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渭河湿地公园
『壹』 渭河源头在哪里
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陕西境内为53.8亿立方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自南而北减小,秦岭、关山区高,原区、谷地区低;西部大于东部,中游比下游径流丰富。
(1)宝鸡渭河湿地公园扩展阅读:
渭河的水文特征:
1、径流变化
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岭山地年径流量丰富而年际变化小;北岸黄土区年径流小而年际变化大。年径流的变差系数,秦岭北坡一般为0.30~0.40,其中石头河、清姜河等仅为0.30,黑河、涝河及沣河等为0.40,再往东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减少到0.35。
2、泥沙
渭河华县站平均每年向黄河输送49200万吨泥沙,泥沙主要来自北岸的黄土区,以泾河及渭河上游最甚。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900万吨泥沙(张家山站),占华县站输沙总量的62.8%,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40.6%。来自渭河上游的泥沙,林家村站每年20000万吨,占华县站年输沙量的40.6%,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28.8%。
3、洪水
渭河中下游降雨集中于7、8、9三个月,而且多大暴雨,洪水灾害较多。从实测资料看,渭河干流以1954年洪水最大,林家村水文站的最大洪峰流量为503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7日),咸阳站为722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8日),华县站为766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9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渭河
『贰』 宝鸡市10月2日晚上渭河公园杀人案
搜一下:宝鸡市10月2日晚上渭河公园杀人案
『叁』 宝鸡渭河有多宽
河床大约600米左右,有些地方宽达到1000,有的地方窄,只有100多米。要说河水的宽度就不好说了,版雨季权的时候最宽的大概有个200米,旱季的时候几十米,甚至十几米都有可能。市区里有河坝,宽度就有了不确定性。金渭湖那里宽,有个500米左右吧~~
『肆』 宝鸡咸阳段渭河绿化详细情况
咸阳市渭河近堤绿化工程分为8个项目段、9个实施单位,分别是:武功段、兴平段、高新区段、秦都段、咸阳湖段、城区段、市城建局和渭城区段、泾渭新区段。工程从2008年12上旬开始实施,2009年4月基本完成,2010年春季进行了补植补栽。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1534.09万元,建成渭河近堤绿化林带74.63公里,折合绿化面积7450.9亩,栽植各类树木56.39万株。其中:堤外防护林带74.63公里,绿化面积 4371.1 亩;堤防内防浪林带27.1公里,绿化面积2738.3亩;堤顶行道林 40.5公里,折合绿化面积341.6 亩。如果不计泾渭新区段15.4公里、1155亩的建设任务,全市共超额完成绿化面积739.9亩,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的9.4%。
渭河(咸阳段)景观规划场地位于渭河水系的中下游,咸阳市区的西南部,是联通宝鸡市、西安市的自然纽带。
规划的概念主题为“仙岛龙脉﹒阳城绿道”。“仙岛龙脉”意在点名渭河景观的所在地,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帝王都城,是炎黄子孙龙脉的所在地;同时,渭河的河流形态丝一条伸展的长龙,与咸阳城市的文化形象相统一。“仙岛”意旨渭河景观的生态人文特点,水中央的座座岛屿在水汽的衬托下,好似云雾缭绕的仙境一般。
为实现渭河的规划愿景,首先要解决其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渭河的分析,其面临着城市与水、水与人、水与生态之间的三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洪涝隐患,水体污染。渭河是咸阳的母亲河,但却同样遭受这水质污染的考验。渭河常年水质为“V”类,河道采沙、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了河道驳岸的不稳固性河水体污染的加剧。因此如何治理渭河的生态环境,还咸阳城一条清澈的河流是规划的首要问题。
第二大问题:河与城离、文明缺失。咸阳因渭河而兴,但城市的发展与渭河相脱离,城市居民的生活与渭河没有过多的联系。同时,渭河流域所拥有的文明不曾延续,造成了文化的缺失。如何重塑渭河在历史上的辉煌,并成为咸阳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三大问题:人与水隔。渭河现存一条起防洪作用的道路,并局部设置了挡墙,并形成了较大的竖向高差,造成了人视觉景观的遮挡。如何将人于水的距离更加的亲近,为人提供亲水空间,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针对上述几大问题,规划对渭河的景观规划提出四大发展策略。
第一大策略:梳理岸线肌理,恢复生境,构建生态景观廊道;
尊重场地肌理及生态格局。对湿地及农田进行保护,确定大地的生态基底。维护渭河自然的水系形态。分析渭河的生物保护格局及游憩环境,确定渭河雨洪利用、生物保护、乡土景观及游憩安全格局,利用植物的湿地净化功能,恢复渭河水质,营造自然生态的绿色廊道景观。
雨洪利用将保留与沟通现状河道,解决场地内的水系的循环与水质问题;通过人工湿地,解决水质问题,并在汛期蓄滞洪水;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水源不足与内涝防灾问题。
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要充分保留中心区外围的农田、鱼塘及荒草地,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利用水系、林带等线性元素建立乡土景观体验廊道。结合水系建立连续的非机动车廊道,保证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同时满足居民游憩与休闲的体验。
利用植物的净化功能,恢复渭河天然水质,营造绿色廊道景观。
利用湿生和水生植物,在现有的河道水线的基础上,在滩涂、湿地及水岸边缘,大面积种植植物,隐性地增加河道的蓄水空间及提升水域空间环境。并利用植物的天然净化功能,有层序地治理水污染。建设人工湿地及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利用湿地水泡、水资源下渗到绿地系统及城市雨水管网收集道路积水等排入渭河。并按照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截留一切排向渭河的污水管道及厂房废水管道,对渭河沿岸的工业厂房进行搬迁,建设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严谨向渭河河道中排污。污水进过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方可排入渭河河道内。
规划在渭河(咸阳段)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及发展定位,确定了不同的驳岸设计手法,主要以自然驳岸、生物工程驳岸及人工硬质驳岸三种类型为主,提供观赏、亲水等多样化的水系体验空间。
