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桃花源
1. “处处都是桃花源”的前一句是什么
落英缤纷,心中有圣地,处处都是桃花源
2. 桃花源大搜索 中国有哪些桃花源 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桃花源
我想,人们对于桃花源的印象多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吧。“桃花源”这一可能是诗人的理想世界,桃花源是一种“仙境”,一种让人忘却烦恼的地方,一种去了就再也不想离开的地方。读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总有人会想“桃花源”的真的存在吗? 事实上,《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不知道是现实生活中的哪一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几处叫“桃花源”的地方,至于是不是仙境,就等待你去亲身知晓啦! 湖男常德桃花源风景区 常德桃花源,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历史沧桑、文化变故的产物,是世界隐逸文化的见证,可以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芒。常德桃花源被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德桃花源地处湘西北,是湖南通往中国西部的门户,319国道贯穿其中,位于长沙、张家界、三峡、湘西四地的中心,距这四地均在200公里左右。常德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个景区近百个景点。同时,还有百里沅江风景线,战国采菱城遗址、星德山、仙姑洞、热市温泉、宋教仁故居、翦伯赞故居等外围景观。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位于景区之中。 湖北十堰桃花源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森林茂盛,地势险峻。《竹山地名志》记载,桃源村名始于晋代。从官渡镇桃园村波渔沟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称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约半小时,猛见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来,令人神往,好似陶渊明所写“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下船徒步溯溪,河水冰凉,嬉闹行进大约一个小时后,进入大峡谷,花香扑鼻,鸟语入耳,不多久便看见一片茂密的桃树林,可谓“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连云港宿城桃花源 江苏连云港地界内有一个叫宿城的山凹,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要想进入,只有翻越虎口岭,没有其它通路。在这个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有一片美丽的川原,名叫大竹园。大竹园东面的海面上,有一座峻峭的山,形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有一条路,可以通向高公岛。陶渊明在著名的《饮酒》诗里说:“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地方史籍记载,陶渊明所说的“ 东海隅”,就是这座位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而这里也曾和陶渊明有过一段故事。 陶渊明尽管在《桃花源诗并记》里描写了桃花源的样子,却没有道出它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不会想到,后世人受他的启发,找桃花源找了一千多年。上到皇帝,下到书生,无不对世外桃源充满憧憬。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桃花源的地方,都是风景怡人的宝地。也许,陶渊明想树立一个审美的标准,让人们更多地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吧。 江西桃花源 桃花源景区,位于山南景区西南部,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 这里交通便利,谷口即105国道,距九江市20公里,距星子县城及鄱阳湖水路18公里,距马回岭机场10公里,距庐山牯岭20公里.康王谷谷中西侧峰岭绵亘,青山叠翠,瀑溪泻流,田园如画,气候尤适,引人入胜,是一处田园揽胜的极佳之地.入口处,有溪流自谷中蜿蜓向前,沿溪而上行十里许,眼前豁然开朗,屋舍俨然,垄田层层,鸡犬之声相闻,溪流千回百转,如此景象直至谷底,有一条瀑布悬空数十米,蔚为壮观。 安徽桃花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十里桃花渡,须从岱峰游。” 桃花源长廊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徽州古村落和居民掩映在古树群中,构成一幅又一幅美轮美奂的桃花源山水长卷。一座又一座的徽州牌楼、古祠则如新安江源头百年图腾。昭示着历史的深逐,生态的原始,民风的古朴…… 台湾桃花源 位于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由从前的“野人谷风景游乐区”、“天云洞风景区”、“大华壶穴区”组合而成。 景区园内有翠谷瀑布、观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梦瀑布等,虽然这些瀑布不如十分瀑布壮观,但四周环境幽雅秀丽。 河南南阳内乡县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河南南阳内乡夏馆镇北8公里的青杠树村。属于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的一个优秀景点。沿桃花溪进入桃花谷,谷深3.5公里,可观赏景点十八处,有“天鹅湖”、“鸳鸯湖”、“鸳鸯桥”、“南天门”、“珍珠潭”、“菊花湾”、“绿芳潭”、“桐花湾”、“杜鹃湾”、“丹卉潭”、“一线天”、“响水潭”、“金卉潭”、“银卉潭”、“墨卉潭”、“天门瀑”、“落英潭”、“桃花源”组成。青山绿水,郁郁葱葱,“山不在高,奇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 桃花谷俗称“三岭九道弯,九弯十三潭”,谷中林茂花丰,深秀奇幽。
