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中
Ⅰ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地方桃花源的真相是什么
《桃花源记》之中的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地方,桃花源的真相只不过是陶渊明厌恶了政局的混乱,民生不堪而幻想的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乌托邦。陶渊明作出《桃花源记》的时候正处于天下大乱之时,当时连年战争,民间民不聊生,人们都生活与困苦之中。
所以综合而言,桃花源的真相实际上是当时东晋末年社会的反版,文中的生活描写越是美满,实际生活就越是困苦,所以桃花源的真相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只是陶渊明虽然文采出众,但是也无力改变天下局势,只能以文字的方式虚构一个幸福美满的地方。
Ⅱ 桃花源记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以:在桃花源记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
Ⅲ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在中国真的有此地吗
陶渊明所写桃花源的位置,学术界尚有争议。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但大部分人认为,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
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
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常德市内现有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区,景区内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以我们认定湖南常德内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潜文中所描绘的仙境。
拓展资料:
1、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
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2、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Ⅳ 桃花源中的人的这个地方称为什么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乃与世隔绝之地,世外桃源之境,逃到此地本就为避人避祸,所以无以名之最好。
Ⅳ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因为桃花源里的人对渔人所在的社会的遭遇感到同情。
渔人告诉他们外面早已经都经历了汉朝,现在到了魏、晋两朝。桃源人听闻以后为外面的社会这么动乱,为外面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感叹惋惜。
拓展资料: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
《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Ⅵ 桃花源中的人把这地方称为什么
桃花源中的人把这地方称为绝境。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个人看法
Ⅶ 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啥意思
释义:我本是桃花源中人,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出处: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原文节选: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白话译文: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7)桃花源中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义熙元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但他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Ⅷ "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在桃花源中生活,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出自:《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
节选: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翻译: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8)桃花源中扩展阅读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的结构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Ⅸ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通过虚构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9)桃花源中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Ⅹ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和“桃花林”有何区别
“桃花源”和“桃花林”在文中仅有一个区别,即范围大小不同。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指整个隐居之地,包括靠近隐居之地的“桃花林”,“林尽水源”处的山洞以及从洞口进入后的桃花源人生活的村庄等等,但“桃花林”仅指隐居之地外的桃林。
《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所作,借武陵渔人行踪,描述了一处安宁和乐的世外桃源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10)桃花源中扩展阅读
理解《桃花源记》中的历史现状
《桃花源记》并不是 “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记述了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文章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渔人捕鱼,通常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
而《桃花源记》中武陵渔夫之所以要驾船“缘溪行”,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否为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
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从那往后却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
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因此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桃花源中的人知错一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