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植物园
1. 巴黎植物园
著名的巴黎植物园(Jardin des Plantes Garden of Plantes) ,位于法国巴黎市区的赛纳河左岸,紧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巴黎植物园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植物园,而且其附设的动物园在世界动物园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历史沿革
黎植物园历史悠久,是17世纪路易十三王朝时代开辟的“皇家草药园”,直到路易十四十代扩大范围,收集、种植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成为一座皇家植物园,前后历时五十余年。
在这五十多年的建园工程中,主要有布封、多邦东和安托万·洛朗三人继任总管。布封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才能,想出了一切办法巧妙地因地制宜,围绕着国家自然博物馆将植物园向东北伸展,一直到塞纳河畔。
园内景色
植物园的小径总是在灿烂的鲜花簇拥下,这些小径把植物园分为好几个部分,包括植物学院、阿尔卑斯花园、玫瑰园、迷宫和鸢尾花园。
植物园两侧的林荫道由高大的法国梧桐构成,它们的树冠都经过精心的修剪,形成两道整齐的方形绿色屏风。林荫道内侧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圃,边上是一座座由鹅掌楸修剪成的树塔。迷宫也被称为内耳厅,在植物园西南方,有一处各种植物丛生的的绿丘。顺着回旋的周折小径往上走,人们便走近一个幽雅的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型别致的亭子附近,有一棵1734年用种籽种出的黎巴嫩雪松,至今仍十分茂盛。使人留恋的还有阶梯剧场、游廊等处,也都是比封设计的。
在植物园南部的植物研究园里,种植近万种植物。园内有棵1636年种植的刺槐,算是巴黎树中的“老爷爷”了。
园区构成
阿尔卑斯花园
植物园里面有一个园中园“阿尔卑斯花园” 。到这里参观除了购买门票外,还要租借一件皮夹克,因为这是一间低温调冷室,这里栽培着罕见的基地和高山植物。其中以本草占大多数,如龙胆草、紫菀、马先篙、点地梅、银莲花和雪莲花等。它们在零下的低温里,傲然挺立,枝叶茂盛,有些小草丛里还开着绚丽的花朵。
冬园
在阿尔卑斯园附近有一座冬园,这里种满了生长于赤道和沙漠里耐旱、耐高温的植物。其中仙人掌科的植物就有上千种,此外还有景天科、龙舌兰科、百合科、番杏科、萝摩科等各种各样的植物。
动物园
在植物园的右侧是一个小型的动物园,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之一,始建于1794年,饲养着不少珍稀的动物,包括240头哺乳动物、500只鸟类和130只爬行动物,面积为5.5公顷。最奇特的是其中还有一个显微动物馆,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森林中和我们的房间里生活的微小动物。
2. 帮帮忙!谁了解奥地利里尔克的《豹-在巴黎植物园》一诗
《豹——在巴黎动物园》赏析
本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杨武能)
埃德加,奈斯认为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希珀则认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各家评论对本诗的解释基本相同,即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可是,“咏物诗”的宗旨在于揭示事物自然、真实的内在本质。如何解释这一内在矛盾呢?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把它看作里尔克对“咏物诗”的新的创作手法——“客观的忠实描写”以及这一手法所包含的艺术原则所作的图解。试比较被称为《图像集》(1902)的美学纲领的《入口》(1900)一诗:
不管你是谁:傍晚你踱出
那一间你所熟稔的陋室;
远处唯余你的小屋:
不管你是谁。
你的目光已倦于摆脱
破旧的门槛,此刻它缓缓
升起一棵黑色的树,
置它于天际:窈窕、孤单。
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
如一声话语在沉默中成熟。
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
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
两相对照,何其相似。笼中的豹与《入口》的主人公一样是诗人的化身。“千条的铁栏”—与“熟稔的陋室”和“破旧的门槛”意义相同,象征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它们已经成为思想的桎梏,妨碍诗人认识真实的世界。“目光被……缠得这般疲倦”与“目光已倦于摆脱”如出一辙。“图像”与“树”对等,是诗人观察、感受和艺术创作的对象——大自然、“物”。不管是假想的否定——“没有宇宙”,还是现实的肯定——“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都旨在说明诗人由主观到客观、由“人”的世界到“物”的世界的转变,前者抽象虚幻,后者具体、真实;同时,这一转变必然意味着对意志的弃绝和对感觉(以视觉最为重要)的倚重,因为一旦感觉受到限制(“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则难免导致“伟大的意志昏眩”。从这种理解出发,诗人以《豹》中的“心”取代了《入口》中的“意志”恐怕绝非偶然——“心”是属于感觉范畴的。“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全神贯注,耐心等待——“在沉默中成熟”),终于达到彻底觉悟,主客合一——“在心中化为乌有”(“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这难道不是唯妙唯肖的姊妹篇吗?所以,《豹》其实是运用“客观的忠实描写”,反映了诗人新的艺术原则。
3. 里尔克的经典诗句
里尔克墓碑
其墓志铭为
玫瑰,纯粹的矛盾,乐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眼睑下。
旅行、爱情、冥想、死亡是里尔克的关键词。
玫瑰是一个致命的隐喻
里尔克正是在采摘玫瑰的时候刺破手指
得了败血症后不治身亡
诗人不断地旅行
不断地道别
漂泊成为他的宿命
汉语世界首部《里尔克诗全集》来了
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
收录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
《里尔克诗全集(全10册)(珍藏版)》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里尔克诗全集》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年表、注释一应俱全,译文精准,注释翔实,共分四卷。
1. 生前正式出版诗集
2. 原初与未刊诗集
3. 逸诗与遗稿
4. 法文诗全集(附意大利语和俄语诗歌)
01
黄昏
寂寞在最后的房屋后
红红的太阳进入睡眠,
庄严的终曲八度音里
白昼的欢呼渐渐隐散。
调皮的光们天晚依然
在檐角上玩着捉迷藏,
而黑夜已将颗颗钻石
散播在了蓝色的远方。
02
爱
在春天或者在梦里
我与你昔日曾相遇,
此刻我们相伴着走过秋日,
你紧握我的手,在哭泣。
你哭泣,是因飞渡的乱云?
还是因血红的树叶?大概不是。
我感到:你曾经幸福
在春天或者在梦里……
03
为我庆祝
这就是渴望:在波涛中安居,
在时间里不拥有家。
而这就是愿望:日复一日的时刻
与永恒悄声对话。
而这就是生活:最终从一个昨日
升起了一切时刻中的最寂寞时刻,
微笑着,别样于别的姊妹,
向着永恒沉默。
04
少女向马利亚祈祷(节选)
正是这些时刻,我找到了自己,
草地在风中暗暗翻滚,
所有的桦树树皮烁闪,
那是黄昏临到了它们。
而我生长在黄昏的沉默里,
愿以众多的枝条开花,
只为与一切跳起圆圈舞,
舞入统一的和音……
黄昏是我的书。封面
紫色地闪耀在它的锦缎里;
我解开它金色的襻带
两手冰凉,从容不急。
阅读它的第一页,
因谙熟的声音而欣悦,——
更轻悄地阅读它的第二页,
然后我梦见它的第三页。
时常我在畏怯的观看者中感觉到
我深陷在生活里。
文字只是围墙。
墙后越来越蓝的山中
烁闪着文字的含义。
05
拉加兹墓园(节选)
如果玫瑰愿意告诉我们
它是如何做到不分心。
但愿女友对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