3. 官渡镇的乡镇概况
竹山县官渡镇位于鄂西北边陲,跨东经109°55′-110°10′,北纬31°57′-32°03分′,巴山东麓,是入川达渝之咽喉,秦巴文化古驿,堵河水道上的璀璨明珠。官渡镇距竹山县城64公里,东与房县中坝接壤,西与竹溪兵营相连,南同柳林乡交界,北和上庸镇毗邻。全镇版图面积400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60个村民小组4318户19316人。官渡镇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林特、旅游等自然资源,水能资源蕴藏量理论装机达30万千瓦以上;硅质黑板石品高质优、走俏欧美;境内石煤储量丰富,闪长岩建材质地光润,磁铁矿蕴藏量达4500万吨;“驴头峡”牌山野菜清香脆嫩、绿色环保,深受消费者青睐;官渡黄酒甘甜味美,享誉鄂渝陕;万亩烟叶已成为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进,黑猪养殖、波尔山羊、郧巴黄牛已初具规模,成为畜牧产业大镇。娃娃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官渡镇景观引人入胜。境内有闻名遐迩的《桃花源记》原型地,大自然赋予了官渡迷人的风韵,是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观光、寻奇探险的最佳去处。被列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歌、民间故事、收藏、雕刻、剪纸等文化博大精深。已成功主办三省七乡镇的歌手参加的民歌大赛四届。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省地质公园、湖北省旅游明星镇、湖北省卫生乡镇、十堰市魅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4. 桃花源记中人们生活得时间段中发生了哪些战役
说大的
项羽灭秦
楚汉相争
剿灭匈奴
平定赤眉
征讨董卓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灭蜀
灭吴
八王之乱
淝水之战
5.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
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选我吧!老师说的,一定对的。
6. 武陵俊桃花源导游词200字
从官渡镇桃园村波渔沟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称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约半小时,猛见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来,令人神往,好似陶渊明所写“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下船徒步溯溪,河水冰凉,嬉闹行进大约一个小时后,进入大峡谷,花香扑鼻,鸟语入耳,不多久便看见一片茂密的桃树林,可谓“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继续前行便进入小武陵峡,更加奇幽,两岸山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天空只是一道弯曲的白线,光滴滴的岩壁上横生出参天大树,改走山路,翻过海拔1800米的驴头山,到达武陵峡谷上游出口——桃源村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住着12户人家。借宿山顶农家,次日清晨,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今天的竹山县。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尤其是,峡谷入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属竹山县官渡镇;出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乡,属竹溪县。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乡也好,桃花源这个地名不是现在安到这里的,而是古已有之。而且,我们可以从在竹山县官渡镇流传甚广的故事《梯仙国》中,寻找到其中的证据。近年来有学者考证,《桃花源记》与《梯仙国》故事同属一题材。这个故事在《太平广记》第十二卷有所记述。故事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当时竹山县有个富人叫阴隐客,他在自家后院打井时,发现了一个山洞,山洞后面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千岩万壑,莫非灵景。石尽碧琉璃色,每岩壑中,皆有金银宫阙。有大树,身如竹有节,叶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盘。五色蝴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间。五色鸟大如鹤,翱翔树杪。每岩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镜;白泉一眼,白如乳”。其中的一个都城名为“梯仙国”,这个世外桃源就在竹山县。
