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地质公园岩石类型
⑴ 马鞍山市马山硫铁(铁)矿()
马山硫铁(铁)矿位于马鞍山市东南约15公里,向山镇南约4.5公里,距国内著名的向山硫铁矿、凹山铁矿仅5公里,是一个大型硫铁矿床和中型铁矿床。目前该矿床已作为向山硫铁矿的接替矿山,于1989年开始了基建。矿区有公路通入向山镇,向山镇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交通方便。
矿区地处宁芜向斜中段南东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端。矿区内仅见上侏罗统大王山喷发旋回的火山岩,岩石主要为粗面岩、粗安岩、粗安质角砾熔岩、安山质凝灰岩等,构成长轴方向约北东30°的“尖山火山穹窿”;岩浆岩主要有大王山旋回的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尖山火山穹窿”的顶部附近,其中发育有“尖山隐爆角砾岩简”。硫铁矿体主要赋存在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外带的粗安岩中,少部分赋存于内带闪长玢岩之中。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总体走向北东25°—30°,倾向北西,倾角0°—20°,局部达30°;全区共有25个矿体,其中Ⅰ、Ⅱ号为主矿体,沿走向长度分别为1390米、723米,平均宽度为357米、287米,平均厚度为41.36米、43.21米,赋存于负218.59米—7.13米标高之间。铁矿体主要赋存于尖山隐爆角砾岩筒中,主矿体呈不规则的板状,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65°—70°,沿走向长1040米,最大厚度90米,沿倾向延伸约500米,赋存于负500米至0米标高之间。组成矿石的主要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长石、石英、绢云母、高岭石、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3.4%。铁矿石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镜铁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次为正长石、石英、碳酸盐、高岭石、绢云母等,平均含铁29.49%。目前认为硫铁矿属“火山-次火山岩浆期后中温热液型”,铁矿属“次火山岩浆期后气成高温热液型”。
硫铁矿石经选矿,精矿品位可达40.87%,回收率达96.7%;铁矿石经选矿精矿品位为57.46%,回收率为72.64%。可综合回收硫、磷。
该矿床浅部适于露采,深部可以坑采,无显著不利条件。向山硫铁矿于1979年开始了露采基建,第一期开采2—10线西段负96米标高以上的硫铁矿,设计年产矿石量80万吨,折合标矿24万吨,开采年限15年;第二期开采负200米标高以上的矿石,规模未定。目前基建尚未完成。
新中国成立前,地质学家丁格兰、谢家荣等进行铁矿调查的工作区包括马山,但均未对马山矿区做过专门阐述。
以找硫铁矿为目的的地质工作始于1952年12月,勘查最终成果报告提交于1984年9月,历时33年,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52年12月—1957年9月,为普查阶段
这一个阶段以地表硫铁矿化粗安岩为线索,综合运用地质测量、物探、钻探等手段,力求寻找具有工业价值的硫铁矿矿床,工作区范围逐渐加大,对矿床特征取得了初步认识,但未实现认识上和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
1952年12月—1953年1月,马鞍山矿务局于马山黄铁矿化粗安岩露头处施工了一个钻孔,深度99.79米,该孔0—12米含硫约12%,从此拉开了马山硫铁矿普查的序幕。
1953年,中央化工局地质处李树时等测制了1∶5000地质草图,动用了少量地表剥土工程。化工局资源勘测大队测绘了南山—马山一带1∶5000地形图27平方公里,地质部物探队在马山3.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自电和磁法普查,发现5个负电中心和一个磁异常中心,编制有简测及详测平面图,但无文字说明。
1954年1月,中央化工局组织人员编制了钻探设计,验证自电异常,至同年5月,施工12个钻孔,2400米钻探工作量,部分钻孔见到贫硫铁矿,因缺乏地表资料,无法对比矿层而停止工作。
1954年7—9月,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在区内马山、土地山、尖山等矿化露头较好的0.22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地表工作,使用剥土工作量1107立方米,由张云腾编制了《安徽省当涂县马山矿区地表调查总结》。同年10月,在当时认为矿体可能较好的部位施工一个钻孔,孔深240.48米,但见矿情况不佳,故于1955年1月仍由张云腾综合整理以往资料,编制了《安徽省当涂县马山矿区地质调查补充报告》,计算硫铁矿矿石储量73万吨。由于工作区范围过小,无法了解矿区全貌。
1955年7月—1956年5月,三四二队在以马山为中心的2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1∶1万的地质详查,由张顺才执笔编写了《安徽省当涂县马山矿区地质详查报告》(未复制);重工业部地质物探八分队在本区进行了电法、磁法详查,由胡肃之主笔编制了《向山矿区附近物探工作结果报告》。在此基础上,1956年8月—1957年9月,三四二队又在马山矿区填制了1.5平方公里1∶2000地质图,施工浅钻67孔,工作量1465.43米,由张顺才主笔编制了《马山黄铁矿床地质调查总结报告书》,计算硫铁矿贫矿储量443万吨、贫磁铁矿石储量669万吨,当时三四二队队长为杨永瑾、队技术负责人为杨源昆。
2.1957年10月—1959年12月,为初步勘探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综合研究,已认识到硫铁矿矿体受接触带及火山岩岩性控制,认识上的长足进展导致了勘查成果的突破,矿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两倍多,矿石储量增长为原来的37倍。但过于乐观地把矿床勘探类型定为Ⅰ—Ⅱ类,以100×100米网距求较高级别储量,以200×100米的网距求低级别的储量,因而控制不了矿体内部的变化,不能作为开采设计的依据。
勘探施工自1958年5月开始至1959年12月完工,使用钻探工作量1.9万米,1∶2000地质填图3.1平方公里、浅井163.90米、槽探2812.73立方米,于1959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山硫铁矿、铁矿床地质勘探最终报告书》,提交硫铁矿矿石储量1.62亿吨、铁矿石储量3394.7万吨。当时,三四二队队长是杨永相,技术负责人为鲍学文,报告编写者为张顺才、陈树林。该报告经省储委1963年复审,认为只相当于初步勘探,批准硫铁矿石储量1.62亿吨、铁矿石储量1781.0万吨。
1959年以后,马山矿区的地质工作停顿了15年。
3.1975—1984年,为对口勘探阶段
70年代中期,由于马钢发展急需后备资源基地,原来勘探马山的三四二队这时已并入三二二队,该队的全部力量都投入了铁矿普查勘探;而向山硫铁矿急需马山作为接替矿山,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安徽省地质勘探大队(后简称为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承担了马山硫铁矿勘探任务,三二二队承担了马山地区铁矿勘探任务。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为设计和生产服务,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勘探部门三结合确定工作要求,处理勘查中的重大问题。两个队的工作情况分述如下:
