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公园管理办法
① 申请地质公园流程
楼主问的是申请哪一级的地址公园呀?目前中国的地质公园共分为四级,分别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和县(市)级地质公园。
这四级地质公园的差别主要是:
①世界地质公园(UNESCO Geopark):必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和颁发证书。
②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必须由所在国中央政府(目前中国由国土资源部代表中央政府)批准和颁发证书。
③省级地质公园(State Geopark):必须由省级政府(目前中国由省国土资源厅、局代表省级政府)批准和颁发证书。
④县(市)级地质公园(County Geopark):必须由县(市)级政府批准和颁发证书。
下面以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例,说明申报流程。首先是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由公园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申报时间:申报书必须于每年5月31日前报送,逾期则作为次年申报处理。
(3)申报资料要求:
①填写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书。由国土资源部监制。
②拟建国家地质公园的综合考察报告。
③拟建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④拟建国家地质公园图件,包括公园位置图、地形图、卫片、航片、环境地质图、规划图等。
⑤拟建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及其要保护对象的录像或光盘,照片集。
⑥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书(按规定“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地区必须为省级地质公园,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下面是报批程序:
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由评委办公室提交评委会进行评审(一般每年一次在第四季度召开),经评委2/3以上委员表决通过后报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审批,次年宣布批准结果。国家地质公园被批准后,要经过实地检查验收,在地质遗迹保护措施和地质科普导游设施达到要求时,由国土资源部主持揭碑开园仪式。
由上面的报批程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建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都必须作好应做的各项工作。
其它级别地质公园的程序差不多,只是申报人和批准人不同而异。
② 地质公园的管理体系
本节主要从世界地质公园、欧洲地质公园两个方面介绍地质公园的管理体系,让读者们进一步了解世界地质公园和欧洲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另外,本节还特别介绍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标和世界地质公园徽标的含义。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建立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lobal Geopark Network)(GGN)的建立,为各国专家和学者在地质遗迹问题上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下,通过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合作者的合作,重要的地区性质的遗址会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知名度,并且通过与其他地质公园交流知识、专家意见和经验,可以为自身带来好处。与区域性孤立的机制相比,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创立的这个合作体制,可以从这个全球性的网络为其成员带来利益。这种机制为每个地质公园通过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分享经验提供了机遇。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包含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地质公园,把不同的全体联系在一起,它们可以在遵守特殊的方法和管理机制下,分享共同的价值、利益或者背景。它还有助于为当地开发出最好的、能够把地质遗迹保护融合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实践模式和质量标准。建立地质公园,通过开展可持续性的旅游和其他经济和文化活动,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可持续发展和真正的经济利益。
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地质公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我们和子孙后代保护地质遗迹;
(2)可以向广大公众灌输地质科学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3)可以确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采用分享的机制和共同合作机制,地质公园可以在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及文化多样性问题上为人们架起多文化桥梁;
(5)可以促进科研;
(6)通过合作机制(如沟通、出版物、信息交换、结对、参加会议、合作项目),使这个网络更加活跃;
(7)向GGN通讯、书或其他出版物投稿。
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正式在中国国土资源部挂牌运行。该办公室指导、协调、支持和帮助世界各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增加各地质公园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决定成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同时鉴于中国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联络中心,主要负责建立地质公园网站、收集亚太地区和全球各地质公园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同时与世界地质公园顾问专家加强联系,建立专家库,最终推进亚太地区地质公园的发展。
在全球层面上,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人与生物圈的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补充;在国家层面上,国家地质公园是一类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形成的完整的保护网络;在地方层面上,是省、市(县)级的自然历史和文化保护类型(李玉辉,2006)。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运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人与生物圈(MAB)保护区世界网络、国家和国际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活动紧密协调。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截止到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共有64个成员,分布在全球19个国家(表7-1,表7-2)。这些国家是:中国(22个)、爱尔兰(1个)、奥地利(1个)、巴西(1个)德国(5个)、法国(2个)、克罗地亚(1个)、捷克共和国(1个)、罗马尼亚(1个)、马来西亚(1个)、挪威(1个)、葡萄牙(2个)、日本(3个)、西班牙(4个)、希腊(3个)、意大利(5个)、伊朗(1个)、英国(8个)和澳大利亚(1个)。
表7-1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一览
续表
续表
表7-2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续表
资料来源:http://www.globalgeopark.org
二、欧洲地质公园网络
欧洲的地质公园建设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完善,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建设的样板。1996年8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在地质遗迹保护的分组讨论会上,法国的马丁尼(GuyMartini)和希腊的佐罗斯(Nickolus Z oulos)提出了“建立欧洲地质公园(Eurogeopark)”的倡议,该提议成功地获得欧盟的支持,受到欧洲领导者计划(LeaderIIC)项目资助,提议强调“以发展地质旅游开发来促进地质遗迹保护,以地质遗迹保护来支持地质旅游开发”(赵汀和赵逊,2002)。
