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大全 » 地质公园的特点

地质公园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1-17 03:04:59

1. 福建漳州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

公园为西太平洋新生代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构造上属欧亚板块东缘裂陷带内,由2600万年容至700万年间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构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质地貌景观。其喷发序次清楚,火山口典型且保存完好,有罕见的无根喷气口群、气孔柱群及由140万根巨型六边形玄武岩柱组成的柱状节理群,有各种海蚀地貌和多处优质沙滩,还有8000年前的古森林炭化木层等,是一处极为宝贵的火山地质遗迹,对研究西太平洋火山岩带发育历史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是旅游观光、度假和科学普及的重要基地。

2. 地质公园特点和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或文化价值;可以支持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改版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权,能加强居民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和促进当地的文化复兴;可用来作为教育的工具,进行与地学各学科有关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培训和研究。
有关我国地质公园的详细信息见链接。
希望能帮到你。

3.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景区特点

景区总面积约50平方千米,为甘肃省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 。园内包括饮马沟(含老龙沟、豹子沟)、蟠龙洞——观音崖、地湾三个主要景区。是一座集地貌地质、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它巧妙的将古石林群、黄河、沙漠、绿洲、戈壁、农庄结合在一起,完美的呈现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观。景区核心景观——古石林群形成于210万年前的积砂砾岩层,由于新构造运动,雨洪侵蚀及重力崩塌,形成许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组成的峰林和峰丛。十里长峡,如同画廊。奇峰绝壁,崖壑裂隙,千姿百态,神妙无穷。或亭亭玉立,婀娜秀丽;或粗犷古朴,壮观恢宏。 景区集中展现了纯天然、大构造、多层次的地质构造,浸透着雄、奇、险、古、野、幽的原始风韵,充分体现了粗犷、雄浑、朴拙、厚重的西部特色,令人叹为观止,留连忘返。