第二大策略:依托渭河线性骨架,联通区域,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化脉络。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将咸阳的弦板腔、三彩佣、剪纸等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渭河成为一条底蕴深厚的文化之河。
在这一规划策略的指导下,将渭河的定位为 “一带、两岸、三线、五段、多园”的空间结构。规划以渭河贯通的水带为整个河流的基调,结合渭河“动静”特色相区分的功能水岸充分利用渭河的滨水环境。三道游憩线路充分满足渭河的可进入性,提供多样化的游览需求。五个特色的功能区段,赋予渭河特色鲜明的景观主题。多个景观园区,兼顾景观美化及产业发展,有效提升渭河生态产业的建设。
生态湿地净化区。本区西起渭河上游武功与杨凌交界处,东至渭河与黑河的交界点,全长共31.37 km。本区是渭河进入咸阳的第一的区段,受城市工业发展的影响,渭河水质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该段的功能主要以生态水质净化为主,设置四大景观组团,分别包括漫滩之舞组团、飞鸟齐鸣组团、栈桥云雾组团、乡野庄园组团。
民俗文化展示区。该区位于黑河与渭河交界处至渭河与涝河交界处,全长18km,借助河道内已有的湿地岛屿等生态资源,布置游客喜闻乐见、参与性较强的生态体验性活动。该区包括余音绕耳及故乡寻梦两个组团,分别以咸阳的曲艺及物质文化为主题,打造文化氛围浓郁的景观。
历史文化体验区。本区段位于渭河与涝河交接处至西宝高速公路段,全长共7.2km。该区以咸阳市历史文化、现代艺术等为主题,将焚书坑儒、商鞅变法等著名的历史文化典故运用景观设计的手法进行表达,在河道两岸布置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活动。该功能区段包括秦风组团及汉韵组团,分别展示了秦汉两个历史朝代的文化景观。
城市滨水观光区。城市滨水观光区位于西宝高速公路至福银高速公路区段,全长共12.8km。该区段的景观设计结合咸阳湖公园及河道两岸现有的规划设计内容,在综合分析咸阳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后,将该区段向东西两个方向进行延伸,以服务于城市人群的日常生活休闲为宗旨,增加渭河岸线的土地利用价值,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日常休闲、夜晚娱乐的活动场所。
新区滨水休闲区。新区滨水休闲区位于福银高速公路至包茂高速公路与先交接处,依托现状已建设的兰池大道,全长约16.55km。该区段以服务泾渭新区的城市人群,展现咸阳新城面貌,树立城市形象为目标,结合已建成的兰池大道,在河道内以现代、艺术、城市为主题,在渭河两岸增加的景观小品、休闲服务设施及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咸阳与西安城市联通与发展的主要衔接点。
第三大策略:设置休憩空间及道路,创造完善的游憩网络。
规划在渭河沿岸设置了三级道路系统,分别为堤岸游憩道路、外围联通道路及内部游览道路,以此保证渭河景观游览及观赏的可进入性。
规划共设置了滨河机动车道动态观景视线、景点静态视线及桥梁景观视线三大视觉景观体系。
根据规划绿地系统结构,将渭河景观带划分为七个绿化功能分区:道路绿化区、停车场绿化区、防护绿化区、基础绿化区、特色景点绿化区、湿地植物绿化区、滨水绿化区。
第四大策略:以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推动西咸一体化
规划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打造沿河休闲产业经济带,并与渭河(咸阳段)的上下游城市进行衔接,利用渭河水域串联城市之间的产业连接,促进西咸一体化的开发建设。在渭河沿岸设置了湿地观光、民俗度假、历史体验、滨水娱乐及新区展示类建设性项目,以休闲度假产品盘活渭河的旅游产业。
规划在渭河沿岸设置了9个重要的景观园区。
湿地博览园是一条滨水的带状开放性公园。公园占地约5km,依托现有水环境,以湿生和水生植物资源环境为依托,在生态环境恢复的基础上,在公园内点状设置湿地博览公园,作为点缀在渭河上的一颗珍珠。
乡野庄园依托现状周边的鱼塘、农田、果林等资源,打造集田园观光、滨水休闲、生态采摘、特色餐饮及农家住宿为特色的综合性度假旅游区。
曲艺文化园以咸阳市的民俗文化为资源依托而开发建设的大型度假园区。园区主要开展戏楼、弦板腔、蛟龙转鼓、特色民俗餐厅、曲艺文化体验舍为主题的综合性艺术度假园区。
民俗度假村以咸阳市的物质民俗与非物质民俗为依托,抛开咸阳的帝网及遗址文化,以服务于咸阳及周边城市人群追溯古老城池人的生活为主要目的所开发的体验型项目。
历史长卷公园是城市带状开放公园,长约4km,主要涉及了景观雕塑小品、开放空间及体验型景观,点缀在滨水河岸上。每个开放空间不超过200平方米,将秦朝的商鞅变法、焚书坑儒等文化典故用景观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新中式的设计风格为主要基调,弘扬秦朝的历史文化,树立咸阳城市形象。
规划依托现有的咸阳湖公园,进行整体的景观改造与提升,对现有滨水驳岸及景观种植进行有机的整理,在城市旅游集散功能的基础上,使公园与兰池大道景观及其西侧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更有条理的衔接。
水上儿童乐园依托咸阳湖公园的湖面资源,为咸阳城市的青少年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依托南岸的现状环境,在保证湖区游船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建设水上儿童乐园,开展水上气球、水上飞弹、水上自行车等旅游活动,这一活动具有高效的聚集人气的作用,以此促进咸阳市南岸的开发建设,带动南部新规划开发地块的建设,丰富湖区的旅游内容。
滨水步行商业街位于咸阳湖的东侧,与兰池大道的交汇处,通过商业这一聚集人气与活力的项目,作为泾渭新区与咸阳城区在渭河沿岸的主要景观焦点。该项目主要在商业业态上进行创新,在建筑、景观风格上进行创新,打造奥特莱斯等工厂店铺,以滨水街区的形式进行展示,作为咸阳与西安两个城市商业的重要补充。
规划以兰池大道为新城滨河区段的带状公园为城市新的形象展示内容,并与咸阳湖区进行有机的连接,构成东西向连续的景观绿带。
渭河景观带即是一条纽带,系着城市之间的友情,又是一条拉链,将城市与生态充分的融合,成为区域内重要的生态长河、景观之河、活力之河。
『伍』 描写宝鸡 渭河白天景色句子
渭河之水向东流”好一派诗情画意。在我眼里渭河的春夏秋冬各具风韵。春天河水解冻百花争艳、夏天河水清凉优雅爽快、冬天渭河“含苞怒放,展示自我”。至于秋天,更是宛如人间仙境,自由的天堂,使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说它是诗篇又胜似诗篇,说它象征精神,仿佛又有几点忧虑,所以无法形容,无以伦比。
秋天,渭河之水暖洋洋,使人看上去很惬意,置身其中是一种美的享受。河水是那样的清澈,略带一点微黄。河边的野草笑弯了腰,花儿笑艳了脸,树木在温和的气候里,显得格外挺拔。混着渭河之水,好一幅壮丽的花草秋水图,置身其中,怡然自得。河水缓缓地向远方流去没有尽头,宛似仙人指路。
秋天,渭河的花草有点枯黄,黄中带绿宛如玉女穿梭。远处的河中间排着一丛丛苍绿的芦苇,远远看去好似青龙出水,偶尔掠过几只南去的大雁,芦苇丛中不时传来野鸭的叫声。夜晚,灯光射在河面映在天上,使渭河的流水、树木草丛倒相辉映,好似飞龙在天,有恰似三环套月。只听河水“哗哗”的流着,好似“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好似万马奔腾,挥然即逝。那弘壮的气势,振的两岸的花草树木也随之摆动。
秋天,在渭河边嬉戏的人更是多,在河边欢声笑语,快乐的玩闹着。晚上人们坐在两岸,仰头看月亮,也许会像犀牛望月。在微风下,天上的星星,好似流星赶月,天外飞仙,不一会儿天就大黑了时间快的出奇,就结束了这一天。
