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大全 » 地质公园植物

地质公园植物

发布时间: 2021-01-06 03:55:45

① 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内的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

5.3.2.1 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

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在河南关山省级地质公园和河南万仙山省级地质公园基础上整合而申报成功的。她是一座以峰林、峡谷、多阶断崖、方山等景观和新构造崩塌地貌为核心,泉、瀑、溪、潭、人工湖水体景观映衬,以“回龙精神”等人文景观为重要补充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内主要保护的古生物地质遗迹有:三叶虫、头足类、牙形石、腹足类、海百合、角石类、腕足类、植物化石等。公园建设工程中,对分布在参观路线上的化石点进行了保护。

5.3.2.2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郑州市北郊的黄河之滨,公园以典型黄土地层古生物剖面、河流地质作用景观为主线,集黄土地貌、水体景观、古生物与人文遗迹于一体。公园内保护的古生物地质遗迹主要以新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为主。公园建设工程中,对分布在参观路线上的化石点进行了保护。

5.3.2.3 其他地质公园

在河南信阳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河南红旗渠-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河南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汝州大红寨省级地质公园、卢氏玉皇山省级地质公园、邓州杏山省级地质公园、桐柏山省级地质公园园区内,都多多少少地分布着一些不同门类、不同属种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如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内的硅化木、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跑马岭地质公园内的寒武系层型剖面中的三叶虫和奥陶纪的动物化石、大红寨地质公园内的脊椎动物化石、玉皇山地质公园内的脊椎动物化石、杏山地质公园内的古生代动植物化石、桐柏山地质公园园区内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新乡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内的三趾马动物群等。在公园建设工程中,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资源都得到了重视和适度地保护,不少还在实施重点保护工程后作为科普参观点。

②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情况

公园的白云山、白水洋、太姥山三个园区森林覆盖率为72%~90%。全区森林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属中国三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公园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灌丛、竹林、草坡等。包含了中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白水洋园区内主要植被类型可以划分为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典型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等10个植被亚类型,其中包括了43个群系,212个群丛。截止2008年园区内已定名的维管束植物种类有162科、508属、855种,珍稀濒危植物11科18属2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8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冰川期遗留珍惜植物—水松林。园区是中国南部第三纪、第四纪孑遗植物的重要保存地。
白云山园区内可以划分常绿针叶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草坡等6个典型植被类型。截止2008年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015种,其中蕨类植物28科41属65种,裸子植物9科16属23种,被子植物136科531属927种。其中,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5种;珍稀濒危12科21属24种。首洋、马洋、岭下等村周边分布有国家保护植物,如南方红豆杉、柳杉等。白云山的莲峰寺前的天池中生长有“午时莲”等珍稀植物。
太姥山园区内可以划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等4个植被类型。截止2008年区内有维管束植物491种,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属29种,被子植物65科194属46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5种:二级保护树种水松、银杏、福建柏。三级保护树种有台湾苏铁、凹叶厚朴。竹类繁多,主要是麻竹,还有苦竹、黄竹、绿竹、芦竹以及太姥山区稀有的方竹、黑竹、倒枝竹。园区内遍布杜鹃,种类繁多。园区西部杨家溪下游渡头村边生长有枫香林,共250多亩,计1.1万株,为江南最大的纯枫香林。渡头村后17丛古榕树,是全球纬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树林,其中大者树龄近九百年,小者也有140多年。其中一株榕树王占地达3.06亩。 按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和中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区内动物多数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属的种类,少数属于华南区的种类,还有一些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截止2008年全区野生动物有2000多种。脊椎动物有700多种,其中哺乳类70多种,鸟类324种,爬行类100多种,两栖类30多种,鱼类600多种。无脊椎动物有1300多种。
公园内拥有多种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有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云豹、蟒蛇、赤魟中华鲟;国际二类濒危动物苏门羚;被列为二类保护动物的猕猴、大灵猫(九节狸)、山羊、穿山甲、鸳鸯、红隼、鸢、小鲵、虎纹蛙、岩燕鹿、白鹇、翠鸟、相思鸟、长尾雉、毛冠鹿等。除此之外,园区还有以下动物资源:
禽类
树雀、白颈鸦、喜鹊、环颈雉、竹鸡、山斑鸡、松鸦、红头鸦、红头长尾、红嘴兰鹃、画眉、麻雀、罗纹鸭、绿头鸭、冠尾狗、黑背燕尾、海鸥等;
兽类
毫猪、野猪、野猴子、华南兔、狗灌等;
鱼类
黄鱼、带鱼、石斑鱼、鲈鱼、对虾、梭子蟹、青蟹、乌贼等。

③ 世界地质公园

本节研究了世界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分布,并以法国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英国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质公园、德国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为案例进一步介绍世界地质公园及其地质旅游开展状况。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分布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分布见图7-3。