2000年6月,由法国普罗旺斯高地(Haute Provence)地质公园、希腊莱斯沃斯(Petrifiedforest Lesvos)的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德国的埃菲尔山脉(Vulkaneif)地质公园和西班牙的马斯特拉哥(Maestrazgo)地质公园发起成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主要目标是保护地质遗迹,促进欧洲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许了欧洲地质公园网络(European Geopar kNetwork,EGN)的成立。由此,对于欧洲地区来说,EGN承担了GGN的职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也鼓励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创建相似的区域性网络,以反映区域状况,促进区域地质公园协调发展。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拥有“欧洲地质公园”商标,该商标已在欧共体所有成员国注册。2001年4月,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与组织的现有成员签署了官方合作协议。自2000年成立以来,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每年举行一次研讨会,以促进成员对地质公园目标和性质的认识和行动策略的实施,分享发展地质旅游的成功经验,探讨与其他国家和研究机构未来的合作以及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今后如何发展壮大。目前,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由35个地质公园组成(表7-3)。
表7-3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一览表
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标和世界地质公园徽标
(一)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标意义
徽标的主题图案(图7-1)由代表山石等奇特地貌的山峰和洞穴的古山字和代表水、地层、断层、褶皱构造的古水字、代表古生物遗迹的恐龙等组成,表现了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类型的特征,并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个简洁醒目、科学与文化内涵寓意深刻、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图徽。
(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徽标
该徽标由约克·佩诺先生设计(图7-2),图案下部的“GLOBALGEOPARKSNETWORK”,译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部的图案象征着地球,是一个由形成我们环境的各种事件和作用构成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整个徽标的寓意是在UNESCO的保护伞之下,世界地质公园是从地球上选定的,其所含地质遗产已受到保护,并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特别地区。该网络徽标简洁,寓意深刻,抽象色彩浓厚。
图7-1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标
图7-2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徽标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12个市级监测站(均隶属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成,从业人员共计1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9人(高级职称者30人,中级职称者61人,初级职称者38人),其他人员43人(见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
地质环境实验室水质分析仪器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广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远程会商系统建设
自2003年至今,广西使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为专家经验型预报系统,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及大气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的经验判断,依据历时降雨资料及降雨预报,作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预报。
广西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远程会商系统,与区气象台的会商,主要是通过QQ进行。
(二)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及效果
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台及手机短信向社会发布,同时每天的预报结果在广西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信息发布效果比较理想,起到了及时通报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得全区各地能够及时获得地质灾害信息,及早进行预防和防范,起到了有效减少因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作用。
(三)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
广西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主要有:广西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1:50万广西地质灾害遥感空间数据库、1:50万广西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100万地下水污染调查空间数据库、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数据库、广西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公园数据库。
五、主要成果和服务
(一)地下水动态监测
通过20多年的地质环境监测,取得了大量的监测资料,其中,1981~1990年的监测资料已以年鉴的形式出版监测报告5份,1991年以后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了数据库,编写了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玉林5城市的1991~1995年地下水监测报告各1份。每年均编报7市(镇)的地下水水情通报和编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4城市地下水水情预报,编写地质环境监测及分析报告,并及时汇交上级主管部门。
利用监测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报告。
(二)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自200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气象局合作(2007年又增加水文部门)开展了全区汛期(5~9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到2008年,南宁市、柳州市、贵港市、贺州市、钦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贺州市、来宾市、河池市等市也相继开展了市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日常工作由总站下属各分站承担。2003年以来,通过广西卫视发布3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439次,其中4级以上预报102次(均不包括各分站的市级预报),为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预报结果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发布。预警预报精度一般都在50%~60%之间,最高可达85%。近年来,成功预报了百色市城西东笋造纸厂滑坡、浦北县外贸站存在滑坡、鹿寨寨沙龙江村滑坡、龙胜和平乡黄洛村滑坡等15起地质灾害,避免了181人伤亡和近200万元的经济损失。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部署,2001~2002年,全区进行了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图》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等成果。对广西地下水资源进行的新一轮评价,为广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四)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2004~2005年,对全区4757座矿山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了广西矿山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等。提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报告》、《广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等成果,为广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监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地下水污染调查
