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
『壹』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贰』 《大林寺桃花》整首诗的诗句
用词如果说要追求以一当十的效果,那莫过于诗歌了。如《泊秦淮》一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仿佛眼前重现了六朝的贵族在秦淮河上醉生梦死的情景,同时感受到晚唐绮靡腐败的风气。再如《春望》中的“破”“深”等都有着很深的含义。
诗歌的构思同样追求巧妙。如《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将自己个人的经历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接着五六两句又巧妙地运用地名抒发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将叙事、抒情结合,构思巧妙神奇。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界存在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学习这四首诗,要体味诗人浓郁的爱国热情,咀嚼准确精妙的语言,诵读这几首诗,增加诗歌积累。
双基知识导学
1.注音
溅(jiàn)
抵(dǐ)
簪(zān)
搔(sāo)
戍(shù)
夜阑(lán)
4.解释
(1)感:感伤。
(2)时:时局,时事。
(3)溅:溅滴。
(4)深:草木丛生。
(5)抵:值得。
(6)白头:实指白发。
(7)笼:笼罩,课文表示烟雾月光轻柔笼罩秦淮的朦胧状。
(8)犹:还。
(9)冰河:冰封的黄河。
(10)惶恐:惊慌害怕。
(11)零丁:孤苦的样子。
(12)取:助词,表动态。犹“着”“得”。
(13)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5.辨义
寥落
寂寥
“寥落”,稀少。“寂寥”,寂静、空旷。
身世
身份
“身世”,人生的经历、遭遇(多指不幸的)。
“身份”,自身所处的地位。
惶恐
惶惑
“惶恐”,惊慌害怕。“惶惑”,疑惑恐惧。
『叁』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第一句: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第二句: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第三句: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第四句: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肆』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全诗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伍』 大林寺桃花 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陆』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古诗解释
人间四月份花儿都凋谢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开始盛开。总是遗憾无法寻找春天的归宿,没想到他却转移到这里来了。
『柒』 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一、诗句意思:
人世间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常常遗憾春天一去无处寻找,没想到它转移到这里来了。
二、诗句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名句赏析: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这里,诗人把春光拟人化,它不仅形象美丽,而且顽皮好动,仿佛会和人捉迷藏似的,写得活灵活现。
(7)大林寺桃花古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
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