图7-3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分布图

二、世界地质公园举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

法国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位于法国东南部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山脉和瓦尔省,中心是小镇Digne-les-Bains,位于尼斯以北约150千米、巴黎以南800千米处,该区是普罗旺斯的北部,与阿尔卑斯山脉接壤,是海拔约400~2960千米的高地,区内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其最低处有浓香的葡萄酒产地和橄榄树生长带,最高的山峰位于高高的阿尔卑斯山脉上。

普罗旺斯的地质保护区位于西阿尔卑斯山脉外部,处在南部亚高山链区域与南部倒转石灰岩区交界处,南部亚高山链经历过中等规模逆掩作用,而南部倒转石灰岩区则发生了早期构造演化,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本身对其影响不大。

依照1976年环境保护法,普罗旺斯自然地质保护区注册有18处地质遗迹,占地总面积2.69325平方千米,周围是一条保护带,覆盖了总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的55个地区。在这一辽阔的野外博物馆中,禁止采集任何化石。同样,在注册的地质遗迹范围内,有更加严格的规定,甚至禁止采集天然飞禽标本。然而,为了让科学家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让业余爱好者开展业余活动,允许在保护带内采集有限的标本,但自然地质保护区除外。

地质旅游

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以农业活动和旅游业为主,通过养羊等农业活动,提高景观保护方面效率。地质公园旅游重点是休闲、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矿泉水业和矿泉疗养业在小镇Degne-les-Bains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大支柱支持了当地的服务业和手工业产业的发展,但是该地区并没有发展工业活动,以便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

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有3条幽静的小径,它们将浑然不同的景观连接起来。游客既可专注于化石、构造或地质沉积现象,也可从历史景观和植被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因此,该地区的地质遗迹绝非是孤立的,相反游客可在辗转途中通过所见所闻增长知识。与这3条小径相连有3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使命并非取代游览地质保护区,而是为使游客领略奇观而修建的,目的是使他们获得比从大自然中更加详细的信息,更加详尽的了解地质科普知识,此外博物馆内还定期组织其他科普展览活动和地质知识培训等。

(二)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

莱斯沃斯是希腊最大的岛屿之一,位于爱琴海东北部,占地面积1630平方千米,状似树叶,该岛土地肥沃,植被种类繁多,有银白色橄榄树、暗绿色松树、灰绿色橡树和岛上独有的野花等。在该岛的西海岸,火山岩与碧蓝的爱琴海会合在一起,重重海浪缓慢剥露出远古植物的石化残留物,让我们有机会了解2000万年前爱琴海北部火山喷发期间在一片“火海”中消失的另一个传说中的大西洋。

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占面积2.86平方千米,其中的石化树木的聚集地主要位于Sigri,Antissa和Eresos地区,这是一片本土石化森林,占地面积1.5万多公顷,除石化树干外,还可看到保存完好的石化树根、果实、树叶和树种等。大量根系完整、发育良好的直立石化树木,为证明这些树木是在其原始位置上石化的提供了证据。

莱斯沃斯石化森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远古植物群的组成和特征以及气候条件的信息。因此,这块土地是记录下至少2000万年爱琴海盆地的地质历史的天然见证。由于意识到该区具有极其重大的环境、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价值,希腊政府宣布该石化森林为自然保护区,目的是对该区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管理。

石化森林的形成是由于爱琴海北部的火山活动,导致火山碎屑物质从东向西流动。这些火山碎屑物质覆盖了辽阔的地区,并掩埋了当时该岛西部生长的茂密森林。由于火山碎屑物质移动迅速,森林中的树干、树枝和树叶几乎顷刻间被掩埋。同时由于将植物纤维与外界环境相隔绝,以及确保了黄铁矿中强烈的热液流体循环,植物纤维才在最佳条件下发生了完整石化。实质上,这种石化作用是由无机物逐个分子地置换掉有机植物物质。因此,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树木的内部结构被完好地保护下来。

如今,火山岩受到了自然剥蚀,显露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直立或是倒下的树干,树干长达20米,直径达3米。莱斯沃斯的游客在游览不同的石化树木聚集地时可有多种选择,其中包括位于Sigri的莱斯沃斯石化森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该馆具有各种各样的展品,并以十分生动的形式显示出爱琴海的地质演化过程,在靠近该博物馆的是Sigri地质公园,游客可观赏到视觉独特的石化树根。另外,附近的Plaka地质公园还有许多直立的石化树干和独特的石化树叶。

地质旅游

凡是到石化森林公园观光的游客都会有一种独特的体验。该公园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石化森林区,园内有保存完整的石化树木,这些树木在远古时期曾构成茂盛的森林生态系统。区内散布的许多直立的和倒下的树干(有时高达7米、长22米)的数量和大小将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英国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英国北爱尔兰弗马纳郡境内,Cuilcagh山脉石灰岩斜坡下部发育着一个巨大的洞穴体系,其中的大理石拱形洞是英国和爱尔兰最享有盛誉的洞穴之一。这些洞穴是1895年由任教于巴黎索邦神学院洞穴学专业的法国著名洞穴学家EdouardMartel首次发现的。

