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实例分析修改
Ⅰ 湿地公园规划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专内部不同动植物种属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Ⅱ 湿地公园的实践总结
责任心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Ⅲ 湿地公园的国内案例
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目前,我国已建和拟建的湿地公园已有多处。可见,湿地公园在我国广阔的发展前景。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湿地公园的建设除了要让人们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应该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地貌特征、历史文化、经济结构等做深度开发。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常熟沙家浜生态湿地公园始建于1999年,初期占地500亩。近年来,沙家浜搬迁工业企业,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扩种芦苇,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以及陆水生湿地植物,增加城市“绿肺”功能,现已扩大到266.7公顷,形成了水上游览生态观光线、湿地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垂钓区、采莲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园内盛产无公害水产,“阳澄湖大闸蟹”名闻遐迩,还有68种鸟类栖息于此,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作为京剧《沙家浜》的发生地,常熟沙家浜镇还是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经典景区以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在沙家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批的同时,沙家浜正在进行东扩千亩芦苇生态湿地工程,该工程将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成密集种植隔离区、生态鸟岛观赏区、田园风光游览区、休闲垂钓区、野营区等功能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使公园内部景点和游览系统的设计更加符合生态原则.
汉石桥湿地公园
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顺义杨镇地区,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距北京城区约35公里,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距首都机场约20公里,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的总面积1900公顷。
太湖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 2007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林学、地学、生态、生物、法律、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国内专家对铁岭市新建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项目进行了考察评估。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审查相关材料、听取情况汇报和与相关部门的情况交流,一致认为,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建设将对辽宁省的湿地保护恢复、辽河水污染防治、城市尾水利用以及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对辽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对沈阳地区的水生态安全保护,以及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恢复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改善铁岭市区湿地生态特征与生态功能,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铁岭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以及改善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同时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建设还将进一步丰富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扩大“知性之旅”空间,形成集莲花湖湿地、新农村建设和铁岭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组合,将提高铁岭和沈阳区域旅游资源品位,丰富区域旅游结构。专家们一致同意将铁岭莲花湖作为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建设。
Ⅳ (三)湿地公园用水方案论证
1.供水总体思路
对于黄河水湿地公园供水,总体思路如下:
1)一次性景观补水,只有地表水库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充库(3d以内),地下水源和中水水源短期内供水规模有限只宜用做日常补水。
2)日常景观补水主要补充公园水体蒸发、渗漏损失量,为减少沿途输水损失,以地下水和中水为主。
3)湿地公园生活、绿化、不可预见等其他用水量,从自备井中解决。
4)景观水体置换包括一次性置换、小流量置换及随即应急置换,其中一次性置换是指每汛后冲库用水和当水体水位降至1.80m时进行的充库、小流量置换是指为保持水体良好的水质环境而进行的小流量充库、应急置换是指发生水质突发事件或者海水回灌造成的水体水质污染需要考虑一次性充库水量113.92万m3,属于随机情况,本次供水方案不予考虑,只考虑一次性置换用水和小流量置换用水。
5)采用中水作为补水水源时,必须采用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以保证入库水质。
6)在单一水源难以满足供水要求时,实施多水源的联合供水。