4.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特征

横贯于中国大陆中央的秦岭等造山带对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生态、乃至文化分野,无疑起了重要作用。秦岭造山带岩浆活动和隆升成山作用的时空分布、强度、活动方式、隆升速率、演化趋势及其对环境、气候、灾害、生态的控制影响,对全球变化或区域性环境的影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将为全球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与依据。
翠华山地处秦岭北麓,北侧距秦岭北麓大断层直线距离仅4km,断裂南盘为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构造带,简称北秦岭,断裂北侧为第四纪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断面倾角50~70° ,倾向北,走向近东西,为南升北降的高角度正断层。在太乙峪口断层地貌清楚,可见清晰的断层三角面,河西的洪积扇顶部具有走向近东西长约400m的断层陡坎,北侧断落,实测地形垂直断距7m,推测断层在最近5000年来有过活动。
翠华山地质地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岭地质发展演化的历史,并具有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岩相学等多尺度、多层次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科学意义。
造山带地质特征
秦岭造山带是经历长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其形成与演化可以概括主要经历了3个不同构造演化阶段:
(1) 晚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演化(3.01.6Ga)。早期寒武纪结晶基底(Ar—Pt1)的形成包含了现今秦岭造山带中分散残存和包容的各不同成因与来源的非均一拼合结晶岩块(地块),这些结晶岩块(地块)的构造单位、形成体制及原始归属部位、形成与演化等尚不十分清楚。张国伟等(2000)认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演化应是中国早期地壳的形成演化问题,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应从中新元古代开始。
(2)新古代至中三叠世,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
(0.8~0.2Ga)。秦岭是在早前寒武纪先期构造演化基础上,从新元古晚期到中生代早期作为原古东特提斯洋域的北翼分支逐渐发展,先后于震旦纪和泥盆纪分别开始演化出两个有限洋盆,即古秦岭商丹洋盆和勉略洋盆,因而划出三个板块:华北、扬子板块及其之间的秦岭微盆,它们分别沿商丹和勉略两主缝合带俯冲碰撞造山,于晚海西-印支期最后拼合封闭,形成统一板块大陆。总体概括,秦岭主造山期板块构造的一级单元即是三个板块:华北、扬子和秦岭板块和两个缝合带:商丹和勉略带。
秦岭造山带主造山期是通过扬子、秦岭、华北三板块和两个洋盆于新元古代至中三叠世依次向北自东而西斜向俯冲碰撞而形成的,主造山期板块体制的物质建造结构与后主造山期的上叠盖层组合等形成秦岭现今地壳的三大构造层的结构基本格架。它们分别构成秦岭造山带长期形成发展的各主要一级构造演化阶段的组成、结构、主导标志性构造界面与时间序列记录,成为秦岭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的最主要依据之一。其中新元古代~中三叠世是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造山作用时期,秦岭带内各主要板块、地块间的关系和秦岭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构造骨架是由它所奠定。
(3)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主要包括:①主造山期后的伸展塌陷构造(T3—J1);②燕山中晚期的陆内造山的逆冲推覆和花岗岩浆活动(J—K1);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期的挤压与伸展构造共存的急剧隆升成山演化(K2—R)。
秦岭造山带在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下发生的板块间或板内(陆内)多个块体间、多期次、多层次相互俯冲、碰撞、拼贴、叠覆的复杂过程和发散型的广泛构造变形,具有多样性、区域性和复杂性。秦岭在其长期地质演化历史中,经历不同构造发展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化和多期不同构造体制下的挤压收缩与伸展扩张和剪切走滑旋转构造的反复交替复合深化过程,造成其现今复杂综合的构造格局、组合与基本形态。
张国伟等(2000)将秦岭造山带上部地壳构造几何学模型与运动学特征概括为:总体呈现为近东西向狭长展布的不对称扇状反向多层次逆冲推覆叠置构造,并叠加广泛的剪切走滑与扩张伸展构造与东西向趋于三块裂解的复合型构造几何学模型,简称为东西向不对称扇状反向多层次推覆构造叠置为主的复合型造山带构造模式。
北秦岭组成特征
秦岭造山带现今基本构造单元划分为:Ⅰ华北地块(原华北板块)南部:Ⅰ1秦岭造山带后陆逆冲断裂褶皱带,或称华北地块南缘带,Ⅰ2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构造带;Ⅱ扬子地块(原扬子板块)北缘:Ⅱ1秦岭造山带前陆逆冲断裂褶皱带,Ⅱ2巴山—大别山南缘巨型推覆前锋逆冲带;Ⅲ秦岭地块(原秦岭微板块):Ⅲ1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带,或称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Ⅲ2南秦岭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带,或称南秦岭巴山弧形逆冲推覆系;SF1商丹断裂系(原商丹板块主缝合带);SF2勉略断裂系(原勉略板块主缝合带)等。
北秦岭东西延伸千余公里狭长一带,南北最宽约150Km,一般仅80Km,是秦岭造山带中从组成到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带,现今地表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岩块以不同级别规模和性质、类型的断裂为骨架,总体构成指向南的高角度逆冲叠瓦推覆堆置拼合构造,是在原秦岭板块构造的华北板块南缘沟、弧、盆活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发生华北与扬子、秦岭板块的先后俯冲碰撞拼合,又叠加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构造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拼合结合带和多期叠加的复合构造带。北秦岭逆冲推覆构造系主要由秦岭杂岩推覆构造、二郎坪推覆构造和宽坪推覆构造组成。翠华山地质公园就位于北秦岭宽坪推覆构造带上。
宽坪群分布于北秦岭北半部,呈宽窄变化很长的狭长一带断续延伸,东西向千余公里,从陕甘交界的天水—宝鸡—河南的桐柏毛集,向东则成断裂构造混杂岩块混入北淮阳带中。
宽坪群自上而下有三套变质岩石组合构成。下部主要为绿帘纳长阳起片岩、斜长角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等。中部为云母石英片,二云石英片岩、石榴二云斜长片麻岩等。上部为石英大理岩、黑云大理岩和角闪大理岩等。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其中碎屑岩研究证明其物质来自南侧秦岭杂岩和北侧太华杂岩而具双源性。
宽坪群变形强烈。多期构造叠加置换,新生面理发育,可恢复其有四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以顺层片理及片内无根褶皱及侧层韧性剪切固态流变为主要特点,判别主要为晋宁期产物;第二期为大中型平卧褶皱及倒转重褶及韧性剪切作用。区域对比与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明该期构造是古生代海西期弧—陆碰撞产物(C2-3),以上两期也被称为宽坪先期逆冲推覆构造;第三期为中新生代晚期—印支晚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为小宽坪和北宽坪等先期逆冲断层构造,重新成为新的脆性推覆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在南侧云架山群(相当二郎坪群,Pt3—P2)和T3—J1之上;第四期在印支期构造基础上,发生伸展抬升,沿断裂形成了J—K沉积盆地,但又于燕山中晚期再次发生多级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使宽坪岩群、栾川岩群等先期构造岩片又逆冲叠覆于J-K岩层之上,无疑是新生代构造用所致。
从北秦岭整体分析,其厚皮叠瓦逆冲推覆构造系具有以下特点:
(1) 它是在先期多次逆冲推覆构造基础上复合叠加,以晚期中新生代为主体的复合型逆冲推覆结构。
(2) 北秦岭推覆构造系剖面组合显示,上部以主干推覆断层和三大推覆构造岩片呈高角度北倾南倒指向南的依次逆冲叠瓦堆置为其基本构造格局,总体构成北秦岭现今中上地壳向南的叠瓦状堆置结构。
翠华山地区
翠华山地质公园大部分是处在宽坪群变质岩系中,出露的宽坪群变质岩有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等,构成围岩的主体,其中贯入大量古生代与中生代多期花岗岩,并引起混合岩化,形成混合交代型岩体。混合交代型与交代、熔融程度有关,当交代彻底、熔融程度高时,岩石类型较为简单,反之复杂。翠华山岩体属交代熔融程度低的岩体,受多期多次岩浆,岩石类型较为复杂。
翠华山混合岩的类型从注入式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肠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片麻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清楚地展示了混合演化作用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在翠华山原山门东侧,围岩与岩脉形成侵入接触,界限明显,中间为花岗质岩脉,两侧为中元古界宽坪的黑云母片岩。
在白水泥厂前公路旁,围岩与岩浆形成底辟构造,岩浆上涌是原岩地层被拱起,形成宽缓的背斜构造。
混合片麻岩,岩石中的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具有清楚的片麻状构造,岩性均一,已不能区分基体与脉体,成分与花岗岩相似。混合岩化作用的最后阶段是花岗岩化作用,基本与脉体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形成一种不同于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岩性均一,块状节理发育,有时可见到原变质岩的残留体。
翠华山的混合岩在古构造—热基础上,又经历中新生代晚期推覆构造,又由于秦岭的晚近急剧隆升,遭受强烈侵蚀,终使公园属地形成现今地质内外动力作用下,山峰岩层发育近似垂直的不同类型的构造剖面、断层、片理、节理等,构成后来山体易于发生高空崩塌的地质基础。
翠华山岩石节理以剪切节理为主,节理面产状基本稳定,延伸较远,节理面平直光滑,矿物质充填较少,并以共轭X型节理系产出,将翠华山岩体切成菱形及棋盘格式形状。根据野外实地观察,翠华山岩体发育六组节理构造,其中以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两组节理最为发育,而该两组节理又以高倾角(65~80°)倾向分别以向北及向东为特征。
翠华山断裂面是具有明显位移的断层构造面,叠加于节理构造之上,使岩体进一步破碎。断裂构造属于非透入性构造,在水湫池景区内仅发现三条,产状与秦岭山前断裂相似,走向近东西,倾向向北,倾角为65~70°。断层性质以脆性正断层为主,断面发育擦痕及阶步构造遗迹,断面光滑如镜,发育硅质动力结晶擦痕。
变质层理面构造是破坏翠华山岩体整体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该地区的背景地层为宽坪群中—深变质地层。在岩浆侵入就位过程中发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虏围岩包体,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连续结构面,在该结构面上发育云母片状矿物,使得岩石更易剥离瓦解。

