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Ⅰ 河南省历史名胜有哪些
河南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目前共发现各类有价值的文物点28168处,其中有51处(54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27处(参见 河南省博物院)。1999年初,省政府同意公布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14处。河南共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即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另外还有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即许昌、禹州、济源、淇县、沁阳、淮阳、汝南、新郑、新县、朱仙镇、荆紫关镇、竹沟镇、社旗、濮阳、殷墟 白马寺 大相国寺 中岳庙 关林 少林寺 嵩山 清明上河园 龙门石窟 开封铁塔 鸡公山 禹王台 浮戏山雪花洞 石窟寺 石林秋色 卢涯瀑布
汤阴、卫辉、睢县、邓州、陈桥、登封、巩义。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殷商时代安阳附近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自周至宋又先后有1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迹遍布全省,成为河南主要旅游资源。如:上古文化遗址,太昊陵、东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阳城、夏台、姜里城遗址、龙亭等古代城池、宫庭建筑遗址,苏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龙门石窟等遗存,周公测景台、观星台等古代天文设施,洛阳太学、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古代学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术,源于明初的陈氏太极拳,影响极广。中岳嵩山、滚滚黄河、清凉世界鸡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则是主要自然旅游资源。
Ⅱ 嵩山是国家地质公园
嵩山在国内外地质学家中更是耳熟能详。五代同堂、前寒武纪三大地壳运动、“重力滑动构造”理论和实践……都使嵩山能够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以极高的评价被列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全国共11处)。
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中部以嵩山为主体并包括箕山北部的一小部分,面积共近450.12km2,地质公园的轮廓略似一个宽缓的横卧不规则“T”字形。东西长36.24km;南北宽度略小,平均为12.42km,东端宽23.5km,西端宽6.5km。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大部分在登封市辖境内,仅东北角进入巩义市涉村镇境内,西北角进入偃师市佛光乡境内。现在地质公园范围内人口约2万余人(不包括登封市城区、告城镇、芦店镇、唐庄乡的城镇居民)。在嵩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以外也还有着众多的地质遗迹,因此本书叙述中也略有涉及(图1-1及嵩山地质略图)。嵩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共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四类17处:①“嵩阳运动”地质遗迹保护区3处(龙头山、玄天庙、石船北);②“中岳运动”地质遗迹保护区3处(少林水库坝西山坡、尖哨、大岭);③“少林运动”遗迹保护区2处(少林寺西山、塔水磨);④“五(七)代同堂”典型地层剖面类地质遗迹保护区9处[①石牌河—老羊沟太古宇登峰群地层剖面保护区(以上为第一世代);②罗汉洞—峻极峰古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地层剖面保护区;③猎渔沟—张庄古元古界嵩山群五指组地层剖面保护区;④庙坡山古元古界嵩山群庙坡组地层剖面保护区;⑤小花峪古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组地层剖面保护区(以上为第二世代);⑥峡口—何瑶中至新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层剖面保护区(第三、四世代);⑦关口—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剖面保护区(第五世代);⑧新新煤矿—陈楼古生界(第五世代)二叠系和中生界(第六世代)三叠系地层剖面保护区;⑨告城贾沟中生界(第六世代)三叠系和新生界(第七世代)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剖面保护区]。在各个保护区内共划定有:①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区,即依法经批准进入的人员也不能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核心区0.6km2;②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和观察的缓冲区1.22km2和允许实习、考察、参观、旅游等的实验区3.59km2。
在嵩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于距今25亿年、18亿年、8亿年三次前寒武纪地壳运动所形成的不整合遗迹,构造形态极其典型。在其周围近400km2的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地学界长期以来曾称其为“五代同堂”,地质工作者誉其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网络全书”。在嵩山还留下了丰富可靠的冰川遗迹。在嵩山地区命名的前寒武纪三大地壳运动、发育齐全的地层系统以及在嵩山研究建立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使嵩山在我国乃至世界地学界享有盛名。
随着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宝贵的地质遗迹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嵩山将成为中外地质学家理想的科研、教学和科普基地,同时也是一处美好的休闲旅游胜地。
Ⅲ 河南省内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世界文化遗产3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国家5A级景区3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
世界地质公园4处: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Ⅳ 暑假期间郑州周边几百公里好玩的地方
世界文化遗产3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国家5A级景区3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
世界地质公园4处: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河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在全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占全国面积仅1/60的河南就占了4个,分别为嵩山、云台山、伏牛山和王屋山-黛眉山。在河南广阔的土地上,点缀着嵩山、云台山、尧山(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鸡公山、太行山大峡谷、牛尾山(伏牛山之尾)等名山大川,绽放着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等奇花异草,千百年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外友人前来旅游观光。下面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介绍:
1、万山之祖-----嵩山
中岳嵩山,“峻极于天”且“居天下之中”,自古就被认为是“万山之宗欤”。单是一个“嵩”字就可以看出嵩山的地位,“嵩”者“高”“山”也。而实质上,嵩山海拔只有1492米。嵩山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且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古代文化遗址。2009年中国唯一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嵩山古建筑群”,共8项11处,其每一项都有资格单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嵩山是一部用石头和建筑书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嵩山更是举世罕见的地质博物馆。小小的嵩山,竟然横跨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年代,是地质学领域的“五世同堂”。据说嵩山上既能见到大象的化石,也能见到海象的化石。这就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为: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