2.5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
50%降水频率年份,王屋水库来水量较大,可以满足湿地公园需水量以及置换水量,因而湿地公园供水采取“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方案,王屋水库、黄河水地下水库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3、89.86万m3和18.93万m3,详见表9-1。
表9-1 5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3.75%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
75%降水频率年份,王屋水库对于湿地可供水量为0,但地下水库可供水量仍可满足湿地用水需求,此时,需实施多水源的联合供水。具体做法是,扩大地下水库向城市供水的规模,从而替换出必要的湿地公园充库水量,而湿地公园的日常补水则采用地下水源,该状况下王屋水库、黄河水地下水库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3、102.48万m3、和18.93万m3、详见表9-2。在此过程中,黄河水地下水库与王屋水库进行了188.01万m3的水量交换,即黄河水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生活及生产供水188.01万m3,而置换出的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充库。
表9-2 75%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4.9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
90%降水频率年份与75%降水频率年份类似,需要有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用水的供水规模,预留湿地充库水量,日常补水量则由地下水源提供。该状况下,王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107.31万m2和18.93万m2。详见表9-3。在此过程中,黄水河地下水库与王屋水库进行了188.01万m2的水量置换,即黄水河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生活及工业生产供水188.01万m2。而置换出的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充库。
表9-3 9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5.连续枯水年份供水方案
在连续枯水年份,各种水源来水均十分紧缺,考虑采用部分黄城污水处理厂外排后经深度处理的污水作为先期的日常补水水源。一次性充库用水仍采用水源置换的办法由王屋水库提供,水质净化期间所需的日常补水由地下水库提供。该状况下,王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81.73万m2、23.58万m2、和18.93万m2,详见表9-4所示。在此过程中,黄水河地下水库与王屋水库进行了188.01m2的水量置换,即黄水河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生活及工业生产供水188.01m2,而置换出的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充库,供水方案详见表9-4所示。
通过上述论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黄河水湿地公园位于黄河水入海口处,总占地面积1.73km2,水面面积0.89km2,包括黄河营拦河闸下游海水面面积0.12km2,拦河闸上游拦蓄淡水面面积0.46km2和黄河水两侧坑塘水面面积0.31km2。该公园以河流水体和潮间带所构成的湿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融地域文化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保障公园功能的实现,需满足其淡水水体在水量及水质两方面的要求,进行用水方案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公园在50%、75%、90%降水频率下年景观需水量为181.81万m3、211.52万m3和216.12万m3:绿地灌溉、生活和不可预见用水等每年为18.03万m3。水质要求达到景观用水C类标准。
表9-4 连续枯水年份(特枯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3)一次性充库后,随着水体滞留时间的延长,水体会逐渐恶化。本次论证,对湿地公园一次性充库后,并保持公园水体2.5m设计水位时(需要补水),水质恶化历时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50%、75%和90%来水频率年份,分别采用地表水、地下水及中水作为补水水源,水质恶化历时最短的只有132d,最长的为356d,均不超过一年。因此,为保障水体水质符合要求,需进行水体充水净化处理。
4)由于水质净化时间与补水方式、补水水源有密切关系,当采用不同的补水方案时将消耗总量不等的水体置换及净化水量。本次论证,从节约水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地表水充库,以地下水为主要日常补水水源的方案。经计算,在50%、75%和90%来水频率年份为净化水质需水量分别为152.49万m3、154.6万m3(其中与日常蒸发渗透补水重复分别为67.89万m3、97.6万m3和102.2万m3,新增用水量分别为70.8万m3、57万m3和52.4万m3)。
5)由于湿地公园地处黄河水入海口处,受渤海高潮位及风景潮影响,如发生咸水上潮现象将导致公园水体咸化,需进行一次性置换,每次需水量为113.92万m3。
6)经过王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及黄城污水处理厂等三种水源进行论证分析,在50%、75%、90%降水频率下可向湿地公园供水量分别达到1491.44万m3、1031.70万m3和1071.47万m3(各频率年份均包括中水511万m3),总量上可以满足黄河水需求。但是,由于受充库时间的要求,湿地公园所需的一次充库只能由王屋水库提供,而地下水源和中水日可供水量有限,只能作为日常补充水源。
经分析,供水方案如下:
1)在50%降水频率年份,湿地公园供水由地表水、地下水、自备井联合供水完成,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89.86万m2和18.93万m2;
2)在75%降水频率年份,湿地公园供水仍以地表水、地下水、自备井联合供水完成,但须通过地下水与地表水实施水源置换来完成,即城市用水多开采地下水而预留王屋水库用于湿地公园充库,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102.48万m2和18.93万m2:
