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大全 » 桂林会仙湿地公园图片

桂林会仙湿地公园图片

发布时间: 2020-12-10 04:08:39

Ⅰ 桂林会仙湿地的景观生态原理求答案!

你那个学校的呀,对会仙那么感兴趣~~~

Ⅱ 会仙镇湿地公园安龙村码头建好了吗

已经建设好了!会仙安龙花海9月16号已经开园了。网络会仙安龙花海就有结果。

Ⅲ 桂林临桂新区至会仙湿地公园新修的路是什么走向

自己地图研究吧

Ⅳ 桂林市,临桂县,会仙湿地公园具体在哪

会仙湿地是中国最大岩溶湿地,2012.4月份提交林业局.日前已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会仙湿地公园命名为“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会仙湿地主要分布在临桂县会仙镇的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等6个村委以及该县四塘乡的大湾村委、雁山区的竹园村委,涉及47个自然村和2.2万人口,其地域范围内有相思江、良丰河、唐代开凿的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运河)及睦洞湖等河流湖泊。

Ⅳ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沉积物中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

摇蚊属于无脊椎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摇蚊种类繁多,全世界共发现5000余种,我国就发现了450余种;同时摇蚊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热带雨林和极地均有分布。由于摇蚊幼虫头壳在湖底沉积物中含量丰富,保存良好,目前已被湖沼学家用作定性或定量恢复湖泊环境的重要工具[35—44]

本节通过研究湿地沉积物中摇蚊的种群组合特征,探讨近代会仙湿地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湿地水体富营养程度和水生植被的演变过程,从而为会仙湿地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技术参考[45]

一、摇蚊分析与鉴定方法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同湖底沉积物采样法。摇蚊分析时,依据 Walker的标准方法[45],选取湖泊沉积物样品进行摇蚊幼虫头壳的属种鉴定和分析,将分析结果表示为摇蚊的相对丰度百分比,并利用TILIA1.12绘制摇蚊百分比图式。样品处理主要包括以下9个步骤[46]

1)先将装有湖泊沉积物样品的塑料试管称重,然后将样品移入100mL的小烧杯中,再后重新称重试管,最后计算实际用于分析的样品量。一般来说,仅需2~4g的样品就可以提取出足够的头壳(大约100个)用于后面的分析,这取决于摇蚊含量的浓度。

2)滴入10%的KOH溶液,淹没样品即可;将装有样品的小烧杯放在电热板(75℃)上加热约5min;然后将小烧杯加满开水,继续放在电热板上加热约15min,注意不要使溶液沸腾,以免气泡破裂时振碎摇蚊幼虫的头壳。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离散湖泊沉积物,使摇蚊幼虫头壳与其他物质分离,同时又要尽量避免损伤其头壳。

3)将小烧杯中的溶液全部倒入95μm的细筛中过筛;然后将筛内的全部剩余物质转入100mL的小烧杯中,加水至100mL;最后将小烧杯放入微波振荡仪中振荡2~3s左右,在振荡的同时轻轻搅拌沉积物,使之受力均匀。

4)将小烧杯从微波振荡仪中取出;将小烧杯中的溶液依次通过212μm的粗筛和95μm的细筛过筛,用水轻轻反复冲洗。

5)使用粗筛和细筛,可以将较粗的颗粒和较细的颗粒分别冲入两个培养皿中,便于挑样。然后利用吸液管将适量的溶液吸入挑样槽中,该挑样槽宽5mm,深5mm。

6)在25倍解剖镜下,用尖很细的镊子将摇蚊幼虫头壳逐个挑出,浸入80%的酒精溶液中,然后放在4℃的冰箱暗处保存。

7)将摇蚊幼虫头壳依次通过80%和100%的酒精溶液,使之脱水,每个阶段约停留5min。然后,将头壳挑入优派若(封固用胶)溶解液中,等待封片。

8)将优派若或者中性树胶直接有规律地滴在载玻片上,用尖很细的镊子将摇蚊头壳转入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每个液滴中一般有1~2个摇蚊幼虫头壳。

9)在每一个载玻片上封固10个直径6mm的圆形盖玻片或者2个直径12mm的方形盖玻片。封片时注意将摇蚊幼虫头壳的腹面朝上,轻轻点压盖玻片可以移动头壳,帮助头壳摆出正确的标本姿势。

