兴,做出了很多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个位置,唱绍兴大桥纪念馆的诗写了很多。 “苦茶庵打油诗”(24),9“在除了水澄桥道瓦屑的最丑陋的灰烬的概念。”苦茶庵打油诗增编(XX),9:“万柳桥不再是寒冷的水,梅备用朦胧的山。”我们的数字码诗其六:住宅,道路和桥梁,素食主义者容易教是桑麻。 “在过去的30(三五年)的”河“桥”诗:“过去越南的行列,我爱的河流和桥/城市和水道,河流坏的耐受性皮艇/房子后面的一个锯齿线,家庭橹/夏干两岸河张煦高/洞桥,如虹互动,石梁转向臂/频繁的地板,台阶凉鞋非远程/主唱(板桥有岸上,它被称为地板的喜悦桥袋鼠居民,市)。徒步旅行了23年,桥的阴影错误的相交/水门事件,景观更换一次俄罗斯空阔的野生板风吹/测试站弓/内河港口,如炉峰干天空/“< BR / 2号桥有句谚语:
桥头堡跑马地------绝望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洞柱塞-------担当不起的
桥名言:
西部木鱼黑色围栏外春江碧。
桥梁,森林山附近的平湖市小野寺轮
潜在的程度天的小家,海通大桥横跨
海山的桥梁平岸草如烟似雪,云。
:桥的历史:<BR /东欧汉皇帝光武35年来,宜昌至宜都,在长江架设浮桥。泸定铁索桥建于1706
对面约100米,宽度为2.8m,无论是13锚链红军在长征于1935年,过桥,这是比较著名的。
灌县宁静的竹索桥始建于1803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竹桥,8个孔34O米长,最大跨度约61M全桥5英寸的原油在细竹蔑编制24竹电缆甲板电缆和旋转的齿轮电缆的一半,另一半。
秦,汉,中国已成为广泛的石梁桥。现在世界上最长和最困难的工程石梁桥,中国万安桥,建于1053年,1059年在泉州,福建省,也被称为洛阳大桥,桥长800米,47孔海口“粗水深度河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胶水岩桥店桥位的前一??年年底,现代筏板基础,原创性牡蛎跨海桥梁基础桥梁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近千年前,长桥,勇敢突破中国历史的桥建在这一困难和复杂的水文条件。
建于1240福建坦洲镇老虎花园大桥,是最令人惊讶的梁桥,桥梁总长度为335米,一些的石头梁,三石束组成的沿宽度为23.7米的宽度为1.7米,高1.9米,重200吨,桥已保存历史记录,巨大的石梁桥是潮浮运结构,古桥技术多么高超,
杰出代表,古老的加工和安装,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拱形桥,拱桥(也叫安济桥),河北省,赵县桥于隋代(公元605年),李春天到创建空腹圆弧形石拱形桥,净跨37米,宽9米,7.23米的个头拱失去了两个跨度从腹拱的环拱肩,这不仅降低了甲板上的重量,节省材料,容易抗洪救灾,增加美观的拱桥精致的设计理念和过程,不仅是老桥,根据桥梁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在欧洲,这种敞肩拱桥的研究,到19世纪中叶之前,1200年后超过中国,拱桥雕塑艺术,包括栏板,栏锁石,其形态逼真,最后狮子布拉德利克切工人精致的美,艺术的瑰宝,文化宝藏,值得在明,清两代在中国石拱桥施工技术已经蔓延到日本和其他国家,并推动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潮安县整个朝鲜姜湘子桥(也被称为广济桥)桥建于年1169年,在全桥长度517.95米,,20总墩19孔,上部结构,和其他类型的木梁,石牌坊,文化之间的交流石梁也是有用的18个站点船97.30米伸缩浮桥浮桥集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以适应大企业和上游筏通过,并避免过度码头堵塞通道,增加桥梁基础冲刷造成水损害尽可能地,世界上第一个可扩展的桥梁支柱石头桥码头桥,和困难的施工条件下的在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古代桥梁的工程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8,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 - 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完成年底的条件下长江大桥自那时起架起一座桥南北,天堑变通途桥,桥是三个3X128m,连续钢桁梁的铁路复线公路桥,宽18米,2.25米,每边的人行道上,其中包括1670.4全桥的总长度,包括引桥,制造和安装的大型钢铁梁深水柱基于结构,现代桥梁染色技术,以创建一个新的发展途径
1969年一个显著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顺利完成,并使用高强度钢的现代化大型桥梁除北岸第一孔128M的简支钢桁梁桥,其余的9洞的3个挂钩,相关的l60m 3次,每次连续钢桁梁。双线铁路桥,引桥,包括铁路公路总长度的6772米,4589米桥址在目前的深度,河床迅速,桥墩基础施工的质量是很复杂,很困难的。完成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我们的桥梁。
世界大跨度石拱桥隋娜松特桥建于1946年,位于瑞典,跨度155米。
钢筋混凝土斜拉桥的主梁斜拉桥在世界上的第一次飞跃,但波尔河渡槽,在西班牙建成于1925年,60.35米
西班牙,月亮巴里奥斯主跨桥,跨度440米,双面辐射形密索布语组。在世界上,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
青马大桥在香港整个青马湾航道的桥梁跨度1377米的,成本9.15亿美元的香港新机场在世界上排在第五位,”姊妹桥“的江阴长江大桥。
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隔海相望的?日本,密切的联系,日本神户,淡路岛大桥全长3190M中央跨度1990米在1998年将全部完成,它可以承受里氏规模8.5级的地震,吊销在世界的桥梁。
