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⑴ 谈谈伦敦奥运会口号“激励一代人”对现在体育教育有什么影响
教育和鼓励年轻一代,向来是世界性问题和难题。在2012伦敦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伦敦奥组委发布了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激励一代人”。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说:这是伦敦申奥之际就开始奉行的精神,是伦敦奥运的DNA。
我从不怀疑英国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相反,他们对青少年个体的尊重和宽容,是我出国前不能想象的。但这是个貌似松散的社会,这里没有街道办事处,没有居委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除了每年一次的税单,几乎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中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对校长权力最有约束力的是有家长参与的校董会,而不是教育局。正是因为行政参与的缺乏,这“激励一代人”作为一个口号,会如何体现、怎样落实?而口号宣布后,网上大量怀疑的评论,更让我心怀疑虑。
正在我琢磨之际,14岁女儿所在的中学组织野营暴走活动,志愿参加。女儿犹豫要不要报名。我去询问详细情况,得知这原来是一项成年人的活动,但是从今年开始允许14岁以上的青少年参加。我顺口问,啊,是因为奥运吗?接电话的老师说,可能吧。老师还告诉我,和学校一起组织这项活动的,是政府资助的一个体育机构,将会有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野外生存的培训。听起来不错,于是在我的极力鼓动下,女儿报名了。这项野营暴走活动上周末刚刚结束。女儿和她的队友们共接受了10次培训,参加了4次活动。女孩子们都承认虽然很累,但是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合作的快乐、运动的快乐,很值得,以后一定还会参加。
这是来自英国的一个事关运动、体现激励的小例子。仔细算了下,不算组织经费,政府为每个学生实际支付的野营设备费用,大约合每人100英镑(人民币1千元),参与即得,不参与即不得,使用完毕归还学校保存,下年再用。这样基于社区、基于基层学校,对所有孩子开放的活动,是不是比标语口号更实在些?这算是英国式的、实实在在、不张扬、不显摆、不强迫的激励吧。
少花钱、多办事、留遗产,激励一代人,这是英国人的口号。如何实现?不讲排场拼创意。而这种创意,从申办奥运会时就开始了。观察2005年的伦敦“申奥”宣传片,人们的视线伴随着一个女孩跑步穿行在伦敦大街小巷,扫过伦敦塔、议会大厦、白金汉宫、泰晤士河。然而,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是影片中英国人平实、幽默而又热爱运动的一面。充满英式小幽默、不夸张、不铺排的申奥宣传片,成为伦敦迈向奥运脚步的第一个创意亮点。在接下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8分钟”,再次让世人领教了英国人的创意。
当人们将更多期待的目光投向2012年7月27日晚的“伦敦碗”,开幕式掌门人、因导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丹尼·博伊尔,主动公开了不少细节,其关键词包括“乡村风”、“暴风雨”和“007”。开幕式创意的另一灵魂人物是曾执导《朗读者》《时时刻刻》的著名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和许多英国人一样,戴德利对莎翁戏剧怀有别样的情感。他选择了莎士比亚经典作品《暴风雨》作为开闭幕式的主题。
这些被公开的细节,满足了人们对于开幕式的部分好奇。而已经进行了157次彩排的开幕式,最终将以怎样的面容示人,只能等到7月27日揭开面纱的最后时刻才能得知。不过无论出现怎样的变化,都不值得惊讶,因为英国人“不比排场拼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