在Cuilcagh山脉顶部,页岩和砂岩形成了宽广的滩地,在那里降雨聚集为不连续的溪流与河流,遇到石灰岩下渗后形成洞穴。大多数洞穴形成于Dartry石灰岩地层上部,该地层为不同类型石灰岩的复杂岩群,它们在厚度和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反映了逐渐增强的构造活动。尽管地质公园内的泥滩石灰石干净、大部分为层状,有助于形成大洞穴,Dartry石灰岩地层的这些变化特点对洞穴的发育和形成却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岩石的岩性影响着Cuilcagh山脉的特征。砂岩、页岩和石灰岩之间的差异造就了Cuilcagh山脉明显不同的植被、地形和水文。Cuilcagh山脉不高,海拔仅有668米,但它的北部地区,在温和的大西洋海洋气候影响下,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500毫米。

三条河流流经不渗透的砂岩和页岩后,汇集到石灰岩岩层,再沿石灰岩层向前流动一段距离后,河水渗透到地下形成洞穴。著名的大理石拱形洞就在这里形成,它展示了复杂的洞穴起源,拥有珍贵的典型沉积物和形态万千的钟乳石。

地质旅游

大理石拱形洞1985年由弗马纳郡区的行政部门将其开发为旅游区。目前,它已成为爱尔兰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已经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922000万游客。

它被人们一致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极具观赏价值的洞穴,并被称赞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游人在主溪流洞穴中可以观赏到一条湍急的河流。

近几年来,大理石拱形洞在保护与开发、教育和地质旅游方面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001年,大理石拱形洞和Cuilcagh山公园成为英国第一个欧洲地质公园。2004年2月,大理石拱形洞又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四)德国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

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位于德国北部,环绕哈尔茨山脉,其北部位于布朗斯韦尔境地,直至弗莱希廷根山脊。整个地质公园的面积为11.5平方千米,包括联邦德国3个州的18个地区。由于该地质公园占地面积非常大,因而它由两个协会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管理:一个是位于奎德林堡的哈尔茨区域机构(由哈尔茨山区乡村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的一个机构),另一个是被称作FEMO的注册协会(它是布朗斯韦尔土地/奥斯法勒管理机构分支)。

在哈尔茨山脉的基地岩块与弗莱希廷根山脊的岩盐构造之间,形成了一个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特殊地质模式。这一地区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岩层序列包括了许多沉积岩相,有铁矿石、褐煤和岩盐沉积矿床。由于这些沉积矿床的存在催生了采矿业以及钢铁和汽车工业(如大众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的座右铭是:“地球历史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石”。

日尔曼三叠系沿岩盐背斜有完好的露头。地层的主要组成是早三叠世叠层石和鲕粒岩、中三叠世的含有化石的石灰岩以及晚三叠世的三角洲沉积物。侏罗纪岩层特征包括含有化石(菊石、昆虫和脊椎动物)的早侏罗世的黑页岩相以及出露在哈尔茨山脉北部边缘(最近在此挖掘出一个恐龙动物群)的晚侏罗世碳酸盐岩。白垩纪地层的特征是沉积型铁矿石矿床(扎而茨吉特/派讷型)和萨博赫塞恩白垩纪向斜岩相,它是从陆地硅酸质碎屑物经三角洲向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物的过渡地带,沿东/西向露头很好。

在黑尔姆施泰特—施塔斯富特岩盐背斜边缘的向斜上,可以观察到含褐煤的三叠纪地层,它与海相含海绿石互层。更新世地层的典型沉积物是所有的冰川循回(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泥炭、泥浆、黄土、钙华)。冰川还在较老的岩石,如条纹状的雷蒂亚砂岩(费尔普克)和冰川柱。

作为人们熟知的中欧基底绵延山脉,哈尔茨山有世界上著名的地质遗迹(巴特哈尔茨堡,哈茨布格特),它们为研究古生代山地建造和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极佳的地质记录。哈尔茨山脉的特征是地理空间上小规模出露沉积岩(砂岩、板岩、燧岩、杂砂岩、礁灰岩)以及火成岩(变质玄武岩、角斑岩、凝灰岩)。哈尔茨南部地区出露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的火山-沉积序列(铜页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喀斯特)。

哈尔茨山脉具有1000多年的采矿和研究历史。甚至J.W.vonGoethe还研究了花岗岩屋顶与布罗肯峰花岗岩的联系。哈尔茨山脉的历史矿床及其采矿历史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例如,拉默尔堡聚乙烯金属沉积型矿床(世界文化遗产)。

地质旅游

德国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内建有一个巴洛克式的木结构信息中心,该信息中心为地质公园提供各种服务工作,它同时还为游客提供地质教育和参观服务,游客们可以从这里了解自然景观中的地质现象与我们生活世界的关系,游客还可以在此观赏化石遗迹,进一步了解自然,了解地球。

在哈尔茨山脉北部边缘,古生代基底作为正向断层叠置在陡峭的、甚至是反转的中生代层状岩石的前缘上。沿着许多逆冲的绝好露头,游客从这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地质沉积历史。因此,戈斯拉尔与哈尔茨堡之间的地区被称为“典型的地质平方英里”,并将其作为整个地质公园的座右铭。