『陆』 宝鸡渭河大桥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宝鸡,一条渭河从城市中间穿过,河上有好多的桥梁方便人们的出行。有胜利大桥,有步行桥,有吊桥,有廊桥,但我最喜欢的是渭河彩虹桥。
渭河彩虹桥又称新世纪大桥,修建于2002年,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主桥长650米,宽26米,中承式结构,桥身为拱形。彩虹桥北接经二路南连广元路,桥两边各有五道红色拱形造型,彩虹桥就像一道道彩虹横跨渭河。尤其到了晚上,桥上的霓虹灯闪闪烁烁,彩虹桥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壮观。远远望去像天空中的七彩虹,站在桥上,美丽的彩虹桥倒映在渭河水里,像一幅水墨图画。
彩虹桥下是清清的渭河水。水里有小鱼小草,还有些人在那里钓鱼。河水真是清澈透底,像一面镜子。桥上环卫工人不但把桥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将护栏擦得一尘不染,像给大桥穿了一件新衣裳。桥上的护栏上,隔一段都有盆栽花,一朵朵,一簇簇,开的十分鲜艳,将彩虹桥打扮的花枝招展。
早晨,桥上的行人很多,人们行色匆匆,急着上班的人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好像上班要迟到了一样。而一些老爷爷却在桥上悠闲地打太极拳,老奶奶在桥上散步。中午,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公交车、有出租车、有私家车、还有拉货的三轮车和摩托车从桥上驶过,因为桥面宽,摩托车像脱缰的野马从桥上飞快的驶过。在夏天的傍晚,人们散步在桥上,桥上凉风习习,有的爷爷奶奶干脆搬个凳子坐在桥上,享受大自然的凉风。
彩虹桥,宝鸡的翅膀,带着家乡的人民飞向美好的明天!
『柒』 渭河对宝鸡的影响
最佳答案渭河污染与治理调查之一 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历史上曾经以水草丰美而著称并被誉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如今已被严重污染,多数流域几乎丧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条“废河”。据省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2004年渭河流域废水排放总量已经超过6亿吨,其中COD(即化学耗氧量,可以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万吨,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治理,渭河将成为陕西关中最大的“纳污水道”和黄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全长818公里,干流在陕502公里,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市(区)。我省境内渭河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0%的生产总值。 历史上传说的“泾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泾河浊,两河汇流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场景长达数里。如今两条河流都被污染,实际上清浊早已不分明了。由于渭河污染非常严重,成了实际上的“黑河”,渭河入黄河口处形成了“黑黄分明”的新景观。 据渭河边的群众讲,上世纪70至80年代,渭河水还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当地百姓还直接从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边有不少人以打鱼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时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滩,浓烈的恶臭味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说:渭河水越来越臭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水,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统计显示,入渭废水排放总量为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3.2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从工业行业统计看,造纸业为第一污染大户。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纸企业104家。造纸业所创造的产值约关中整个工业产值的6%左右,所产生的利润也微不足道,污染负荷却占了工业污染的60%以上。此外,还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类企业200余家。渭河每年要接纳陕西省92.2%的工业废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1.3万吨,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约15.7万吨。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而且给我省尤其是关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缺乏生态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水质黑臭,污染浓度高,百姓不敢用作农业灌溉,两岸群众的饮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捌』 老师今天讲陕西省怕渭河水倒流冲了渭河平原,所以对于渭南的投资小于宝鸡,是怎样嘛
渭河流域概况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流经陇东高原、天水盆地、关中平原(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重要城市和杨凌区),至潼关港口入黄河,共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26 个县(市、区),干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8 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河长502.2km,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依秦岭,北至黄龙山,流域面积6.76 万km2。渭河流域地处陕西中部,包括宝鸡、咸阳、西安、杨凌、铜川、渭南等6个市(区),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实力雄厚,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2007 年区内总人口2340万人,集中了陕西省62.7%的人口,85%的工业,81%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污水排放现状渭河横贯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排污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从2007 年监测资料来看,渭河水不仅作为饮用水源己经不可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干流水体鱼类等水生生物已经基本绝迹。