大桥 -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八五计划”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在沿海的主要骨干跨江工程,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度钢吊桥塔,主缆,锚旋和钢箱梁悬索桥的主要成分桥长3071米,主跨1385米的桥梁33.8米,宽2,六车道的方法,百公里/ h设计速度,通航净空50米,50,000载重吨巴拿马型散货船可以访问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主缆,每期超过2400米,直径将近一米,重量超过14,000吨,主缆绞成缆丝为5.3毫米,直径为127,然后从169的悬臂,悬臂两个链接都萨拉索塔海拔196.236米的线缆85的主索的每一侧上的主桥的主缆和甲板,相当于一个65层的拥抱。在北肯塔基州,长43.5米,和宽73.5米,和近90米,长123基桩。陈锦屏北锚碇混凝土面69米长,51米,宽58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沉箱下沉的地面(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江阴长江大桥正式开工,1994年11月22日1999年10月1日开业的胜利,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和第四。 “
3. 农村影门墙前弧形花园
拙政园
兰雪堂 :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听雨轩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
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香洲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宜两亭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苏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时期状元人数居全国前列,洪钧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赛金花为妾。赛金花的故事后来被人写成小说,洪钧也就更加出名了。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
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与谁同坐轩
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前人曾写词赞道:“花间萝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 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犹如音阶中的哆、唻、咪,一气呵成,使人陶醉在这动听的旋律里。
芙蓉榭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倒影楼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拙政园之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徵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留听阁
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观赏期特长,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触人心境,发人幽思。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 ,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是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姑娘,多愁善感,聪明绝顶,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才会对李商隐这句表达冷寂清幽之美的诗句产生共鸣。这虽然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赏的如此富有诗意的境界也出现在拙政园的西花园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中国园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欢快或喜悦的美妙乐章。
塔影亭
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在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实体,而在西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虚体。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4. 六盘水荷城花园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要写作文用的)
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是作文的五种体裁,我们所写的所有作文都包括在这五种体裁当中.当我们需要写作文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审清规则,确定是用哪一种体裁来写这篇作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是一篇作文的基本框架.作文写出来必须有头、有尾、有中间,相互关联,前后呼应.写人要形象,写事要具体,写景要生动,写物要准确,把一件事写清楚了,让人一看就明白,就是一篇好作文.写作文尽量不要编,尽量真实,回忆自己经历的事,可以稍加虚构,把别人的事移植到自己这里.编和虚构不同,编是信马由缰,容易写着写着就乱了,就写不下去了,而虚构是有事实做参照的,只是变换了主角而已,写着有条有理,思路清晰.
