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桃花事
1. 苏州桃花坞相关的故事
桃花坞在历史上多有兴废。最早是农桑之地,到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筑台冶园,柳堤花坞,风物一
新,称“五亩园”,又名“梅园”。绍圣年间,枢密章楶在五亩园南筑“桃花坞别墅”,占地七百亩。章氏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广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吴门表隐》誉其“园林第宅,卓冠一时”。梅、章两家为世交,梅宣义子梅采南、章楶子章咏华,仿效曲水流觞典故,将两园池塘打通,建双鱼放生池,一端通梅园的“双荷花池”,一端通章园的“千尺潭”。当时郡人多于此春游看花,一时鼎盛。
宋末兵变,梅园、章园废圮不堪。元以后,桃花坞又屡有兴建。明弘治年间,著名画家唐寅以卖画所蓄,购得章楶的桃花坞别墅,取名为“桃花庵”,并在四周种桃树数亩,唐寅亦自号“桃花庵主”。清顺治初年,名医沈明生又购得此地,复建“桃花庵”等建筑以表追思,时人称“唐家园”或“沈太翁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改为文昌阁。
唐寅曾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第一,但在会试时因被人所累而下狱。唐寅由此厌恶官场,鄙薄功名,从而放浪形骸,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曾治印一方,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晚年隐居桃花坞,常与文人墨客聚饮。客去不问,醉便酣睡。
苏州城外的桃花坞也因为唐寅写了一首《桃花庵歌》的缘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2. 唐伯虎桃花诗
桃花庵歌(古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白话译文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门贵族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他们却看不见他们的墓冢,只有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2)桃花坞桃花事扩展阅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桃花庵:唐寅在桃花坞建屋,名为桃花庵。
2.桃花坞(wù):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成别墅,后渐废为蔬圃。唐寅于此筑室,故名桃花庵。
3.车马:此处代指高官权贵。
4.“车尘”二句:别有版本或作“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5.太疯癫:另有版本作“忒风颠”或“忒风骚”。
6.五陵:原指汉朝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座皇陵,皇陵周围还环绕着富家豪族和外戚陵墓,后用来指豪门贵族。
创作背景
周道振《唐伯虎全集》于本诗题下注:“拓本有‘弘治乙丑三月’。”周道振、张月尊编撰《唐伯虎年表》云:“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即此诗写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这一年,上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
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遂绝意仕进,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3.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http://..com/question/26413915.html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提问者:战三英辕门射戟
此诗到底谁所作?有得说是唐伯虎,有的说是陶渊明。到底是谁写的,有何为证?
推荐答案: 唐寅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如《把酒对月歌》中: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 又如诗云: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http://bk..com/view/7416.htm
4. 求桃花坞的诗词
[明]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专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属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也有传闻是陶渊明所作】
5.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谁的诗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此诗写于弘治十八年,这一年,上距唐寅科场遭诬功名被革仅六年,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遂绝意仕进,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5)桃花坞桃花事扩展阅读
《桃花庵歌》主要表达了诗人乐于归隐、淡泊功名、不愿与世俗交接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桃花因与“逃”同音而具隐者之意,更体现出追求自由、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可贵精神。
原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白话译文: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门贵族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他们却看不见他们的墓冢,只有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6.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出自那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山。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单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7. 桃花坞里桃花庵 意思是什么
