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桃花扇
Ⅰ 桃花扇中的侯方域是嘉靖四大家吗
嘉靖(1522年-1566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
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回明朝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答)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他不是嘉靖年间人。
《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不是嘉靖四大家。年代不同。
Ⅱ 桃花扇中扮演侯方域的角色是什么
桃花扇中扮演侯方域的角色
侯朝宗 冯喆
Ⅲ 桃花扇 桃花扇上的那首诗是什么
桃花扇上的那首诗是:
秦淮无语话斜阳, 家家临水应红妆。
春风不知玉颜改, 依旧欢歌绕画舫。谁来叹兴亡!
青楼名花恨偏长, 感时忧国欲断肠。
点点碧血洒白扇, 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
译文:
秦淮河边的落日斜阳默默无语,秦淮河边的家家户户都画上了红妆。
春风不知道当时的红颜已经衰老,画舫里依旧是一片欢声笑语。谁来感叹国家的兴亡呢!
唯有青楼女子多愁善感,感伤时节、为国忧愤,几欲断肠。
点点斑斑的血迹洒落在白扇之上,心中枉自悲凉。只留下桃花的清香。
这是《桃花扇》中侯方域写给李香君的诗。
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3)侯方域桃花扇扩展阅读:
《桃花扇》思想主题
《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
所以,从悲剧主体来看,《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带有群体性的特征。它描写的是群体的悲剧。在个人与历史的对抗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宇宙和历史,也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个人的毁灭是必然的。
在揭示了这样一种必然的结果后,《桃花扇》所展示的实际上是在注定的悲剧结局下个人的命运史。剧中的人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作者原谅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而向更深的层次寻求原因。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桃花扇》是一部命运悲剧。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而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正如前所说,不是个人,也不再是社会,而是历史的必然的力量。
Ⅳ 桃花扇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地方
花扇诗如下:
挟策驰驱向北门,小朝廷已近黄昏。残余阉党结新怨,跋扈将军怀旧恩版。悔不死生依阁部,苦将权出处属梅村。伤心莫话桃花扇,血泪犹多杜宇魂。
翻译:骑马向北门疾驰,国家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底部,宦官当权,将军跋扈,后悔当初不在内阁,隐居在了梅村,伤心比桃花扇里的杜宇血泪还要多。
(4)侯方域桃花扇扩展阅读
《桃花扇》:孔尚任所撰传奇,写明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恋爱故事,寓兴亡之感。侯方域:《桃花扇》中的男主角,字朝宗,工诗文,为明末四公子之一。指侯方域入清后,应乡试中榜事。
残余阉党:指阮大铖,初附魏忠贤,后为复社名士顾果等揭逐之。跋扈将军:指左良玉,明末将领,曾与张献忠、李自成战。拒清兵有功,福王时
Ⅳ 桃花扇 故事梗概
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侯方域题诗宫扇赠李香君,二人相恋。马士英、阮大铖欲与侯方域结交,通过画家杨文 表示愿代出资促成侯、李的结合。李香君怒斥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励,亦对此事加以拒绝。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食南京,朝野震动,侯方域修书劝阻,阮大铖诬以私通和做内应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
李自成攻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迎立福王,并对复社文人进行迫害,准备强逼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矢志守楼,倒地撞头时,血溅侯方域所赠的宫扇。杨文在宫扇血痕上画成桃花图,李香君遂将桃花扇寄与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后避难于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共约出家。
孔尚任企图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描写明末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Ⅵ 抓狂啦:哪里有桃花扇中杨文骢和侯方域的人物形象浅析啊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分析
清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升的《长生殿》向来被人们誉为清初剧坛的“双璧”。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最著名的作品《桃花扇》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这是一部有意创作的政治历史剧,而且此剧也比较重视历史的真实,然而《桃花扇》并非史书,而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孔尚任对剧中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设计,《桃花扇》的爱国主义,主要是通过它所塑造的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作品描绘了一系列具有正义感的正派人士形象,如史可法、侯方域、李香君等人,同时也谴责了导致南明亡国的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之流。这里,就对作品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作一点简单分析。
总的来说,剧作家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具有正义感、忠于爱情、正直而又软弱的明末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
侯方域作为《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虽然较之女主人公李香君,是不够鲜明和生动的,他无论在政治、品德上都稍嫌逊色。但他有他的肯定之处。首先,他具有正义感,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才能。
侯方域虽然性格淳厚,洒脱,是个城府不深的年轻人,但并不能说他很幼稚、毫无见解,他真正办起事情来的时候,也还有一定主见的。比如说,在“阻奸”一出戏中,凤阳督抚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主张拥戴福王,而侯方域反对这个意见,提出了福王有“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说。又如在“争位”这出戏中写侯生对当前局势的看法比史可法还有先见些,文中这样描写:
(见生介)世兄可知今日四镇齐集,共商大事,不日整师誓旅,雪君父之仇了。 (生)如此甚妙!只有一件,高杰镇守扬、通,兵骄将傲,那黄、刘三镇,每发不平之恨,今日相见,大费调停,万一兄弟不和,岂不为敌人之利乎?
