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⑴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景区设置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包括两大园区和五大特色景区。两大园区即北盘江峡谷园区和碧云洞溶洞群园区。北盘江峡谷园区以北盘江喀斯特大峡谷雄奇险峻的峡谷风光为主线,串联起世界最深的喀斯特竖井,巨大的塌陷溶斗、地下河、高原喀斯特与山原等一系列奇特的地貌景观,形成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喀斯特地质景观。
该园区设置了水城峰林景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北盘江峡谷景区、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发耳旋转构造台地景区、坡上草原(玄武岩方山台地)景区、六车河峡谷景区和格所河峡谷景区。碧云洞溶洞群园区以盘县奇异的洞穴资源和喀斯特山地为特色,设置了丹霞山景区、碧云洞景区和盘县古城景区。 五大特色景区包括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盘县三叠纪海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桥景区、韭菜坪黔之巅景区、阿勒河景区。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盘县东南49公里的珠东乡十里坪村。研究确定洞中古人类生活的时代为距今30万年以前,有力地反驳了“非洲人在距今30万年时期迁徙到东亚”的假说,为中国和东亚地区古人类独立进化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景区主要景点有大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大洞博物馆、老厂竹海。盘县三叠纪海生物化石群落位于六盘水市盘县新民乡羊圈村,保护区面积7平方公里。该地埋藏主要以鱼龙为主,种类与兴义顶效绿荫村的相似,且化石形态相当完整。该景区主要景点有化石发掘现场、羊圈村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陈列馆、羊圈村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工作站。金盆天生桥景区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苗族彝族乡,距市中心区71公里,面积约9.4平方公里。该景区主要景观有天生桥、系列溶洞、喀斯特岩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韭菜坪黔之巅景区位于六盘水市西北部钟山区大湾镇,距市中心区90公里,主峰海拔2900.3米,是乌蒙山的最高峰,也是贵州省的最高点,有贵州屋脊之称。该景区主要景观有贵州屋脊韭菜坪、石芽、杜鹃、箭竹、灌木丛、野生韭菜、夷平面、奇石。阿勒河景区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保华乡与钟山区月照乡的交界处,距市中心区17.85公里,有干线公路直达,交通十分便捷。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景观:喀斯特洞穴地貌、溶洞、群山簇拥,壁立千仞。该景区主要景点有水洞、旱洞、峡谷风光、洞中乌蒙山。
⑵ 介绍五岭,乌蒙山的资料
越城岭、都庞岭、大庾岭、骑田岭和萌渚岭
熟悉而陌生的五岭
在北京,我随口咨询周围的朋友。“你知道五岭吗?” 答曰,“大概知道”,而且无一例外地都脱口而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你知道有哪五岭吗?” 回答则是,“不甚了解”。多数人能从地图上找到五岭中的三个——越城岭、都庞岭和大庾岭。可是骑田岭和萌渚岭,往往被人忽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吴海涛收集了中国近百年的地理教材。据他提供的资料,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对五岭有所介绍,“自越城岭而东,横障南境,与两广分界。最著者曰萌渚岭、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又东与大庾岭相续,即所谓五岭也。”而1935年,某中学地理教材第八章名为“岭南山地”,对五岭描述得更加详细:“南岭山脉蔓延数千里,随地异名……南北交通,非限于曲似羊肠之河道,即为崎岖升降之山路,其艰难险阻,盖可想见。”