1975年4月—1980年5月,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对马山矿区4—13线进行了详细补充勘探,施工钻孔92个、工作量2.78万米,并完成1∶2000地质图修测3.2平方公里,选矿试样5个。于1981年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山硫铁矿中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提交硫铁矿矿石储量8950.80万吨,平均含硫13.40%。这次工作将矿床勘探类型定为第Ⅲ类,采用50×50米的网距求高级储量,以100—200×100—200米网距求低级储量,矿床成因类型定为“火山喷发-热液充填交代型”。这段时期,该地质大队队长是王景森,大队技术负责人邓定和,矿区技术负责人张永良,报告编写人为张永良、李桂兰、胡秀琼、朱永禄、张祖华等。该报告经“三结合”审查后,认为主矿体部分地段工程控制程度不够,故于1982—1984年,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又对矿区10—13线施工了67个钻孔,计1.31万米工作量,主要控制Ⅰ、Ⅱ号主矿体负200米标高以上部分和首采地段,于1984年9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硫铁矿马山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提交硫铁矿矿石储量1.06亿吨,平均含硫13.91%。这段时间,化工部安徽省地质大队的队长是刘明通,副总工程师为朱熊斌,报告编写人为朱熊斌、郑承良、张祖华。该报告于1985年8月24日经安徽省储委批准,批准负200米以上的硫铁矿矿石储量7609.8万吨,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的依据。该报告获化工部安徽省化工局1985年科技成果四等奖、地质找矿二等奖。
1975年3月—1977年10月,省地质局三二二队对马山矿区的铁矿进行了勘探,施工69个钻孔,投入钻探工作量3.03万米,完成1∶2000地质图修测2.66平方公里,采选矿样试样2个,于1980年12月提交铁矿石储量4092.29万吨,平均含铁29.49%。该报告于1984年11月16日经省地矿局批准,批准铁矿石储量4092万吨,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当时,三二二队队长为杨永相,队技术负责人为孙化东,分队长为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为易武齐,报告编写人为易武齐、张希圣、方云波、任启鹏、海贤智等。
马山矿区历年来勘查硫铁矿的钻探工作量和投资情况如下:
1954—1959年钻探2.82万米,投资105万元(三四二队);
1975—1984年钻探4.08万米,投资772万元(化工队);
合计:钻探6.90万米,投资877万元。
使用于铁矿的工作量和投资情况为:
1975—1977年钻探3.03万米,投资106万元(三二二队)
硫铁矿勘查单位成本:普查—初勘0.006元/吨,普查—详勘成本0.115元/吨,铁矿石勘查单位成本0.026元/吨。
在上述单位成本计算中,矿石储量均为已经批准的储量数。
综上所述,马山硫铁矿、铁矿床从开始进行地质工作到最终成果报告的提交,历时33年,是几代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凝聚了广大地质人员的智慧和才华,充分体现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说明,地质事业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事业,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开路先锋。
⑵ 昨天去长清马山游玩。无意中在鬼谷子洞附近捡到一块石头。非常像人工用的石器。
也就是说你捡到薪石器时代、从考古角度耒说是件不错东西、但不能提价值多少、留着收藏爱好能使找到更多快乐。'
⑶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概况
7.1.1 地理与地貌
7.1.1.1 地理位置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境内(图7.1),流域地理位置约为东经108°10′~108°25′,北纬23°38′~23°50′,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全长50.5km,流域汇水面积约为300km2。马山岩溶地下河系起源于大明山背斜北端,由主干及加捐岭和古寨两条较大的支流组成。马山岩溶地下河系水量主要通过位于红水河中段的大完处排泄至红水河,红水河百龙滩水电站位于该排泄口上游约1km处。
图7.1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位置示意图
7.1.1.2 地貌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质地纯且厚,岩溶发育强烈,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流域内发育的岩溶个体形态如溶蚀裂隙、溶沟、溶洞、岩溶管道、溶井、落水洞、溶潭、天窗等种类繁多。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处桂西山地与桂中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以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峰丛洼地是流域内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岩溶地貌类型,峰丛的个体形态为有着共同基座的若干个聚集在一起的山峰;洼地是分布在峰丛中间封闭的低洼之地,洼地底部一般呈锅底状或平坦的盆状,常发育有溶井、溶蚀裂隙、落水洞或天窗等岩溶个体形态,大气降水进入洼地并通过这些通道直接补给岩溶地下水。峰丛谷地多为有进出口的半封闭状负地形,呈狭长形状,两侧峰林陡峭,覆盖土层较薄;谷底平坦,岩溶地下河常沿谷地发育,天窗、漏斗、溶井常有分布。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受构造和地层岩性的影响,整个流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走低,并向红水河方向倾斜,形成红水河流域内的一个谷地地形。
7.1.2 气象与水文
7.1.2.1 气象条件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夏季以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受季风气候影响非常明显。全年日照充足,温暖湿润,常年气温高,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5~10月份较热,最高气温可达39℃,12月~次年2月份较冷,月平均气温在10~13℃,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份,最低气温可低至零下1.8℃。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雨热同期,年降雨量为1245.8~2060.3mm,雨季为4~9月份,雨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4%左右,连续最大四个月(4~7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7%左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枯季为10月~次年3月份,枯季降雨量仅占全年总降雨量的19.6%左右(图7.2)。
