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户外夜景 » 满族烧烤

满族烧烤

发布时间: 2020-12-11 12:37:58

⑴ 满族有哪些饮食风俗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的生产方式,鱼类、兽肉及野生植物、菌类则是他们的食物来源。猪肉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是和鱼、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喜爱粘食,喜食蜂蜜,爱喝糊米茶等等习俗,也是他们在长期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农种、养蜂等经济生产的影响下,并通过祭祀活动的祭品被习惯地认定下来。当然,形成这种食俗,还有地理、气候、生活环境的制约因素。
满族入关统一中国后,虽然其饮食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但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惯性。从民间的风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宫廷御点、满汉全席,构成了满族饮食的庞大阵容,它不仅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烹饪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宫廷的一道普通菜肴,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兴,便问菜名,厨工为讨好,便说这是奴才新创造的,还不曾命名,请老佛爷赐名。慈禧很高兴,就顺口说,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萝卜汤)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偶到一处青砖瓦房,只见门上横匾写着“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想问个究竟。刚进第一道门,见到一位150岁的老人;进到第二道门,见到一位120岁的老人;进到第三道门,见到一位90岁的老人;进到第四道门,见到一位75岁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当家人,当家人是一位10岁的少年。乾隆问:何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寿,可谓天下第一。乾隆点头称是。
乾隆回宫后,心血来潮,写了一道圣旨,还赐与一个小萝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饱。这一难题,吓得全家人张口结舌,只见小当家的跑过来说:这好办,来人把萝卜放到大缸里,捣烂,用温水搅拌,大家喝。黄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个好当家的。从此,红萝卜汤才上了酒宴。
三、满族的“三套碗席”
清朝中叶以来,“三套碗席”开始在辽宁地区流行起来。
“三套碗席”一般由十六款(或八款)凉碟(又称冷菜)、三款“大件”和十二款熘炒菜、汤烩菜组成。因此席中的菜肴是由三套碗,即怀碗、中碗、座碗盛装,故得此名。
各地“三套碗席”大体一致,但具体编列组合略有不同。
四、饮誉中外的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我国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它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清入关后,随着国家的强大、昌盛,满族统治者在饮食上大大讲究起来。清朝中叶,由于满、汉官员经常互相宴请而形成。在康、雍、乾盛世,已有“满席”、“汉席”之分。 席上珍肴有熊掌、飞龙鸟、猴头、蛤土螺、人参、鹿尾、驼峰等,其中猪肉比重较大。做法多是烧、烤、煮、蒸。火锅类、涮锅类、砂锅类菜肴占突出地位。以干鲜果品、蜜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必不可少。主食以满族饽饽为主。
满汉全席中,必有烧烤菜,以猪为原料的菜肴也占一定比例。
满汉全席中,火锅类、涮锅类、砂锅类的菜肴,也占有明显的地位。
满汉全席中,干、鲜果品和蜜饯菜肴也是不可缺少的菜肴。至于饽饽和粥品,则是满汉全席的主食。
满汉全席中,关东野味尤为浓郁,熊掌、猴头、飞龙、人参、哈什蚂等都是席上珍品。
满汉全席的菜品丰富多彩,有多种菜谱,少则几十种,多则近二百种。往往要分多次进食。有分两次、三次、甚至六次才能吃完。
此席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现在让开烧烤店么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现在让开烧烤店,可以订外卖,不可以作为食堂在那里用餐。