而且,《桃花源记》里说,武陵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把这事告诉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寻找。后来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时信息不畅,分析起来,这个郡肯定与南阳很近,所以南阳刘子骥才会听说此事。而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桃花源人是避秦乱而躲到山里去了,而秦乱就是发生在汉中郡与南阳一带,这里是古战场,因此附近老百姓会就近跑进隐蔽的大山中。这里的自然景观,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不易于寻找,连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当地老百姓都很少进去。无论从地容地貌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7. 十堰竹山官渡怎么样
官渡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现在还保存着官渡古集镇原始风貌。
最出名的要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在竹山官渡。
看看古代的老陶是怎么描述官渡的桃园把。
中央台也播放了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究竟是在长江以南还是在长江以北?究竟是在东南之隅还是在西北之角?全国30多个叫 “桃花源”的地方各执一词。
昨晚,看了CCTV《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摄制组拍摄的专题片《寻源》。《寻源》采用以专家评说、实景拍摄的方式,结合《桃花源记》描写的情景,通过历史资料、地理位置以及自然风光,论证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官渡镇武陵峡(桃花源)是否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地。
节目介绍,郧阳师专副校长、教授周进芳到各地查看“桃花源”,又遍查史书,历时一年,四易其稿,最终形成结论。近日,他对媒体宣称,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武陵峡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原型地。他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
周进芳认为,要找到“桃花源”,就必须找到那个到过桃花源的武陵人。因为,1600年前的陶渊明在文章中明确地告诉世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可见,桃花源的知情人是一个武陵人。那么,这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究竟是哪里的人?这得从“武陵”这个地名说起。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和《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其具体的年号,在《水经注·沅水》中有记载,为“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在湖南设置了一个武陵郡。
汉高祖设置武陵郡的时候,汉中郡里还有一个武陵县,汉中郡的武陵县在哪里?周进芳查阅《中国历史地图册》发现,这个武陵县的县址就在今天的竹山境内,东经110度,北纬32.15度左右,就是今天竹山县的宝丰镇和竹溪县的县河镇之间。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武陵县”和“武陵郡”会同时存在,且不在同一个地方呢?
周进芳说,公元前611年,庸国被多国部队灭掉了,但是庸国人在楚国的统治下也许生活并不快乐,他们还得生存下去,怎么办?就得往别的地方另求发展。有一支朝东南方向走,在今天的湖南境内落了户。虽然他们失去了故国,但依然怀念着故土,为了记住家乡,就对这个新居住地用旧有的名字命名,加上楚国文化的南迁,这就造成了地名的大搬迁。湖南湘(水)、资(水)、沅(水)、澧(水)这些水名,在我们今天的荆门和钟祥一带都找得到。湖南的武陵郡、大庸郡等郡名,都是武陵人或者是当年的庸国人和楚文化南迁的时候所留下的痕迹。
发现“桃花源”的武陵人究竟是武陵县人还是武陵郡人呢?也就是说,究竟是竹山人还是常德人呢?周进芳认为,通过《桃花源记》所叙述的其它事件和人物来分析、推断:武陵人更有可能是竹山人。这有以下多方面的佐证。
“桃花源人”源自何处?
《桃花源记》中那些热情、淳朴的“桃花源人”从何而来呢?他们曾自我介绍:“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秦时乱”发生在什么时候啊?周进芳考证,从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推断,“秦时乱”指的是秦始皇“并吞六国”时发生的战乱。这个“乱”,只能发生在秦与之交战的地方,尤其是会发生在与秦国有着土地争端的“关塞”和“要冲”。秦国与楚国打了多年的仗,战争的主要地点,就是在今天的旬阳县境内的郇阳关、竹溪县境内的关垭子这一带拉锯式地作战,于是有了所谓“朝秦暮楚”之说。
“桃花源中人”的先人避之惟恐不及,就连忙拖儿带母,躲进了深山老林。从情理上讲,躲军躲匪不可能跑得太远,尤其是带着家眷。因此,从“秦乱”这件事情来看,“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楚两国交战之时的边民之后,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当年处于“朝秦暮楚”一带的老百姓的后代。
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桃花源记》后面诗中所传递的重要信息。诗的开头就写道:“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这里提到的秦时避乱的“贤者”——夏黄公和绮里季,他们是“商山四皓”中的两位贤人。所谓“商山四皓”,就是秦末汉初的时候四位著名的学者。据史书上记载,他们为了抗议秦时的暴政和避乱,长期隐藏在商山,他们出来的时候年龄都已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这“商山四皓”被刘邦之子刘盈接到京都,刘盈接位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商山,死后葬于陕西丹凤境内的商山,也就是今天的丹江之滨。商山、武陵峡,都离秦、楚交战的西段关隘不远。从“桃花源人”的来历看,武陵人就是竹山人。
南阳刘子骥与哪里相邻?