5. 翻译 园林翻译
中国园林可分为御花园和私家花园两类。前者多见于北方,后者则多见于南方,尤以苏州、无锡和南京三地为甚。
Chinese garde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imperial and the private. The former are seen most frequently in northern China, while more of the latter can be found in the south, especially in Suzhou, Wuxi and Nanjing.
南方私家花园中的溪、桥、山、亭、小巧玲珑,布局精明,尽显其自然美,令人赏心悦目。桥大多为石桥,有直桥、曲桥、拱桥。直桥其实是一块不加装饰的石板,通常与河岸或河水齐高,给人一种临水的感觉。曲桥设有低栏杆,西湖上的九曲桥就属此桥。拱桥可以分为单拱桥和多拱桥两种。园内的小溪虽占地不多,却同小桥与石屿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Small and delicate, cleverly laid out and pleasing to eye, the streams, bridges, rockeries and pavilion of a private Chinese garden reveal a natural beauty of their own. Most of the bridges in these gardens are of stone, including straight, winding and arched bridges. The straight bridge consists of just one stone slab without any decoration, and is usually level with the riverbank or with the river to make the visitors feel as if they are surrounded by water. The winding bridge has low balustrades. The arch bridg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ingle-arch and the multi-arch varieties. Streams in these gardens do not cover a large area, but fit in well with bridges and islets to yield a uniformed effect.
石头与假山是中国南方园林的特色。奇形怪状的石头常带有引人注目的波纹线条和水孔。硕大的石头可自成一景,而较小的石块则堆积成假山,为园林增添无比魅力。走廊是中国园林的另一大特色,有河边的河廊,花丛中的花廊,柳树丛中的柳廊,竹林中的竹廊。对客人来说,这些走廊可谓是优秀导游,在一座大花园里沿廊而行,可以观赏园内的各处景观。
Rocks and rockeries are special features of southern Chinese gardens. Stones of grotesque forms are often attractive with unlated lines and water holes. Some large stones form sceneries of their own, while smaller ones are put together to form artificial hills to add to the fantastic attractiveness of the garden. Corridors form another feature of Chinese gardens. There are water corridors built along a riverside, flower corridors inserted among flowers, willow corridors among rows of willow, and bamboo corridors among rows of bamboo. For visitors, these corridors are good travel guides leading to various views of a big garden.
形态各异的窗户点缀在走廊上,有方形,有圆形,有六角形,也有八角形。许多窗户的图案也都装饰得非常美丽,游客可以透过这些艳丽多彩的走廊窗户,将园内的佳境尽收眼底。园林的大门同窗户一样也雕刻成各种形状,给环境带来了生气,增添了雅趣。
Corridors are dotted by windows of various shapes—square, round, hexagonal and octagonal. Many of the windows are decorated with very beautiful patterns and designs. Tourists can have an excellent view of the garden through these colorful corridor windows. The doors to the gardens, like the windows, are also carved in many different shapes, to bring more vividness and elegance to the surroundings.
6. 描写花园景色的一段话~急急急急急急急~~~帮帮忙啊
一
我特别喜欢公园的花,每当我踏入公园,便会闻到阵阵清香。
春天,那鲜艳的花争先恐后地开了:月季花俨然一位穿着黄纱裙的小姑娘,正跳着欢乐之舞;披着黄色头发的迎春花像一位年轻美丽的少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富丽的玫瑰花像一位高傲撒娇的公主,整天摇摇摆摆,昂首挺胸……
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一朵朵花像刚出生的胖娃娃,万分可爱。俗话说的好“出淤泥而不染”,荷花不正是这样吗?这也许是我喜欢荷花的原因吧!