图7.2 马山地区月平均降雨量情况
7.1.2.2 水文条件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位于属珠江水系干流的红水河流域,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全部水量排泄至红水河。根据红水河迁江水文站资料:该站上游集水面积128165km2,最高水位高程为85.44m,最低水位高程为57.47m。一般枯季水深35~45m。广西航道工程局在迁江附近河段测量,河床最大深度达到海拔-30m,枯期最大水深可达80~90m。多年平均流量2.11×103m3/s,径流模数为16.5L/(s·km)2,流量在(2.22×102~1.76×104)m3/s之间,年平均含沙量0.16kg/m3,输沙率0.581kg/s,水力坡度约为0.3。随着红水河恶滩水电站的修建,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出口被红水河淹没,无法取得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水文资料。
7.1.3 地质背景
7.1.3.1 地层岩性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地层主要以泥盆系和石炭系为主(表7.1;图7.3)。
表7.1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分布地层概况]1]
7.1.3.2 区域地质构造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处都安-马山构造亚区,该区位于大明山构造亚区西北侧,为北西走向的挤压带,主要由紧密褶皱和区域性的大断裂组成(表7.2;图7.3)。
表7.2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主要地质构造简况[1]
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
1—地下河;2—地下河流域边界;3—地层界线;4—正断层;5—逆断层;6—河流;7—地下河天窗;8—县政府所在地;9—乡镇;10—下二叠统茅口组;11—下二叠统栖霞组;12—上石炭统;13—中石炭统;14—下石炭统大塘组;15—下石炭统岩关组;16—上泥盆统;17—中泥盆统东岭组上段;18—中泥盆统东岭组中段
7.1.4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水化学特征
根据地层岩性、岩性组合特征、岩溶发育程度以及含水特征,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碳酸盐岩可划分为两个含水层组,即厚层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含水层组,主要由D3、C3、P1m等岩组组成;中厚—厚层灰岩含水层组,主要由D2、C2、T2、C1y、P1q组成。各含水层组的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见表7.3。
表7.3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溶含水层组的划分[1]
续表
岩溶地下水在循环和运移过程中,通过与围岩介质的相互作用,水的化学组分及离子浓度随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形成特定的水化学特征。它的形成作用主要是溶滤作用和混合作用,其作用的强弱与溶解体(围岩介质)的性质、溶剂的黏滞性和运移速度有关。影响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地面水、地形、土壤、植被和岩石介质等,它们均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并引起水化学组分的变化。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是具有温湿气候环境,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开放型地球化学系统条件,通过岩溶地下水出露和赋存条件的调查,水化学取样测试,结合水化学成因条件分析,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化学特征见表7.4。
表7.4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化学特征[1]
图7.4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质观测点主要阳离子分布图
图7.5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质观测点主要阴离子分布图
综上岩溶地下水组分含量特征,平水期马山岩溶地下水绝大部分属HCO3-Ca型水。总的来看,一方面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形成与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区岩溶水的形成条件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物质基础与环境条件。
7.1.5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结构与功能分析
7.1.5.1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发育与展布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由古寨、加捐岭两条主要支流和主干组成(图7.6),全长50.5km。马山地下河系出口位于百龙滩水电站下游1km处的河漫滩上,仅洪水期有水流出,其余时间断流(红水河多级水电站修建前)。该出口具有双层通道结构,下层出口位于红水河枯期水位以下无法观测,上层出口仅在枯期出露,随着红水河多级水电站的修建,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双层出口均被红水河淹没,无法直接取得监测流量数据,需要通过其他观测站点的资料推算该排泄口的流量。此外,马山岩溶地下河上游主干西侧有一条向西流入马山谷地的排洪通道,该排泄口位于流域上游区,规模较小,排泄水量很小,仅在洪水期排泄少量水量经姑娘江最终注入红水河。因其排泄水量极小,在后面的研究中为了便于计算忽略其水量。
图7.6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简图
D2d2—中泥盆统东岭组中段;D2d3—中泥盆统东岭组上段;D3—上泥盆统;C1y—下石炭统岩关组;C1d—下石炭统大塘组;C2—中石炭统;C3—上石炭统
(1)加捐岭支流