封片过后,就可以鉴定摇蚊幼虫的头壳了。摇蚊幼虫头壳的鉴定主要依据颏、腹侧板、上颚以及其他一些结构。总的来说,头壳的口器部分在鉴定中最为重要。在实验室中,一般使用400倍的显微镜在眀视场下观察头壳,同时选用Hofmann(1971)和Wiedeholm(1983)编制的鉴定手册和图版进行头壳鉴定。

二、摇蚊属种组合特征与环境变化分析

1.岩心年代测定

先采用同位素定年法测定会仙湿地狮子潭(SZS)岩心的沉积年代。同位素定年显示,柱深16.5cm处为1900年,柱深22.5cm处为1863年(表5-1)。湿地年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16cm/a,说明沉积速率不大,其沼泽化速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岩溶地区碳酸盐岩石以化学溶蚀为主,岩石中碎屑物质较少,且植物残体分解速率可能较快。

表5-1 漓江天然湿地SZS岩心的沉积年代

2.摇蚊属种组合特征

本次试验共分析了11个样品,其中包括中上层的9个样品(0~10.5cm),底层2个样品(21~22.5cm),共挑出548个摇蚊头壳,发现并鉴定了47个属种,其百分比图式见图5-17。在中上层的湖泊岩心(0~10.5cm),摇蚊属种构成及其相对丰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湖泊营养水平和水生植物生长状况变化显著。依据主要的9个摇蚊属种,将湖泊岩心的摇蚊种群组合图式划分为3个带,即A带(10.5~5.5cm),B带(5.5~2.5cm)和C带(2.5~0.5cm)。

图5-17 狮子潭沉积岩心摇蚊属种组合的相对丰度百分比变化

A带(10.5~5.5cm,1938~1970年)中,不同摇蚊属种相对丰度变化较平稳,说明摇蚊属种构成比较稳定,湖泊环境变化较小。指示湖泊富营养水平的属种Chironomus plumosus相对丰度仅有一个极大值偶然出现。Cricotopus,Tanytarsus lugens,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与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均为建群种。其中,指示水生植被繁茂的Cricotopus相对丰度大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不小于10%,在7.5cm处Cricotopus的相对丰度达到20.29%,说明此时期内湿地水生植被丰富。类似的,除5.5cm处外,指示贫营养型湖泊的Tanytarsus lugens的相对丰度一般均在10%以上,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也指示了贫营养型的湖泊。而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指示了中营养型的湖泊。这说明1938~1970年,湿地水草丰茂,湖泊营养类型介于贫营养型与贫中营养型之间,主要以贫营养型为主。1970年是个拐点,自1970年以后,狮子潭湿地的摇蚊种属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湖泊水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B带(5.5~2.5cm,1970~1990年)中,指示湖泊富营养水平的Chironomus plumosus的相对丰度持续增加,至1990年达到极大值,其相对丰度为10%;而指示湖泊中营养水平的Chironomus anthracinus相对丰度起初较高,继而持续下降,乃至0,说明此处湖泊的营养水平持续上升,并由贫营养水平发展到中营养水平,继而发展为富营养水平,而从贫营养转为富营养,仅用了20年时间。指示贫营养水平的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持续减少,同样指示贫营养水平的Tanytarsus lugens相对丰度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指示水生植被繁茂的Cricotopus作为优势种,其相对丰度均在10%以上,并在1990年达到了极大值22.5%,说明此时期湖泊中水生植物更加繁茂,达到了富营养水平。

在C带(2.5~0.5cm,1990~2004年)中,指示湖泊富营养水平的Chironomus plumosus迅速减少,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有所回升,Cricotopus迅速减少,说明水体营养水平有所下降,但是水生植被明显减少。

总的来说,自1970年之后,会仙湿地的狮子潭自贫营养水平快速过渡到富营养水平,1970年是营养水平发生变化的重大转折点。然而,2004年之前,狮子潭的水生植被基本保持了良好了生长状态,甚至生长旺盛。2004年后,营养水平有所降低,水生植被有所减少。

在1863~1872年,Chironomus plumosus与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成为建群种,Cricotopus的相对丰度也较大,说明当时漓江天然湿地也处于中营养水平至富营养水平,同时水生植物生长良好。这显示狮子潭曾有过富营养化的历史。