此外,哈尔茨地区还有一些早期人类历史发现的重要场所,如史前格拉夫葡萄酒和著名的挖掘地点(扎耳茨吉特的穴居人和独角兽洞穴)。

④ 方山地质公园有哪些药草植物,要完整的

实地考察一下才知道

⑤ 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

河南省被批准的4个世界地质公园内,均有相对比较丰富的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分布,有些还是园区内主体景观或主要观光与科学考察点,多数已按照有关规定对古生物地质遗迹划定了保护范围和等级,实施了护栏、标志牌、解说牌等保护工程措施。

5.3.1.1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包含原划定的河南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栾川省级地质公园、嵩县白云山省级地质公园,相当部分范围是以恐龙蛋和恐龙化石遗迹为主的“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生物地质遗迹也是其最重要的地质遗迹。

位于西峡县丹水镇的“西峡恐龙遗迹园”,是一座大型恐龙主题公园,为研究地球演化、天体演变、灾变事件和恐龙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等提供了理想的科研基地,也为科普和旅游活动开辟了一处崭新的园区。西峡恐龙遗迹园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配合”建设模式,建成了地质广场、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遗址和仿真恐龙园,是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景区,国家4A级景区。自建成开放后,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做了一期节目,评述西峡恐龙遗迹园把一个白垩纪恐龙蛋化石地质遗迹变成现代一流的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对全国自然遗产开发利用保护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5.3.1.2 中国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在河南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河南洛阳黛眉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上,合并申报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该公园内保护的主要古生物化石有寒武纪—奥陶纪的三叶虫、头足类、腹足类、牙形石、叠层石;石炭纪—二叠纪的腕足类、珊瑚、 类、植物化石群落和硅化木以及晚二叠世低等四足类运动群等;三叠纪—侏罗纪的淡水双壳类、延长植物化石群落、义马植物化石群落、铁化木及遗迹化石和似哺乳爬行类化石等。特别是二叠纪的硅化木,分布面积较大,局部分布密集,保存完好,已实施了系统的保护工程。另外,济源承留一带中生代遗迹化石与环境的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是国际会议参观路线之一。

5.3.1.3 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在河南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焦作神农山省级地质公园的基础上申报并获得批准的。她以山体雄伟、长崖险峻、峡谷幽深、水体秀美为特色,其古生物化石种类多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公园内主要保护的古生物地质遗迹有:三叶虫、头足类、牙形石、腹足类、海百合、藻类、角石类、 类、腕足类、珊瑚、植物等。公园建设工程中,对分布在参观路线上的化石点进行了保护。其中,元古代地层中的痕迹化石研究,也取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5.3.1.4 中国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在河南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上申报并获得批准的。她是集珍稀地质遗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三位一体的景观资源,构成了立体、多层次旅游环境。公园内主要保护的古生物地质遗迹有:河南最早的叠层石、三叶虫、头足类、腹足类、海百合、藻类、角石类、腕足类,特别是华夏植物群的植物化石和三叠纪似哺乳爬行类动物化石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公园建设工程中,对登封群、嵩山群和关口—涉村的寒武系—二叠系的含丰富古生物化石的层型剖面开展了较多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对分布在参观路线上的化石点进行了保护。

⑥ 地质公园概述

本节主要概述了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现状,明确了地质公园的基本定义,并探讨了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让人们对地质公园的产生、现状以及地质公园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公园。

我国关于地质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南京大学的夏树芳(1988),在其著作《地质旅行》中对地质旅游的目的概括出8个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征;了解沿途地层年代;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了解沿途矿产资源情况;注意生物和人类的活动与矿床的关系;了解沿途经济地理与地质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以及文物考古资料;了解地质事件。

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的根本,没有地质遗迹,地质旅游也无从谈起,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领先,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本文主要就地质公园展开讨论。

地质公园(Geoparks)是自然公园的一种,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王永生,2005)。

一、地质公园产生、发展及现状

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载体,人类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则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1871年,时任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海登率领一个34人的考察队到黄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热和温泉,并将考察报告和照片、绘画等提交国会,提出保护本区自然资源和地质景观的建议(赵汀和赵逊,2005)。于是,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黄石河源头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的概念是由乔治·凯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当时在阿肯色州开辟了热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历史背景是美国大开发中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和印第安文化产生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国家公园的建立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只能产生局部影响和效果,它是把人类保护地球遗产由自发行动上升为自觉的行动,由分散的社会努力上升为国家行为,虽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但是建立国家公园保护了部分地球遗产(赵逊和赵汀,200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地质遗迹的保护已由各国分散行动变为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的全球性行动。但发展十分不平衡,保护工作与合理开发利用彼此脱节,难以成为各地政府参与且居民支持的、影响广泛的行动。从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前半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保护联盟(IUCN),设立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CNPPA/IUCN),在这里制订的国家公园标准中,正式将优美的地学景观保护和促进纳入科学发展的内容(赵逊和赵汀,2009)。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学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质遗迹工作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之不足,建议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设置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并组织了讨论(赵逊等,2002)。