加捐岭支流发源于石炭系岩关组(C1y)地层中,岩性以薄、中厚状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良好,洞穴规模较大,水位埋深较大。该支流流经石炭系大塘组(C1d)地层,岩性特征与石炭系岩关组(C1y)地层岩性相似,以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较好。该支流汇水范围内有较大范围的上泥盆统(D3)地层分布,其岩性特征是下部为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为厚层状灰岩。该支流在发育展布过程中,受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较差的影响,支流展布受其阻碍向西发展。最后,该支流于合王处汇入马山岩溶地下河主干下游。
加捐岭支流地处高位岩溶峰丛山区,沿途以峰丛洼地为主,极少有谷地分布,且规模较小。该支流沿石炭系地层顺层发育,岩溶发育条件较好,水点出露较少,上游仅有较小天窗出露,枯水期水位埋深在30~60m之间,水力坡降约为4,水流形式以暗流为主,无明、暗流交替现象出现。
加捐岭支流位于峰丛洼地区,出露水点少、水位埋深较大,该支流的汇水范围内仅有一个水量观测站——古奔地下河出口流量观测站。
(2)古寨支流
古寨支流发源于大明山北侧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2)地层中,岩性以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大明山东西两侧的泥盆系东岗岭组地层特征为向南灰岩沉积逐渐减少,以页岩、硅质页岩夹硅质岩为主。古寨支流先向南发育一段,后转向西发育,其主要原因是该处泥盆系地层中岩性以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较弱,限制了古寨支流的展布,水流部分溢出地表,由地下暗流转为明流。古寨支流流经石炭系岩关组(C1y)石炭系大塘组(C1d)地层时,因该地层岩性以薄、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良好,水流再次转入地下,形成暗流。最后,古寨支流于龙河处汇入马山岩溶地下河主干。
古寨支流汇水范围内东南角有一北西—南东走向的逆断层分布,沿该断层形成了约10km长的狭长形谷地,谷地内地势较为平坦,有较薄的土层覆盖。古寨支流位于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中、上游地段,仅发育浅层通道,以峰丛谷地为主,沿途有众多规模不等的半封闭谷地分布,其水点、洞穴规模较小,水位埋深小于10m,水力坡降约为10。
古寨支流汇水区域内有两个天窗水位观测站——弄落、龙河天窗水位观测站,一个水量观测站——古寨地下河出口流量观测站,一个雨量观测站——古寨雨量观测站。
(3)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主干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主干始于古寨支流的汇入点——龙河天窗,由南向北,于大完处注入红水河。该主干穿越龙河-甘湾大断裂,发育于该大断裂西侧并与之平行的一支较小的正断层带内,自南向北最终注入红水河。该主干流经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中统(C2)、石炭系上统(C3)地层,岩性特征以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分布为主。龙河天窗至马山谷地的排洪通道发育有深层通道,龙河至合王天窗段无明显下层管道,据连通试验,该段内地下水运移速度为94m/h[2]。
合王天窗以下下游河段发育有深层通道,沿途出露水点皆为浅层通道水点,枯水期干涸或仅存积水。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浅层、深层双层管道发育的特征为:马山岩溶地下河系排泄通道及靠近红水河的主干下游河段双层通道发育明显,其余河段一般只有浅层管道发育。
7.1.5.2 流域边界条件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西北侧为红水河,接纳马山岩溶地下河系所有水量,因此流域西北侧为河流(排泄)边界;流域西面与姑娘江相邻,该河自南向北流经马山谷地,注入红水河,因而流域西侧存在地表分水岭;流域西南部与碎屑岩分布区相邻,因此流域西南侧为岩溶区与碎屑岩区之间的隔水边界;流域南部与古零盆地之间存在地下水分水岭;流域东部与大龙洞岩溶地下河系相邻,故流域东侧存在地下分水岭;流域北部为相对隔水边界(图7.6)。
综上所述,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边界较为完整,地表分水岭边界清楚;地下分水岭边界较长,不存在地下分水岭随季节或降水变化而移动的情况;其余为较稳定的隔水边界、相对隔水边界。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资源补给来源基本来自于上边界的各种补给(主要是降雨),没有边界的侧向补给,基本不存在越流补给。
7.1.5.3 流域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1)补给条件
岩溶地下河系水量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其补给方式主要是: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消耗于表层土壤、填洼、植被截留;另一部分以坡面流(当雨强大于下渗速度时)形式直接通过地表岩溶通道(溶沟、溶漕、落水洞、地下河天窗、溶隙等)直接灌入或缓慢渗入地下,补给岩溶地下水。对岩溶地下水补给量大小,受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土壤植被及降水量、降雨强度等因素的制约。据前人工作归纳:流域平均降水入渗系数分别是岩溶发育强烈区(C2、C3、D3)0.443和岩溶发育中等区(C1y、C1d、D2)0.348。
(2)径流条件
受岩溶含水介质类型及地形条件的制约,岩溶地下水在各种条件综合影响下,具有不同径流方式,本流域内岩溶地下水主要有分散渗流和集中管流两种径流方式。
1)分散渗流。当雨水到达地面,除满足植物截留、包气带持水后下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其径流方向依地势由高向低运动,岩溶地下水无固定水面,潜水面变化大,但基本与地形坡度一致,径流途径短,且补给区与径流区基本一致。
2)集中管流。主要出现在岩溶强烈发育的岩溶含水层中。雨水及地表径流通过地表岩溶通道,如落水洞、漏斗、地下河天窗等直接灌入地下,地下水沿岩溶裂隙、管道集中径流及排泄,其流动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补给水量的大小、管道的形态和管道底板坡度等。
岩溶地下水受细小岩溶裂隙等含水介质控制时,始终沿细小岩溶裂隙运动,流速较慢,流量平稳且动态变化小,水流呈现出慢速线性层流流态;而岩溶地下水在坡度较陡、岩溶洞穴管道较大中流动,地下水流速相当快,流量动态变化剧烈,且极不稳定,并呈现出瞬时洪峰向岩溶地下河出口快速径流排泄,水流呈现出非线性紊流流态。
(3)排泄条件
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北部,是其最低排泄基准面,其内大部分岩溶地下水运动均以集中管流方式汇注入红水河;同时,受构造控制,流域内岩层走向主要为南北向,对流域内岩溶地下水向红水河排泄也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7.1.5.4 流域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所制约,但最主要的因素有岩性结构特征、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溶发育具有如下特征。