3.岩心中摇蚊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

摇蚊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见表5-2,可以看出:1863~1872年,摇蚊的种类数较多;1938~1990年,摇蚊的种类数并未减少;2004年后,摇蚊的种类数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1863~1872年,摇蚊的多样性指数较高;1938~1990年,摇蚊的多样性指数并未减少,1973年甚至达到4.25;2004年后,摇蚊的多样性指数明显减少,个体密度明显较小。

因此,2004年之前,狮子潭虽然经历了自贫营养水平变化到富营养水平的过程,但是摇蚊的种类数、生物多样性和个体密度并未出现明显的减少,说明虽然营养水平有所上升,导致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水生植被消失、蓝藻水华爆发,但并未达到重富营养水平。狮子潭富营养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生植物比较繁茂,水质较好,并未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阈值。但是2004年开始,水体营养水平有所降低,摇蚊种类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个体密度明显减少,加之水生植被减少,说明补给狮子潭的地下来水携带的营养物质有所减少,也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摇蚊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表5-2 摇蚊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

4.对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几点认识

通过会仙岩溶湿地沉积物以及其中摇蚊种群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的环境变化认识:

1)2004年之前,桂林会仙湿地的狮子潭经历了自贫营养水平变化到富营养水平的过程,但是富营养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生植物比较繁茂,水质较好,并未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阈值。1970年是营养水平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2)2004年后,狮子潭水体营养水平有所降低,摇蚊种类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个体密度明显减少,水生植被减少,可能由于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进入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3)1863~1872年,狮子潭曾有过富营养化的历史,意味着现代湿地的营养水平可通过人工生态修复过程恢复至贫营养或者中营养的状态。

Ⅵ 桂林会仙湿地公园怎么去怎么玩

作为会仙本地人,让我来告诉你吧!
会仙湿地还在建设当中,很多设施
管理还不完善,并未成为一个公园!只是旅游开发地,从桂林只能做小巴到睦洞路口(8元),再坐电动三轮(2-5元,看是不是嘘)不要门票的,但是进去后去湿地必须坐船,包一架小划船是五十,可以做1-4个人!会仙还有个白崇禧故居不过会仙这些都不太好玩!

Ⅶ 会仙岩溶湿地概况

5.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总面积约35.2km2。区内交通发达,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级骨干公路为主,并与乡、村连接成网。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十分便利(图5.1)

图5.1 会仙岩溶湿地交通位置图

5.1.2 气象水文

5.1.2.1 气象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所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变化特征见图5.2。研究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5.8mm,年最大降雨量为2452.7mm,年最小降雨量1313.3mm。雨季为3~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其中,4~8月是暴雨多发时期,降雨约占全年的50%。8~9月暴雨次数减少,常出现高温干旱天气,10月份天气晴朗少雨,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研究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69.7mm,蒸发量最大月份为7月,达199mm,占全年总蒸发量的12.67%;年均气温为19.5℃,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为8.6℃,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8.8℃、-3.3℃。

图5.2 会仙岩溶湿地气候变化特征图

5.1.2.2 水文

区内主要河流有睦洞河、相思埭古运河,分别位于湿地中、南部,近东西走向(图5.3)。湿地内主要河流概述如下:

(1)睦洞河

又名神龙溪,源头为睦洞湖,流经凤凰山北部、九头山南部向西注入相思江。睦洞河总长约4.38km,总集雨面积约23.14km2。该流域为湿地主要蓄水区,睦洞河是湿地地表水的主要排泄带。

(2)相思埭古运河

又名古桂柳运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古运河位于湿地中南部,总长14.54km。古运河以分水塘为分界点分成东西两段,东段经杜门岭在良丰附近蒋家坝注入良丰河;西段经睦洞湖南部在莫家附近注入会仙河。古运河的开凿虽然沟通了漓江与柳江之间的航运,但也破坏了湿地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古运河在东西方向上贯穿于整个湿地,其中还穿越湿地的主要蓄水区—睦洞湖、分水塘一带,导致湿地水体向古运河排泄,从而加速了湿地的退化。

除上述主要河流发育外,还遍布许多包括水塘、湖泊、沼泽在内的大小不一水体(图5.3),主要水体有15处,它们分别是:睦洞湖、龙山湖、神龙塘、督龙塘、分水塘、老陡沼、毛家鱼塘沼、水东沼、冯家水田沼、黄塘沼、龙东沼、安龙沼、文全水田沼、神龙桥沼和九头山草地,总面积约6.6km2