2007~2008年开展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地下水的水质取样及水环境的调查,遍及全区108个县(区),共收集资料124份,水样670组,已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
(六)地质环境监测服务典型事例
主要有:广西河池市城东水厂砷污染调查、广西宜州龙头锰矿六潮泉泉水枯竭水文地质调查、合浦县常乐镇地下水污染勘查、平果铝排泥库泉泉水干涸与污染水文地质调查等,为政府解决污染治理、污染纠纷等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六、法制建设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于1999年3月29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1999年4月19日政府令第3号发布。
2.《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保护条例》,于2002年7月1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
3.《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2001—2015)》,于2003年12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0日由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于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5.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11月20日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并于2006年12月1日实施。
④ 问题:目前广西有哪些国家级地质公园主要地质特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分别是什么
据我所知吧,抄国家级的有广西桂平国家地质公园,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广西鹿寨香桥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广西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广西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叫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据说乐业县和凤山县是一起申报的,也可以叫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其实都是一个公园),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具体的什么特征什么的你网络一下就好了
⑤ 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地质公园作为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严格要求,为达成标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关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质公园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地质公园是由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区构成。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当地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申报、审批、规划等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地质公园建设应当编制总体规划,报批后,由地质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并实施。规划的修改应报原批准单位批准。
规划内容应包括:地质公园概况、规划原则与目标、资源保护和管理、科学研究与普及、宣传推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投资概算、效益评价等。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应该按照地质遗迹的价值与重要性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并按照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按照建设规划进行建设,达到相应要求,在被批准后2年内举行揭碑开园仪式。
对于不能按期举行揭碑开园仪式的,可以给予警告,限其在3到6个月内完成。警告期结束后仍然不能举行揭碑开园仪式的,经审议,批准,取消其资格。
地质公园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一定比例的地质专业人员,在公园规划编制、园区建设、科学普及与研究、宣传等工作发挥作用。
国家地质公园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应将上一季度情况列表上报国土资源部,季度报告内容包括:游客数量,经济收入,管理人员情况,博物馆、说明牌建立情况,导游员培训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每年元月5日前把上年度情况作出详细的年终报告,除以上要求的统计数据外,还要有相关的文字说明。世界地质公园每年元月5日前应把相关情况用英文向UNESCO GGN Bureau报送。
地质公园范围内,禁止可能损害地质地貌、破坏地质遗迹完整性的行为。禁止与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和建设方向与要求不协调的工程建设活动,确实不能避开地质公园园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需提交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动工。
地质公园应编制科学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可以从地质公园门票收入、社会各界捐款以及政府部门划拨的保护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科学研究。
地质公园须建立地质博物馆和室外标示系统,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地质公园的导游人员,应经过地学知识的专门培训。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实行督察员制度。国土资源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国家地质公园派出督察员,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世界地质公园由UNESCO派国际有关专家进行检查。