渭河不仅基本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还影响到黄河的水质。关中地区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结果见表1。表1 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表2.面源污染区域面源污染主要与降雨径流过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渭河水系水质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即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于没有对河流面源污染状况做详细调查监测,在此仅对能够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出分析。(1)与该区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经多年治理后,年产沙量5529 万t,占全省7.4%,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998t/km2。(2)与土壤背景值有关,渭河流域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于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最高,依次是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等市。(3)与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有关,据统计,渭河流域农药年总使用量为4728t,亩均使用量0.279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总使用量341.5 万t,亩均使用量128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70.2%。农药亩均使用量西安市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阳、宝鸡、铜川。(4)与大气污染和酸雨有关,据监测,1995 年渭河流域7 个市县SO2 年均值为0.085mg/m3,日均值范围为0.003~1.130,超标率14.1%。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只有铜川市,出现在冬季;1995 年关中地区降水pH 值范围为4.35~9.35,全年采集酸雨总量占采水总量的2.75%,酸雨样品占总雨量的2.0%。关中仅在西安和渭南两市出现酸雨。(5)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有关。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开垦,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都会使面源污染负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林地和草地的总面积呈锐减的趋势,由于耕地的减少,坡地开垦增加,关中地区大于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占到耕地面积5.8%,其中宝鸡地区陡坡耕地占到17.1%,陡坡地开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质的恶化,导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渭河流域水质现状1.河流水质现状(1)断面选择选择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6 个监测断面(拓石、林家村、咸阳、耿镇、华县、潼关吊桥)、支流8 个监测断面(黑河黑峪口、沣河入渭口、灞河马渡王、泾河张家山、景村、北洛河吴起、交口、状头)作为评价断面,控制河长493km。(2)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个指标。(3)评价结果北洛河水系:评价河长541.4km。全年平均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8%,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1.2%。主要超标项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泾河水系:评价河长为222.5km,全年平均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2.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7.4%。主要超标项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渭河水系:干、支流评价河长总计524.7km。全年平均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0%;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9.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6%;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2.功能区达标评价渭河流域:2007 年参加评价的水功能区22 段,评价河长1288.6 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31.8%;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3%。见表2。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区评价统计表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一级区6 段,河长527.6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16.7%;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3.6%。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二级区16 段,河长761.0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25.0%;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7%;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污染原因分析1.河道生态水量不足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内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径流。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自产径流约70 亿m3/a,扣除汛期水量,仅余20亿~30 亿m3/a 水量,从渭河年取地表水约20 亿~25 亿m3,其中,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亿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见表3)。