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
A. 什么叫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学名:Craspedacusta)是一属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已记录11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版湖泊之中权。生命周期由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组成。
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桃花水母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攀枝花、泸州市)、浙江、湖北、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厦门、河南信阳、东北松花江流域、台湾、香港、江苏徐州等。
B. 桃花水母是什么
桃花水母(学名:Craspedacusta):是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的一属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已记录11种。水母体直径1.5-2厘米,具有很多触手,缘膜很厚,其水螅型阶段仅有数毫米大小。钟形身体的边缘有数百根短触手。有世代交替。螅形体高约2公釐,无触手,借出芽方式产生水母体。
桃花水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之中。生命周期由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组成。栖于淡水,故英文名淡水水母。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痹,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的主要食物由浮游动物组成,浮游动物的大小范围为0.2-2毫米。
(2)桃花水母扩展阅读:
栖息环境:
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状体(水母的“童年”)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桃花水母产于淡水中,居住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适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须无毒无害、洁净,且多呈酸性。测出PH值为6.4。这一微酸水环境最适宜水母生长。
C. 桃花水母有什么生活习性
鱼塘发现桃花水母
5月11日从四川仁寿县水务部门证实,该县景贤乡村民闵俊良在巡视鱼塘时,突然看到鱼塘里成片出现了一些不明生物,这些生物晶莹剔透、一张一合地游走,像桃花瓣散落水中一样,非常好看。这一现场引起了许多村民的热议,大家纷纷前来围观。闵俊良担心鱼塘水质的变化,他立即电话向水务部门进行了报告。
桃花水母在何种水体中出现有两种原因决定:其一,它对水质要求极高,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其消失;其二,桃花水母无性生殖世代的水螅型不发达,螅状体大小仅有0.5-1.0mm,附着在水下腐败植物、岩石和树桩等物体上,体表有粘液,常粘附着一些碎屑,将身体部分地遮盖,一般极难被发现和认识,其萌发成水母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D. 桃花水母对我们的有害之处
桃花水母为世界的稀有动物,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于发现。由于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来自网络)
研究专家指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物种,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因为他们对水质的高要求导致其数量稀少。而人类污染与对领地的扩张对他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打击。
所以桃花水母对我们的有害之处为零
E. 桃花水母有多大有多少品种
有十一种,有两种分布于国外,分别是:
宜昌桃花水母(1907)仅分布于湖北;回
中华桃花水母(1939)分布在答四川乐山、湖北宜昌等地;
乐山桃花水母(1939)分布于四川乐山、湖北秭归、重庆等地;
杭州桃花水母(1980)仅分布于杭州市;
信阳桃花水母(1980)仅分布于河南信阳狮河港;
四川桃花水母(1984)仅分布于四川灌县青城山;
秭归桃花水母(1985)分布在湖北秭归、重庆等地(随着三峡水库蓄水,秭归桃花水母栖息地已被破坏);
楚雄桃花水母(2000)仅分布于云南楚雄市;
短手桃花水母(2002)仅分布于湖北秭归县;
贵州桃花水母(2010)发现于贵州省镇远县舞阳河;
索氏桃花水母 仅分布于英国;
伊势桃花水母 仅发布与日本。
F. 桃花水母为何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因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所以被称为水中大回熊猫。
桃花答水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之中。生命周期由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组成。栖于淡水,故英文名淡水水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除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两种外,其余9种中国均产。是仅有的一种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之中,为世界级濒危物种。
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物种,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
(6)桃花水母扩展阅读:
桃花水母常出现在温暖的水域中,温度至少为25℃,但水温不能高于32℃。在初夏5月水温14℃和深秋11月水温12℃时都曾采到,其生存水域的pH为6.5-8.0,以每年6-10月的夏秋季节出现最多。
这是因为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食物使其大量繁殖,往往在7-9月达到高峰,10月底或11月初后桃花水母群体数量迅速下降,此后便销声匿迹。
同一地点常年出现的现象十分罕见。桃花水母对日光有正向反应,喜弱光,有一定的趋光性,早、晚分布在水的上层或表层,中午光照强、水温高时则多分布于水的中下层。
G. 桃花水母是什么
桃花水母抄属于地球上等级最低的袭动物。
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要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优美。它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让其中毒身亡,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H. 桃花水母怎样繁殖
桃花水母为何突然出现,经数日或十数日后又悄悄地消失,这要从它们的生殖规律来解答。我国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为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以前认为雌雄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不能区分。经我们观察,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雌雄将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央等外物,固着,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水螅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我们于1993年在秭归发现的水螅体长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又发现了水螅体。水母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体,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桃花水母产于淡水中,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时,它们就相继出现。桃花水母有粉红色的生殖腺,透明的伞顶,在水中浮沉漂荡,有如落水桃花,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因其水生,故名之曰鱼;又因其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
桃花水母的生殖揭示了腔肠动物的特殊适应的方式,和前海月水母的生殖相似,即一代有性,一代无性。桃花水母生活淡水,可利用这种方法,渡过逆境,多多繁殖。桃花水母有四个生殖腺(雌雄异体),举行有性生殖,受精卵可在水底渡过一个时期,还有保护物,可以渡过干旱或爆晒的环境。到适当时机,适当的“大年”,内中幼芽孵出,成为一个小水螅,这就是无性代。这个小水螅可分枝,变成水螅体和水母体。水母体发芽,变成小水母。小水母是有性代的开始。
在湖北,当地相传桃花水母是王昭君的眼泪变化而成的,有“昭君泪化桃花鱼”的美丽传说。当年汉王昭君远嫁塞外前返乡探亲,怀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在动物学上,世界上首次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我国第一次发现桃花水母在1907年,为一日本人川井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定名为宜昌桃花水母。
其实,远在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归州志》中就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清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对桃花水母这样描述:“桃花鱼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我国古代明确提出桃花水母不是鱼,不是虫类,正确记载了桃花水母的生活环境及出现时期,生动描述了它们的形态和运动,根据已查到的资料,可以肯定我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年。
全世界100多年来只发现桃花水母11种。我国虽然种类多,分布广,但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自然环境遭破坏,目前能采到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国也不过二三处。因此我国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灭绝。
我国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可能已灭绝。秭归桃花水母、短手桃花水母、乐山桃花水母、信阳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6种已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水母在我国其他一些地方一15个市(县)出现,说明这些地方注重保护环境,水质污染得到治理,有了适宜桃花水母生存的环境,使桃花水母的分布地区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