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开始在1934年,他们不可能看过1935年的教科书。但这些描述可以大致代表在那个年代,受过地理教育的人可能了解到的五岭。“五岭”,“南岭”,“岭南”,“山地”,“山脉”——其中,这五个名词交替出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岭即南岭,这是相对于秦岭来讲的。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也被称为“北岭”。这不仅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也因为秦岭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这一点广为人知,而五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虽然也很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在唐代,“岭南道”是当时全国十“道”之一, 管辖“南岭”之南的两广区域。迄今为止,“岭南”依然代表着这片土地,并滋生出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另外,五岭不是山脉,它没有统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塑造了贾府大观园,并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入主潇湘馆。潇水、湘水均发源于五岭,“潇湘夜雨”——所以,不知曹雪芹是否暗示着林黛玉有流不完的泪水。五岭山地雨量丰沛,发源了不少名川。北坡除潇湘两江,还有资水上源夫夷水、湘水支流春陵水和耒水,以及与贡水合成赣江的章水。而南坡河流更多,发源了桂江、贺江、连江、武水、浈江……
虽然五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但是此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水界线,史上互相掠水现象屡有发生。古往今来,人们利用这些不明显的、有时只是个缓丘的分水岭,开凿了数条山道,从而水陆联运,沟通岭南两广与“岭北”的湘、赣。由唐朝张九龄建议并主持开凿的梅关古驿道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它辟山成谷,很快成为中原沟通岭南的要道。
上梅关之前,大余县委宣传部的彭承礼告诉我:“早在秦代,大余就是始皇帝南征的要道。汉代庾姓兄弟到这里筑城防守,大庾岭亦因此得名。从前章水航运非常繁忙,中原南运的货物从我们这里上岸,经梅关,下广东,接着利用浈江航运,十分便捷。”
沿323国道从大余去南雄距离只有40公里,这条路开通以后,梅关古驿道彻底成了风景。我们步行过梅关。现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优美。跨过梅关,即进入广东,的确是非常轻松、便捷的山道。
可惜红军长征没有走过这条路。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根据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的协议——尽量不进入广东——红军刚到南雄境内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岭回到江西境内,而后经崇义、聂都到广东北部长江镇、城口镇借路北上。只有没参加长征的陈毅、项英留下来,在油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他们在梅岭留下了足迹和诗篇。
⑶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景观
北盘江峡谷园区以北盘江峡谷为主体,包括六盘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区,北盘江峡谷景区、发耳三个屯旋卷构造台地景区、坡上牧场(玄武岩方山地)景区、六车河峡谷景区、格所河峡谷景区及白雨竖井、花嘎天坑等景点组成。园区入口设在水城公路进入园区的位置,园区范围北端地理坐标东经104°45′,北纬26°37′;南端东经104°52′,北纬26°05′;西端东经104°37′,纬26°11′;东端东经105°0′,北纬16°08′。园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山原地貌:韭菜坪:山体由石碳系灰岩组成,山顶平坦,为宽阔完好的夷平面。 其上保留有最老的石林地貌,植被茂盛,以箭竹、灌木丛为主,野生韭菜高大,叶子宽厚,可以食用,是很有价值的基因资源。八担山梁子:由几个顶面平坦的山峰组成,有百羊山、八担山、铜鼓山、大老地、大岩洞等,高程均在2000米以上,最高2558米。主峰八担山巍峨屹立于群山之中,夷平面平坦宽阔,植被为草地,已开发为牧场,是本区主要的畜牧业基地。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自然环境保存较好。发耳旋转构造山地:主要由三个四周陡峭,顶面比较平坦的台地组成,当地方言称之为屯。三个屯成为山地中三个突起的台地,四周陡峭,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台地顶面。登上台地则豁然开朗,自然环境良好,风景幽美,犹如“世外桃源”。水城天生湖景观:蛋形湖面直径180米,周长752米,最深处约36米。水质清澈呈监色,水中杂草丛生,四周林木茂盛。
