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石属
A. 桃花石原石好看吗
桃花玉,也称桃花石,市场上的桃花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蔷薇版辉石的石英岩,准确来说权,应该称其为桃花石,另一类是被归于和田玉中的桃花玉,主要成分是直闪石,人称为紫罗兰玉石。
首先说说桃花石,这种蔷薇辉石属于石英石,因此严格说来其并不能称其为玉。既然说到这种桃花石并不能称为玉,主要原因便是他石性很大。再者,这种石头中大都会有呈现半透明状的晶体颗粒存在。
而现在发现的和田桃花玉以籽料为主,密度也在和田玉的密度区间,因此有业内人士将其归属到广义和田玉中,但与我们传统所知的和田玉还是不同的。
桃花玉的特征:石质微透明,富有玻璃光泽,石中含有多种金属矿物成分,同一石上呈现互不渗透的不同颜色或互相渗透的混合颜色,经加工抛光,呈鲜艳的桃红色,并间杂黑色的纹饰。
B. 倩女幽魂手游桃花石属性介绍
倩女抄幽魂手游桃花石属袭性,下面就由铁骨网小编带大家来一起了解一下有关倩女幽魂手游桃花石属性最新最全的攻略以及新闻资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石 桃花石 15号宝石 桃花石属性 镶武器 镶防具首饰 火攻击 +40 火抗+1 升级效果 镶武器 镶防具首饰 火攻击 +65 90 115 140 火抗 +2 3 4 5
C. 新疆和田玉中有真正的桃花玉吗
有的!
桃花玉复是粉色制直闪石玉(还有一种绿色直闪石玉又被称为猫眼碧玉),比较少见,好的非常漂亮,价格较高。
新疆还出产一种桃花石,经常被人称作桃花玉骗钱,所以很多人认为根本没有桃花玉。其实这是他们见识少。
桃花石又名蔷薇辉石,属于石英岩类,很多地方如青海、北京都有出产,不值几个钱。
D. 祁连山桃花玉属于岫玉吗
桃花玉不属于岫玉,完全两种不用的玉石成分:
桃花玉,也称桃花石。学名:蔷薇回辉石,是一种石英岩,答国内产地很多,产于北京昌平,青海省祁连山一带。该石质地、硬度极似翡翠,又称粉色的翠。石质微透明,富有玻璃光泽。石中含多种金属矿物成分,同一石上呈现互不渗透的不同颜色或互相渗透的混合颜色,经加工抛光,呈鲜艳的桃红色并间杂黑色的纹饰。桃花玉为原矿状分布,开采后其切开面呈黑色、绿色、淡蓝色等线条有机组合,纹理清晰,画面组合协调,色美质丽,可与彩玉石媲美,颇具观赏价值。
岫岩玉(Xiuyan jade)又称岫玉,以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广义上可以两类,一类是老玉(亦称黄白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称作河磨玉,属于透闪石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淡黄偏白,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另一类是岫岩碧玉(亦称瓦沟玉引)属蛇纹石类矿石,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至湖水绿,其中以深绿、通透少瑕为珍品。
E. 桃花玉是什么玉
桃花石为花岗岩,内有墨绿色的花纹。据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相传安期生学道炼丹于此,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纹,奇形异状,宛如天然,人多取之以珍玩。”
桃花石花纹痕迹面积较大,且清晰,若珊瑚、若开满桃花的桃花树枝,疑为古代蕨类植物遗迹化石,质地细腻,耐观赏,分布在桃花岛各处及周边岛屿。桃花石分布于桃花岛,以散花峰支脉连追山为正宗,常可裸露的山石上看到大片的、痕迹清晰的、有较完整桃花枝叶形状的桃花石,可加工成上乘的工艺品珍品加以收藏。
F. 倩女幽魂手游桃花石属性作用详解
倩女幽魂手抄游桃花石有什么用袭?有很多小伙伴可能都不太清楚,所以今天小编Tiger就为大家带来倩女幽魂手游桃花石作用解析,希望对各位玩家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石
桃花石用途:
镶武器:火攻击
+40
镶防具首饰:火抗
+1
桃花石升级后用途:
镶武器:火攻击
+65
90
115
140
镶防具首饰:火抗
+2
3
4
5
结语:
以上就是小编Tiger为各位玩家带来的倩女幽魂手游桃花石作用解析,希望对各位玩家有帮助,祝大家游戏愉快!