2、山水旅游圣地-----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既是世界地质公园,又是国家AAAAA级景区。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晋“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
“焦作山水”因云台山而叫响全国。
3、中原独秀-----尧山(石人山)
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的名。1980年后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人文景观辉煌,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分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龙潭、半仙居、石人、鸡冠石、白牛城、秘洞、温泉十大部分。专家评价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科研、探险的好地方。
大山壁立,异峰如塑,怪石纷呈,是尧山自然风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顶上,千岩万壑,飞龙走凤,远近高低,景色迥异,构成了一幅幅美不尽收的图画。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两次登上尧山,并为尧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独秀”的墨宝。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寡。而天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尧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传。然三十六处名胜,七十二个景点,处处绮丽如画,每处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话传说。
4、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洛阳市嵩县境内,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众多旅行社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位于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被誉为“人间仙境”、“中原名山”。
5、恐龙没落的见证者-----伏牛山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绵延800余里,这古老的大山见证过恐龙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龙没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蕴含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全世界无出其右。近两年在伏牛山北坡,还发现了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这些化石的出现也如恐龙蛋一样在学术界内外成为爆炸性新闻。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和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是拜访恐龙的好去处。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的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而瑰丽神奇的桐柏山,奇峰若雕,碧水如画,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登上主峰太白顶,听百里林涛浅吟低唱,可见山景,能赏水色。
6、花中之王------开封菊花
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犹浓。
7、国色天香------洛阳牡丹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
城。”牡丹因千年帝都洛阳而名闻天下,洛阳因牡丹的国色天香而更加迷人。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
洛阳牡丹不仅花色迷人,而且蕴含丰富的牡丹文化。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以及绘画、刺绣等不仅量大,而且内容丰富。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故事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
Ⅳ 100分!!!悬赏!!了解地质的进.关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成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72峰。嵩山顶又名峻极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地区古代文化积淀甚厚,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介绍,各类文物古迹共956处。其中,有重9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9处属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十二胜”。八景是: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唐代光启年间(885年~887年)进士郑谷游中岳时,为登封八景同赋诗以赞:
月满嵩门正仲秋,轩辕早行雾中游。
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险溽暑收。
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
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还有“十二胜景”即:
龙潭贯珠琼将流,嵩阳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钱,御寨日落苍谷口。
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实站山头。
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廉飞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云天啸,猴子观天盼解咒。
熊山积雪稍奇观,峻极远眺天地悠。
这些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葱郁,一年四季迎送风雪雨霜,生机昂然。峻极峰上松林苍翠,山风吹来,呼啸作响,轻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涛怒吼,韵味无穷。嵩山秋色,少室红叶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登上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碧绿,林海荡漾,雪雾飘渺如临仙景。灵霄峡、大仙峡、响潭沟、挂冰崖、水帘洞、回音楼,景物天成,引人入胜。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有太阳、少阳、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人吕守曾(字待孙,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进士,授完县知县,历官山西布政使)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
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自古以来,它们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内居住有汉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八个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数民族节庆之日,地方政府与汉族同胞共同庆贺,充分展示其民习、民风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数民族的习俗乐趣。
嵩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后僧徒在此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为历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余年间的砖石……
嵩山属伏牛山系,史书对伏羲和黄帝在伏牛山作为活动的中心,有许多记载。《孟子》中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阴即阳城,在嵩山南麓,《大记》云:“伯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今舜墓嵩山之马峪川,启母墓在嵩阳书院之左,许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颠。“尧舜遗风”,“尧天舜日”之语流传至今。《庄子》云:“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颖水”。现在还有“挂瓢崖”“洗耳泉”,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为牛饮水之际,大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这个事情,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禹居阳城”。历代历史学家都认为阳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阳城(在今告成镇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传十七王、十四世,历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阳城数迁,但均在嵩山周围。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广为流传。