《桃花源记》里说,武陵人从桃花源出来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太守。周进芳认为,武陵人一连串的行为,在时间上具有相当紧密的连续性,从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太守所在地与捕鱼的河流以及“桃花源”,不会有很大的空间距离。
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境内的堵河,史称堵水,也名庸水,也叫武陵水,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查《中国历史地图册》可以清楚地知道,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当时上庸郡的郡址就在今天的竹山县县城沿着堵河上去二三十里地的河边。
从空间上看,渔人极有可能徒步短时间内将发现“桃花源”的事情报告给太守,所以才有“及郡下,诣太守说此”这样连续的行为发生。
太守想看一看“桃花源”,结果未能如愿。第二个未能如愿的是南阳的刘子骥,这个人史书上确有其人,《隐逸传》中记载,他游乐山水、不修仪操。古时候交通、信息都不便通,他一没做官,二没有权势,是个隐士,他能够听说桃花源的事情,分析起来,这个郡与南阳肯定很近。当时,南阳的地盘非常之大,武当山都属于南阳管辖。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
周进芳说,如果陶渊明指的这个武陵不是武陵县的话,他完全没有必要提及南阳刘子骥,完全可以设置一个空间距离更小的其他隐士来作证。
总之,从捕鱼人与郡守的联系,从郡守到南阳刘子骥之间的时空关联上看,“桃花源”在现今的竹山境内的可能性更大。
自然景观哪里更逼真?
周进芳分析,桃花源的景观可分为外景观和内景观两个部分。它的外景观具有三个比较鲜明的特征:第一,溪流长,可行舟;第二,林尽水源;第三,有山,山有小口。
竹山堵河曾叫武陵河,是汉江的重要支流,不仅当年可行船,就是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水流。从官渡镇乘小木船沿着武陵河逆流而上,不久,就可看到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出来,令人神往,这不就是“林尽水源”吗?从山背后狭窄的不足两米宽的山口一望,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这不正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吗?这不就是“初极狭,才通人”的武陵峡口吗?
桃花源内在的自然景观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平地;第二,林木茂盛,溪水环绕,花草鲜艳;第三,房屋俨然。从武陵峡谷中出来,便到了一个叫桃花源的自然村落。据《竹山地名志》记载,此处 “桃源”之名始于晋代。如果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竹山武陵峡的自然景观,比其它任何地方都更与“桃花源”相符。
习俗风情何处更接近?
周进芳认为,从待人接物方面来看,竹山人热情好客,一家来了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家家户户关心,这不就是“咸来问讯”吗?有条件的邀请至家,待客的好菜好酒都贡献出来享用,这不正是桃花源中人遇到捕鱼人之后“便要还家”的遗风吗?
从生活方式来看,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设酒杀鸡作食”。三个词,六个字,传神地写出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再看看今天的竹山人,至今不是还盛行着“家家酿酒”、“无酒不成宴”的酒文化吗?不是还流行着“杀鸡待贵客”、“贵客吃鸡头”、“无鸡不成宴”的待客方式吗?
从乡风民俗来看,今天竹山的许多乡镇都十分淳朴,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在桃源村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夜不闭户”的生活习俗。
现今的许多竹山人的生活方式和风情习俗,是不是桃花源中人风俗的扩展与延续呢?
有没有人愿意放弃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来这个“桃花源”般的地方生活?答案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只想在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来这里释放一下;情理之中的是现代人虽然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但真的让我们放弃过惯的都市生活,却又何其的难!
8. 桃花源 湖北
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
《桃花源记》
1.桃花源系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该景区位于常德桃源县境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人间仙境,“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道教圣地”桃花山、“神话故乡”桃仙岭,让您留恋忘返……桃花源门票68
2.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在哪里?全国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湖北省竹山县武陵峡风景与《桃花源记》十分相近,北京、武汉等地2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这里疑似桃花源。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穿过20公里武陵峡后别有洞天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森林茂盛,地势险峻。从竹山县城绕盘山公路3小时便到官渡镇。
4月7日上午8时许,天空放晴,记者与竹山县委外宣办主任邹义龙等一行3人从官渡镇出发,行车约半小时来到桃源村。《竹山地名志》记载,桃源村名始于晋代。
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称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约半小时,猛见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来,令人神往,好似陶渊明所写“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进入峡谷约一公里,乱石垒垒,船工说:再不能前进了,河水冰冷刺骨,有的地方深过头顶。
竹山县文联主席华赋桂10次进峡谷探访,他写道:进入大峡谷,花香扑鼻,鸟语入耳,不多久便看见一片茂密的桃树林,可谓“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继续前行便进入小武陵峡,更加奇幽,两岸山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天空只是一道弯曲的白线,光秃秃的岩壁上横生出参天大树。
当日上午11时开始,一行3人改走山路,天黑时终于翻过海拔1800米的驴头山,到达武陵峡谷上游出口——桃源村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住着12户人家。借宿山顶农家,次日清晨,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邹义龙说,在这条20余公里长的武陵峡谷里,还有一处开阔地,住着几户邓姓人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老人问:“毛主席他老人家现在身体可好?”