⑶ 满族代表性饮食是什么

满族代表性饮食有停悸、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饽饽、年糕等。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
满族传统主食有停悸 、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 甜味食品,如饽饽、年糕等。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火锅、全羊席、酱肉也是满族人传统吃肉方法。酸菜是他们喜欢的素食,或炒,或炖,或凉拌。
满汉全席
又称满汉 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 。清朝中叶,由于满、汉官员经常互相宴请而形成。席上珍肴有熊掌 、飞龙鸟、猴头、蛤 土螺、人参、鹿尾、驼峰等,其中猪肉比重较大。做法多是烧、烤、煮、蒸。火锅类、涮锅类、砂锅类菜肴占突出地位。以干鲜果品、蜜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必不可少。主食以满族饽饽为主。此席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味主食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饽饽
满语词汇。用粘米做成,耐饥又便于携带。满族人春天用黄米、小黄米加豆面做豆面饽饽,夏天用粘高粱面 和小豆泥做苏叶 饽饽(外包苏叶而得名),秋天用大、小黄米面、豆泥做粘糕 饽饽,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
酸汤子
用稍微发酵后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工具将其挤成筷子粗细的面条,荤炒、素炒或做汤面。略带酸味,吃起来比较爽口。酸汤子是粗粮细作的的 好办法。
布缩结
满语指酸菜。这是满族的主要素菜。满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脱清蔬菜 过日子。酸菜是秋天将新鲜的青菜在缸中发酵而成,味酸。炖,炒,生拌凉菜,做汤,做馅都行。猪肉炖酸菜是北方满族常吃的菜肴。农村逢年节人们爱吃白肉血肠酸菜。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圆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马勺,炕桌下放一 火盆,就着马勺里的酸菜,寒冬腊月,全家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火锅

满族饮食文化
满族的传统饮食。通常以羊肉为原料,东北农村满族喜欢用酸莱 、蘑菇、粉丝、虾仁先放火锅内,再将切成薄片的猪肉、羊肉铺在酸菜上。放进火锅内煮开后,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除羊、猪肉外,抱子、鹿、野鸡、黄羊、飞龙的肉都可以做火锅子。火锅现已成为内地广大群众的冬季佳肴。

⑷ 刘亦菲到底是什么民族的听说是满族,不能吃捉腰记烧烤这种有猪肉的吗

汉族,她父亲安少康随母姓,做过巴黎孔子学院院长。爷爷奶奶都是汉族,她爷爷孔均是追随过刘邓的。看过一个不可考的说法,说她是南孔后人,如果真实的话那可比什么爱新觉罗高贵多了。

⑸ 什么是满族饮食文化的雅与俗

人类学原理告诉我们,人文地理环境等生存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谋生与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相应的饮食文化。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祖先,主要以渔猎、采集和游牧为主要的谋生与生活方式。山林里的獐、狍、熊、猪、雁、野鸡、野鸭等猎获物,所能采集到的各种山菜、野果、野菌以及江河的鱼类、贝类,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渔猎、采集和游牧这种谋生方式,不仅养成了他们粗犷豪爽的性情,也使之形成了北方民族固有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饮食风格。至今,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满族风味菜肴、食品,大都留有这种谋生方式和饮食习惯的遗迹,显现并印证着满族饮食文化的本来特点。

满族萨满家祭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对此,东晋郭璞注云:“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

《后汉书》所谓挹娄国是也。”书中所说,亦即如今长白山以北宁安境内的镜泊湖和牡丹江中上游区域。在此区域的宁安县镜泊乡莺歌岭古肃慎人的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很多石镞、石刀、石矛、骨制鱼钩、大量残存的兽骨和陶猪。在其中的一处居室遗址正中的灶址南部,出土了五个保存完好、排列整齐、完整的狍子和猪的头骨。而且,在灰坑中,还发现有一些制作精美的陶塑手工艺术品陶猪和陶狗。尤其是从灰堆中出土的这些陶塑手工艺术品陶猪,不仅形态逼真、生动可爱,还有着公、母和长、幼猪之别。这些,说明满族的远古祖先肃慎人的食物来源,不仅仅是野猪等各种山林野兽和鱼类,已经开始驯养野猪,并逐渐地以猪作为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并且,根据同时在同一遗址出土的陶器釜、甑等蒸煮器具可以判断,古肃慎人已经掌握了用烧、蒸、煮的方法把生食变成熟食或半熟食的技术。这一点,也与郭璞《山海经·大荒北经》注所说的“衣猪皮”相符。亦如《后汉书·东夷传》所记,“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庙会上卖糖的小贩儿