国土资源部根据各国家地质公园的年度报告、督察员报告以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核查结果,每3年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达标、不达标3个等级。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国家地质公园,予以奖励。对评估结果为“不达标”的国家地质公园,予以警告,并限期整改;有严重问题的国家地质公园闭园整顿,直至达标。对于整改不力、已经不能满足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要求的国家地质公园,经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审议,报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专家组根据UNESCOGGN Bureau所颁布的再评估表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估,其中特别强调了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贡献,参加或组织国际性的地质公园会议,会上的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与其他公园的联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管理机构和财务情况,各类人员结构的合理性,财政状况的稳定性(Komoo,2003)。新的政策的制定;地质遗迹保护措施、办法、成绩,各种遗产地(含地质和文化、生物等)保护地的变化路线的开发等;地学旅游市场营销中应用平面媒体、出版物和电子传媒、会议展览及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公园进行推介宣传,增加其知名度,完善接待设施,扩大科普范围,提高质量,特别是要广泛征求游客意见,不断改进公园服务工作;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学旅游带动农林畜牧业、手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全面发展。拓展市场,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优化其生活质量和环境(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2003)。
⑥ 申报省级地质公园流程
法律依据
1. 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应当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观赏、科普价值的地质遗迹,可以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的设立、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2.《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4年地矿部令第21号)第六条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本辖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3.《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一、受国土资源部的委托,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的评审工作。
报批程序:
经评审委员会2/3以上评审委员(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后 ,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将评审意见及申报材料报送国土资源部地质遗迹(地 质公园)领导小组审查,对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存在异议的地质公园,由国土资 源部提出审批意见。
2.对虽经评审委员会2/3以上(包括2/3)评审委员表决通过,但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异议的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委托国家地质遗迹(地质 公园)领导小组负责与地质公园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协调后,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受理条件
申报资料与标准
1、拟建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书;
2、拟建省级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3、拟建省级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
4、拟建省级地质公园的位置图、卫星(航空图)、地形图、环境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
5、拟建省级地质公园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光盘等;
6、拟建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方案等。
工作内容
审查:
1、是否符合保护区的分级标准;
2、是否符合保护的对象;
3、保护程度划分是否符合要求;
4、是否符合建立地质公园的相关规定。
办理期限
(一)总时限: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内部各办文环节工作时限:
1、收文“政务中心”工作时限:自受理之日1个工作日内将受理资料录入办文系统。
2、主办部门工作时限:自收到“政务中心”递文起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相应事务,呈报厅领导签批;
3、分管厅长工作时限:自收到递文起3个工作日内签批意见;
4、办理结果校对、打印(文印员)工作时限:自收到递文起1个工作日内出文(证)。
办理结果
1、同意:由省国土资源厅发文批准;
2、不同意:复函说明并退还资料。
⑦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介绍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是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33家,2002年3月公布,版和安徽黄权山属同一批),南起资源县城,北部、西北与湖南省新宁县交界,南北长33公里,东西沿资江及资江两岸分布,宽3-9.6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为特点。2016年1月21日已和中铁签约,资源县八角寨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不少于7亿元建设的项目,分3年完成投资:2016年完成3亿元投资,将八角寨景区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投资3亿元,将八角寨景区基本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完成所有投资,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即将成为广西第五家AAAAA景区
⑧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规范地质公园建设促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
地质遗迹保护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地质环境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职责。多年来,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黑龙江省地质遗迹的特点,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方针,积极推进地质公园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地质公园建设是保护地质遗迹和促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推进地质公园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省地质公园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省已建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17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世界、国家、省三级地质公园管理体系,为黑龙江省旅游事业发展开拓了新的景点。同时将地学科普知识、融于观光游乐之中,使过去传统的旅游解说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多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加强沟通,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强化对地质公园保护设施、科普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开展地质公园能力建设,使黑龙江省各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保护能力逐步加强,地质遗迹得到很好保护。同时,为加强全省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积极开展立法工作,先后颁布实施《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及《嘉荫恐龙化石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使全省地质公园建设、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有效地规范和推进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地质公园规划编制,强化地质公园能力建设