5. 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特色

由于间歇性抬升和内外营力作用下,昆仑山地区有三级剥夷面,一级峰顶面海拔在5000米以高,顶部冰雪覆盖。二级剥夷面紧接其下,融冻风化强烈。三级剥夷面在4650米-4750米之间,无堆积物,局部有薄层中更新冰碛,冰水沉积,其上发育小型融冻泥流。早更新世冰期的冰川地貌,经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外力剥蚀作用,冰蚀地形完全遭到破坏,仅在昆仑山主脊一带见其冰碛物。中更新世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地貌分布广泛,有明显的谷肩,并见有冰川溢口。冰碛地貌主要有侧碛堤、鼓丘、冰水扇等。晚更新世冰川鳍脊、角峰、冰斗明显,终碛垅在西大滩呈线状排列。
在东昆仑主脊北坡23公里宽度内有现代冰川23条,南坡有12条。冰川及积雪区面积67.4平方公里,尤以玉珠峰周围最为集中,冰舌区冰川裂缝较发育。
玉珠峰现代冰川大多为面积1-5平方公里的冰斗冰川,少数为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悬冰川。玉珠峰现代冰川的地貌形态诡异,造型独特,景色壮观。
昆仑山口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昆仑山的构造运动与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等沉降的关系。第四纪各次冰期的冰川性质和类型及其发育条件,第四纪堆积物的时空变化和层序及层位对比,古生物群组合特征、生态环境及其演变和变迁的历史,以及由地貌沉积物和古生物等确定或反映的自然环境的时空变迁的规律性问题,倍受地质学界的关注。
昆仑山口位于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昆仑山中段海拔4767米,相对高度80米-100米,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寒冻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地质系变质岩构成,间有新世纪沉积物,构成丘陵低山和丘垅。