《桃花庵歌》(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一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把“花”、“庵”、“仙”那份独有的意境如画般让数百年后的今人仍心向往之。田园的悠闲、洒脱与唐寅的风流倜傥倒也映衬得恰如其分。
难道这位风流才子真的生来就被赋予如此的脱俗和雅致吗?瞧,春花烂漫之时,走出草庵,望着满眼的桃花不计成本的竞相开放,把所有的美无偿的献给了伯虎一人。可谓群芳自赏。囊中羞涩时,采撷几束桃花换来些许美酒,依旧傍着桃树休憩片刻。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为那五斗米弯腰。更把那金钱比作粪土,任凭别人笑我疯癫,我也一笑应之曰:看不穿而已。历史上的所有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确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哪有我唐寅倚花饮酒这样的洒脱、倜傥。万事万物无论你是何等的喧嚣辉煌,最终的结局只是无边际的虚妄而已,我们仅仅向流光借来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演绎体味人世的种种,渐渐的走向你的生命本初时的状态,化进永恒。让人油然想起苏东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释然与毛润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大气磅礴。
每个个体生命都是多面的,当我们看到一个无忧闲适的唐寅,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的那个真实的他。其实就连他自己都发现了灵与肉时而结合时而分离,故作《伯虎自赞》,以抒其情“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当下的人们不是也一样吗?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在不同时间表现着不同的角色,犹如穿衣,总是不停的调换着款式与材质,到最后迷惘着穿衣本身是为了什么。而唐寅呢,表面的悠哉背后是历历在目的悲苦,唯一能排解的也就是那草庵旁的棵棵桃树。不是浪漫而是无奈;不是喜剧而是悲剧;不是欢欣而是苦痛。
我们心中的他,不是风流成性,嬉笑怒骂,江南第一才子吗?还有那家喻户晓的点秋香,仅仅三笑,就把他迷得神魂颠倒,甘为华家书童,最后圆满自己的爱情。难道是错觉,亦或是谎言?且听我娓娓道来。
唐寅因身于庚寅年,所以取名为寅,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光耀门楣,他的父亲连字都替他取了,既然排行老大,就字伯虎吧,虎字也正应了寅,非常的合适。
不知是否天意,他和文字书画有种莫名的亲近感。从小文才出众,16岁便中秀才。可他生来就得应和风流二字似的,年轻疏狂,放荡不羁。父母的殷殷期望早已随风飘逝,为了家族的复兴,他的父亲为之定了一门亲事,与徐氏结为伉俪,希望能让才子有所约束。他,依然风流,与祝枝山等一群好友谈诗论画,品茗赏曲,也等待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家有闲妻相伴,缠绵悱恻,小鸟依人。
天终究不能随人愿,好景不长,弘治七年,二十五岁的唐寅,失去了五位至亲,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离开了。短短的一年啊,上天太不公平了,一定要把他弄得心力憔悴,忧郁寡欢不可。整日是对故去亲人的痛苦回忆。一夜发白不是传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了唐寅的身上,青丝抽白发,何等的残忍。他,清朝搅明镜,元首有华然。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对亡妻只能“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的无可奈何。
于是,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青楼酒馆,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好友的劝解,慢慢的让他化悲为斗,独守书斋,暂别伤心处。终于中了“解元”,本想步步高升,但被无辜牵连到科考舞弊案,锒铛入狱,备受刑罚,让他更加明白了世道的真意。就此结束了政治生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纵有千般能耐,也无用武之地。悲喜经常只隔一步,社会的可悲成就了他的旷达与不羁,丢弃了科举为仕,获得的是“江南第一才子”的世代景仰,吴门四家之一的久久铭记。
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会导致迥然各异的结局。失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能让人生得到最大的自我实现即可。也许人生会有数之不尽的无奈,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从唐寅的诗中找到了答案,“忍”。“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百忍歌》)。其实“忍”不是意味逃避和屈从,而是自省和顺应,让生命最终圆满。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简单、自然、闲适的生活并不遥远,只是在于你选择的一瞬。
8. 桃花坞里桃花庵 意思是什么
桃花坞里桃花庵的意思:桃花坞这个地方有一座桃花庵。
这句话出自明内代唐寅的《桃花庵歌》容。原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 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以及拍成电视剧及电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画、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9.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按下桃花仙
桃花庵歌--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回。答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10. 桃花坞里桃花庵 意思是什么
桃花坞里桃花庵的意思:桃花坞这个地方有一座桃花庵。
这句话出自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原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 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以及拍成电视剧及电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画、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