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
⑴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的水到底有多少米深啊
1米=3尺
1000÷3=1000/3米(≈333.33米)
⑵ 桃花潭水深千尺什么意思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⑶ 桃花潭水深千尺 指的是哪里
桃花潭在皖南泾县的西南一角,属青弋江上游、太平湖下泻之湖口,距南边的黄山版风景区和西边的权九华山风景区都很近。史料记载,桃花潭沿岸数十里,原本桃花缤纷,绝无杂树,因名桃花潭。公元755年(唐天宝十三年),做了十三年县令的汪伦,退隐在桃花潭畔。他不知从哪儿得知李白游历到了宣州,因此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也许对夸大的数字有天生的亲近感,一见到“十里”、“万家”这些名词,乐得李白立刻来到桃花潭。可是,当他来到这里一看,哪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过一潭清水、一个万姓酒店而已!找到汪伦,一番质问,两相交谈,三杯下肚,惺惺惜惺惺,才发现两个人原来都是爱吹牛搞笑的家伙,遂引为知己,相聚数月而不归。
⑷ 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字是什么意思
3、从上到下的距离
⑸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句的意思
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出处:唐代 李白 《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5)桃花潭水深扩展阅读:
作品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作品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⑹ 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在哪里,到底有多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是真的有千尺只是形容李白和汪伦的深厚友情
⑺ 桃花潭水深千尺全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⑻ 桃花潭水深千尺深吗为什么这么说
【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⑼ 桃花潭水深成语
无与伦比
【解释】: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出自】:唐·韩愈《论佛骨表》:“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
⑽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到底多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比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