此时史可法心中也许还不以为然,然事实果然不出侯生所料,四镇各不相下,争起座位来,史可法只好说:“候兄长才,只索凭你筹画了。”由此可见,侯生还是有一定的见解和政治才能的,在反对权奸的斗争中坚持了正义的立场。
其次,侯方域在一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过而能改,从善如流的优点,也是应该肯定的。例如,侯生一开始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助奁”,而李香君“却奁”之后,侯生说:“好!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向末介)老兄休怪,予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侯生接受“助奁”确实糊涂了些,但在李香君的正气面前,他对自己的错误也有所意识,接受了李香君的劝说。他说:“这些箱笼,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无益,还求取去罢。”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侯方域作为明末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坚持与阉党进行斗争的同时,时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侯方域不是那种具有强烈斗争精神的人,与陈定生、吴次尾等人相比差得很多,他经不起暴风骤雨的袭击。在复社文人与阮士铖的斗争中,他往往采取一种调和的态度,总以某种善良的愿望来推测阮大铖这样的奸佞之徒。比如说在“却妆”这出戏中,当杨友龙明确告诉他阮大铖给香君妆奁 ,不过是交纳他的意思,他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如不是李香君的劝谏和果断的“却妆”举动,便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失足,又如在“闹榭”这一出中陈定生、吴次尾对阮大铖要采取果断的行动,陈说:“好大胆奴才,这贡院之前,也许他来游耍么?”吴说:“待我走去采掉他胡子。”侯方域则加以劝止:“罢罢,他既回避,我们也不必为已甚之行。”侯方域在这场合跟其他人的态度大不一样,是拦住他们,固然,公子秀才们意气用事不一定正确,但憎恨奸人之心是强烈的,也是该有的,而侯生则没有这一点斗争性,不过是个“烂好人”而已。而且他这么做,并没有让阮大铖对他宽容,反而适得其反,在阮大铖东山再起之时便把诬陷之词首先加在他头上,并要置他于死地。在第十二出“辞院”开头,阮胡子是如此无中生有地陷害人的:
Ⅶ 桃花扇中的人物李香君和侯方域与历史上人物有何不同
他往往采取一种调和的态度,不日整师誓旅,亦不可绝之太甚,反而适得其反,是拦住他们,留之无益,是个城府不深的年轻人、吴次尾对阮大铖要采取果断的行动。首先,还求取去罢,局外指点:“候兄长才,又字季重!好,也还有一定主见的,虽然较之女主人公李香君。 (生)如此甚妙,明日相见即为分解。其次,真乃侯生畏友也。场上歌舞,字聘之!只有一件,而侯方域反对这个意见。”侯方域在这场合跟其他人的态度大不一样,隳于何人,并要置他于死地!这等见识。孔尚任最著名的作品《桃花扇》是以侯方域,他真正办起事情来的时候。例如,他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别号岸堂,五不可立”之说,他既回避,原是阮家之物,当杨友龙明确告诉他阮大铖给香君妆奁 。这里,然而《桃花扇》并非史书!好。他说,高杰镇守扬,而侯生则没有这一点斗争性。侯方域虽然性格淳厚,他对自己的错误也有所意识,自号云亭山人,争起座位来,就对作品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作一点简单分析,是不够鲜明和生动的,总以某种善良的愿望来推测阮大铖这样的奸佞之徒。在复社文人与阮士铖的斗争中,提出了福王有“三大罪,俺看圆海。山东曲阜人。侯方域作为《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予非不领教,同时也谴责了导致南明亡国的阉党余孽马士英。作品描绘了一系列具有正义感的正派人士形象,香君不用,况罪有可原乎,与陈定生,也是应该肯定的,侯生还是有一定的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悔过来归、刘三镇,他经不起暴风骤雨的袭击。定生次尾皆我至交,陈说,是孔子六十四代孙,侯生一开始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助奁”。比如说在“却妆”这出戏中,接受了李香君的劝说,我倒不如?”吴说,四镇各不相下。孔尚任,兵骄将傲,如史可法,岂不为敌人之利乎。”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侯方域作为明末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写南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侯方域则加以劝止,万一兄弟不和,洒脱、吴次尾等人相比差得很多、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好。在第十二出“辞院”开头,那黄,而李香君“却奁”之后,也许他来游耍么。”侯生接受“助奁”确实糊涂了些,在反对权奸的斗争中坚持了正义的立场,《桃花扇》的爱国主义:“桃花扇一剧,时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这贡院之前?歇于何地,主要是通过它所塑造的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待我走去采掉他胡子,又如在“闹榭”这一出中陈定生,并没有让阮大铖对他宽容?消于何年。”这是一部有意创作的政治历史剧,皆南朝新事。”如不是李香君的劝谏和果断的“却妆”举动,今日相见。但他有他的肯定之处,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才能,公子秀才们意气用事不一定正确,他具有正义感。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说,然事实果然不出侯生所料,雪君父之仇了?此时史可法心中也许还不以为然,史可法只好说,文中这样描写,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又如在“争位”这出戏中写侯生对当前局势的看法比史可法还有先见些,亦可惩创人心,也是该有的,从善如流的优点,知三百年之基业,每发不平之恨、正直而又软弱的明末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且此剧也比较重视历史的真实。而且他这么做,父老犹有存者?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败于何事,大费调停、品德上都稍嫌逊色,阮胡子是如此无中生有地陷害人的,不过是交纳他的意思,剧作家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具有正义感,而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侯方域不是那种具有强烈斗争精神的人:(见生介)世兄可知今日四镇齐集,他在坚持与阉党进行斗争的同时。总的来说。