因此平时河道生态水量甚少,河流稀释净化能力较低。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注:年引水量=年径流量-断面下游实测年径流量.从表3 看出:1995 年以后,尽管年径流量逐年减少,但年引水量并没有减少,且有增加的趋势,造成河道的生态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得不到稀释和降解,从而说明河道生态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后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据资料分析,渭河流域宝鸡市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有机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现象日趋严重;且由于大量使用廉价低质的氮肥和农药,以及氮、磷、钾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冲入水体造成污染。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由于用水量加大而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水质型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陕西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资料,渭河废污水年排放量达7.71 亿t,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资源严重不足,污径比不断增大,自净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渭河,大于渭河本身的环境容量,使得渭河几乎失去了自然稀释净化的功能。4.水土流失问题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4.58 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剧。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对策1.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从分析可知,渭河宝鸡林家村断面以上引水量与下游断面河流径流量之比不断上升,致使渭河径流量锐减,环境容量丧失,污染加剧。因此通过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径流量,在近期内使河流径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质,减轻治污压力。同时,关中平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补给。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从而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2.加强面源污染控制(1) 推广、采用各种类型的“持续农业”耕作法,减少土壤侵蚀,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积物减少,从而减少化肥中N、P 流入水体的量,防止渭河水体富营养化。(2) 完善农田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以及肥料与水混合的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节省肥料,防止水体污染。(3) 改善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4) 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和检测,科学定量施肥。(5)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加强开发生态肥料与农药,开发和推广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常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6) 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覆盖,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体。3.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污染控制渭河流域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1)通过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点污染企业和产品。(2)对重大工业污染户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对机械、电力和造纸工业等,其污水必须治理达标后方可允许排放。4.实施生物生态治理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现状,首先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地以及坑、塘、洼,建一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和废水稳定塘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处理系统,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质。这种经济、简易、节能的处理技术,如果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形成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生态农业就可以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5.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护水环境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方针。对于将来可能产生新污染的新工业,首先要严格控制兴建,污染不重的要从预防为主,是工业污染物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其次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再次就是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河段和行政区域情况把污水处理到一定程度后排放。6.总量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既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合理利用各种水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将过去的排放浓度控制改为总量控制。结合各水功能区、各行政区,及时对流域内的各种水体进行监测,逐渐做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