(1)岩溶发育受岩性影响明显
流域除西南角有少量碎屑岩分布外,流域内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岩溶发育受岩性影响明显。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上泥盆统和中、上石炭统。根据岩石取样分析结果(表7.5),灰岩中CaO/MgO比值远远高于白云岩中CaO/MgO的比值,在碳酸盐岩分布区CaO/MgO比值能够反映出岩溶发育的强烈程度,因此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灰岩分布区岩溶发育强烈,白云岩分布区次之。
表7.5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统计结果[1]
(2)岩溶发育受构造影响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处大明山构造亚区,大明山背斜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其中北西走向的杨圩至马山挤压带,规模较大,由南往北越过红水河。受该构造影响,马山地下河主干由南向北延伸,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
(3)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发育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制约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位于红水河流域,所有水量均向红水河排泄,流域内地下水由南向北运动。红水河作为流域内最低排泄基准面,其枯期水位很低,河流下切深度较大,致使岩溶地下河系水力坡度加大,形成深埋藏型岩溶地下河,同时岩溶地下河的发育规模和岩溶地下水的汇集程度也相应增大。
随着红水河多级水电站的修建,红水河水位抬升,淹没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出口,导致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排泄基准面上升,水力坡度下降,流域内岩溶地下水的运动与汇集速度也随之减缓。
(4)岩溶类型与岩溶发育程度相关
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发育在以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的地区。峰丛洼地中岩溶发育较强,溶洞、落水洞分布密集,垂向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岩溶地下河系在峰丛洼地区埋深较大;峰丛谷地中岩溶发育的各向异性明显,顺谷地的长轴方向,分布区的岩性以白云岩居多,岩溶发育垂向深度不大,岩溶地下河系在峰丛谷地区埋深一般较浅,沿地下河发育的天窗多为溶潭和溶井。在不同类型区岩溶发育程度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峰丛洼地区的岩溶发育深度较峰丛谷地区大,而峰丛谷地区的横向发育程度较峰丛洼地区大。
⑷ 马山的景观
马山除了4个相连的山包外,还另有一个小山丘,当地人习称“小土山”,在马山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之前,这座小山丘是当地人建房石料的来源,所产石料质地优良,当地人称为“马山石”,如今的“马山石林”景观,便是这个小山丘的截面。
马山虽小,最高海拔不过200余米,在当地的名气却不小。当地有民谣云“泰山云虽高,不及东海崂。崂山云虽高,只及马山腰。”马山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其实离其不足百里的崂山,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高度,都在马山之上。之所以会出现“崂山不及马山高”的民谣,是因为当地人曾以崂山的山顶发现海蛎子的化石,而马山上也有海蛎子化石,却是在马山的半山腰处。由此当地的人们推断,很久以前崂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海,而马山则应该是一个孤岛,只不过岁月变迁沧海变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崂山只及马山腰”的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马山周围还埋藏着丰富的木化石。若干万年前,马山地区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质作用影响,大批树木湮没于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此种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几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但已石化。这类木化石,以马山地区埋藏最多,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马山历史悠久,从前山上庙宇宏伟,香火旺盛。经过修建的马山古迹已基本恢复原貌,又增添了许多新景点,每到春暖花开季节,慕名前来观光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马山上有胡仙居,马山现已免进山费,但是胡仙居门票10元,内供有胡家仙人、观音等塑像 栩栩如生 一年四季前来马山参观拜祭的各地游客、信徒络绎不绝 。马山半山腰还有千佛洞,洞内冬暖夏凉长达500米。从狐仙居胡三太爷殿的位置向东看,可以鸟瞰整个即墨县城犹如一幅写意画作。美不胜收。 马山也是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马山石林西侧有个小水库,从入春到深秋都有来游泳的人。
交通 青岛大巴----即墨 然后坐2路环城公交或即墨至七级镇、兰村镇小公共 马山路口下即可。打车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到山脚下,价格在20元左右。
马山 位于即墨城西约7公里,由4个相连的山包组成,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为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 山之西南部呈现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著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慕名观光游客络绎不绝。 马山古为宗教圣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赐号“慧觉禅师”刘仙姑为第一代主持的白云庵现已修复,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后曾有无成殿、圣母殿、雷神殿等寺庙。马山民间故事、传说颇多。 1993年马山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⑸ 马山石林主要保护哪些石头
好石头,不错的石头,优秀的石头,他们想保护的石头
⑹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五马山的岩石特性是什么
特性是红石.含硅.
