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三花 » 桃花源之争

桃花源之争

发布时间: 2020-12-14 16:47:57

『壹』 桃花源记中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评价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民风淳朴、关系版和睦、自劳自得权、丰衣足食,是社会基层劳苦大众的理想社会生活状态。

但这种生活状态太只能存在理想社会,永远无实现的可能,因为每个社会上都有勤劳与懒惰之分,勤劳的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懒惰的人创造了极少的财富,时间一长,必然产生贫富不均,贫富不均的结果必然产生社会不稳定,出现偷盗,出现抢劫等掠夺别人财富的行为,出现这种现象必然产生阶级,产生制度,出现用以稳定社会的部门,时间一长就会发展成为我们现在这样的这种社会。

再说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社会制度,富的都是自己的小家,其公共设施无人管理,居住环境发展无规划,乱用乱采自然资源,其最终结果是社会必乱,更谈不上发展可言!

『贰』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

其中,人们可以饱览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欣赏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

藉以感知桃花源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作者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形象化地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

(2)桃花源之争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叁』 苏轼《和陶.桃花源.并引》译文,,求解..速回 Thank...

桃花源诗序
宋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馀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余在颖州,梦至一官府,人物与俗无异,而山水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故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有赵令峙德麟者曰:“公何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他曰,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白:“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肆』 桃花源并非人间仙境,哪些细节揭露出恐怖真相

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总是无比向往,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战争纷繁的时代,被战争所累,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没有战争,和平美好的地方来生活。

普通人对这种美好愿望的想象可能并不具体,但是晋朝的一位文学家,却具体地将这个“世外桃源”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既具体又非常真实。这位文学家就是陶渊明,他的作品是《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经典的背诵课文,文章字里行间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另外当渔人和村里的人交谈的时候,他们还说他们并不知道有个汉朝,晋朝更是一点没有听说过。既然如此,村里人衣服的来源更是可疑,没道理秦朝的人能够制作出和晋朝的人一样的衣服,毕竟两个朝代的人的衣服样式和材质有极大的差别。

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原因,只可能是村里人穿的衣服是他们的后代烧给他们的,这些衣服同样是祭品。在文章的最后,渔人试图做记号,想要在之后重新来这里,但是他再也没有找到过。这个村子就如此诡异地消失了,而能够这样无声无息消失的只可能是“鬼神”。实际上,无论《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人还是鬼,这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平与发展才是最终追求。

『伍』 ★《桃花源记》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
赤壁之战
巨鹿之战
赤眉起义
淝水之战
垓下之围
绿林起义
...等等..太多了..中间几百年的历史啊~

『陆』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

陶潜所说的桃花源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生活在武陵地区的湘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阶段,这里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极少,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关税,百姓生活安宁,相处和平,与《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十分相似。

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吻合。中国其它叫做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6)桃花源之争扩展阅读

桃花源出处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

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

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柒』 桃花源这个故事为何具有长久的魅力

曾有网友说的比较好,可以借鉴。
关于桃花源的长久魅力,一方面大概与审美心理有关。距离产生美,不远不近是最好。近处的生活满目疮痍,而宇宙外的事情又太渺远,而桃花源恰好处在一个合适的距离——人力可到,同时离开尘世;仿佛可往,却又再寻不得。为何《蒹葭》一篇如此动人,恰因为“宛在水中央”——若即若离,不远不近,刚刚好。一般人总是生活在尘世的,如庄子所说藐姑射之山吸风饮露的神人,又有谁见到过呢?与桃源相比,藐姑射之山就太远。但如果只是在东门种瓜(召平的典故,也很为古人津津乐道),似乎又太近。略深究一点,从“无心进入——发现桃源——有心寻不着”,人与桃源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动态的,而正因为有了动态的进出来去,才使得这个审美感受更加鲜活。武陵的捕鱼人(包括最后的刘子骥),我感觉是充当了“带你看”的角色,有了这个人,读者也就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王质烂斧的故事似乎也是这样,要有一个“带你看”的人,你的审美心理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产生一种动态的距离美。
另外可能和中国古代士人的政治观念有关。在主流思想中,政治是随时代变迁而退化的,厚古薄今的倾向很明显。圣人和贤君,都是时代越早的越好,尤其是尧舜——比如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周代的文、武、周公,也是圣贤的典范。而下至秦始皇,则成了文士眼中的反面典型——他破坏了周代的礼法社会,扰乱了天下的秩序。上古的人民是雍雍穆穆、和乐自足的;而秦国尚武,以力争逐天下,从此再无宁日。在这种观念下,越是遭逢乱世之人,就越是向往较早的年代,甚至最好回到上古。而桃花源的故事,似乎与这种观念正相切合。《桃花源诗》的开篇就是“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表达得比《桃花源记》更显豁。至于桃花源中的风俗淳厚、怡然自乐,其实就是人们心目中尧舜时期的翻版。随着时代的推移,陶渊明也成了古人,离得越远,人们便也因着厚古薄今的观念,在他身上附上了越多理想的色彩,这就使得本就拿捏住士人心理的桃花源,因为陶公的高名而越发增色了吧。
还有,比较次要的,大概与吆喝有关。历代著名文人歌咏评论桃花源的甚多。袁行霈先生《陶渊明集笺注》就列举了这样几种:王维《桃源行》、韩愈《桃源图》、刘禹锡《桃源行》、王安石《桃源行》、苏轼《和桃花源诗》、汪藻《桃源行》、赵孟頫《题桃源图》、王恽《题桃源图后》。固然这些参与吆喝的人,本身一定是为桃源的魅力所感,但由于他们说话的影响力大,事实上也促使了桃源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一般人总是跟着舆论风气跑的。

『捌』 桃花源的原型争论

历史复上“桃花源”究竟制在何处,一直争论不休,包括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等30多处。而长沙市民张贻明宣称,他通过多年研究,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就在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 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张贻明一直在长沙从事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工作。“我是学数学的,我想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张贻明找来《桃花源记》,逐字逐句将原文进行逻辑分析,得出20多个特征信息,采用数学命题证明上的逐步逼近法,将《桃花源记》原型地锁定在古武陵郡和长沙郡的交界线上。张贻明经过上千公里行程,在走访了近100个村庄后,终于走进了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
藏在叠翠山峦中的黄桑坪有200多亩田地,38户人家、280多人。《桃花源记》中的场景处处可见。“我们这些村民都是500年前从溆浦迁移过来的张轼的后裔。以前,我们这里就被称为‘秦汉桃源’。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武陵‘渔人’的故事。”,村民张忠良告诉记者,村里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历史了。

『玖』 各地为什么争抢桃花源

因为桃花源是人间仙境,人们所渴求的心灵归宿。所以它可以根据这个,进行开发,商业价值高,能带动经济。

『拾』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通过虚构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10)桃花源之争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