想了解更多游戏攻略资讯,请继续关注!
G. “桃花石”是什么
桃花石为花岗岩,内有墨绿色的花纹。桃花石花纹痕迹面积较大,且清晰,若 珊瑚、若开满桃花的桃花树枝,疑为古代蕨类植物遗迹化石,质地细腻,耐观赏,分布在桃花岛各处及周边岛屿。
花岗岩属于酸性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则为黑云母、角闪石,有时还有少量辉石。
(7)桃花石属扩展阅读:
桃花石分布于奥陶系地层,是一种变质岩,含有方解石、云母、石英等硅酸盐类的复合型矿物,成分复杂,品种较多,区别较大。多通体呈浅红色泽,石上布满桃花状斑点,花朵以红色为主,偶有绿色。罕有通体呈粉红色者,价格昂贵,可以作为摆件观赏。颜色来源于其含有多种稀有重金属成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学术界认为,“桃花石”是中国的一种故称。
H. 桃花玉是什么
桃花玉,也称桃花石。产于青海省祁连山一带。该石质地、硬度极似翡翠,又称粉色的翠。石质微透明,富有玻璃光泽。石中含多种金属矿物成分,同一石上呈现互不渗透的不同颜色或互相渗透的混合颜色,经加工抛光,呈鲜艳的桃红色并间杂黑色的纹饰。桃花玉为原矿状分布,开采后其切开面呈黑色、绿色、淡蓝色等线条有机组合,纹理清晰,画面组合协调,色美质丽,可与彩玉石媲美,颇具观赏价值。
来自网络
I. 在历史上有没有桃花石国
一段很不为人知的历史——喀喇汗王朝
(桃花石国又名喀喇汗王朝)
>第一节 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建牙乌德犍山(今杭爱山),创立漠北回纥(788年改称回鹘)汗国。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国力强盛,曾一度左右东亚及中亚形势。但从9世纪30年代起,回鹘汗族内争不已,可汗造更,政局动荡;又“连年饥疫,羊马死者被地;又大雪为灾”,国势衰微。840年回鹘将军句录莫贺勾结黠戛斯,合骑十万,掩袭回鹘城。回鹘可汗被杀,诸部溃散,大致分为四支从漠北外迁。
一支为近可汗牙帐的十三姓,奉乌介特勤为可汗,南走依附唐朝。这一支的上层,不久内讧,自相攻杀,漂流冻饿,加上唐朝边将袭击,部民死去大半。剩下的回鹘人,一部分进入长城以南,定居下来。五代时,他们的后裔有的成为节度使和著名战将,如王鎔、李存信、张从训、何建等。这部分回鹘人以后逐渐溶合到当地居民中。另一部分回鹘人东投奚,后又投室韦。在辽代,回鹘述律氏世为后族,在统治集团中其地位仅次于皇族契丹耶律氏,对辽朝的政治有巨大的影响。这部分回鹘人逐渐溶合到契丹人中。
西迁的回鹘分为三支。一支西奔葛逻禄,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一支投奔“安西”,以后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投奔“吐蕾”,成为以后“甘州回鹘”和“沙州回鹘”的主体。
40年黠戛斯的突袭,只是“破回鹘城”,“焚其牙”,“杀可汗”,“回鹘散奔诸蕃”。但是,国都被破,国王被杀,并不等于国家的灭亡,也不等于王统的断绝。汉族在历史上建立的王朝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就是这类例证;对于游牧部族,即所谓“行国”,更是如此,乌孙、大月氏的历史就是这种典型。所以840年的事件,也是这样。南下的一支回鹘,不久就拥立乌介特勤为可汗,显然他是以汗统的合法继承者的身份出现。但是西奔葛逻禄的庞特勤也“当仁不让”,自称可汗,同样以汗统的合法继承者的身份出现。他不仅拥有人数众多的十五部臣民,而且还有前朝宰相圾职的拥护,成为大漠(今蒙古大戈壁)以西回鹘诸部的共主。特别是乌介可汗死后,当时南奔的“名王贵臣”也承认了庞特勤的可汗地位,“皆西向倾心望庞勒(庞特勤)之到”,有一些还主动前往投奔。因此,857年庞特勤作为回鹘可汗的地位也得到唐朝的承认,宣宗遣使册封他为温禄登里罗汨没密施合俱录毗伽怀建可汗。西迁回鹘各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形式上还是一个统一的汗国,奉庞特勤及其后裔为共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迁的三支回鹘独立性越来越强,最后各自完全独立。