⑺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分析
7.3.1 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总体分析
根据梁虹等[3]的研究,岩溶地下河流域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岩区,在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下形成地表和地下两个水系,其结构和水文功能均具有特殊性。岩溶地下河流域内地表、地下两个水系往往具有不闭合周界和不同的边界条件,造成流域周界非闭合的主要原因是岩溶发育的极不均匀性和水文地貌的综合作用所导致。
根据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可以将岩溶地下河流域划分为三种类型:裸露型、半覆盖型和覆盖型岩溶地下河流域,各类型的岩溶地下河流域在水文过程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图7.10)。其差别主要体现在:裸露型岩溶地下河流域存在表层岩溶带,具有调蓄水量的作用,形成独特的表层带径流,由于缺乏植被,缺失植被的截留过程;覆盖型岩溶地下河流域有土壤层覆盖,形成壤中流,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条件,植被的截留作用非常明显;在半覆盖型岩溶地下河流域,既存在一定的表层带径流,局部也存在壤中流,有少量植被覆盖,有一定的植被截留过程。
7.3.2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研究分区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为裸露型与半覆盖型混合分布的岩溶地下河流域,裸露型与半覆盖型岩溶地下河流域在水文过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必要对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进行研究分区,对各个分区的水文过程分别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以及与马山岩溶地下河管道的连通性,将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划分为峰丛洼地区和峰丛谷地区。
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
以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1:50000地形图为基础,应用GIS软件对流域的地形进行数字化分析,生成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图7.11)。该模型直观地反映出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形地貌整体情况是东部(岩溶地下河发育上游地区)地形起伏大;整体趋势自东向西起伏变化逐步减小,自东向西,由南到北高程逐渐降低。以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进行峰丛洼地区、峰丛谷地区划分(图7.12)。
图7.11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示意图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上游补给区及支流以峰丛洼地为主,为裸露型岩溶区类型;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中、下游区以峰丛谷地为主,在谷地中,有厚度在0~5m之间的土壤层分布,厚度不一且土壤与部分裸露岩石夹杂分布在谷地之中。
图7.12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分区
7.3.2.1 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的主要特点是三个以上的陡峭山峰在一个共同的山体基座上构成峰丛,峰丛间有成群的封闭小洼地分布。峰丛洼地一般位于地势较高或分水岭地段,为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补给区。降雨降至地表后很快为岩溶裂隙、漏斗、落水洞等所吸收,转化为岩溶地下水,分布极为不均。
洼地,也称岩溶洼地,是指在地表碳酸盐岩岩体内,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周边为岩溶石山体,底部较平坦,面积较大,多有土层覆盖和利于耕种的封闭负地形。岩溶洼地具有极强的汇水功能,是岩溶石山区地貌构成中的主要单元,洼地之间有峰丛正地形发育,而底部往往也通过落水洞和竖井与岩溶地下河或潜水面相通。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特别是在峰丛洼地区,地表岩溶形态十分丰富,正、负地形交错分布。岩溶地下河流域中的正地形和负地形可以用以表征地表岩溶形态——正地形包括岩溶锥状石峰、塔状石峰等,石峰表层水体的运动表现为一种放射扩散流;负地形包括洼地、盆地等,表层水体的运动则为一种辐合汇集流。因而,峰丛洼地具有典型的面状水文结构。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洼地分布相当广泛(图7.13)。从高程上看,流域内的有高位洼地、中低位洼地分布,在马山岩溶地下河系上游区的洼地主要以高位洼地为主,中下游区的洼地以中、低位洼地为主(图7.14)。
7.3.2.2 峰丛谷地
峰丛谷地中有比较开阔的谷地分布,一般位于岩溶地下河系的中上游地段,其间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以降水为主,同时接收来自上游补给区的径流量。峰丛谷地一般沿岩溶地下河管道或主要构造线分布,谷地内往往有天窗、溶井等直接与岩溶地下河管道相连,在降雨后通常会有地表明流与地下潜流交替出现。
图7.13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洼地分布示意图
图7.14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形地貌简图
谷地,也称岩溶谷地或槽谷,是指在岩溶地下河流域内分布的开阔的呈狭长状或带状等不规则的大片平地,与岩溶洼地不同的是岩溶谷地通常不具有封闭性。谷地地下往往有岩溶地下河系或岩溶管道分布,在雨季往往形成地表明流和地下潜流相互交替的特殊现象。
由于谷地分布往往受线状地貌结构和线状地质构造所影响,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谷地分布沿构造线、地下河管道等呈线状分布,沿线汇集水流,为典型的线状水文结构(图7.15)。
图7.15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谷地分布示意图
7.3.3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分析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为裸露型与半覆盖型混合分布的岩溶地下河流域,对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的水文过程作出详细对比分析,从而达到对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的全面认识。
7.3.3.1 降雨的截留、填洼
降雨过程中,植物枝叶因表面吸着力、承托力和水分重力、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将降雨储存于植物枝叶表面;降雨停止后,截留水量最终耗于蒸发。影响植物截留的因素主要是植被本身的特性和气象、气候等因素。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区主要为裸露型岩溶流域,植被覆盖条件较差,降雨的截留量很小,截留过程可以忽略;而峰丛谷地区为半覆盖型岩溶流域,谷地内有一定植被分布,因而截留过程需要考虑。