⑷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特征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达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盘江峡谷和内碧云洞溶洞群两容个园区及韭菜坪、金盆天生桥、阿勒河、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等5个特色景区。公园以喀斯特遗迹和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以良好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为载体,融合了悠久的夜郎文化、红色文化、矿业文化、古城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和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自然人文价值。
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喀斯特地质遗迹,包括岩溶山地、喀斯特洼地、峰林、石林、石牙、天生桥、竖井、塌陷溶斗、溶洞、地下河等;
第二,侵蚀、切割地貌遗迹,包括山原地貌景观、峡谷地貌景观等;第三,古生物遗迹;第四,古人类遗迹。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喀斯特遗迹和地貌景观为特色,以良好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为载体,展现悠久的夜郎文化、红色文化、矿业文化、古城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和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科学价值和自然人文价值,是集地质遗迹保护与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科普教育与科学考察于一身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
⑸ 有关乌蒙山的资料 50字左右
乌蒙山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位于贵州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乌蒙山北起云南、贵州两省边界,南至云南昆明境内,全长250公里。乌蒙山主峰韭菜坪位于贵州六盘水和赫章县交界地区,海拔2900米,为贵州最高峰。六盘水境内乌蒙山区设有国家地质公园。
乌蒙山简介
乌蒙山是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和滇东高原北部,东北—西南走向,系由断层抬升形成的年轻山地,大部分由上古
乌蒙山风光 (8张)
生界的石灰岩组成,长250千米,由云南延伸入黔,绵延于威宁、赫章等地,是牛栏江、横江与北盘江、乌江的分水岭,海拔一般在2000-2600米,平均海拔约2080米。主脉常有海拔超过2800米的山峰,如西凉山高2853米、龙头山高2879米。通常泛称的乌蒙山,除了上述主脉而外,还包括东北至毕节、大方一带的山脉和东南达于水城、六枝的山脉,实际上是不同走向的三支山脉。西支在威宁草海以西,以西凉山为主脉,向北延伸至云南昭通县境,海拔2600米以上。东北一支过草海东侧,经威宁恒底,跨云南镇雄,穿越毕节、大方、抵金沙白泥窝大山,海拔一般为1800-2400米。东南支则插入水城、六枝,呈西北-东南走向,是北盘江与三岔河的分水岭,海拔一般为1300-2600米。位于东南支山脉西北端的韭菜坪,海拔2900米,是乌蒙山的最高峰,也是贵州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峰。乌蒙山区常有坦荡的夷平面和宽阔的盆地、湖泊(俗称海子)散布其间,威宁盆地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盆地,草海是乌蒙山区著名的湖泊。山间多盆地和深切谷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残丘峰林、溶蚀洼地、石灰岩溶蚀盆地、灰岩槽状谷地及溶洞、地下河等广布。有牛栏江、小江、横江、普渡河、南盘江和北盘江等河流。乌蒙山对沿四川盆地南缘或贵州高原斜坡向西、南推进的冬季寒风越了阻挡作用,对云南气候有一定影响。乌蒙山总面积达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盘江峡谷和碧云洞溶洞群两个园区及韭菜坪、金盆天生桥、阿勒河、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等5个特色景区。公园以喀斯特遗迹和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以良好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为载体,融合了悠久的夜郎文化、红色文化、矿业文化、古城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和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和自然人文价值.