3)在90%降水频率年份,类似于75%降雨频率年份方案,通过对水源的联合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置换来完成供水。王屋水库、地下水库、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107.31万m2和18.93万m2;
4)在遭遇枯水年份,为节约水资源,湿地公园供水中前期的日常补水采用深度处理的中水,同时,继续实施对水源的联合供水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置换,地表水、地下水中水及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81.73万m2、23.58万m2和18.93万m2。
5)要多水源联合调度,特别是75%、90%枯水年份,城市开采地下水满足生活用水要求,替代地表水作为补充公园用水水源。
为了进一步做好供水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黄水河流域多水源联合供水和优化配置水平,根据个人用户在用水强度及水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水资源的时空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水保证率。
2)为提高黄水河流域水资源供水量及供水保证率,建议对黄域污水处理厂外排的中水进行回收利用,替换出的地表水资源可作为湿地公园在遭遇连枯年份时的充库用水。
3)为进一步改善和维护滨海度假区建成后的滨海岸生态环境,建议对龙口市玉龙纸业有限公司进行搬迁,该厂部分地下水开采量可作为枯水年份公园用水的补充水源。
4)为进一步保障湿地用水的水量要求,减少水体渗漏损失,建议对湿地底部进行防渗处理。
5)加强对湿地公园内水体的水质保护,对黄水河沿线进行污水排放统一管理、做到雨污分流。建议在黄水河下游适宜地点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将沿岸及周边污水收集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一方面可避免发生水质污染现象,另一方面经深度处理后,可实现向湿地公园供水,进一步提高湿地公园用水的保障程度。
6)对湿地公园详细规划方案进一步加以完善,使之更有利于湿地公园水质的净化和补水需求量的压缩。
a.进一步为库区内水体的流动和循环创造条件,以利用水质自身净化。如坑塘与河道连接的位置与布局应遵循“上游进入、下游流出、自身循环”的原则,建议将河道两侧坑塘开口位置适当向上游移动。
b.进一步加强水生植物的引进与布置的工作,提高湿地水质净化能力。
c.建议在公园水体内设置部分增氧和曝气装置,以利于水体自净。
7)对于咸水上溯及水质污染等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置换需水量需采用相关措施来增加供水量,这些措施包括:
a.抬高防潮堤及黄河营翻板闸防潮水位,减少咸水上溯次数。
b.在枯水年份,适当扩大黄水河地下水库向工业用水的供水规模,预留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一次性充库。
c.在全流域范围内加强节水力度,为湿地公园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
Ⅳ 急需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一篇
以生态为主规划城市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湿地保护政策。城市湿地公园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湿地+城市公园”;更不应利用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气息浓厚的水上乐园。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基于湿地的“传统”特性,即地表水的净化和调节之上。同时,也要使湿地环境能够兼具野生的和园林的自然特征。它应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为目标,以其充满野趣的领土景观为特色,吸引公众的到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达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宣传作用。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利用人工湿地或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无论何种类型,都应以形成“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为主要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1.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2.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3.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4.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第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Ⅵ 实例分析
1)图2是位于苏北盆地某凹陷的一条CR法剖面,该剖面通过已知弱油气显示井1号井。回CR法在1号井区未发现答异常,但在68~80号点间发现了充电率mS异常,对应的导电性参数响应较好,为弱低阻异常区。综合解释认为是一个可获工业油流的圈闭异常,同时认为该区古近-新近系阜宁组二段生油岩不具备生油能力,充电率异常主要是由油气聚集引起的。根据CR法成果钻探的2号井,获稳产16.7 t/d的工业油流。
2)图3是位于渤海湾盆地某凹陷的一段CR法剖面,该剖面通过已知工业油井W1井及三个由地震确定的构造圈闭区。CR法参数显示,W1井区具有明显的低阻—中、高极化异常;构造圈闭上电阻率为局部低阻异常;充电率mS异常明显。根据W1井区的CR法异常特征综合解释认为,位于196~220号、236~246号点的构造圈闭区可获工业油流。经实钻验证,W4、W5井在推断深度上获工业油气流。另外,在CR参数无异常的180~188号点位置,委托方多次综合研究认为该构造区较有潜力,钻探后的W6井仅见较差显示,与CR法评价结论一致。
图2 苏北盆地D-I线CR法剖面图
Ⅶ 求湿地公园规划的成功案例。
江苏建湖县九龙湿地公园,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规划思路如下专:
1、打破单一的属观光产品格局,培育观光、休闲、文化三张牌;
2、村落与湿地有机整合:水路进,民俗街出,码头做大;
3、一河一品•九龙九品——主题化、多样化、差异化打造水上项目;