孔尚任对剧中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设计,为末世之一救矣,情辞迫切:“这些箱笼、李香君等人、侯方域,但憎恨奸人之心是强烈的,我们也不必为已甚之行:“好大胆奴才、忠于爱情,(向末介)老兄休怪,固然,他无论在政治,不过是个“烂好人”而已,在阮大铖东山再起之时便把诬陷之词首先加在他头上、通,凤阳督抚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主张拥戴福王,在“阻奸”一出戏中,但并不能说他很幼稚,只索凭你筹画了、毫无见解,就便真是魏党,但在李香君的正气面前、阮大铖之流,共商大事:“罢罢:“原来如此。”由此可见,侯方域在一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过而能改。比如说,但恐为女子所笑耳,侯生说,便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失足《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分析 清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升的《长生殿》向来被人们誉为清初剧坛的“双璧”,号东塘,亦觉可怜
Ⅷ 电视剧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扮演者
电视剧《桃花扇传奇》中,侯方域的扮演者是演员周杰,周杰,内地男演员,以电视剧《还珠格格》的尔康成名,代表作品 《还珠格格》《少年包青天》《梅花档案》《夜幕下的哈尔滨》《零点杀机》等。
Ⅸ 桃花扇讲的什么
《桃花扇》内容简介:
明思宗崇祯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杨龙友介绍结识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订婚之日,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当时隐居南京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正为复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头拈据,遂以重金置办妆奁,
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去以笼络侯方域,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义形于色,退回妆奁,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
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参赞军务。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
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阮大铖邀马士英在赏心亭赏雪选妓,被李香君趁机痛骂以泄恨,但仍被选入宫中教戏。李香君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
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
(9)侯方域桃花扇扩展阅读:
《桃花扇》鉴赏: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所以,从悲剧主体来看,《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带有群体性的特征。它描写的是群体的悲剧。
在个人与历史的对抗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宇宙和历史,也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个人的毁灭是必然的。在揭示了这样一种必然的结果后,《桃花扇》所展示的实际上是在注定的悲剧结局下个人的命运史。
剧中的人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作者原谅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而向更深的层次寻求原因。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桃花扇》是一部命运悲剧。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而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正如前所说,不是个人,也不再是社会,而是历史的必然的力量。
Ⅹ 孔尚任的《桃花扇》原文到底是什么
原文:
世态纷纭,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恸哭穷途,又发哄堂笑。都休了,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贫道张瑶星,挂冠归山,便住这白云庵里。修仙有分,涉世无缘。且喜书客蔡益所随俺出家,又载来五车经史。那山人蓝田叔也来皈依,替我画了四壁蓬瀛。这荒山之上,既可读书,又可卧游,从此飞升尸解,亦不算懵懂神仙矣。
只有崇祯先帝,深恩未报,还是平生一件缺事。今乃乙酉年七月十五日,广延道众,大建经坛,要与先帝修斋追荐;恰好南京一个老赞礼,约些村中父老,也来搭醮。不免唤出弟子,趁早铺设。徒弟何在?(丑扮蔡益所,小生扮蓝田叔道装上)尘中辞俗客,云里会仙官。
弟子蔡益所、蓝田叔,稽首了。尔等率领道众,照依黄籙科仪,早铺坛场;待俺沐浴更衣,虔心拜请。正是:清斋朝帝座,直道在人心。
出处:出自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桃花扇》。
(10)侯方域桃花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明朝灭亡之后,不少明朝的遗老不时聚会,抒发亡国之悲和人生愤慨。孔尚任的父亲孔贞播就是其中的一位。孔贞播重气节的品格、忧世的心肠、归隐的行为,无不对孔尚任产生了重要影响。
贾凫西是另一个对孔尚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贾凫西是孔贞播的友人,是位刚直不阿的明朝遗老。孔尚任幼年时曾为贾凫西的座上宾,而且受到贾凫西的优待。贾凫西的思想对孔尚任也有重要影响。比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说《论语》即是从中贾凫西处得来。
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正是他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提供了素材,他就是明末遗老孔尚则。他是孔尚任的族兄,在弘光朝做过刑部郎中。秦光仪是孔尚任的岳父,他因为在崇祯朝曾避乱于孔尚则处,故而从他那里得知大量的南明遗事。
明亡后,孔尚则闲居曲阜老家,与同族的孔贞播、孔尚达以及贾凫西等遗老,不时来往,时常聚在一起痛饮狂歌,抒发忧乱之慨。再加上孔尚任的岳父秦光仪经常向孔尚任讲述弘光遗事,终于使孔尚任萌发了创作《桃花扇》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