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想法,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考察。

在我国地学界的努力推动下,地质公园作为一种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途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审议了“全国2000~2010年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最终确定要在我国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种不同层次地质公园形式。

国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纪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而提出的。由该部原部长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发表在地质学文献里(陈安泽,2007)。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项目。同年11月,在欧洲,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开,会议在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保护欧洲地质遗迹的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批准了法国豪梯省地质保护区(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处为欧洲首批地质公园网络成员。2001年3月,中国国土资源部作为主管地质公园建设的国家机关,批准建立包括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内的首批11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首批地质公园是在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建起来的。

2004年,鉴于中国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及在世界地质遗迹保护中做出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开通世界地质公园网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质公园信息并对全球开放,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数据库,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5处,其中欧洲17处,中国8处。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经建立了7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22处。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接二连三的破坏环境事件不断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地质遗迹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保护地质遗迹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建立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采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公园将会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全人类保护地质遗迹,进而保护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地质公园的定义

2001年,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即掀起了一股各国各地建立地质公园的热潮。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定地区。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2002)。

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在中国,以具有国家级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军,2006)。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规定了世界地质公园的内涵、申报程序、遴选标准和准则,其中规定世界地质公园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地质公园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地质公园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质公园”是一个地理区域,在这里地质遗迹是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概念的一部分。地质公园应当考虑这个地区的整体地理概况,不应当仅仅包含具有地质意义的遗址点。非地质主题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它们与景观有关时,非地质内容可以展示给游客。由于这个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态的、考古的、历史的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也是必要的。在许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会历史都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开。

(2)地质公园申报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并有规划。仅有给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是不够的。地质公园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必须让游客易于到达,且互相连接,并具有正规公园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质公园应该由指定的地方机构或者一些拥有足够的管理设施、有资质的管理人员和足够财政支持的机构来管理。特别要注意旅游活动必须与当地状况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征相匹配,必须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尊重、加强并保护当地文化价值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地区和国家,当建立地质公园时,还要考虑土著居民的习惯。

(3)地质公园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地区环境,这对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将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促进文化繁荣,从而使地质遗迹得到直接保护。

在保护地质公园中的地质资源时,会创造新的税收来源(如地质公园旅游、地质产品等)。这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附加收入,将吸引私人资本的加入。“地质公园旅游”是一种与经济有关的、力求成功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是一个旅游业中的新领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学科合作。

(4)地质公园必须提供和组织各种工具和活动来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如通过博物馆、解说、教育中心、地质路线、旅游指南、通俗文学和图件、现代传播媒体等)。应当允许开展科学研究,与大学开展合作,促进地质学家与当地居民之间开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整体的环境保护反映出伦理导向。

(5)地质公园并非一定就是一块全新的保护区域或景观地(它可能存在于已有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中),但与总体上实行全面保护和管理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有很大差异。按照国家立法规定,地质公园应该保护的重要地质特征包括:有代表意义的岩石、矿产资源、矿物、化石、地形和景观。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要确保其地质遗迹的保护应与地方传统和立法机关的义务协调一致,由地质公园所在地国家政府决定特定地质遗迹或地质公园的保护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从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以来,地质公园就担负着保护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使命。同时建设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此卢云亭(2006)及姜建军等(2006)有过详细的研究阐述。

(一)建立地质公园能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正因为地质遗迹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才使得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无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由此可见,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已经作为一项基本规定列入我国的政策法规体系。该规定中还明确列出了需要给予保护的地质遗迹类型:

(1)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二)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地球科学和环境保护知识

地质遗迹实际上更像是一部无字的历史教科书,它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静静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们的眼中。他们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静谧(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行迹)或绚烂夺目(如丹霞、雅丹、矿物宝石产地)或悲凉沧桑(如地质灾害遗迹)……而所有的这些地质遗迹都静静地等在原地,待我们人类去认识和了解,地质公园的建立无疑为普通公众打开了一扇认识地质学、了解地球科学的窗口,人们可以在参观游览山水胜景的同时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增强自己环境保护意识。

地质公园不仅有雄奇秀丽的山水,有些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身在其中,不仅精神愉悦,心灵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淀。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地质公园是面向公众的科普基地,是培养未来地球科学家的摇篮,也是人们丰富知识层面开拓视野的户外课堂,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地质科学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地质遗迹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更多地把发展经济的目光放在对传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的发掘上,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这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游业是一种绿色产业,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得到合理的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地质公园的建立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也会显著提升,这就会大大激发当地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地方文化的复兴,更加注重保护当地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⑦ 昌乐火山地质公园的植被

昌乐火山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昌乐县城南22公里的乔官镇版陶家庄村团山子,海拔191米,权相对高差30米,面积0.3平方公里。系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火山口呈圆锥形,深20多米,直径60米,主要岩性是碱性橄榄玄武岩石头呈深灰色,红褐色,风化面呈土黄红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201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该公园是以火山地貌特征为主题,涵盖火山柱状节理景观、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新构造运动遗迹。