6.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特征

金刚台地质公园,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部位,又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段,赋存着丰富、系统、完整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系统,是研究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拼合、增生、喷发、侵入等演化过程的理想场所。从中,科学家揭开了一个个地质之谜——亿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的场景,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崇山峻岭的形成过程,都在这里得以真实而生动地诠释。
大别山为板块多次碰撞而形成的豫东南的天然屏障。距今25亿年前,这里是浩淼无垠的海洋,海底火山喷发频繁,历经数亿年之久,喷发沉积形成了大别古陆核。在距今 14亿~8亿年的中晚元古代,又一轮地壳沉降作用,形成了原始的大别山基底。
在距今4.3亿年左右的加里东晚期,华北、扬子两大板块发生拼贴,大别山隆起,大批逆冲断裂形成并造成志留纪地层缺失,从而奠定了本区以北东向构造为主体的构造格局。
到了距今1.54亿年左右的侏罗纪晚期,随着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的俯冲,造成了本区强烈的火山喷发,堆起雄伟高峻的座座山峰,构成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火山喷发之后,这一地区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形成了国内典型的同源岩浆演化商城花岗岩体。
进入距今0.65亿年的喜马拉雅运动,本区地壳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大别山迅速抬升,并处于强烈的剥蚀阶段,受物理风化、洪水冲击、河流侵蚀与重力崩塌等共同作用,奇特的冲刷地貌、绝壁悬崖、峰丛、峡谷、奇峰怪石等比比皆是,最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金刚台地貌。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金刚台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悬崖峭壁、“仰视为峰、俯视为岭、平视为墙”的峰墙地貌、冲谷地貌与低山丘陵区、以花岗岩为基底的山前冲刷地貌,以及姿态万千的象形奇石。可以说,大自然的裂山断海,巨力万钧的新构造运动和旷日持久、锲而不舍的水动力作用,是丰富多样金刚台地貌的最好雕塑师。
金刚台地区的火山活动以中心式喷发为特征,其复式火山机构,由多个次级的锥状火山组成,在火山喷发的不同部位分别保存有火山流动构造、火山角砾构造。在后期不同构造作用下分别形成了陡峭象形的山峰和奇石,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这里有许多著名景点,如猫儿石、豹子岩。猫儿石因山顶形似狸猫而得名,数十里之外可见,惟妙惟肖,气势雄伟。豹子岩,山石高耸,其形酷似一只豹子,威武地盘踞在山顶。此外,还有凌空飞架山端的仙人桥,长约20米,腾空2米多高,曲曲折折,沿山势依依而下;峰墙地貌,由于构造抬升,风化剥蚀,水侵冰劈,使得早期的火山岩冲刷崩塌,形成一道墙壁般蜿蜒曲折的山峰,令人感叹大自然和时间的力量。
由于构造的作用,使花岗岩侵入岩体、风化剥蚀,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侵入接触关系遗迹、花岗斑状结构、花岗巨斑遗迹、球状风化遗迹,水流冲刷和风蚀遗迹、捕虏体等地质遗迹,无不体现着地球演化过程中水与火的交融。
花岗岩地貌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风情。比如,石鼓寨,从不同角度看,有时如鼓,有时像海狮,有时似骆驼,有时似青蛙,十分有趣。在这里,无论是峻拔挺秀的山峰,还是蜿蜒曲折的山谷,处处都存在着风吹雨打的痕迹,一个个形态圆润弯曲的空洞,一处处形态各异的凹坑,无不记载着流水和风吹的声音,“水滴石穿”、“风如刀割”从这亿万年的岩石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园区位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的接合部,在不同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如龟—梅断裂、桐—商断裂等,保存了韧性剪切和后期脆性叠加的构造活动遗迹,特别是燕山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商—麻断裂以及其派生的北东向断裂共同造成了汤泉池温泉的形成,使其成为闻名的疗养胜地。汤泉池位于商城县西南20公里的雷山脚下,水温 56℃~58℃,富含硫、镁、氢、氟、锶、钡、钛、硼等多种微量元素,对各种皮肤病、风湿性疾病等有显著疗效。汤泉池温泉出露于商城花岗岩体与变质岩的接触带,商(城)—麻(城)大断裂与北东向汤泉池断裂的交汇处。两大断裂为温泉水的补给、储存、运移、导入和涌出提供良好的空间和通道,从而造成了这一温泉的形成。因温泉周围重峦叠嶂,怪石嶙峋,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自古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誉之为“神泉”。
金刚台,远处是山,山遥遥耸翠,近处是水,水悠悠流银。两岸田畦曲曲折折,梯田层层叠叠,插秧时碧绿连天,收割前金黄铺地。