840年庞特勤率回鹘十五部进入七河地区[今伊克塞湖附近,楚河、塔拉斯河一带],降服葛逻禄,建立新的政权,史称喀喇汗王朝。[关于该王朝的起源诸说不一,详见《喀喇汗王朝史稿》第二章]
据穆斯林史籍记载,喀喇汗王朝的创建者是毗伽阙·卡迪尔汗。这与汉文史籍中的庞特勤“自称可汗”可相互印证。毗伽阙·卡迪尔汗建牙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衮,号称虎思斡耳朵。喀喇汗王朝的领土,最初是七河地区,以后又归并了伊犁河谷、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地区。
毗伽阙·卡迪尔汗死,由其二子继位。长子巴兹尔为大汗,治巴拉沙衮;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卡迪尔汗,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据普里查克的研究,是“双王制”。整个汗国分为两大部分,由汗族的长幼两支分治这两部分。长子为大可汗,称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他在理论上是整个汗国的首领,首都是巴拉沙衮。幼支为副可汗,称博格拉汗,意为公驼汗,首府在怛逻斯。低于汗的称号,依次是伊利克(王)、特勤、于伽、俟、将军、伊难珠匐等。在这些称号上往往加禽兽名称表示更细微的差别。通用的禽兽名称有阿尔斯兰、贝里(狼)、亚干(象)、托黑鲁尔(鹫)等。以上称号都属于汗族成员,它们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等级体系,如有缺位,依次上升。但事实上,喀喇汗王朝并不遵守这一制度,经常因争夺汗位而秩序大乱,到后来愈演愈烈。实质上这是一种分封制度,巴尔托尔德说:“在喀喇汗国家像所有的游牧帝国一样,氏族制的观念从私法领域移到国家法律领域。国家被认为是整个汗族的财产,因而把它分成许多封地;有时强大的附庸完全不承认帝国首领的统治权。”
关于长支巴兹尔的情况,史籍未留下记载。幼支奥古尔恰克曾同河中地区的萨曼王朝发生战争,893年萨曼王朝军队攻下怛逻斯,奥古尔恰克的一万名战士牺牲,他妻子和一万五千人被俘。奥古尔恰克迁都喀什噶尔,继续同萨曼王朝斗争,袭掠其边境。奥古尔恰克利用萨曼王朝的内争,庇护从河中地区逃来的一个王子,让他住在喀什噶尔以北的阿图什。在9~10世纪之交,喀喇汗王朝统治集团的一些成员开始接触到伊斯兰教。巴兹尔之次子、奥古尔恰克之侄萨图克首先皈依伊斯兰教。他在河中地区伊斯兰教圣战者的支持下打败奥古尔恰克,占领喀什噶尔,自称博格拉汗。以后他又从萨曼王朝手中夺回怛逻斯。伊斯兰历330年(942—43年)萨图克博格拉汗在圣战者支持下,经过激烈的战斗,占领巴拉沙衮,成为全国的大汗。他死于伊斯兰历344年(955—56年),葬在阿图什,其陵墓现在当地称为“苏丹麻扎”,深受穆斯林崇敬。
萨图克博格拉汗死后,长子巴依塔什继位,其教名为木萨·本·阿不都克里木。木萨驻喀什噶尔,称阿尔斯兰汗。他在苏菲派的帮助下实现汗国的伊斯兰化,960年有二十万帐操突厥语的游牧人接受伊斯兰教,木萨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突厥语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木萨汗统治时期,开始了征服和田的“圣战”,但他很快在971年去世。其子阿里继位,仍对和田进行“圣战”,并于998年在英吉沙尔的一次战斗中死去。和田的最后征服,是在11世纪初由玉素甫·卡迪尔汗完成。这场“圣战”前后历时近四十年。(见上节的于阗王国部分)
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统治者征服和田的同时,巴拉沙衮统治者也开始了对萨曼王朝的征服。990年博格拉汗哈桑利用萨曼王朝的内乱和人民不满,出兵白水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附近),当地贵族出城迎接博格拉汗进城。两年后,即992年,博格拉汗哈桑又向河中地区进军。萨曼国王努赫二世想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抵抗,但是人民不支持,将领叛变,他只好逃出首都布哈拉。博格拉汗哈桑在萨曼王朝将军法伊克的欢迎下进驻布哈拉王宫。不久,博格拉汗身染重病,锡尔河下游的土库曼人也向喀喇汗王朝的军队进攻,于是他决定撤军,死于返回巴拉沙衮的途中。