秋天来了,菊花开了:白色显得高洁庄严,黄色显得淡雅,紫红色显得热烈而又深沉,泼泼洒洒,在清凉的秋风之中摇曳、浪漫。
见此情景,我便想起一句话:“红花也要绿叶配”。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花朵,老师就是那绿叶,绿叶用它的水分来浇灌我们,滋润我们,让我们快快成长,为国家做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让我们这些可爱的花朵开得更灿烂、更娇艳!
二
人民公园一角
星期天,我和家人一起到人民公园玩,这里风景优美,绿树成荫。
最吸引我的就是公园里面这个美丽的湖,名叫“晓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光灿灿的闪耀着。湖里面有许多各式各样和五彩缤纷的游艇给人们游玩。还有的游艇前端做了各种动物的图像,这些图像有的是小狗,有的是小鸭,还有的是公鸡等,挺可爱的。它们都快乐地在湖面上游荡着,多好看啊!
湖水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锦鲤在里面快乐地游来游去,吸引了许多游人买了鱼料来喂它。而我就把手里的面包撕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掉进湖里,不一会儿功夫,就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锦鲤游过来,争先恐后地吃着我的面包,我们就继续高兴地把面包分成一小块地掉进湖里。我还发现这些锦鲤的颜色,有的是黑白色的,有的是全白的,有的是橙色的,还有的是橙黄色的等,颜色真鲜艳亮丽,衬托着绿绿的湖水更加生动美丽了。
湖面上还有一群白鸽在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湖水旁边还有一棵棵葱绿的柳树,柳树在微风的吹动下,像丝带一样飘扬着。
湖水中还有一座拱桥,高大而且坚固,给游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啊!多么美丽的一个湖!多么美丽的人民公园里的一角。
7. 中国国花园的西入口
中国国花园的西入口景区,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体。钢板结构,总重达60余吨。由孔雀与牡丹雕塑组合而成,同样象征着吉祥与富贵。整体结构犹如一个拱桥,寓意着“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建立友谊的桥梁。
紫根牡丹广场
传说天上仙宫里的牡丹仙子来到人间,最终在洛阳的翠云峰住下,并画了一百个牡丹品种。后来居上的第一百个牡丹品种就是洛阳的“紫根牡丹”。因为八月十五这天牡丹仙子下凡人间,在洛阳画过、种过牡丹。所以,洛阳人就把八月十五这天定为牡丹的生日。
牡丹历史文化区 传说有一位花农叫秋翁,他很喜欢种牡丹花。每天辛勤地培育园内的牡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尽心照顾,牡丹花开了,香飘万里,百花齐放,连路人也不禁想摘下一朵,秋翁赶忙上前阻止。邻家小孩顽皮,不小心踩坏了牡丹花,爱花如命的秋翁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耐心的告诉孩子们花是有生命和养花不易的道理,并在秋翁的照料下使踩坏的牡丹又恢复了生机。秋翁种的牡丹家喻户晓。可是好景不长,当地恶霸听闻秋翁种有百花齐放的牡丹,就前来抢夺,秋翁当然不从,以死护花,恶霸就毁了园里的花,并诬蔑秋翁会使妖法。秋翁痛不欲生,伤心极了。这时,牡丹仙子得知秋翁如此爱花,就下凡人间,救出秋翁,铲除恶霸,并把毁坏的花园还原了,从此,秋翁的牡丹花比以前开的更艳、更大。
二乔亭与飞燕红妆广场
二乔同花异色,令人叹为观止。当代诗人张民赞到:“二色浅深皆不同,洛阳锦绣夺天工。乔公出许东风聘,可爱深红爱浅红。”讲的是牡丹二乔的奇特真是巧夺天工。犹如三国时期的“二乔”,姿色娇艳,美丽动人。