昌乐火山地质公园的植被比较多,有人工种植的树木和自然生长的野生灌木杂草等。

⑧ 地质公园——地学内蕴的科学性

一、概述

地质公园是可以观赏丰富的、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的风景区。地质遗迹是指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迹象,例如有的地方过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积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还会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个地方曾经有火山喷发,便会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颈等与火山有关的岩石和构造;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方,会有泥石流的堆积物,可以看到转化为泥石流的松散体所处的地貌和构造位置……所有这些可以据之推断出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物质现象,都叫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学就是根据地质遗迹研究地球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地质公园是欣赏风景区的地质科学性的部分。

建设地质公园的目的,首先是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旅游中学到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其次是满足广大旅游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游的科学品位,提高风景区的美学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质和地球运动的规律,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以提高风景区的经济收入;第三,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因为批准为地质公园后,将禁止采矿等一切破坏环境的活动。

目前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挂有多块牌子,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这些不同名称的公园,都是风景区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自然风光强调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森林着重于景区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长环境与特征,从中得到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知识;地质公园除了强调美学特征、植被环境以外,更着重于山水的成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及部分学者的意见,本书分6类地质公园进行介绍。

二、剖面地质公园

1.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2月10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开园。公园位于蓟县之北,燕山山脉南坡,总面积342km2 ,公园核心地带面积9km2 ,地质遗迹为中、新元古界标准层型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全国和全球地层对比的依据,这就是它的巨大科学价值。

公园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轻微,叠层石等古生物化石丰富,地层厚度近万米,真实地记录了地球距今18 亿~8 亿年的地质历史,被国内外地质学家推崇为世界上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层型剖面”。

2.浙江常山国家地质公园

浙江常山地区奥陶系剖面研究比较详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钉子”地质剖面,作为全球该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这个“金钉子”位于常山黄泥塘,其底界以一种特殊的笔石的首先出现为标志,是距今4.6亿年左右的地层剖面。

3.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陕西省中北部洛川县城南的黑木沟,两岸边坡出露的黄土剖面是250万年来地质历史的产物,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公园面积约9km2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在大气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黄土地貌景观。在南北长3~5 km的范围内,有圆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黄土柱,有长约数丈、宽约数尺的黄土桥,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见底的黄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丰富的黄土雕塑,有横立的黄土墙和垂直的黄土裂隙……

公园内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黄土剖面,是研究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古气候变化及其他地质事件的重要资料。刘东生院士认为:“洛川黄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为完整的大陆地质记录之一,它记录了距今240万年以来所发生的地质事件,有助于重建中国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纪地质事件的历史,并有可能以此认识现代地质过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黄土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详,可以划分出几个十分重要的极性变化和年代标定点,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黄土记录中最为连续、完整的剖面。”张宗祜院士指出:“黄土高原整个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动,这种变化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序列载体中都有表现,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铁气候序列表现得最为完整、清晰。”“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具有时代特殊价值的属种还是很少的……像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的黄土地层中集中出现的化石产地是不多见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遗迹地质公园

1.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

生物演化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距今25 亿~5.4 亿年的元古宙已发现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将元古宙称为菌藻植物时代。元古宙末期,除藻类大量繁育外,还出现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其中有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介壳动物。由于这些动物缺乏坚硬骨骼,保存下来的多为动物躯体的印痕化石和遗迹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时代突然出现大量动物化石,地质界称其为生物大爆发。我国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就记录了一次生物大爆发事件。

云南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分为4阶: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龙王庙阶,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就记录在梅树村阶地层内。梅树村阶以云南晋宁以北7km的梅树村剖面为层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亿年) 40 多个门类、100 余种动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疑难动物化石等。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见精美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研究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及这个时期的动物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这些化石称为“澄江动物化石群”,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距今5.8亿年)、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化石群”(距今5.15亿年)并列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称为“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总占地面积18km2 ,山势顺地层走向延展,中心区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带长20km,宽4.5km,核心保护区面积1.2km2 ,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已采集化石3万余块。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1991年4 月23 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了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认为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使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6000 万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感叹:“澄江古生物化石将是科研永远的大厦”。此处经科学鉴定的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了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

2.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恐龙是已经灭绝的古代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2.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恐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温顺的”。世界上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900~1200个属。在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陈列厅中展出的完好恐龙骨架达18 具,这18 具恐龙中有3具属于杂食性,个体长1.4~2.8m;有5具属肉食性,个体长4~8.9m;有10具为植食性,其中3具个体长4.3~7m,另7具个体巨大,长9~20m。所有这18具恐龙化石在时代上都属侏罗纪。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在恐龙化石群的发掘现场——大山铺,距自贡市11km,建筑面积6000m2 ,有两个发掘现场,在这两个现场可以看到从砂岩中剥离出来的恐龙骨骼化石,堆积重叠,纵横交错,十分壮观。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中的恐龙地质公园还有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3.硅化木地质公园