7. 大水卜洞地质公园的特点;

“不离不弃”也就是永不放弃的意思,在文中表示阿格巴与“闪”亲如父子,互相鼓励的版品质。所谓“不离权不弃”不就是“不离”和“不弃”这两个词语组成的吗?是啊,也许今年那个“卑鄙”(baby不算太小)让我把这个词理解的饿更加透彻一些吧! 呼呼,自从我那“....

8. 阳春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成特点

采访:阳来春市铁矿公司地质工程师源钟耀清
“它的生成特点是从洞顶往下生长,那么地下这个,这个叫石笋,为什么叫石笋呢?它像平常春天在竹园里地上冒出来的竹笋一样,所以由此而得名。那么石钟乳生长,慢慢往下沉积,石笋是从地上往上生长,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以后,它们慢慢连成了石柱。”
钟乳石、石笋和石柱,都是由石灰岩的裂缝中含有碳酸钙的水流和水滴,缓缓地从洞顶往下滴落,在空气中水被蒸发了,碳酸钙慢慢地生出结晶,经过数十万年时间,逐渐形成的。那么,它们的生长速度又多快呢?

9. 十渡何以称为地质公园有什么地质特征

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十渡自然风景区有众多地质现象,成因独特,造型奇美,堪称地质奇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景点:一线天

一线天是地质上的断层裂隙,这条巨缝长达65米,高35米-45米,宽1米-1.5米 ,最窄处仅0.6-0.7米,一人通过两壁擦肩,进入巨缝凉爽宜人,抬头仰望只见一线蓝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线天,堪称地质奇观。两侧山岩奇异,岩石表面有轻微溶蚀,略有凹凸不平,在细小缝隙中有类似石钟乳的沉淀形态,因为雨水的渗入和溶蚀,在两壁岩石面上出现斑驳的沉积和侵蚀痕迹,如壁画,似崖刻,有的形如飞禽走兽,有的如树木花草,也有的似云霞如波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更增加了这一奇观的神秘感。

景观:“同圆藻”化石
这块巨石是中元古界蓟县系时代的古海洋中藻类繁生,在碳酸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化石。在这种叠层石化中,因藻类种属繁多,常见的平面形态常具有同心圆的构造,故又叫同圆藻化石,眼前这块化石是在大约距今11-13亿年前形成的,高7米,宽6米,厚约2米,形态完整,化石连片,结构清楚,层面构造在众多同圆藻化石中非常典型,是罕见的地质奇观。

景观:千古河床“石中石”

在距今14-10亿年前,这里为浅海环境,当时气候潮湿炎热,际地上的大量碳酸钙、碳酸镁被水溶解带到海洋中沉淀,形成石灰岩或白云岩,同时陆地上的二氧化硅也以胶体的形式被一团一团的带到海洋中,并随海洋里正在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一起沉积,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在岩石中包裹着的一个一个圆形、椭圆形的似爪状的石块。这石块比包围它的基岩硬度大,颜色也略暗些,故称这一景观为石中石。这种海洋中两种不同物质同时沉积形成的岩石,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普价值。

。。。还有很多 不一一列举了 LZ可以看一下这里的介绍:

http://org.bjfsh.gov.cn/zf-xzh/Shi/lvyouzy/index.asp

希望有帮助~

:)

10. 地质公园——地学内蕴的科学性

一、概述

地质公园是可以观赏丰富的、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的风景区。地质遗迹是指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迹象,例如有的地方过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积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还会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个地方曾经有火山喷发,便会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颈等与火山有关的岩石和构造;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方,会有泥石流的堆积物,可以看到转化为泥石流的松散体所处的地貌和构造位置……所有这些可以据之推断出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物质现象,都叫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学就是根据地质遗迹研究地球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地质公园是欣赏风景区的地质科学性的部分。

建设地质公园的目的,首先是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旅游中学到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其次是满足广大旅游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游的科学品位,提高风景区的美学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质和地球运动的规律,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以提高风景区的经济收入;第三,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因为批准为地质公园后,将禁止采矿等一切破坏环境的活动。