“嵩山天下奥”。嵩山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宴讲学、高僧名道及骚人墨客等游历、著书讲学或悟禅、隐居之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居五岳之冠,被誉为文物荟萃宝地。在嵩山可以领略中华八千年历史进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在这里都有遗址。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嵩山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登立嵩顶峻极峰极目远眺,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扬的《牧羊曲》依然让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丽景色早已从这首优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萦绕心怀。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嵩山上道、儒、释三教皆有,道教兴起较早;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在此升仙;西晋道士鲍靓曾于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曾从成公兴入此山学道,自称遇见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曾居山中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均曾向其参访道要,高宗曾为其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于岭上;唐道士李筌曾隐于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经典,相传于山中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山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为中岳庙,此庙现为道教全国、重点开放宫观之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是佛教胜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当然,这条路线是早上从洛阳出发直达登封的),可以顺便先去六个地方去转一转的。观星台院落幽静,周公测景,郭守敬观星,从此奠定中国天文学之基业。台东壁日军炮击留下的弹坑,又让我想起芦沟桥畔宛平城上同样的伤痕。中岳庙峻极嵩高,林木荫森,镇库铁人威武雄壮,两廊彩塑中,包拯、海瑞、关羽、岳飞均是仙班有名。嵩阳书院内,“大将军”得意忘形笑歪了身体,“二将军”愤愤不平气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伟,法王寺彩绘阴曹气氛恐怖。一切给人留下了终生的印记!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个部落酋长,居住在嵩山与箕山之间。《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因此,对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嵩山为基础的。据《史记》记载:“禹之父名鲧,鲸之父名曰颛项,颛项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黄帝。”可见禹是黄帝的后裔。而今人们以“炎黄子孙”来赞誉中华民族的后代。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于嵩山之巅。
据传说,上古时炎帝族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举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号称四岳。相传黄帝于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诗经•大雅•菘高》有云:“菘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记载:周武王初灭商,曾计划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后来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为周朝的统治中心,西周灭亡后,洛邑遂成为东周都城。是时,嵩山如同关中终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如《左传》昭公四年云:“阳城、太室、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
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于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据史称,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方士公孙卿利用大鼎的被发现,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后,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篙高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嵩高县,作为奉邑”。又在山上建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名此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汉代有方土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云:“刘根者,颖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因此随着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白虎通》谓“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道教称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为中天王。山有七十二峰,嵩顶名为峻极峰。相传西晋道士鲍靓于元康二年 (292年)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早年曾从成公兴入此山修道。唐道士潘师正居此山之逍遥谷,高宗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於岭上,修道二十余年。唐道教学者李筌曾隐於此山之少室,研究道教经典,传于虎口岩得《阴符经》。
《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谓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汉末魏晋,道教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中岳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于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庙,凡遇水旱,即命官员来山祈祷。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还亲至山道场,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神仙信仰体系已经趋于完备。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把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为帝,天灵为天中皇后。改嵩高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岳神正式成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三万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迁建于黄盖峰下,扩大规模,重新整饰。当时,登封县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银十万,将庙宇、台阁大加扩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岳庙记》)。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着冠戴一直沿袭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军将孙和登封镇将郭武等,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庙观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逐渐恢复了庙院状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余间,元末多毁于兵火,仅余殿宇百余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规模不同地进行过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世人称嵩山处处有圣迹,世代隐机。据《嵩高志》载,汉武帝曾于“遇圣峰”会九嶷仙子,于“会仙峰”会八洞散仙。又据《嵩山志》载,唐高宗游于凤凰峰,乾隆帝开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鹤观”、“仙游门”、“寻真门”、“祟福宫”都留有仙迹。据《说嵩》称,战国时期有王栩,号曰鬼谷子,自幼入云梦山采药得道,鹤发童颜,相貌怪丽,久慕嵩山之名胜,欣然前往,后就地传道。位于观星台东北的鬼谷子住过的山洞,后称之为“鬼谷宅”。