喀喇汗王朝的乌兹干统治者阿尔斯兰伊利克(狮子王)纳赛尔(阿尔斯兰汗阿里之子)继续博格拉汗哈桑征服河中地区的事业。999年纳赛尔进军布哈拉,萨曼国王马利克二世请求宗教界支持,但遭到拒绝。宗教首领对穆斯林们说:“如果喀喇汗王朝和萨曼王朝是因为宗教争执,那就必须同他们战斗。如果是为这个世界上的财富而斗争,那就不允许穆斯林们自相残杀。喀喇汗王朝的生活方式非常好,并且他们的信仰是无可责难的。因此最好是放弃任何干预。”穆斯林们放下武器,萨曼王朝的将领跑到纳赛尔的大营投诚,喀喇汗王朝军队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开进布哈拉。纳赛尔接管了萨曼王朝的国库,把宋代国王马利克二世及王族其他成员俘送乌兹干。纳赛尔在布哈拉留置总督后,也返回自己封地的首府乌兹干。
巴尔托尔德对这一重要事件做了启人深思的评论:“这个著名的王朝[指河中萨曼王朝]在普遍的淡漠中殒落了。当时谁也未必理解到这一永远终结了土著的雅利安人统治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今天在我们看来,河中地区并入喀喇汗王朝领土的意义至少有三点:第一,从此中亚地区的统治权一直控制在突厥语各民族的或突厥化的代表人物手中,这无疑加速了中亚地区的突厥化。第二,突厥语各民族的统治集团首先接受伊斯兰教,推行国家伊斯兰化,伊斯兰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并同突厥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第三,喀喇汗王朝征服河中,同它以前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和阿拉伯人,同其后的成吉思汗和贴本儿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点,即它的征服并未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抢劫和烧毁,使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断,而基本上是和平归并,当地未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久就恢复,并且继续向前发展。伊斯兰世界中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公正地指出:“喀喇汗国在秩序和法制方面是最好的国家之一。”
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镇压了萨曼王族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尔领导的反抗运动;又两次越过阿姆河,进攻(今阿富汗加兹尼附近的)哥疾宁王朝,但以失败告终。双方以阿姆河为界,平分了萨曼王朝原有的疆域。至此,喀喇汗王朝对外扩展基本停止下来,整个汗国的疆域东南至今天的若羌[罗布泊西南],与西夏为邻;正东至今天阿克苏与拜城之间,以荒山、戈壁与高昌回鹘王国为界;东北至阿尔泰山,与辽朝为邻;正北至巴尔喀什湖一线;正西至咸海,包括花剌子模在内,1017年哥疾宁王朝占领花刺子模,喀喇汗王朝才失去这一地区;西南以阿姆河与哥疾宁王朝为界;正南包括瓦罕走廊,以兴都库什山为界,帕米尔以东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
>第二节 东西两汗国的形成