古肃慎人由于地理环境造就的喜食猪肉以及肉粟兼食的饮食习俗,一直被后世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和满族一脉相承地继承下来。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流行至今的一些以猪作为主要原料的菜肴上。

而且,在供奉神灵、宗教祭祀的祭品之中,尤其凸现了这种食俗。例如,近人何刚德《春明梦录·客座偶谈》所记,满人祭神,“ (天) 未明而祭,祭以全豕(猪) 去皮而蒸。黎明时,客集于堂,以方桌面列炕上,客皆登炕坐,席面排糖蒜韭菜末,中置白片肉一盘,连递而上,不计盘数,以食饱为度。旁有肺、肠数种,皆白煮,不下盐豆豉。末后,有白肉末一盘,白汤一碗,即可下老米饭者”,云云。此即满族著名的传统佳肴“全猪席”。由于满族食俗以猪为上品,因而满族祭祀活动的“牺牲”品中,乃以猪为主,因此猪肉则有“福肉”“神肉”之称。祭祀完毕之后,则由众人分食。至于至今仍广为流行的“烤小油猪”“坛焖肉”“燎毛猪”“白肉血肠”“杀猪菜”之类,更是满族食俗中源远流长的民族风味名吃。

满族食俗禁食狗肉,而且也禁用狗皮作为衣饰用品。就其生存所必需的生产生活条件而言,狗是本民族生产活动中用来狩猎、看护财物和自卫的重要家畜,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动物。满族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义犬救主”故事,相传曾有一只义犬在危急之际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性命。尽管这个文本附会于清太祖,仍然是满族先民生存条件所决定的把狗视为亲密伙伴意识的反映和写照。

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的习俗惯制,形成了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本来特点,这就是,喜食肉类、鱼类和山珍野味菜肴,烹调方式以烧烤和煮炖为主,亦即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写的“满人菜多烧煮”。对于古代满族来说,这类饮食资源丰富易得,热量大,加工制作便捷,适宜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

满族旧时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黏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有一首满族情歌就是借黏豆包来抒发爱情的。歌中唱道:“黄米糕,黏又黏,红芸豆,撒上边,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越黏越觉心不散,你心我心黏一团。”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马”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当今的“辽菜”就是在满汉菜肴的基础上广采南北诸菜系之长形成的。由正白旗人那吉始创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的“那家馆”的白肉血肠,以及家常菜小鸡炖蘑菇,集中体现了满族的饮食风味。“那家馆”的白肉血肠,其白肉是选用肥猪硬肋部位的五花肉,先用清水加调料急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汆透而成,肉烂醇香肥而不腻;其血肠,选用新鲜猪血灌制,绛紫颜色,光泽明亮,佐以韭菜花、腐乳汁、辣椒油和蒜泥等调料,给人以鲜嫩可口的口感。至于宫廷著名的“满汉全席”则是满汉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晶。

满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也是一个从白山黑水走向全国,曾经建立了统一国家版图的清王朝的伟大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清王朝将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学习、弘扬源远流长的汉族传统文化精华,也使其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本民族优秀文化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提高和升华。从民间到宫廷,同时又广泛地集纳全国各地古今饮食艺术的优长,使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出现了历史性的嬗变与提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如今已经蜚誉中外的“满汉全席”。

作为明代之后中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的满汉全席,可谓中国最为著名也是规模最大的古典巨型筵席。清入关之后,随着国家的逐渐强大、昌盛和稳定,满族统治者在饮食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讲究起来。康、雍、乾时代,鉴于宫廷宴会既要突出统治者饮食习惯,也要关照到其他出席宴会者饮食口味的需求,形成了“满席”“汉席”并行的制度。这种制度,为合而产生满汉全席的“嫁接”或说是“合流”,提供了宫廷饮食制度方面的便利平台,使之得以顺理成章地正常过渡。