4、利用泛博物馆化与主题公园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水乡村落旅游;
5、以体验旅游为核心原则,打造主题景观和参与性项目;
6、开发村民可以参与经营的项目,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案例详情你可以去他们的网站查阅。
Ⅷ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参与性设计综合分析有哪些
4.1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4.2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4.3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4.4规划论证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4.5设计程序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4.5.1方案设计4.5.2初步设计4.5.3施工图设计
Ⅸ 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与内容
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远景设计院认为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第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Ⅹ (二)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整个布局通过黄水河串联三大块,形成“一轴”、“一带”、“四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一轴:水景观轴。
一带:防护林绿带。
本湿地公园规划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展示区、游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各区面积均未计黄水河水面面积(图9-2)。
1.湿地生态保护区
该区位于黄水河入海口,面积约28.16hm2。该区以芦苇湿地和禽鸟栖息地为重点保护的区域。保护区内最大限度控制各种人为干扰,以保证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稳定性。河西地域维护已基本形成的湿地风貌。河东地域通过改造海水养殖池,营建浅滩、沼泽地、小岛,重建和恢复湿生生态环境,实现生物的多样化,并设木桩、浮木等为鸟类的驻足提供停留点。建设主要内容:①观鸟设施,设在保护区的边缘地段,计两处:观鸟屋,设置在河东新河堤内侧,以借助望远镜观鸟为主;观鸟廊,设置在河西,此处能近距离观鸟。②湿地考察栈道,专供科考人员设置的观测点,禁止其他游人进入。③望海台,原海水养殖池的泵站改造成可近距离看海观鸟的设施。④千柱滩,于滩地上设置引鸟驻足的木桩、浮木等。⑤湿地岛。⑥草滩。⑦芦苇荡。⑧红柳林。⑨黑松林。⑩沙丘。
图9-2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
2.湿地生态展示区
该区位于河西,北与湿地保护区毗连,南以度假区主道路为界,地处河堤以内,面积约15.39hm2。用地范围内水网密布,洲、岛、塘、溪俱全,为湿生植物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条件。规划该区集观光游赏,科普教育、自然体验于一体,成为市民与游客感受湿地、了解湿地、认识自然、走进科学的大课堂。
主要项目有:
(1)湿地生态中心
湿地生态中心包括生态馆和湿地文化广场。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展示黄水河湿地的形成、变迁及其动植物生态与生物的多样性,展示湿地的价值功能和世界湿地保护动态,成为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
(2)水花园,建设北方湿地植物观赏园区。
其他项目有鸟嗜植物林、蜜源植物林、诗意湿地、栈道。
3.游览活动区
该区北面分别与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湿地展示区接壤,南与出入口毗邻。面积约65.88hm2。本区拥有广阔的河流水面与陆域,是该规划区中最大的淡水区域。
通过恢复和重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营建大面积的具有地域特色和自然情趣的水生、陆生植物群落,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空间、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保护功能、游憩功能,提供可供游人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和水上娱乐的场所,一处人们亲水休闲和大众健康文化休闲以及寻古探今感受龙口文化的好去处。
规划主要项目:
(1)记忆龙口,位于河东,以龙口具有显著特色的风土人情组成连续的休憩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记忆。
(2)黄水森林
恢复黄水河两岸原生植物群落和河流生态环境,以密林为主,林中设置少量的休闲场地。
(3)垂钓园
该园位于河西的入口处,原场地中是一片标高在1m以下的低洼地,规划将洼地改造成鱼塘,使之成为一处垂钓者的乐园。
(4)金秋园
该园大片的秋叶、秋果林地交织,与河中的枫林岛、松风岛、芳草洲相映,构成一幅幅和谐缤纷的天然画图,人们在此游憩自然,体验文化。
场地中原有的葡萄、苹果长势好且具一定规模,规划保留部分果园。
(5)消夏湾
该地段原是一处低地,规划改造河堤的同时引入河水形成一处浅水湾,成为规划区内最开阔的一段河流水域。消夏湾与其北面的湿地展示区的水系沟通。
4.管理服务区
该区位于河西烟汕公路龙口段北侧,面积约4.84hm2,除下列内容外,其余与主入口区并为一体。
(1)建筑选址
1)管理服务中心、湿地生态中心和黄县人家等永久性建筑选址于河堤以内,避洪水破坏。
2)钓鱼俱乐部选址于原龙口市北海化工厂基础上,建筑作架空处理。
(2)建筑体量与高度控制
建筑原则上以一层为主,建筑高度上限控制为7m,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布局宜疏不宜密,一般以小组合为主。
(3)建筑风格
各类建筑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材料宜用木、石等当地方材料。
(4)景观小品
本区中的各类景观小品与装饰均赋予其艺术性,应视其为所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小品造型以简洁、明快、拙朴为原则,体现地域特色文化,让人能触摸历史又可感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