阿尔斯兰伊利克纳赛尔征服河中地区后,在卡迪尔汗玉素甫为汗国大汗时,哈桑的幼子、玉素甫的兄弟阿里特勤成为河中地区的统治者,自称桃花石·喀喇汗[桃花石,即Taugast,是拓拔,Tabgatch,的不正确拼写,中世纪指中国,特指拓拔鲜卑王朝统治过的中国北部地区]。他死后,儿子玉素甫继位。1038年,曾征服河中地区的纳赛尔的儿子伊卜拉欣从玉素甫的囚禁中逃脱,募集军队,同玉素甫争夺河中地区。经过两年多的战争,伊卜拉欣攻下布哈拉,控制了整个河中地区。
一百多年的政治演变,喀喇汗王朝汗族的两大系已完全形成,即长支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其初,汗国的统治权控制在阿里系手中,但玉素甫·卡迪尔汗占领喀什噶尔后,汗国的统治权转到哈桑系手中。1041年伊卜拉欣用武力夺取布哈拉后,阿里系控制了河中地区,而哈桑系只控制汗国东部。伊卜拉欣自称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完全独立自主,不承认东部喀喇汗为宗主。于是在中亚地区完全平行的两个独立汗国——东部喀喇汗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形成[喀喇汗王朝的世系非常复杂,详见本文所附《喀喇汗王朝世系和年表》]。
现将其历史分述如下:
东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大汗是哈桑系的苏来曼。他早在1032年已继位为阿尔斯兰汗,名义上是整个汗国的最高首领,但是1041年伊卜拉欣在河中地区独立后,他便成了只是东部汗国的首领。阿里系在河中地区取得成功,迫使哈桑系也团结起来。伊斯兰历435年(1043—44年)哈桑系召开家族会议,重新划分领地。苏来曼阿尔斯兰汗直接统治巴拉沙衮和喀什噶尔地区,其余地区分给自己的亲族去统治。在苏来曼统治时期又有一万帐游牧的突厥人皈依伊斯兰教,但大批从“吐蕃”来的突厥人则“有礼貌地拒绝伊斯兰教”,也没受到虐待。苏来曼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伊本·阿西尔称他为“科学和宗教的朋友”。伊斯兰历448年(1056—57年)他与弟弟博格拉汗穆罕默德发生战争,战败被俘,后者成为东部王朝的大汗。
穆罕默德在位仅十五个月,便于1058年让位于长子侯赛因。但是穆罕默德的一个妃子毒死了穆罕默德及其家族中许多人,扶自己年幼的儿子伊卜拉欣登上汗位。
伊卜拉欣统治时间也很短,而且实权在母亲手中。因为汗位来得不“合法”,东部汗国的各地领主反对他;西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汗伊卜拉欣趁机夺取费尔干纳地区。伊斯兰历451年(1059~60年)伊卜拉欣奉母命去攻打巴尔斯罕城,被该城领主打败,被俘后处死。
伊卜拉欣还在位时,他的叔父马赫穆德已宣布为王朝的大汗,自称托黑鲁尔·喀喇汗。在他统治时期,阿尔斯兰特勤率领四万穆斯林打败了七十万异教徒的进攻,并渡过伊犁河与额敏河作战。托黑鲁尔汗马赫穆德的另一武功是收复了费尔干地区,与西部喀喇汗王朝的边界划于忽章河(史书或称苦盏河,锡尔河中游的名称,因流过苦盏城得名)。
马赫穆德死于伊斯兰历467年(1074—75年),由儿子奥玛尔继位。他只统治了两个月就被喀什噶尔统治者博格拉汗哈桑取代。
哈桑是东部喀喇汗王朝第一代大汗苏来曼之子。他是喀喇汗王朝史上著名的可汗,戴有“正义和宗教的保卫者”、“宗教的荣誉”、“东方之王”等伊斯兰封号。在他统治时期,喀什噶尔的文化空前繁荣,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长诗《福乐智慧》就是献给他的。阿卜都·伽费尔的《喀什噶尔史》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但这部史书已失传,只有一些片断保存在杰马尔·卡尔希的《苏拉赫词典补编》中,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喀喇汗王朝早期历史的一些情况,主要就是靠保存下来的这些片断。
哈桑死于伊斯兰历496年(1102—03年),儿子阿赫马德继位,称阿尔斯兰汗。在他统治的晚年,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开始西征,阿赫马德汗在喀什噶尔以东几天路程的地方打败耶律大石的军队,并俘虏了其指挥官,这一事件发生于1132年左右,不久阿赫马德死去,儿子伊卜拉欣继位。
