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桃花
『壹』 赞美桃花源的诗句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同吉中孚梦桃源》
——唐·卢纶
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朝中措·桃源图》
——元·善住
桃源传自武陵翁。遥隔白云中。漫说人间无路,岂知一棹能通。红英夹岸,霞蒸远近,烂漫东风。将谓神仙别境,鸡鸣犬呔还同。
《题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参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当时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长。草色几经坛杏老。岩花犹带涧桃香。他年倘遂平生志,来著霞衣侍玉皇。
《桃源行》
——唐·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词二首》
——施肩吾
夭夭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归去不论无旧识,子孙今亦是他人。
秦世老翁归汉世,还同白鹤返辽城。纵令记得山川路,莫问当时州县名。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寻桃源》
——唐·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别后自疑园吏梦,归来谁信钓翁言。山前空有无情水,犹绕当时碧树村。
《桃源篇》
——唐·权德舆
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岩径初欣缭绕通,溪风转觉芬芳异。一路鲜云杂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庞眉秀骨争迎客,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汉代有衣冠,犹说秦家变阡陌。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永日。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阁笔。
『贰』 世上有桃花源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事是真的吗
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武陵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潜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可见,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应位于“武陵”这个地方。那么武陵到底在哪儿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
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
那么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儿呢?“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安乡、澧县、津市、南县、华容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泸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中方等县地。
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慈利、石门、临澧、澧县等县地)、充(今永定区、桑植县地)” 。
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文学参考
由此可见,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
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常德市内现有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区,景区内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以我们认定湖南常德内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潜文中所描绘的仙境。
然而为了考证更加严谨,我们在此也不下定论,只是认为湖南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潜所描写的桃花源。
(2)桃花源的桃花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桃花源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桃花源
『叁』 关于桃花源的对联
1、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劳鸣勋题桃花源内
2、桃花流水窅然去;嬴颠刘蹶了容不闻。——吴恭亨题湖南桃源县桃花源
3、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白雉山题湖南桃花源
4、秦可避欤,车同轨,书同文,神州万里皆王土;今何世耶,魏也好,晋也罢,国史千秋颂盛朝。
——羊春秋题桃花源
5、客来亚非欧,留连流水桃花,何处可寻彭泽令;世非秦魏晋,幸福垂髫黄发,尔今不异武陵人。
——王尹宙题桃花源
6、说什么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今古,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浪水落花。
——吴恭亨题桃花源桃源洞
7、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甘澍题桃花源牌桃花山坊
『肆』 酉阳桃花源开桃花了吗
你说的这个情况,这个时候应该是还没有开刀。
桃花源景区位于酉阳县城,无论驾车前往还是乘坐长途汽车,都比较方便。有人说:世界上只有2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另一个在重庆酉阳。虽然是一个人造景区,但充分利用了周边的山水自然条件,来到这里仿佛真的置身于600多年前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确实值得一看。 在桃花源景区中,提供汉服租赁服务,并不是换个衣服收费照相那种,而是你真的可以换上汉服在景区内游览,直到你离开景区的时候退还服装即可,可以说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一把穿越的感觉,确实挺有趣的。 门票:桃花源景区分为半程游和全程游。半程游的路线主要是桃花源的主景区,门票96元/人;全程有除了主景区外,还有一个太古洞景区,大约就是溶洞之类的,全票128元/人。 交通:从龚滩古镇前往桃花源大约75公里,全程省道,行车约2小时;从重庆市区前往桃花源大约360公里,大部分是高速公里,行车约4小时45分。 美食:酉阳的美食别具一格,属于土家族的特有风格,融合了川菜的麻辣鲜香和贵州菜的酸辣口味,特色菜有:麻辣豆花、豆花牛肉锅、双椒脆肠、米豆腐等。
『伍』 桃花源的由来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
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陆』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
陶潜所说的桃花源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生活在武陵地区的湘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阶段,这里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极少,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关税,百姓生活安宁,相处和平,与《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十分相似。
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吻合。中国其它叫做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6)桃花源的桃花扩展阅读
桃花源出处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
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
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柒』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和“桃花林”有何区别
“桃花源”和“桃花林”在文中仅有一个区别,即范围大小不同。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指整个隐居之地,包括靠近隐居之地的“桃花林”,“林尽水源”处的山洞以及从洞口进入后的桃花源人生活的村庄等等,但“桃花林”仅指隐居之地外的桃林。
《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所作,借武陵渔人行踪,描述了一处安宁和乐的世外桃源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7)桃花源的桃花扩展阅读
理解《桃花源记》中的历史现状
《桃花源记》并不是 “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记述了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文章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渔人捕鱼,通常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
而《桃花源记》中武陵渔夫之所以要驾船“缘溪行”,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否为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
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从那往后却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
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因此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桃花源中的人知错一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捌』 关于桃花源的诗句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同吉中孚梦桃源》
——唐·卢纶
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朝中措·桃源图》
——元·善住
桃源传自武陵翁。遥隔白云中。漫说人间无路,岂知一棹能通。红英夹岸,霞蒸远近,烂漫东风。将谓神仙别境,鸡鸣犬呔还同。
《题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参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当时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长。草色几经坛杏老。岩花犹带涧桃香。他年倘遂平生志,来著霞衣侍玉皇。
『玖』 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桃花源结果是怎样的
想象一: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桃花源人大祸临头,太守带军队攻打桃花源,桃花源从此又会战乱不断。想象二: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攻下以后,太守是这里最高长官,他又会让桃源人交苛捐杂税,桃源人又重新陷入痛苦生活中。想象三: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以后,他看见桃花源如此美丽,于是把这里占为己有,桃源人被赶了出来,到处流离失所。
『拾』 有关桃花源的诗句
1、《武陵桃源送人》唐代 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译文:
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
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2、《点绛唇·桃源》宋代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译文: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3、《伤桃源薛道士》唐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译文:
花坛边的老松尚在,仙鹤的巢却已空空如也。白鹿在旧日里的羊肠小道中悠闲地行走。
故人(指薛道士)亲手种的千万株红桃树,花朵已经开满了山坡,而它们的主人却不在了,只能任凭春风吹拂。
4、《桃源忆故人·暮春》宋 苏轼
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
译文:
如同华胥一样理想的安乐和平之梦做完了,人在何地?只听得黄莺啼于红树。蔷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进入了闲空的庭院。
温暖的春风不懂得留住花,却将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们身上。楼上人远看着春天快要过去,满地长长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见归路。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