据《云笈七签》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鹤峰炼丹,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之已八百岁,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后建观曰“白鹤观”。《云笈七签》卷五《中岳体玄潘先生》曰:“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人。少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闻”。“隋大业中入道,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以符相授,栖于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但嚼松叶饮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请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帝与武后敬之,流连信宿而返。寻敕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敕置奉天官,令于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据《嵩山志》记载:北魏寇谦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长春均在嵩山“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另外,魏成公兴,晋鲍靓,唐司马承帧、吴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魏寇谦之、唐李筌。寇谦之(365一448年),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行居冯翊万年(今陕西潼北)。早年倾心幕道,研习张鲁之术,后随成公兴入山,修道七载,声名渐着。其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民间道教起义不断;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道教的社会地位,并与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击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谦之首当其任,决心改革天师道,其在《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一书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录图真经》一书中,则召鬼神,传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其对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还是《三皇经》、《五岳真形图》和《阴符经》的发祥地,而这三部经在道教经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据《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记载:上古三皇所授之经分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关于《三皇经》的行世,《三皇经》说:“晋武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鲍靓,字太玄,东海人,为葛洪岳父。据《广弘明集•二教论》曰:“晋元康年间,鲍靓造《三皇经》被诛。”可见《三皇经》实为鲍靓所着。《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术。
关于《五岳真形图》的由来,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女生采药于嵩山,遇一神女,自称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其实,此图系方士实地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化,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据《骊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注云: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壁得《黄帝阴符经》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之名山”。“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理;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盗取万物,人人盗取万物的三者“更相为盗”的关系,强调必须天机,足时而动,固躬养命;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说明学道须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违”,如此方可长生久视。李筌遂着《阴符经注》,他在注中用阴阳五行阐述道教的教理教义,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释、集道于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阳书院前身为佛教寺院,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拥有僧徒数百人。公元七世纪初,隋帝改梵刹为道观,名叫嵩阳观。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观。后来因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户。五代周时,将嵩阳、天封二观合建成书院,称为“太乙书院”。宋太宗时称“太室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在此掌管事务,拨给学田一百亩,以充学费。自此,嵩阳书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
后续(字数太多)
Ⅵ 介绍一下关于五岳的知识
嵩山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登立嵩顶峻极峰极目远眺,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令人心旷神怡。
Ⅶ 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岳
中国的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一、东岳泰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
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西岳华山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南岳衡山
衡山,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
四、北岳恒山
山西恒山,原名高是山、玄武山、崞山,后附会北岳恒山故事,明后期建北岳庙,清顺治被定为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
五、中岳嵩山
中岳嵩山横跨荥阳、新密、巩义、登封、偃师、伊川、洛阳等市县,全长60多公里。主体部分在登封境内,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4米,少室山最高峰为连天峰,海拔1512米,两山各有36峰,合称嵩山72峰。
五岳各具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早已闻名于世界。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有景观和文化双重意义。
(7)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扩展阅读:
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古流传。“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实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汶水环绕,前瞻圣城曲阜,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名木万余株,古遗址42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58处,历代刻石2500余处,石窟造像14处,近现代文物12处,文物藏品万余件。
其中城子崖遗址、现存最早的石塔-四门塔、大汶口遗址、灵岩寺、岱庙、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冯玉祥墓,唐大观峰石刻,北齐经石峪金刚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