伊卜拉欣是一个懦弱的君主,缺乏才能。葛逻禄人和康里人不服从他,经常欺凌他,袭掠他的部属和牲畜。他听说耶律大石率领大军就驻在边境上,便派出使臣求援,请求耶律大石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衮来,愿把整个汗国置于西辽王朝统治之下。1134年耶律大石接到请求后,率领大军进入巴拉沙衮,“登上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座”(事见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418页)。耶律大石把七河地区作为西辽王朝的直辖领地,巴拉沙衮作为首都,降封伊卜拉欣为“伊利克—伊—土库曼”(土库曼王),保存了东部喀喇汗王朝对喀什噶尔、费尔干与和田地区的统治。从此,东部喀喇汗王朝作为西辽王朝的附庸继续存在。
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是伊卜拉欣·本·纳赛尔。他在中亚历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国王,他的全部称号是“国家的支柱、教团的桂冠、真主的宝剑、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并拥有“东方与中国之王”的伊斯兰封号。桃花石汗伊卜拉欣关心自己臣民的安全、和平与需要,他特别关注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稳定。他进行货币改革,统一了汗国的币制和含银成色;进行城市建设,在首都撒马尔罕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伊卜拉欣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对宗教界非常尊重。但是河中地区宗教势力非常强大,严重地威胁着汗权,一位宗教人士对他说:“你不配做国王。”他便把自己锁在宫中,准备让位。但是这位君主得到人民支待,处死了一位著名的晒赫(伊斯兰教长老),稳定了统治。这种汗权与教权的斗争在西部喀喇汗国并未因此结束,而是愈演愈烈。
1068年桃花石汗伊卜拉欣中风,传位于长子纳赛尔。他与父亲一样,在中亚历史上享有盛名,被称为“公正的国王”。纳赛尔过着游牧生活方式,只是冬天带着部队到布哈拉郊外越冬,严格约束战士留在营地,不许外出骚扰百姓。但这位君主非常关心城市的建设和商路的安全,他“用高大美观的建筑物把城市装饰起来,沿着交通大道建立了许多堡垒”。在他统治时期,宗教势力活动又加强,迫使他听从指示,并用戒律限制他。1069年纳赛尔下令处死布哈拉的伊玛目(伊斯兰教首领)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尔。
这时西部喀喇汗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塞尔柱王朝。早在桃花石汗伊卜拉欣统治时期,塞尔柱王朝已开始侵袭河中地区。1072年塞尔柱苏丹阿勒普·阿尔斯兰率领二十万大军进犯河中地区,以这位苏丹的遇刺(阿萨辛教派?)而中止了这场战争。1074年塞尔柱苏丹马利克沙又向撒马尔罕进军,西部喀喇汗王朝请求塞尔柱王朝宰相尼扎姆·穆尔克调解,苏丹同意和平,返回阿姆河以南地区。
1080年纳赛尔汗去世,弟希兹尔继位。他以庇护诗人而留名于世。继希兹尔统治的是其子阿赫马德。这时汗权与教权的斗争更加激烈,他处死了宰相阿卜·纳赛尔。这位宰相在希兹尔汗统治时期是大哈孜(伊斯兰教大法官)。伊斯兰教团的哈孜阿卜·塔希尔立即以受迫害者的名义呼吁伊朗的塞尔柱王朝出兵干预。1089年苏丹马利克沙出兵占领布哈拉,围攻撒马尔罕,城破,阿赫马德汗被俘。塞尔柱军队东进至乌兹干。苏丹马利克沙召东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博格拉汗哈桑来会;哈桑到达,表示归顺。