8日晨,记者借宿的陈姓人家杀了一只大公鸡招待“外来客人”。
户主陈文章今年86岁,他有11个孩子,长子已60多岁,最小的女儿也有35岁了。女儿均嫁到山外,几个儿子仍住在山坳里。这些房屋大都建在悬崖边,全是用泥巴夯筑的土墙,再盖上青瓦。
早晨7时许,陈家四子陈明喜牵着骡子上山,他对记者说:山坳里很少有外人来,以前只有收农业税的人进来,现在农业税免了,收税的人也不来了,不速之客只有成群结队来偷苞谷吃的猕猴和玩耍的飞狐。
52岁的陈明喜说,村里陈氏约占一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猪长大了都卖不出去,因为谁都无法把肥猪抬出陡峭的大山。
去年底,在全国“农湾改造”工程中,山坳里的人家先后用上了电灯、电话和电视。此前,很多人还靠桐油灯照明。
当日上午,记者一行徒步约1小时抵达武陵峡谷底部。沿途飞瀑流泉随处可见,河谷里有水田十数亩。谷底住有一户人家,户主王定喜到山坡耕地去了。女主人、31岁的曾立萍怀揣着一只小猪刚刚回来。记者跟她有一段对话:
“现在国家主席是谁?”
“不知道。”
“那你知道邓小平吗?”
“不知道。”
“你听说过毛主席吗?”
“毛主席,我知道。”
华赋桂说,山坳里一位老人曾问他:“毛主席他老人家现在身体可好?”
□ 专家观点
竹山“桃花源”更贴近原型
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曾三次赴竹山实地考察武陵峡。他对“竹山桃花源才是真源”提出如下依据:
其一:《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竹山。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峡谷入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属竹山县官渡镇;出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乡,属竹溪县。“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乡也好,桃花源这个地名不是现在安到这里的,而是古已有之。”张良皋说。
其二:《桃花源记》里说,武陵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把这事告诉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寻找。后来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时信息不畅,分析起来,这个郡肯定与南阳很近,所以南阳刘子骥才会听说此事。而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
其三:桃花源人是避秦乱而躲到山里去了,而秦乱就是发生在汉中郡与南阳一带,这里是古战场,因此附近老百姓会就近跑进隐蔽的大山中。
其四:这里的自然景观,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不易于寻找,连世代生活在附近的当地老百姓都很少进去。
除张良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尹虎斌博士、刘宗迪博士等20余位专家也认为,无论从地容地貌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南北“桃花源”、“武陵源”可以并存
全国现有三十多个地方叫“桃花源”,其中以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风景区、张家界的武陵源,名声最盛。
记者联系桃花源风景区采访时,该景区坚称是桃花源的真源。但据《桃源县志》记载,桃源县是宋朝太祖干德一年(公元九六三年),由转运使张咏根建议仿陶渊明作的《桃花源记》一文之意而设置的。而这时,陶渊明已死了六百多年。
张家界的武陵源也名声在外,但这是一九八二年由黄永玉先生命名的。
虽然湖南常德一带,汉代也曾经设武陵郡,但竹山武陵县的设置在秦朝就有了,时间要早得多。历史学家石泉先生考证,中国古代地名搬家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许多地名相同。如湖南常德一带的武陵郡、大庸郡,就是从湖北竹山复制过去的。不仅如此,湖南湘、资、沅、澧四水都可以在湖北找到出处,如湖北汉水古称襄江,湖南湘江就是搬用这一地名。
张良皋教授建议,由于竹山桃花源无论从自然景还是历史文化角度上讲,都十分有特色,因此可与湖南的武陵源、桃花源并称为“南武陵”、“北武陵”或“南桃花源”、“北桃花源”。二者可以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