(1)辽西木化石群

辽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义县一些山区,它们大都保持原始树桩形态,大的直径达1m以上,表层树皮裂痕依稀可见。最长的石树桩,出露部分长3m有余,树桩上年轮清晰,其年代属侏罗纪,与北票含煤层的时代相当,原来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庆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庆县城东北白河北岸长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个木化石群。这些木化石高低参差、密密麻麻,堪称奇观。木化石较坚硬,有的出露地表几十厘米,有的达1m多,直径约1~2m。多呈短树桩状,表面为褐黄色和灰白色,树皮纹路和断面年轮清晰。延庆木化石群世所罕见,这里原是湖泊,树木被埋入地下,经硅化形成。

(3)自贡硅化木

四川自贡市凉高山附近的长山岭,有一株举世无双的硅化木,主干长23m,直径1.3m。此硅化木坚实晶莹,树纹纤维清晰,在阳光照射下,像宝石般闪闪发光。它埋藏于侏罗纪砂岩中。

(4)亚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国亚利桑那州阿达马那镇的化石林,数以千计的石化树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径平均1m左右,长15~25m之间,最长达40m,其周围还有零散的化石木块。这些石化树木年轮清晰,宛如大块的碧玉玛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密集的石化树干区有6处,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测此处原有的森林被洪水冲刷,木质发生矿化作用,又被铁锰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斓的化石树。

4.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临朐县上林乡。富含化石的岩层出现在一个采矿坑内,最上层是风化的土壤,第二层是第四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层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层,最下面是砂砾岩。硅藻土层由硅藻的遗体经黏土胶结而成,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800万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层极薄,像书页,其中赋存的化石像动植物画册一样,又被称为“万卷书”。硅藻土曾作为一种非金属矿床开采,1980年此处成为我国第一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后才停采。

哺乳类动物化石包括鹿、犀牛、猪、马、熊、鼠、蝙蝠等17个属18个种,其中以柄杯鹿数量最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奔跑姿态。鸟类骨壁很薄,很难保存为化石。1976年在此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鸟类化石,轰动了中国古生物学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迄今已发现6种鸟类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块蛇化石即发现于此,在其骨骼的两侧还可看到鳞片压在岩石上的痕迹。两栖类有6个以上的种,可以看到蛙的幼体——蝌蚪和长着尾巴的青蛙,还见到青蛙和鱼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鱼、水草、树叶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虫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点:数量庞大,保存完美,形态生动。昆虫身上最易腐烂、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这里保存下来,并呈现展翅高飞的姿态。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样门类齐全,数量丰富,保存完好,不少叶子能见到清晰的叶脉。花最容易凋谢,但却能保存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实属举世罕见。

在1800万年前山旺地区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种动物在此生活,后来火山喷发,湖泊不复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毁灭。

四、构造遗迹地质公园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珍奇的构造地质遗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两期褶皱的叠加。早期发生过走向南北的紧密褶皱,以后又发生了东西向的褶皱,这两期褶皱叠加在一起。

2)背斜与地垒的叠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两翼各形成一条正断层,于是这个古老的背斜成为地垒。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处倒转,使太古宇与元古宇间的不整合面直立,并成为壁立的悬崖;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水平产出,不整合于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两个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沉积时,古地貌应为向西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坛山峰顶这个小范围内,东边的岩层薄、层数少,西边的岩层厚、层数多。

4)活跃的新构造运动。王屋山地区地面上升的构造运动活跃,其依据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则是两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铁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区内至少有4期阶地;④以寒武系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天台山相对于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叠系为对比依据可以大体计算出相对于南面丘陵区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区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相对于华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区山顶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沟谷切割;⑥景区南缘断层,可见太古宙地层与第四系黄土的断层接触,说明第四纪时山体仍在上升,断层仍在活动。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由于王屋山地区有活跃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个周期均展现于小范围内,是研究土地发展及保护的珍贵的科学资源:①公园主景区裸露岩石上,由于风化作用有极薄的黏土矿物生成,是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区河谷阶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区以东为华北平原的边缘,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区以南的丘陵处于平原上升后遭侵蚀的阶段,山顶是良田,谷底则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园主景区土地已被全部剥蚀,岩石裸露,是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却与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构造遗迹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可以看到的构造遗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嵩山地质公园内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地质时期的地层。

2)能见到华北地区几乎所有的构造运动遗迹:距今25 亿年前发生于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间的嵩阳运动,距今18 亿年前发生于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间的中岳运动,距今5.43亿年前发生于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间的少林运动,以及石炭纪和奥陶纪间的不整合面。嵩山以众多不整合面汇聚一堂为特征。

3)坚硬的石英岩褶皱成各种复杂的形态,倒转、平卧褶皱到处可见。在三皇寨景区还可见到因褶皱石英岩岩层直立的壮观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层笔直耸立,直逼苍穹,布满整个峡谷,如万卷“倚天巨册”,气势恢宏雄伟。