目前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挂有多块牌子,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这些不同名称的公园,都是风景区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自然风光强调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森林着重于景区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长环境与特征,从中得到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知识;地质公园除了强调美学特征、植被环境以外,更着重于山水的成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及部分学者的意见,本书分6类地质公园进行介绍。

二、剖面地质公园

1.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2月10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开园。公园位于蓟县之北,燕山山脉南坡,总面积342km2 ,公园核心地带面积9km2 ,地质遗迹为中、新元古界标准层型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全国和全球地层对比的依据,这就是它的巨大科学价值。

公园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轻微,叠层石等古生物化石丰富,地层厚度近万米,真实地记录了地球距今18 亿~8 亿年的地质历史,被国内外地质学家推崇为世界上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层型剖面”。

2.浙江常山国家地质公园

浙江常山地区奥陶系剖面研究比较详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钉子”地质剖面,作为全球该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这个“金钉子”位于常山黄泥塘,其底界以一种特殊的笔石的首先出现为标志,是距今4.6亿年左右的地层剖面。

3.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陕西省中北部洛川县城南的黑木沟,两岸边坡出露的黄土剖面是250万年来地质历史的产物,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公园面积约9km2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在大气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黄土地貌景观。在南北长3~5 km的范围内,有圆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黄土柱,有长约数丈、宽约数尺的黄土桥,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见底的黄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丰富的黄土雕塑,有横立的黄土墙和垂直的黄土裂隙……

公园内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黄土剖面,是研究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古气候变化及其他地质事件的重要资料。刘东生院士认为:“洛川黄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为完整的大陆地质记录之一,它记录了距今240万年以来所发生的地质事件,有助于重建中国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纪地质事件的历史,并有可能以此认识现代地质过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黄土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详,可以划分出几个十分重要的极性变化和年代标定点,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黄土记录中最为连续、完整的剖面。”张宗祜院士指出:“黄土高原整个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动,这种变化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序列载体中都有表现,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铁气候序列表现得最为完整、清晰。”“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具有时代特殊价值的属种还是很少的……像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的黄土地层中集中出现的化石产地是不多见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遗迹地质公园

1.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

生物演化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距今25 亿~5.4 亿年的元古宙已发现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将元古宙称为菌藻植物时代。元古宙末期,除藻类大量繁育外,还出现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其中有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介壳动物。由于这些动物缺乏坚硬骨骼,保存下来的多为动物躯体的印痕化石和遗迹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时代突然出现大量动物化石,地质界称其为生物大爆发。我国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就记录了一次生物大爆发事件。

云南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分为4阶: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龙王庙阶,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就记录在梅树村阶地层内。梅树村阶以云南晋宁以北7km的梅树村剖面为层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亿年) 40 多个门类、100 余种动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疑难动物化石等。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见精美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研究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及这个时期的动物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这些化石称为“澄江动物化石群”,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距今5.8亿年)、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化石群”(距今5.15亿年)并列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称为“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总占地面积18km2 ,山势顺地层走向延展,中心区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带长20km,宽4.5km,核心保护区面积1.2km2 ,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已采集化石3万余块。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1991年4 月23 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了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认为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使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6000 万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感叹:“澄江古生物化石将是科研永远的大厦”。此处经科学鉴定的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了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

2.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恐龙是已经灭绝的古代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2.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恐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温顺的”。世界上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900~1200个属。在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陈列厅中展出的完好恐龙骨架达18 具,这18 具恐龙中有3具属于杂食性,个体长1.4~2.8m;有5具属肉食性,个体长4~8.9m;有10具为植食性,其中3具个体长4.3~7m,另7具个体巨大,长9~20m。所有这18具恐龙化石在时代上都属侏罗纪。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在恐龙化石群的发掘现场——大山铺,距自贡市11km,建筑面积6000m2 ,有两个发掘现场,在这两个现场可以看到从砂岩中剥离出来的恐龙骨骼化石,堆积重叠,纵横交错,十分壮观。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中的恐龙地质公园还有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3.硅化木地质公园

(1)辽西木化石群

辽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义县一些山区,它们大都保持原始树桩形态,大的直径达1m以上,表层树皮裂痕依稀可见。最长的石树桩,出露部分长3m有余,树桩上年轮清晰,其年代属侏罗纪,与北票含煤层的时代相当,原来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庆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庆县城东北白河北岸长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个木化石群。这些木化石高低参差、密密麻麻,堪称奇观。木化石较坚硬,有的出露地表几十厘米,有的达1m多,直径约1~2m。多呈短树桩状,表面为褐黄色和灰白色,树皮纹路和断面年轮清晰。延庆木化石群世所罕见,这里原是湖泊,树木被埋入地下,经硅化形成。

