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129纪念
1. 北京植物园里的曹雪芹纪念馆是曹雪芹故居么
首先复,大量证据表明,曹雪芹后半生制是住在西山附近的(也正是植物园那一带)。
在植物园中的那个房子(原本是普通民居)的墙壁上,发现了有关曹雪芹的题壁诗,所以这个房子有可能是曹雪芹故居。
但是,说实话,证据不是很确凿,但即使不是曹雪芹故居,也和曹雪芹有很大联系,不是故居曹雪芹也有可能去过那里。
无论如何,现在那个房子已经被官方定为曹雪芹故居。实际上,是不是故居也无妨,里面已没有曹雪芹的其他物品了。关键是人们可以去那里纪念曹雪芹了。
2. 北京植物园中的“曹雪芹纪念馆”曾经被世人争议究竟应该是“纪念馆”还是“故居”有哪些历史依据来给出结
曹雪芹纪念馆是以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北京植物园内)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
纪念馆前面的石碑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1] (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3] ,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5]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3]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在这组低矮院墙环绕的长方形院落里,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仿清代建筑。18间房这地界过去说是穷困潦倒,现在谁要是有这样的一套房产那可真是富甲天下了。
1971年年初,北京香山正白旗村39号院北房西单间的二檩折裂了,拟进行修缮。4月4日女房主人陈燕秀收拾西屋往外搬东西。她在搬床时,床板上的铁钩把西墙上墙皮碰掉一块。突然发现就在碰掉墙皮处露出了墨写的斑斑字迹。她对此十分好奇,便试着轻轻地、慢慢地揭剥旧墙皮。谁知越揭越多,竟然把西墙南半壁的旧墙皮基本揭掉了,字迹赫然,写了大片毛笔字。男主人舒成勋那天外出办事,晚上回家后,拿着手电进到小屋细看:字迹占满了西墙的大半部,字名排列有序,有的整齐、有的呈菱形,有的呈扇面形。
舒成勋先让外甥郭文杰照了相,之后便报告给了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
下面这些字迹应该是复制的,否则不可能如此完美的布局在一起。
富贵途人骨肉亲,
贫贱骨肉亦途人。
试看季子貂裘敝,
举目亲人尽不亲。
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拙笔学书
(一)困龙也有上天时,
(二)甘罗发早子牙迟。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真不错
关于这些文字的来源,网上这篇文章介绍的比较详细:四王府小学壁画的姐妹篇——曹雪芹香山故居的题壁诗(1)
进门的头排房是封闭的展室,只能隔窗观望。
室内陈设为清代式样,光线极暗,这是用勉强拍摄下来的,画质极糙
展室布置的并不奢华
古时这里的窗户应该为纸糊的窗户纸。北京地区的窗户纸和东北不一样,是贴在窗棂的里面。
院墙明显是后代修复的痕迹
院落很大,显得很有品味
院内有个邮局,当然即是为游人服务也是为人民币服务--赚钱的
院墙___虎皮石墙是用和虎皮颜色搭配最相似的天然石料。虎皮墙砌墙专用。红黄棕白青五色混搭。五色虎皮石。五色虎皮毛石。
虎皮墙,围住的是,城市里的乡村风。古村的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散散的生活散放的石块幽幽然然适用公园,庭院围墙。
中国古建的一种围墙形式,用形状不规则的毛石砌筑,毛石之间用灰勾缝。灰缝与石块轮廓吻合,其形状犹如虎皮上的斑纹,故而称为“虎皮石墙”。虎皮石墙外观质朴,多用于寺庙、城堡和产石区的宅院。
网上资料:
曹雪芹纪念馆,新中国为纪念清代文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而兴建的主题纪念馆。全国共有三处: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1983年4月22日开馆,傅杰题写匾额“曹雪芹纪念馆”;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南京市乌龙潭公园内;辽阳曹雪芹纪念馆位于辽阳老城西小什字街口路东吴公馆院内,即吴恩培宅第。
曹雪芹纪念馆是以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北京植物园内)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
馆内分为五个展室,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与故居有关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碑刻陈列,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
纪念馆门口有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匾。展室中除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还陈列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原来的题壁诗重新进行了临摹复制并按原状展出。黄叶村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清静。村内不仅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还有茶馆、酒肆、古墩、石磨、水井和屋后的菜地,好一派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在这组低矮院墙环绕的长方形院落里,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仿清代建筑。前排展室陈列有清代旗人的生活环境、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模型、200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及有关文章、书籍,其中包括发现题壁诗的摽狗缧鶖。后排6间展室内容为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红楼梦》的影响两部分。陈列的展品中有再现曹雪芹时代民风民俗的八仙桌、躺柜墩箱、青花瓷器,以及《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些民俗器物如满族萨满教的全套祭器、银锁、手炉、拂尘等。此外,纪念馆还另辟专室展出对曹雪芹研究的成果及各种版本的《红楼梦》。
3. 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游记作文600字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西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内,属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匾额“曹雪芹纪念馆”由傅杰题写。
纪念馆坐北朝南,东邻金山,北邻卧佛寺,西望香炉峰,南与北京植物园相邻,是一组低矮院墙环绕的长方形院落。
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矮篱环护,石径蜿蜒,小巷幽深,别具风韵。村内辟菜园、药圃、瓜棚,设石碾、石磨、辘轳、箭场、古墩,建有茶馆、酒肆,一派山村农家气息,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蓠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
主要以曹雪芹当年居住的12间清代制式营房为中心,分东西两部,共5个展室:
一、居室:再现了清代旗人的生活环境,展品有八仙桌、躺柜、墩箱、青花瓷器等。
二、书房: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立体模型。
三、有关曹雪芹的身世及有关文章、书籍,包括发现题壁诗的原迹残片和书箱。
四、反映风俗的实物:有《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些民俗器物,如:满族萨满教的全套祭器、银锁、手炉、拂尘等。
五、
200年来对曹雪芹的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及各种版本的《红楼梦》。
曹雪芹,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南京。13岁时,其父曹寅被抄解归京,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年)回归香山正白旗祖居,这里景致独特,
环境幽雅,风光秀丽,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中的许多艺术真实,都是受香山一带自然景物的启发。
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抗风轩”。
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应为曹雪芹晚年著书的“黄叶村”。
再根据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在诗书中的描述,与正白旗附近的古迹极为吻合。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