五、矿物矿床地质公园

矿床地质公园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游者总是感觉矿床很神秘,巨大的矿床对地质专业人员更是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现在似乎还没有建设矿床地质公园,因为公园的建设可能会对矿山生产带来影响,而未开采的矿床因各种原因更不会建为公园。那些已经采完闭坑的大型矿床,可以在露天采矿场或地下采场建设地质公园。这既是对采矿破坏环境的整治,又能有经济上的收入,还能开展全面系统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质公园

本书所介绍的各个风景区都可以称为地貌地质公园。

七、地质灾害地质公园

1.龙门山构造地质公园

世界上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多次,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国唐山地震死亡人数在30 万左右。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死亡83万人,可见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

四川龙门山已建成国家构造地质公园,鉴于这里是大地震的频发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的遗迹又多,应以此构造地质公园作为宣传地震防险避灾的地质公园。

龙门山延展于四川盆地西侧,长约500km,是一个中生代以来的叠瓦逆冲断裂带,大地震就是其运动的结果。其逆冲断层面倾向北西,龙门山体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质学家赵亚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内发现了白鹿顶、小鱼洞一带的飞来峰,确定了这一推覆构造。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华北裂谷都将地壳向西推挤,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龙门山之下时,龙门山的块体便被挤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挤压推覆一次便发生一次地震。地块的移动下插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余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岭地区之间发生,直到能量全部释放,推覆块体的位置取得平衡后,余震才停止。本地段发生过以下大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7.5级) ,1941年黑水地震(6级),1958年北川地震(6.2级),1960年松潘地震(6.75 级),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级),2008年汶川地震(8 级)。在75年内发生了6 次大地震,约12年一次,足见频度之高。从上述数据同时还可看出,间隔时间愈长地震的强度愈高,破坏性愈大。

2.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东南黔江的北部,南连酉阳,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东部包括湖北咸丰县一角。中心区为小南海,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成因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余千米。据《黔江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发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长1170m、宽1040m、高67.5m的大坝,截断溪流,漫淹20余里,形成湖泊,并在其附近湖北咸丰境内形成4个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长5km,最宽处1km,最深50余米,有板夹溪等5条溪流注入,水质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鲜见”。据中国科学院专家考察,当时地震震级为6.3级,地震的破坏烈度为Ⅷ度。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千米,4500×104m3的崩滑体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遗迹区还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当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断崖绝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滚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径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这些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国家地震局于2001年为小南海颁发了“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两块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

3.东寨港

东寨港位于海南岛琼山区,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据历史记载,东寨港原是一片陆地,1605年大地震沉没了72个村庄,随之成为海港,港湾中生长有大量红树。7~10m深的海水里,村庄废墟、断垣残壁、农田道路清晰可见。

4.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与林芝县交界处,主体位于波密县易贡乡,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总面积为2160km2。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

易贡巨型山体崩塌体的体积达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达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运距达640m,最大水平位移为6700~7000m,堆积体达到3×108m3 ,其他遗迹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喷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贡堰塞湖区遗迹、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与易贡-鲁朗走滑断裂构造遗迹、易贡堰塞湖决口遗迹、易贡堰塞湖溃决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遗迹、古冰川活动遗迹及相应的地质生态环境等。

本区降水量丰富,断裂作用加上冰川冻融对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导致的侵蚀切割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河谷边坡的掏蚀、失稳,促进了崩塌、滑坡的发生。然而易贡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却是地壳的快速上升与陡峭河谷的形成。15 万年来大峡谷地区地壳抬升速度达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故易贡扎木弄沟巨型崩塌、滑坡是这些独特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溃决—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链是在别的地区极难见到的。沿易贡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长条形堰塞湖中云雾缥缈;湖滩平原、湖滨台地,果林茂密,茶园垅垅,此处为西藏第一处茶园,所产珠峰圣茶闻名遐迩。

5.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其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积5.2km2 ,主要由残峰断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组成。

残峰断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华峰及山崩临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险峻,直冲云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齐峻峭,如玉案倒竖。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条长1500多米、宽260~900m、高差约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涛的壮景。翠华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铜墙铁壁横亘翠华山中,两端被高达200余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条长近千米、高200 多米、宽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总量3×108m3 ,石块巨大,集中分布在翠华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叠置,宛如石头的海洋,波澜起伏。崩塌过程中石块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个洞穴。其中冰、风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结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风洞由两块巨石顶端相撑形成,洞中冷风嗖嗖,盛夏六月,凉风习习。还有小风洞、蝙蝠洞等许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处。甘湫池为干涸之湖;另一处由于泥沙堆积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体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长600m,宽100~300m,水深5~12m,可划船、垂钓等。

⑨ 连云港有哪些公园植物园博物馆地质公园具体路线是什么

连云港有个博物馆,是市政府附近,美术馆都在那里。公交路线是到猴嘴,坐B12到行政审批中心下就可以了。
还有青年公园。做16路可以到。
还有新浦公园,就在原来的黄海影剧院东边的街上

⑩ 昆明石林里面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啊需详细一点!

石林属于昆明市石林县,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内“天下容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成为中国四大旅游胜地之一。石林里面的动物和植物,品种不多,基本上是些普通的,没听说有什么珍希动植物。谢谢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