考之汉籍文献记载,满汉全席这个筵席名称,始见于清代中叶,当时初称“满汉席”。这就是首见于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和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所谓的“满汉席”。

《随园食单·须知单·本分须知》云:“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就此,他还打比方说,“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无异,终身不中矣”。在《随园食单·戒单·戒落套》中,他又写道:

“唐诗最佳,而五言八韵之试帖,名家不选,何也?以其落套故也。诗尚如此,食亦宜然。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只可用之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称。若家居欢宴,文酒开筵,安可用此恶套哉?必须盘碗参差,整散杂进,方有名贵之气象。余家寿筵婚席,动至五六桌者,传唤外厨,亦不免落套。然训练之,卒范我驰驱者,其味亦终竟不同。”此外,尚有所谓“满汉大席”之谓,见于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不过,这里的满汉大席,并非是指满汉全席,而是“烤全猪”。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筵席中之无上上品也。烤,于火干之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馐外,必用烧猪、烧方,皆以全体烧之。酒三巡,则进烧猪,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入。

膳夫奉以待,仆人解所佩之小刀,脔割之,盛于器,屈一膝,献首座之专客。专客起箸。筵座者始从而尝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烧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体,然较之仅有烧鸭者,犹贵重也。”有人将此作为“满汉全席”书证,显然大谬。细为深究,也只不过属于满汉全席中的一道菜肴,或某道菜肴采用的是烧烤技艺而已。应予注意的是,把烤全猪谓为满汉大席,却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满族烧烤特色在其菜肴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是满汉大席的主要风味特点。

中国版图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异彩纷呈,风味丰富多彩,乃因地方色彩而异,通过加减、融合改造,于是便形成了数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满汉全席”各种地方版本。例如,满清王朝发祥地的“陪京”盛京(沈阳) 的满汉全席的版本,是一大菜带八炒菜的所谓“一君带八臣”格式,席间总共要翻台十二次。在广州,则按南菜、北菜各五十四款,根据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安排菜肴的格式,此外二分手,四京果、四糖果、四酸果、四生果、四看果、佳肴点心,主食共七十八款,分四餐供客人享用。天津格式采取一百零八作为吉祥数,同北京格式大体相仿。个中,干果、鲜果、蜜饯、糖饯、冷菜、面点、甜碗、粥碗等,碗碟、茶点均按四件一组配套设置,大菜则按四红、四白、四大菜的“一带四”格式分层推进,编排紧凑,菜式古朴而少有粉饰,保留着满汉全席的很多原始风貌。这也多少体现着天津地方风物的特色。无论根据当地饮食口味和风俗习惯选配原料烹制的哪种版本的“满汉全席”,菜点也不断地有所增减变化和更新,但都突出了“满族烧烤”工艺和满族风味这个主特色基调。尽管满汉全席在各地多有变异,菜肴与格式有别,但是,其场面之大,气派之豪华,餐具之考究,入席的菜肴用料以及菜名之讲究、珍稀,层次之丰富,特别是对礼仪的注重和严格,都为之最终被塑造成为一种主要的“国宴”和流行久远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经典,成为中华美食的一个缩影,奠定了基础。

满族民间饮食文化先是通过清朝入关后宫廷设置的“满席”和“汉席”制度,以主流面貌进入宫廷生活,然后又经取长补短的融合,在保留满族饮食风味特色的基础上创制、升华为满汉全席,进而使之成为一时最为盛大、高贵的国宴。通过“从民间到宫廷”发展的途径,实现了本属“马背上的民族”,一个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历史性嬗变与提升。这种历史性的嬗变与提升,进一步加强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了满汉文化的融合。

⑹ "满族特色烧烤"满语怎么写

⑺ 谁能帮我把,,,满族烧烤,,,翻译成满族文字。非常感谢

见下图

⑻ 汉语翻译成满文"满族特色烧烤"怎么写求高人指导

吃不上你的烧烤,加点分作为答谢吧!