(3)自贡硅化木

四川自贡市凉高山附近的长山岭,有一株举世无双的硅化木,主干长23m,直径1.3m。此硅化木坚实晶莹,树纹纤维清晰,在阳光照射下,像宝石般闪闪发光。它埋藏于侏罗纪砂岩中。

(4)亚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国亚利桑那州阿达马那镇的化石林,数以千计的石化树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径平均1m左右,长15~25m之间,最长达40m,其周围还有零散的化石木块。这些石化树木年轮清晰,宛如大块的碧玉玛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密集的石化树干区有6处,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测此处原有的森林被洪水冲刷,木质发生矿化作用,又被铁锰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斓的化石树。

4.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临朐县上林乡。富含化石的岩层出现在一个采矿坑内,最上层是风化的土壤,第二层是第四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层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层,最下面是砂砾岩。硅藻土层由硅藻的遗体经黏土胶结而成,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800万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层极薄,像书页,其中赋存的化石像动植物画册一样,又被称为“万卷书”。硅藻土曾作为一种非金属矿床开采,1980年此处成为我国第一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后才停采。

哺乳类动物化石包括鹿、犀牛、猪、马、熊、鼠、蝙蝠等17个属18个种,其中以柄杯鹿数量最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奔跑姿态。鸟类骨壁很薄,很难保存为化石。1976年在此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鸟类化石,轰动了中国古生物学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迄今已发现6种鸟类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块蛇化石即发现于此,在其骨骼的两侧还可看到鳞片压在岩石上的痕迹。两栖类有6个以上的种,可以看到蛙的幼体——蝌蚪和长着尾巴的青蛙,还见到青蛙和鱼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鱼、水草、树叶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虫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点:数量庞大,保存完美,形态生动。昆虫身上最易腐烂、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这里保存下来,并呈现展翅高飞的姿态。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样门类齐全,数量丰富,保存完好,不少叶子能见到清晰的叶脉。花最容易凋谢,但却能保存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实属举世罕见。

在1800万年前山旺地区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种动物在此生活,后来火山喷发,湖泊不复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毁灭。

四、构造遗迹地质公园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珍奇的构造地质遗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两期褶皱的叠加。早期发生过走向南北的紧密褶皱,以后又发生了东西向的褶皱,这两期褶皱叠加在一起。

2)背斜与地垒的叠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两翼各形成一条正断层,于是这个古老的背斜成为地垒。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处倒转,使太古宇与元古宇间的不整合面直立,并成为壁立的悬崖;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水平产出,不整合于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两个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沉积时,古地貌应为向西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坛山峰顶这个小范围内,东边的岩层薄、层数少,西边的岩层厚、层数多。

4)活跃的新构造运动。王屋山地区地面上升的构造运动活跃,其依据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则是两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铁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区内至少有4期阶地;④以寒武系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天台山相对于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叠系为对比依据可以大体计算出相对于南面丘陵区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区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相对于华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区山顶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沟谷切割;⑥景区南缘断层,可见太古宙地层与第四系黄土的断层接触,说明第四纪时山体仍在上升,断层仍在活动。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由于王屋山地区有活跃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个周期均展现于小范围内,是研究土地发展及保护的珍贵的科学资源:①公园主景区裸露岩石上,由于风化作用有极薄的黏土矿物生成,是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区河谷阶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区以东为华北平原的边缘,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区以南的丘陵处于平原上升后遭侵蚀的阶段,山顶是良田,谷底则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园主景区土地已被全部剥蚀,岩石裸露,是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却与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构造遗迹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可以看到的构造遗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嵩山地质公园内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地质时期的地层。

2)能见到华北地区几乎所有的构造运动遗迹:距今25 亿年前发生于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间的嵩阳运动,距今18 亿年前发生于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间的中岳运动,距今5.43亿年前发生于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间的少林运动,以及石炭纪和奥陶纪间的不整合面。嵩山以众多不整合面汇聚一堂为特征。

3)坚硬的石英岩褶皱成各种复杂的形态,倒转、平卧褶皱到处可见。在三皇寨景区还可见到因褶皱石英岩岩层直立的壮观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层笔直耸立,直逼苍穹,布满整个峡谷,如万卷“倚天巨册”,气势恢宏雄伟。