在降雨过程中,当降雨强度大于地面下渗能力时,超渗雨即开始填充洼地,当每一洼地达到其最大容量后,后续降雨就会产生洼地出流;降雨停止后,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和蒸散发。影响流域填洼量的主要因素有降雨强度、流域最大填洼量、下渗和蒸散发等。
在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区地表形态十分丰富,正、负地形交错分布,洼地数量众多,且洼地底部有落水洞、漏斗等与岩溶管道相连,使降雨迅速汇入,故填洼量较大(图7.16);在降雨强度很大时,岩溶管道不能及时排泄水量,致使一部分水量又通过落水洞、漏斗在洼地处易积聚成涝。而在峰丛谷地区因谷地地形较为平缓,填洼量相对较峰丛洼地区少。
图7.16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结构示意图
7.3.3.2 降雨的入渗补给
在岩溶地下河流域,降雨一般以三种方式补给岩溶地下河系。第一种方式是点状集中补给,通过广泛分布在洼地和谷地中的漏斗、落水洞、溶井、溶斗、地下河天窗等地表岩溶形态,以集中注入式和流入式补给。特别是在裸露型岩溶地下河流域,地表土层浅薄,基岩大都裸露,落水洞发育,使得降水多集中通过落水洞等以“灌入”方式补给岩溶地下水,该种补给方式的汇流时间短,入渗系数大,也称作“快速补给”。第二种方式是面状补给,通过地表大量岩溶裂隙,以面状入渗式补给。降雨沿基岩裂隙以“缓慢入渗”的方式补给岩溶地下水,也称作“慢速补给”。第三种方式是线状补给,沿地表岩溶谷地、串珠状的竖井、天窗、洼地等岩溶形态组合,呈线状补给岩溶地下水。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峰丛洼地区与峰丛谷地区在降雨的入渗补给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区以裸露型碳酸盐岩为主,其补给以极不均匀的线状渗透和管道水的集中点状补给为主;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谷地区谷地内有一定的土壤层分布,土壤孔隙相对均匀,以面状渗透补给为主,谷地内也有落水洞、天窗、竖井等与地下河管道直接相连,因而也存在局部点状和线状补给。
此外,在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区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岩溶结构——表层岩溶带,它对岩溶地下水的形成、运移有重要的影响,是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调蓄带[8]。它的调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量上的调蓄,增加入渗补给量;二是岩溶水流过程的调蓄,即通过复杂的表层岩溶系统延缓降雨后雨水在岩溶水系统停留的时间。表层岩溶带的存在使得峰丛洼地区与峰丛谷地区的水文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使得岩溶地下河流域与非岩溶流域的水文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异。
7.3.3.3 产、汇流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以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这两种类型在产汇流机制以及产汇流成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通过对这两种类型的产汇流过程的分别研究,从而达到对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整体产汇流情况的全面认识。
(1)峰丛洼地的产汇流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为裸露型岩溶区,峰丛顶部、岩溶台面、洼地周边斜坡及沟谷两岸斜坡上部、山体斜坡地带凸起等部位,常为表层岩溶带局部微型地下水域的补给区,水力坡度大,其碳酸盐岩表面风化裂隙相对发育,水动力条件优越,刚入渗地下的雨水便形成具有较高的侵蚀和溶蚀能力的地下径流;而在山地坡脚、洼地周边斜坡下部及洼地底部、沟谷的底部等部位,常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排泄区。
峰丛洼地中坡地垂直剖面自上至下有裂隙带(包括表层岩溶带)、渗透带及管流带三个水文作用带。降水过程中,各水文作用带对雨水起着不同的分配和调蓄作用。超渗雨水在坡面上形成坡面流,坡面下渗水量在裂隙带内侧向运动,形成裂隙流,属快速裂隙流;裂隙带下渗水向管流带下渗,形成渗漏带,属慢速裂隙流(图7.17)。这三种水流分别以集中灌入和分散渗漏补给落水洞和地下河。峰丛洼地区的产汇流成分包括超渗地面径流、表层岩溶带裂隙流、裂隙管道流成分。峰丛洼地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功能主要表现在表层岩溶带、岩溶洞穴和落水洞等含水介质空隙空间。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由于距地下河主管道较远,进入地下河管道的时间较长;裂隙带分布较为广泛,蓄水量巨大,形成的慢速流能持续补给管道流,形成的裂隙流在没有渗透补给的情况下也能持续很久,不易断流。
(2)峰丛谷地的产汇流
在有土层覆盖或半覆盖的条件下,在山垭口、坡间低洼地带、坡脚、洼地及沟谷底部等地形相对平缓、地势相对较低的部位,由于降水的汇集和入渗条件较好,常形成较为集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壤中流;而在山体顶部、山脊及山体斜坡地带凸起部位等地形较为陡峻的地带,雨水入渗条件差,多形成坡面流从地面流失。
峰丛谷地内具有土壤层覆盖,垂直剖面自上而下有土壤带、裂隙带、渗流带和管流带四个水文作用带,对雨水起着分配和调蓄作用。除有坡面流和裂隙流外,因有土壤带控制下渗,并在土壤带内形成壤中流,与裂隙流合成快速裂隙流;渗漏带向岩溶地下河系主管道进行渗透,渗透流形成慢速裂隙流(图7.18)。这四种水流分别以集中灌入和分散渗透补给落水洞和地下河[9]。峰丛谷地区的产汇流成分主要包括地面径流、壤中流、裂隙流、管道流。
峰丛谷地的土壤带主要具有蓄水功能和向裂隙带渗透的导水功能,裂隙带以蓄水功能为主,渗透带及管流带则主要以导水功能为主。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谷地内土壤带形成的壤中流能够快速地进入岩溶管道,且峰丛谷地与岩溶地下河管道直接相连,峰丛谷地内的渗流带的水量直接向岩溶地下河管道进行渗透,因而峰丛谷地区降雨能较快转化成管道流;峰丛谷地裂隙带分布较少,其蓄水能力相当有限,裂隙流的持续性较差,在没有持续渗透补给下,裂隙流容易消失。
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由于距地下河主管道较远,进入地下河管道的时间较长,裂隙带分布较为广泛,蓄水量巨大,形成的慢速流能持续补给管道流,形成的裂隙流就算没有渗透补给的情况下也能持续很久,不易断流,但是由于水量释放非常缓慢,损耗较大,可以推测峰丛洼地区降雨转化为岩溶地下河水量的程度较低,降雨入渗系数相对较小。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谷地内土壤带形成的壤中流能够快速地进入岩溶管道,且峰丛谷地与岩溶地下河管道直接相连,峰丛谷地内的渗流带的水量直接向岩溶地下河管道进行渗透,峰丛谷地区降雨能较快转化成管道流;峰丛谷地裂隙带分布较少,其蓄水能力相当有限,区内裂隙流的持续性较差,在没有持续渗透补给下,裂隙流容易消失;峰丛谷地裂隙带蓄水量很少,降雨能迅速地转化为岩溶地下河管道流,蒸发等损耗较少,转化岩溶地下河水量较大,可以推测峰丛谷地降雨转化为岩溶地下河系水量的程度较高,降雨入渗系数相对较大。