2005年9月,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设立。总面积为388平方公里的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经104°18′—105°43′,北纬25°19′—26°55′之间。
早在唐代,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带活动着一个称为“乌蛮”的部落,到了十一世纪,它逐渐强大起来,号称“乌蒙部”。宋朝封这个部落的首领为“乌蒙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云南乌蒙王所在的地方设置“乌蒙路”、“乌蒙军民府”等治所。乌蒙山便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乌蒙山
原来就叫“乌蒙”。乌蒙山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其地势东北低而西南高,平均海拔二千四百米左右。云南乌蒙山最高峰叫石岩尖,位于云南会泽县南部,海拔三千八百零六米。贵州乌蒙山主峰韭菜坪位于贵州六盘水和赫章县交界地区,海拔2900米,为贵州最高峰。乌蒙山整个山区群山起伏,如浩海腾波;山峡谷深陷,如刀切斧削。登高望远,乌蒙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连绵,实在壮观。
乌蒙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有久已驰名的铅、锌、铜、煤等。有茂密的森林。山系内有横江、洛泽河、牛拦江、南盘江和北盘江等河流,水力资源很可观。乌蒙山农业呈立体分布;低热河谷产水稻、甘蔗、桔子、花生等;温暖的平坝和半山区,产包谷、小麦、蚕豆等;高寒山区产洋芋、莽子和燕麦等。
畜牧业也较发达,云南宣威和贵州威宁的火腿,中外驰名。
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乌蒙山区,毛主席在《长征》诗中就曾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光辉诗句。长征红军沿途留下了光辉的史迹。
⑹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坐标
北盘江峡谷园区以北盘江峡谷为主体,包括六盘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区版,北盘江峡谷景区、发耳三个屯权旋卷构造台地景区、坡上牧场(玄武岩方山地)景区、六车河峡谷景区、格所河峡谷景区及白雨竖井、花嘎天坑等景点组成。园区入口设在水城公路进入园区的位置,园区范围北端地理坐标东经104°45′,北纬26°37′;南端东经104°52′,北纬26°05′;西端东经104°37′,纬26°11′;东端东经105°0′,北纬16°08′。园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⑺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人文景观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聚居着苗、布依、彝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
族文化丰富多彩,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历史悠久。 位于盘县老城的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曾系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指挥部驻地。原为国民革命军1928年修建的武营,俗称九间楼。1936年3月底,军团领导人在此举行了盘 县会议,决定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1982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六枝毛口乡夜郎古邑:位于城西南70公里处,多年来在民间流传着其地为“古夜郎国都邑”的传说。从这里发掘的古建筑大青砖,古驿道,译文碑以及古代京城建筑的痕迹,加之当地三十六那,七十二嘎古怪的地名,还有离地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洞中三座古墓等等,使众说纷纭的古夜郎都邑初见端倪。“夜郎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夜郎时期的各民族及其尔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影响的结果。夜郎的许多习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灵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筑形式等,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如巢居、山处、“干栏”这种居室建筑形式,对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贵州,“随处见夜郎”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却一 直在找寻,而且在争议,牵涉到安顺、镇宁、六枝、安龙、黄平、兴仁、赫章等地,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众多的夜郎古迹,更使得外业的人们对此充满探奇心理,以图寻找失落的文明,看来,随着探寻的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历史资料、历史文物的不断丰富,夜郎的真实面目也许会逐渐清晰,但探索内涵丰富的夜郎文化与我们的民族心态、现代化建设等又是永恒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它还将是一个谜。