苏丹马利克沙占领河中地区后,留下自己的总督,返回呼罗珊。但河中地区很快发生骚乱,赶走塞尔柱王朝的总督,把东部喀喇汗王朝博格拉汗哈桑的弟弟亚古柏迎来立为大汗。塞尔柱苏丹马利克沙再次率军进入河中地区,亚古柏逃回七河地区。塞尔柱王朝鉴于河中地区的不稳定和考虑到喀喇汗王朝在当地居民中的威望,于是放回阿赫马德,并恢复了他的汗位。从此西部喀喇汗王朝成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直至西辽王朝征服河中地区。
阿赫马德汗复辟后,汗权与教权的斗争又激烈起来。军官们在教团的唆使下叛乱,逮捕了阿赫马德汗,在首都举行宗教审判,阿赫马德汗被处死。这一事件发生在1095年。叛乱分子把阿赫马德的堂弟马斯乌德扶上汗位,统治时间不长,于1097年根据塞尔柱苏丹的命令由其堂兄弟苏来曼·本·达吾提代替。此后又接连换了两个汗:阿卜勒哈西姆·马赫穆德和哈龙。
从1102年穆罕默德·本·苏来曼开始统治,直至1130年,政局较稳。他戴有阿尔斯兰汗的称号,但也是塞尔柱苏丹的附庸。他在中亚历史上以建筑著名,重修了布哈拉的外城和内堡,还修了一座大礼拜寺。他在撒马尔罕连修两座宫殿和一座大礼拜寺,极为富丽宏伟,尽管阿尔斯兰汗穆罕默德虔信伊斯兰教,大事修建宗教性建筑物,对异教徒进行“圣战”,但是他同宗教界的矛盾并未消除,教团杀死了他的长子、副可汗纳赛尔。穆汗默德汗一面向塞尔柱苏丹求救,一面从外地召回次子阿赫马德。年轻的阿赫马德果断地处死了叛乱的宗教首领,很快恢复了秩序,再不需塞尔柱苏丹的援兵。但是苏丹桑贾尔(即《草原帝国》所称的桑伽苏丹)率兵继续前进,深入河中腹地。这样双方便发生了矛盾,苏丹桑贾尔围困撒马尔罕;阿尔斯兰汗穆罕默德投降,被送往呼罗珊。
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占领撒马尔罕后,先宣布穆罕默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为桃花石·博格拉汗,不久又宣布哈桑系的阿里特勤的后裔哈桑为克雷奇·桃花石汗,最后是宣布穆罕默德汗的三子马赫穆德为可汗。
马赫穆德汗统治时期,西辽王朝积极准备西进,1137年西辽军队在和毡[Khjen,苦盏]粉碎了马赫穆德汗的军队。马赫穆德汗仓皇逃回撒马尔罕,向塞尔柱苏丹派出使臣求援,但是西辽军队并未向撒马尔罕推进,而是驻扎在和毡等待时机。1141年在河中地区又爆发了喀喇汗与作为王朝军事力量主要组成部分的葛逻禄人之间的冲突。马赫穆德汗向塞尔柱苏丹桑贾尔求援;葛逻禄人则向西辽皇帝耶律大石求援。桑贾尔集中十万骑兵,渡过阿姆河,耶律大石也率军进入河中地区,双方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相遇,于9月9日会战。结果塞尔柱军队大败,桑贾尔逃脱,但其妻子及一些高级官员被俘,死亡达三万人。桑贾尔带着马赫穆德汗,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从此塞尔柱王朝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耶律大石释放了战俘,领兵进入撒马尔罕。西辽王朝也没有消灭西部喀喇汗王朝,同对待东部喀喇汗王朝一样,把它降为附庸,让它继续统治这一地区,耶律大石封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为桃花石汗,并留一名沙黑纳(监督官)监督其统治。
J. 桃花石的成因
桃花石为花岗岩,内有墨绿色的花纹。桃花石花纹痕迹面积较大,且清晰,若 珊瑚、若开满桃花的桃花树枝,疑为古代蕨类植物 遗迹化石,质地细腻,耐观赏,分布在桃花岛各处及周边岛屿。
花岗岩属于酸性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则为黑云母、角闪石,有时还有少量辉石。
(10)桃花石属扩展阅读:
桃花石分布于奥陶系地层,是一种变质岩,含有方解石、云母、石英等硅酸盐类的复合型矿物,成分复杂,品种较多,区别较大。多通体呈浅红色泽,石上布满桃花状斑点,花朵以红色为主,偶有绿色。罕有通体呈粉红色者,价格昂贵,可以作为摆件观赏。颜色来源于其含有多种稀有重金属成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学术界认为,“桃花石”是中国的一种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