7.3.3.4 峰丛洼地、峰丛谷地水文过程对比
综上所述,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水文过程特征为:峰丛洼地区有裂隙带(包括表层岩溶带)、渗流带及管流带三个水文作用带,以点状集中补给为主,少量沿裂隙分布的线状补给;峰丛谷地区有土壤带、裂隙带、渗流带及管流带四个水文作用带,以面状渗透补给为主,点状和线状补给为辅。对于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内的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在水文过程上的差别进行对比(图7.17,图7.18)。
图7.17 峰丛洼地径流形成过程简图
图7.18 峰丛谷地径流形成过程简图
7.3.4 岩溶地下河流域与非岩溶流域的对比分析
7.3.4.1 地表、地下水文结构对比
岩溶地下河流域是在地下发育有以岩溶管道、岩溶洞穴等为主的岩溶空隙空间介质体和以岩溶管道为主的主要导储水空间,并有许多落水洞、天窗与暗河水流相联系的一种特殊岩溶流域。岩溶地下河流域不仅具有岩溶裂隙、落水洞、竖井、漏斗、溶蚀洼地、岩溶天窗等地表岩溶形态,而且还有具有溶洞、地下河、岩溶通道等地下岩溶形态(表7.8),决定了岩溶地下河流域具有地表、地下双重水文结构的重要特征;由于各种通畅的溶隙、落水洞以及各种岩溶管道的存在使得岩溶地下河流域的地表水流与地下水流交换迅速而频繁,岩溶地下河流域还具有相互耦合的地表与地下水文过程的特征。在非岩溶流域除了细小的土壤空隙、岩石裂隙外,不存在大的地下空间,并且地表水文网完整,与岩溶地下河流域的双层水文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图7.19)。
表7.8 岩溶区与非岩溶地表、地下水文结构类型比较
图7.19 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双层结构与非岩溶地表水流域的对比[10]
与非岩溶流域相比,岩溶地下河流域除了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等作用影响外,同时还受岩溶水文过程的作用,因此岩溶地下河流域地貌形态除了有构造地貌、岩石地貌形态和气候地貌形态外,还存在水文地貌形态。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貌形态与非岩溶流域的常态流水地貌形态既有相同的一面,如流水的侵蚀作用,也有不尽相同的一面,如水的溶蚀作用。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貌形态不仅表现在地表地貌形态结构上,还表现在地下地貌形态结构。在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貌形态中,特殊的水文过程作用有时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水文地貌结构功能特征,有时又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为主的水文地貌结构功能特征(图7.20)。
图7.20 岩溶水文地貌形态(流水溶蚀、侵蚀作用)示意图
7.3.4.2 水文过程对比
岩溶地下河流域与非岩溶流域在流域产流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岩溶流域有其自身特殊的岩溶地貌形态结构和含水介质结构。一方面,在非岩溶流域中,地貌形态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大多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不管地表起伏大小如何,地表都常常有一土壤层覆盖,壤中流是非岩溶流域必有的一种径流成分;而岩溶流域由于水的溶蚀和侵蚀特征,地貌形态结构相对多样化,再加上碳酸盐岩和侵蚀特征,地貌形态结构决定土壤层在流域空间上的分布,一般在地表坡度比较大的塔峰和缓丘上是裸露的基岩,仅在洼地盆地、谷地地带才有一定厚度的土壤覆盖层,壤中流的径流成分在岩溶流域有一定厚度的土壤层分布的地区才有出现。另一方面,在非岩溶流域,地表以下的水通常是在相对均一的空隙介质中贮存或运动,地下水运动多呈慢速流形式;而在岩溶流域,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使得基岩次生岩溶裂隙特别发育,广泛存在细小溶隙以及较大的溶隙管道(细小溶隙主要具有蓄水和滞水功能,较大的溶隙管道主要具有导水作用),其分布数量众多,且空隙空间也较大(表7.9)。
表7.9 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与非岩溶流域水文过程的对比分析
7.3.4.3 径流形成过程对比
由于岩溶地下河流域具有特殊的地表、地下双层水文结构及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河流域与非岩溶流域的径流形成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图7.21,图7.22)。
图7.21 岩溶地下河流域径流形成简图
图7.22 非岩溶流域径流形成简图
⑻ 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介绍
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市北部39 公里,即墨市城区西侧。由马山、回大山、宝答安山、团山和长岭五个山丘组成,总面积7.7425平方公里。有柱状节理石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等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山东省级地质公园。有玉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狐仙居、即墨大夫等景点。
⑼ 描写马山地质公园的作文和句段
我的家乡在龙岩永定,以前这里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住得是低矮的茅屋 、平房,楼房很少,街道坑坑洼洼,以前交通工具很少,只有三轮车、面包车,而且经常交通堵塞。人们的素质也不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排放污水,使河水遭到严重的污染…… 然而今天,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入民心,使如今的家乡永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瞧!那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摩天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超市、商店,星罗棋布;雄伟的立交桥,飞架南北;洁净的街道和彩色的瓷砖,使人们心情舒畅地散步、闲谈;绿色如茵的绿化带中,散发出各种花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节假日,人们三五成群的到公园、去野外郊游,充分享受闲暇的快乐时光,新开业的苏果超市和商贸文化广场,每天都人山人海,人们逛商店,大量地购物;大大小小的饭馆,各具风味,吸引了八方来客,永定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正向着大都市发展…… 最令人难忘的是永定的夜景了,你看,那五光十色的霓红灯,把大街小巷照得通亮;一排排的路灯,把公路照得如同白昼,远看就像一条条火龙,这样司机们开车就很安全;还有那各种颜色的激光灯,在夜空扫来扫去,使永定变成了“不夜城”。 啊!我爱我的家乡——龙岩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