盘县古城 北盘江峡谷园区以北盘江峡谷为主体,包括六盘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区,北盘江
峡谷景区、发耳三个屯旋卷构造台地景区、坡上牧场(玄武岩方山地)景区、六车河峡谷景区、格所河峡谷景区及白雨竖井、花嘎天坑等景点组成。园区入口设在水城公路进入园区的位置,园区范围北端地理坐标东经104°45′,北纬26°37′;南端东经104°52′,北纬26°05′;西端东经104°37′,纬26°11′;东端东经105°0′,北纬16°08′。园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位于贵州省贞丰县,秦汉时期属古夜郎国的领地,北盘江就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说的“牂牁江”,而古夜郎国的都城就在牂牁江上游地区,正如班固《汉书》中所云:“夜郎者,临牂牁江也。江宽百步可行船。”
北盘江流经贞丰县的7个乡镇,在境内形成了一条94公里长的大峡谷,为贵州的峡谷之最。这条峡谷集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滩、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于一体,既有长江三峡的秀丽险峻,也有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雄奇壮美。在这一段峡谷中,还萦绕着远古壁画、古城遗址等夜郎文化之迷,以及铁索桥、摩崖石刻、古驿道等人文景观。可以说,北盘江大峡谷是贵州西部旅游线上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迂回曲折的画廊”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再现。特别是关兴高等级公路上的北盘江特大桥,桥长486米,大桥高388米,是亚洲同类桥中的第一高桥。给人再现一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感觉,从大桥上俯瞰深隧幽长的大峡谷,给人一种“天沟地缝”的感觉。近千米高、几公里长的斧削绝壁犹如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巨幅长廊壁画。
特别是在雾气朦胧、烟云缭绕的时候,给人更是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北盘江大峡谷中段,者相镇与北盘江镇之间的一处峭壁上,矗立着一尊看上去很忧伤的石头,形如一位少女,附近的村民都叫它“悔恨石”。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北盘江边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布依族兄妹。由于父母早逝,兄妹俩从小就自食其力,风里来来雨里去,在北盘江上以打鱼为生。每次打鱼归来,兄妹俩的分工总是温馨而默契:哥哥剖鱼掌勺,妹妹添柴烧火。鲜美的鱼肉鱼汤盛上桌,哥哥总是抢着把鱼头都夹到自己的碗里,然后就“吧嗒,吧嗒”地啃嚼起来。瞧那狼吞虎咽的吃相,妹妹看在眼里,心头不禁嘀咕起来:哥哥怎么这样自私啊!妹妹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好好啃几顿鱼头多好!又到了一个风急浪高的打鱼天。兄妹俩划着竹筏,照常到江上打鱼。哥哥站在竹筏前端专注打鱼,突然竹筏一晃,哥哥跌进了水流湍急的江中,挣扎几下便不见了踪影。爱啃鱼头的哥哥葬身鱼腹了,妹妹虽也感突然,但转而又想,从今以后,再没人和我争鱼头了!妹妹回家很快煮好鱼,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盛上一大碗鱼头!啃着,啃着,越啃妹妹的心头越不是滋味:这鱼头全是坚硬的骨头,没肉也没味哟!没等把碗里的鱼头啃完,妹妹已经是泪流满面。悔恨交加的妹妹,一口气跑到江边,要追回她善良好心的哥哥,却只看到汹汹南流的江水。麻木的妹妹坐在江边,年深月久,变成了一尊忧伤的化石,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悔恨石”。 孔明