李白在《清平调》三章中写道:“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以,可怜飞燕倚新妆。”赞美了杨贵妃的美貌无人能比,听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眉开眼笑。 洛阳牡丹诗词既是诗花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社会的折射与缩影,隋唐牡丹文学开始出现,宋朝时洛阳牡丹诗词走向成熟与繁荣,元明清至今,牡丹诗词的再现领域进一步开拓。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时写到:“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忘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描写的是自己因没有到过洛阳,没有目睹洛阳牡丹的风采,无法画着色牡丹,因而他只好画一幅墨牡丹以花传神了。清朝孔尚任在题《洛阳看花图》中写到:“花满洛阳自昔闻,春风春雨正芬芳。身从锦绣丛中过,看尔文章变几分。”讲的是很早以前,洛阳就是一座著名的花城,从牡丹花丛中经过,看你能作出多少诗句来。
8. 花园里有哪些景物
叠山(假山假石);
理水(湖,小溪流之类的);
动物(有的花园会养点小动物);
亭台楼阁,水榭花轩;
桥(拱桥廊桥各种桥);
……
9. 怎样把走进花园里写的特别真实有生机
走出校园,沿着一条林阴小道,便会看到一个树木茂盛、鸟语花香的花园。那,便是位于华师中部的中区花园。一条条白色的小径相互交错着,就像永不分离的姐妹们,同往四面八方。这里的树多得数也数不清,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圆圆的彩球,有的像巨大的玉米,高大的玉兰树就像哨兵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日夜守侯着中区花园。不过,我觉得最有趣、美丽的要数美人树了树了。
瞧,笔直而挺拔的树干上长着茂密的叶子,树上开着艳丽的花朵。那一朵朵粉红色的小花就像仙女的舞裙,在空中拽摇,美丽极了!美人树下“围坐”着一群美人蕉“小宝宝”,它们一个挤着一个,坐在美人树“妈妈”的怀抱里。这真是一个温馨的“美人家庭”。花园里有的人在散步;有的人在欣赏美景;老年人正在打太极拳;而小孩们则在湖边喂鱼……原本寂静的花园又变得热闹起来。
在一个人工湖上架着两座桥,一座是拱桥,另一座则是曲桥。曲桥有四曲,弯弯曲曲的,真像一条蚯蚓懒洋洋地蠕动着自己的身体。而拱桥却像一个弯弯的月牙儿。要是合水里的倒影结合起来,就像是一个大嘴巴,也像是一只美丽的眼睛,更像是一个可爱的小青蛙。中区花园的人工湖上倒映着许多美景。阳光穿过树梢,像利箭一样照射在湖面上。宁静的湖面如镜子般平滑,闪烁着点点金光。“多美的人工湖啊!”我不禁赞叹道。“啊,有鱼!”不知是哪个“贼眼猫”发现了“奇迹”。于是,我们班36双眼睛齐刷刷的向那个地方望去。只见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非常惹人喜爱。这下,我们可来劲了,个个拿着面包渣去喂鱼。
鱼一见到面包渣就冲了过来。想必它们一定是饿坏了。鱼儿们吃得可真快,三下五除二就把食物吃了个精光。过了一会儿,鱼儿们吃饱了,便“拍拍”自己的大肚皮,长扬而去了。现在虽然是初冬了,可中区花园却让我感觉到了春天般温暖。瞧,花园四面被绿色的“围墙”包围住,整个花园就像绿色的海洋,让人看了心情无比舒畅。下次,我一定会再到中区花园玩一玩,走一走,享受享受“人间天堂”的美妙感觉。
10. 香港何东花园的来历
何东花园(英文:Ho Tung Garden;别称晓觉园),位於香港歌赋山山顶道75号,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中式大宅及私人花园,由香港著名富商何东爵士为平妻张静容购入改建,设计融入中西建筑特色,属於中国文艺复兴风格。张静容、其子何世礼、孙儿何鸿毅曾先後居住大宅,现时业主为何东孙女何勉君。
何东花园是香港仅存与何东有直接关连的大宅,加上建筑特色及历史价值,在2010年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其後何勉君坚持拆卸重建,香港特区政府曾一度把何东花园列为暂定古迹,但限期届满後仍未达共识,政府为免负担巨额诉讼及赔偿,最终经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在2012年12月决定放弃将何东花园列为法定古迹,但与业主商讨最大程度保留部分建筑物。