五、矿物矿床地质公园

矿床地质公园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游者总是感觉矿床很神秘,巨大的矿床对地质专业人员更是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现在似乎还没有建设矿床地质公园,因为公园的建设可能会对矿山生产带来影响,而未开采的矿床因各种原因更不会建为公园。那些已经采完闭坑的大型矿床,可以在露天采矿场或地下采场建设地质公园。这既是对采矿破坏环境的整治,又能有经济上的收入,还能开展全面系统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质公园

本书所介绍的各个风景区都可以称为地貌地质公园。

七、地质灾害地质公园

1.龙门山构造地质公园

世界上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多次,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国唐山地震死亡人数在30 万左右。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死亡83万人,可见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

四川龙门山已建成国家构造地质公园,鉴于这里是大地震的频发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的遗迹又多,应以此构造地质公园作为宣传地震防险避灾的地质公园。

龙门山延展于四川盆地西侧,长约500km,是一个中生代以来的叠瓦逆冲断裂带,大地震就是其运动的结果。其逆冲断层面倾向北西,龙门山体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质学家赵亚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内发现了白鹿顶、小鱼洞一带的飞来峰,确定了这一推覆构造。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华北裂谷都将地壳向西推挤,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龙门山之下时,龙门山的块体便被挤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挤压推覆一次便发生一次地震。地块的移动下插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余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岭地区之间发生,直到能量全部释放,推覆块体的位置取得平衡后,余震才停止。本地段发生过以下大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7.5级) ,1941年黑水地震(6级),1958年北川地震(6.2级),1960年松潘地震(6.75 级),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级),2008年汶川地震(8 级)。在75年内发生了6 次大地震,约12年一次,足见频度之高。从上述数据同时还可看出,间隔时间愈长地震的强度愈高,破坏性愈大。

2.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东南黔江的北部,南连酉阳,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东部包括湖北咸丰县一角。中心区为小南海,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成因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余千米。据《黔江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发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长1170m、宽1040m、高67.5m的大坝,截断溪流,漫淹20余里,形成湖泊,并在其附近湖北咸丰境内形成4个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长5km,最宽处1km,最深50余米,有板夹溪等5条溪流注入,水质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鲜见”。据中国科学院专家考察,当时地震震级为6.3级,地震的破坏烈度为Ⅷ度。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千米,4500×104m3的崩滑体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遗迹区还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当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断崖绝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滚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径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这些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国家地震局于2001年为小南海颁发了“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两块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

3.东寨港

东寨港位于海南岛琼山区,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据历史记载,东寨港原是一片陆地,1605年大地震沉没了72个村庄,随之成为海港,港湾中生长有大量红树。7~10m深的海水里,村庄废墟、断垣残壁、农田道路清晰可见。

4.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与林芝县交界处,主体位于波密县易贡乡,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总面积为2160km2。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

易贡巨型山体崩塌体的体积达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达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运距达640m,最大水平位移为6700~7000m,堆积体达到3×108m3 ,其他遗迹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喷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贡堰塞湖区遗迹、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与易贡-鲁朗走滑断裂构造遗迹、易贡堰塞湖决口遗迹、易贡堰塞湖溃决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遗迹、古冰川活动遗迹及相应的地质生态环境等。

本区降水量丰富,断裂作用加上冰川冻融对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导致的侵蚀切割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河谷边坡的掏蚀、失稳,促进了崩塌、滑坡的发生。然而易贡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却是地壳的快速上升与陡峭河谷的形成。15 万年来大峡谷地区地壳抬升速度达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故易贡扎木弄沟巨型崩塌、滑坡是这些独特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溃决—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链是在别的地区极难见到的。沿易贡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长条形堰塞湖中云雾缥缈;湖滩平原、湖滨台地,果林茂密,茶园垅垅,此处为西藏第一处茶园,所产珠峰圣茶闻名遐迩。

5.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其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积5.2km2 ,主要由残峰断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组成。

残峰断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华峰及山崩临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险峻,直冲云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齐峻峭,如玉案倒竖。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条长1500多米、宽260~900m、高差约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涛的壮景。翠华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铜墙铁壁横亘翠华山中,两端被高达200余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条长近千米、高200 多米、宽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总量3×108m3 ,石块巨大,集中分布在翠华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叠置,宛如石头的海洋,波澜起伏。崩塌过程中石块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个洞穴。其中冰、风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结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风洞由两块巨石顶端相撑形成,洞中冷风嗖嗖,盛夏六月,凉风习习。还有小风洞、蝙蝠洞等许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处。甘湫池为干涸之湖;另一处由于泥沙堆积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体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长600m,宽100~300m,水深5~12m,可划船、垂钓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