北盘江大峡谷鲁容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安龙至镇宁坝草公路旁边,有一座 年深月久和名声远播的土堆,土堆周身长满茂盛的杂草,当地人叫它“孔明坟孔明在中国历史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关于孔明坟的来历,素来有好几种版本。其中之一是说,蜀军南征,七擒孟获时,孔明作为首席大军师,统帅大军到达北盘江边,并在现在的者相镇安营扎寨,训练兵勇。者相三国兵营遗址,便由此而来。者相原来叫“宰相”;者相是后来人们嫌其拗口,谐音改过来的别名。鲁容乡境内的北盘江上,传说正是诸葛亮训练蜀国水师的水域。传说孔明先生生前,曾考察过北盘江一带的风物水土,认定鲁容乡附近有一块真龙宝地,这就是现在孔明坟的所在地孔明村。晚年诸葛,预感自己身后,蜀国的社稷江山不会久长,自己尸骨也会面临被生前的死敌司马懿父子毁墓暴尸的结局,因此在弥留之际特别安排,在全国各地修筑72座真假坟墓,以迷惑敌人。北盘江畔鲁容乡境内的孔明坟,应该就是诸葛亮72座真假坟墓之中的一座。鞠躬尽瘁的智慧之神诸葛亮死后,北盘江两岸的民众为了纪念历史上这位忠勇的谋臣,把诸葛亮屯过兵的地方叫“宰相”,在孔明训练水兵甚至打过水仗的鲁 容乡孔明村,永久保留一座蜀国丞相的衣冠冢,人称“孔明坟”。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人家上坟祭祖,总不忘给相邻的孔明坟培上几铲土,焚香燃烛,供奉祭品,挂上几吊白纸,视同自己仙故的祖宗,这应当就是孔明坟多少年来得以完好保存而不荒废毁损的原因所在。孔明先生若在天之灵有知,当感到欣慰。孔明坟的存在,并非无缘无故。孔明坟与贞丰境内相距不远的者(宰)相镇以及几十公里外关岭县的关索岭,形成三国遗迹的锁链,相互印证。它们共同说明,贞丰关岭一带的北盘江两岸,三国时曾经是“桃园三结义”之一关羽父子和一代名臣诸葛亮留下过足迹和战绩的地方。 马刨井
者相镇境内,贞丰至贵阳公路左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马刨井”。井边有一 株古树,依井而生,枝繁叶茂,树冠如伞,能笼罩井口周围20多平方米的面积。泉水自山体的岩缝中涌出,常年清澈凉爽,流量恒稳,不因季节而有所变化。“马刨井”相传是三国时蜀军大将关索率领大军征战到此,人困马乏之际,干渴难耐的战马以蹄刨土,意外地刨出一股甘冽甜美的山泉。蜀军人马喝足了水,来了精神,打了胜仗,饮水思源,便将此井命名为“马刨井”。“马刨井”离公路仅几步之遥,车马行人经此,无不下车住步,畅饮一番。近年来纯净水厂如雨后春笋,俯拾皆是;有业者早就垂涎马刨井的水质,有意投资,但当地百姓以保护古迹为由,屡屡谢绝,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悬棺
北盘江大峡谷中段,著名的“中国砂仁之乡”连环乡境内,有一条大田河。大田河由西而东,不仅是贞丰与册亨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同时也是贞丰、册亨和安龙三县的界河。大田河是北盘江的支流,在它的源头,贞丰、安龙和册亨三县交界的连环乡屯上村,有一座天然溶洞,叫四方洞,也叫狮子口洞。洞内有一副远近闻名的“悬棺”。远远看去,四方洞形如其名,洞口形状四四方方,犹如刀切一般整整齐齐,也仿佛大大张开的狮子口。洞高宽各数十米,四壁陡峭。在一面洞壁的半腰位置,横陈一副显眼的棺材,这就是当地人熟悉的悬棺。关于四方洞的悬棺之谜,相传悬棺的主人系册亨坡坪的大户刘家,至于悬棺形成的年代,则要追溯到清朝道光七年,即1827年,距今已经181年。据说刘氏老财主死了之后,孝家请道士先生择地,花了许多银米,费了几番周折,终于找到离坡坪几十公里外的四方洞。当地的百姓说,公路通车以前,从四方洞步行到坡坪赶集,要走3个多小时。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个狮子口洞是块真龙宝地,将死者尸骨“喂”进狮子的嘴里,子孙万代定要升官发财。四方洞附近百姓对刘家这座悬棺而葬的“豪坟”不以为然,甚至有几分反感。于是编成一首民谣讥讽它:“刘家要出官,除非巧答河水干;刘家要着袍,除非修座功德桥”。“巧答”是布依语“河流之源”的音译。巧答河是当地人对上游大田河四方洞口段的称谓。果然,四方洞口的溪涧上面,有一座看上去饱历沧桑的石桥。它大概就是刘家对四方洞百姓的一种补偿,抑或是一种赎罪吧。当然,刘家后代的发达与否,却没有人去详细考证了。
⑻ 乌蒙山在哪里
乌蒙山位抄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和滇东高原北部。
乌蒙山属于云贵高原的主要山脉,走向为东北 - 西南。 乌门山始于云南和贵州的交界处,南至云南省昆明市,全长250公里。 乌蒙山主峰位于贵州六盘水与赫章县交界处,海拔2900米,是贵州最高峰。
乌蒙山区常有坦荡的夷平面和宽阔的盆地、湖泊(俗称海子)散布其间,威宁盆地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盆地,草海是乌蒙山区著名的湖泊。
(8)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扩展阅读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滇、黔、川、桂”四省结合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达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盘江峡谷和碧云洞溶洞群两个园区及韭菜坪、金盆天生桥、阿勒河、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等5个特色景区。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侵蚀,起伏剧烈。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间。区内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山原地貌、构造遗迹、古生物化石与古人类遗址构成了园区极具特色的景观。特别是不同时期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形成并发育的喀斯特地质现象,是世界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