1923年,香港大贾何东爵士与平妻张静容以6万6千元,购入位於香港岛扯旗山山顶道75号的地皮兴建住宅,原址为遮打华尔浓经纪行合夥人华尔浓(J.Y.Vernon)拥有,名为The Falls的西式别墅[1]:49-50。大宅由公和洋行设计,原设计包括一个大客厅、13间睡房及家佣睡房的大宅,以及一座用以摆放先人灵位的祖先楼,因後者属中式建筑,当时港英政府原先打算拒绝兴建计画,但未几发生省港大罢工,令当时政治气氛有所改变,最终大宅於1925年正式动工,1927年完工[1]:50-51。在殖民地时代初期,山顶区不得兴建中式楼宇,亦限制华人在山顶区居住,何东因此成为首位获港英政府准许在山顶区居住的非欧籍人士。
何东与元配麦秀英居住在西摩道8号红屋,故The Falls一直被作为平妻张静容与儿孙聚首,招待私人朋友,以及静修与讲经说道的地方;笃信佛教的张静容,亦利用何东花园招待僧尼。大宅完成後,一直沿用The Falls为名,1938年张静容去世,何家在大宅内为她举行葬礼,华洋政商领袖乃至市民大众纷纷到场致祭。同年大宅正式名为何东花园,而何家为纪念张静容,以何东及她的别名何晓生及张莲觉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晓觉园,并在通往大宅的入口修建中式花岗石碑楼。
1941年12月,何家子孙为何东与元配麦秀英祝寿,并贺钻婚,但未几香港保卫战展开,港英政府徵用何东花园作为西旅後勤物资集散地及信息收发站,经过日本军队多次空袭及舰艇轰炸,建筑物破烂不堪。
战後,何东斥资重修何东花园,但何东家族在战後适逢巨变,何家多名子女已不住在大宅内,何东只好把大宅拆为6个独立单位出租。何东在1955年去世後,何东花园传给何世礼,并收回不出租,作为1962年退役返港後的住处,期间不时在大宅款待政商名流,包括前中央银行行长张嘉璈夫妇、前东北大学代理校长甯恩承、曾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阿尔伯特·魏德迈夫妇、时任亚洲太平洋商工总会理事长辜振甫夫妇、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等。何世礼1998年在大宅逝世後,由子女何鸿毅及何勉君先後居住。
何东花园大宅的监督兴建工作由张静容负责,她委托了著名划则师楼「公和洋行」来设计,以融合中国及欧洲的建筑风格为特色,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风格,在20世纪初期在香港和中国流行,何东花园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文艺复兴建筑,甚至比中国内地同类建筑更早落成。
何东花园位於山顶道第75号,入口建有一座1938年建成的中式牌楼,刻上英文名称「Ho Tung Gardens」,其左右两侧分别刻有「行道有福」、「积善馀庆」八字,牌楼的「晓觉园」由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对联「来去皆净土,安隐即名山」则是时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的叶恭绰所题。
沿斜坡下落,即见峡谷中有一座宽广敞的花园,花园里有中国风格的绿瓦红墙亭楼,向左拐有一道西式石拱桥叫宝华桥,得名於《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南无虚空宝华光佛」,桥拱则名为善财洞,洞内筑有石桌及石椅,刻有「入三摩地」的字句;桥头竖立著楼高五层的宝塔,塔身用混凝土建造,屋檐铺设绿色琉璃瓦。塔旁有一尊素白观音像立於喷水池中,池面浮满荷叶与莲花,池身刻有回纹。花园内亦建有一座刻有「觉岸同登」及「西方胜境」的月门,通往嵌有卐字砖块的中式泳池。
何东花园大宅主楼建於平台之上,平台东南隅筑有中式观景台,大宅则铺浅灰色石造外墙,座北向南,背山面海,以绿色琉璃瓦覆盖西式洋房。主楼建有一座模仿意大利钟楼风格的方形塔,建有拱形门窗及中式瓦顶,风格中西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