⑼ 我想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开一家烧烤店不知哪里好一点 求求各位大侠帮帮忙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锡氏,满语为Huhi Hala,世居辉发内(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容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冠汉字单姓为景氏。
⑵.满族精格理氏,亦称景格里氏、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意为“洁净”,世居乌拉(今吉林长春)。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孙氏等。
⑶.满族精吉氏,亦称景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等。
⑷.满族景佳氏,亦称靖佳氏,满语为Gi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靖氏等。

⑽ 满族有什么饮食习俗满族名菜是什么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的生产方式,鱼类、兽肉及野生植物、菌类则是他们的食物来源。猪肉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是和鱼、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喜爱粘食,喜食蜂蜜,爱喝糊米茶等等习俗,也是他们在长期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农种、养蜂等经济生产的影响下,并通过祭祀活动的祭品被习惯地认定下来。当然,形成这种食俗,还有地理、气候、生活环境的制约因素。
满族入关统一中国后,虽然其饮食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但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惯性。从民间的风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宫廷御点、满汉全席,构成了满族饮食的庞大阵容,它不仅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烹饪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宫廷的一道普通菜肴,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兴,便问菜名,厨工为讨好,便说这是奴才新创造的,还不曾命名,请老佛爷赐名。慈禧很高兴,就顺口说,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萝卜汤)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偶到一处青砖瓦房,只见门上横匾写着“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想问个究竟。刚进第一道门,见到一位150岁的老人;进到第二道门,见到一位120岁的老人;进到第三道门,见到一位90岁的老人;进到第四道门,见到一位75岁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当家人,当家人是一位10岁的少年。乾隆问:何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寿,可谓天下第一。乾隆点头称是。
乾隆回宫后,心血来潮,写了一道圣旨,还赐与一个小萝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饱。这一难题,吓得全家人张口结舌,只见小当家的跑过来说:这好办,来人把萝卜放到大缸里,捣烂,用温水搅拌,大家喝。黄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个好当家的。从此,红萝卜汤才上了酒宴。
三、满族的“三套碗席”
清朝中叶以来,“三套碗席”开始在辽宁地区流行起来。
“三套碗席”一般由十六款(或八款)凉碟(又称冷菜)、三款“大件”和十二款熘炒菜、汤烩菜组成。因此席中的菜肴是由三套碗,即怀碗、中碗、座碗盛装,故得此名。
各地“三套碗席”大体一致,但具体编列组合略有不同。
四、饮誉中外的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我国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它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清入关后,随着国家的强大、昌盛,满族统治者在饮食上大大讲究起来。清朝中叶,由于满、汉官员经常互相宴请而形成。在康、雍、乾盛世,已有“满席”、“汉席”之分。 席上珍肴有熊掌、飞龙鸟、猴头、蛤土螺、人参、鹿尾、驼峰等,其中猪肉比重较大。做法多是烧、烤、煮、蒸。火锅类、涮锅类、砂锅类菜肴占突出地位。以干鲜果品、蜜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必不可少。主食以满族饽饽为主。
满汉全席中,必有烧烤菜,以猪为原料的菜肴也占一定比例。
满汉全席中,火锅类、涮锅类、砂锅类的菜肴,也占有明显的地位。
满汉全席中,干、鲜果品和蜜饯菜肴也是不可缺少的菜肴。至于饽饽和粥品,则是满汉全席的主食。
满汉全席中,关东野味尤为浓郁,熊掌、猴头、飞龙、人参、哈什蚂等都是席上珍品。
满汉全席的菜品丰富多彩,有多种菜谱,少则几十种,多则近二百种。往往要分多次进食。有分两次、三次、甚至六次才能吃完。
此席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