为保证地质公园建设得到规范发展,省国土资源厅在编制完成“全省地质遗迹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并将其作为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依据和项目立项的前提,“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有效地推进了地质公园规范化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各地质公园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从2002年至今,全省各地质公园先后建设保护栈道30余千米,保护围栏20千米,修建道路40千米,设立说明牌、警示牌1000余块,完成灾害护坡15千米,建造石阶路30千米,建设和改造博物馆6处,退耕还林还草10万亩,并进一步开展了对园区环境整治,治理和美化环境6平方千米,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地质公园的服务功能,对推进黑龙江省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宣传,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当地就业能力和经济的繁荣,目前,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质公园分布在省旅游规划的黄金线路上,已成为黑龙江省旅游的重要景区。五大连池经过几年建设,发展迅速,已成我国重要的地学科普基地和国家旅游观光胜地40佳,“5A”级旅游景区。地质公园建设不仅使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园区旅游总收入已实现2.3亿元,比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初期提高了10倍。伊春小兴安岭石林地质公园已成为伊春林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得到了很好发展,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园区景点已达200余处,开辟旅游线路1.2万米,形成了点线结合,遥相呼应的东、南、西、北、中五大景区。汤旺河区人民政府按照“依托石林、保护生态、发展旅游、形成规模产业”的思路,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现年接待游客能力已突破20万人次,实现产值2亿多元,拉动就业人数达1000余人,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地质公园的建设,使生态环境和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并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省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在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⑨ 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验收以评分方式进行。审查验收专家组按照地质公园建设实际情况和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具体标准如下:
一、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30分)
1.地质公园规划(10分)
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依据,已按照国土资源
部发布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完成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并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初审通过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2.地质遗迹保护(10分)
地质遗迹是是地质公园建立的依据和主要的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应在调查清楚园区内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数量、等级的基础上,建立地质遗迹名录及资料档案,制定并实施了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3.地质公园勘界(10分)
地质公园边界清楚,测定拐点坐标,设有界碑,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没有采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等。
二、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40分)
地质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建设是实现地质公园任务的主要举措,
是地质公园特殊性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地质公园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园区设立公园主碑(包括公园总体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各独立的园区原则上要设立地质公园副碑(包括分园区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
2.地质公园博物馆(10分)
是融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能集中向游人展示地质遗迹,宣传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并可进行休息娱乐。公园主馆展出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0m2)、展出内容和形式要与地质公园主题相匹配,并符合游客要求。要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开馆要求。博物馆解说员的讲解要针对普通游客,既有科学内涵又通俗易懂。
3.地质公园科普影视馆(厅)(5分)
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向游客充分展现公园地质特点,可以融进博物馆内,也可以单独建设,要保证一定座位(原则不少于80个),达到接待游客要求。
4.景点(景物)解说牌(10分)
应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质遗迹景点(景物)旁设立科学解说牌,位置设置合理,帮助游人实地了解地学科普知识;内容上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数量上应达到一定规模,原则上数量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每个独立园区不少于30块;解说牌图片和字迹应保持清晰完整。
5.导引标志(5分)
是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重要设置,在通向公园的主要道路上应设置一定数量(多于3块)的,能清楚准确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引导牌。引导牌应标明地质公园位置和内容,风格和式样应统一。
6.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线。(5分)
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出简明清晰、直观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学导游图,列入出版计划;选择园区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设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线。
三、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15分)
1.科学研究工作(7分)
地质公园要制订公园内地学研究计划和近期(3—5年)行动计划,落实研究经费,并已开展了1项以上的研究项目。
2.科学普及活动(8分)地质公园已制订有地学科学普及活动规划及近期(3-5年)活动方案,并已经开展了相关科普活动;已结核本公园地质遗迹特色编制了“地质公园丛书”等地学科普读物(图、书、电子光盘),并出版发行;制作了用于科普的地质标本和地质公园纪念品。
四、地质公园管理与信息化建设(15分)
1.组织机构(5分)
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由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部门设置分工科学合理。
2.人员配置(5分)
地质公园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并配备或长期聘用地学专业人员(3—5人),应配备地学专职导游员。
3.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5分)
初步建立地质公园数据库和监控系统;已建立了独立的地质公园网站,并有专人管理、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