图5.3 会仙岩溶湿地水系、水体分布图

5.1.3 地形地貌

5.1.3.1 地形

会仙岩溶湿地主体位于毛家向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面-黄村背斜南部边缘,南部为架桥岭背斜北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带为柳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分水岭。地势总体为北部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标高147.0~544.3m。

5.1.3.2 地貌

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地形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图5.4)。

各地貌类型主要特征如下:

(1)峰丛谷地

主要分布于湿地北部的大长山-文全-黄插塘一带,面积约3.30km2,地面标高在151.0~544.3m之间,大长山为本区最高点,标高544.3m。该地貌类型受控于地质构造,属于桂林弧形构造带的二级构造黄村-马面背斜的枢纽隆起带与毛家向斜的过渡带。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岩溶发育。

(2)孤峰平原

主要分布于湿地东、西部,面积约3.70km2,地面标高在146.2~157.8m之间。该区东部以狮子岩为核心,山峰标高176.8~292.0m;西部以九头山—凤凰山为核心,山峰标高172.6~407.4m。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岩溶发育相对较弱。其中,东部狮子岩一带发育有一条规模较大伏流。

图5.4 会仙岩溶湿地地貌图

(3)残丘平原

贯穿于凤凰山—督龙—睦洞-斗门一带,面积约28.2km2,地面标高在149.2~155.5m之间。会仙岩溶湿地的主体就位于其中,该区上覆第四系红黄色粘土层,厚度1~5m,下伏石炭系岩关组泥质、炭泥质灰岩,为燕山构造运动期形成的岩溶蓄水构造盆地,构成了会仙岩溶湿地天然的相对隔水底板。

5.1.4 地层岩性与地质结构

5.1.4.1 地层岩性

会仙岩溶湿地出露地层、面积及分布范围见表5.1;图5.5。

图5.5 会仙岩溶湿地地质图

表5.1 会仙岩溶湿地出露地层年代表

5.1.4.2 地质构造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研究成果资料,会仙岩溶湿地分布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湘东-桂东经向构造及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交会处。基于构造形迹与成生组合关系,会仙岩溶湿地跨越三个构造带:桂林弧形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和北西向线性构造带(图5.6)。

(1)桂林弧形构造带

桂林弧形构造带属于会仙岩溶湿地的一级构造带,其构造形迹是南北向褶皱构造的变形,由中、上泥盆系及下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组成。会仙岩溶湿地北部边界峰丛谷地一带就位于桂林弧形构造带中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马面背斜的南端。

图5.6 会仙岩溶湿地区域构造略图

(2)东西向构造带

东西向构造带是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发育毛家向斜。会仙岩溶湿地主体就位于该构造带内。该向斜构造是在晚三叠纪末期燕山构造运动一幕,由区域南北方向地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近东西向三级构造盆地,由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组成,该构造盆地为会仙岩溶湿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蓄水条件。

(3)北西向线性构造带

北西向线性构造带由一系列走向290°~330°的断裂带组成,产生于印支构造运动期,后经历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是多次活动的新构造活动带。会仙湿地的南部边界一带就位于该构造带的架桥岭背斜北部倾伏端。

5.1.5 水文地质条件

5.1.5.1 含水岩组划分及富水性

会仙岩溶湿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含水岩组,它们分别是:单层结构松散岩类含水岩组(Ⅰ)、连续型纯碳酸岩中—厚层含水岩组(Ⅱ1)、夹层型不纯碳酸岩含水岩组(Ⅱ2)。各含水岩组岩划分、分布及富水性见表5.2、图5.7(a)。

图5.7 会仙岩溶湿地水文地质及剖面略图

(a)会仙岩溶湿地水文地质略图;(b)A—A’剖面略图;(c)B—B’剖面略图

表5.2 会仙岩溶湿地含水岩组岩性及分布特征表

5.1.5.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主要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控制,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模式见图5.7(b)、(c)。

(1)地下水补给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第二种为沼泽水体的入渗补给,第三种为外源水的侧向补给。其中,前两种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形式。

松散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及沼泽水体的入渗补给。此外,湿地中部在丰水期还接受下伏岩层的垂向补给,因为该区位于毛家向斜轴部,地下水由南、北两侧汇集至此后,受承压作用会向上补给松散层内的地下水。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及外源水侧向补给,在特殊干旱年份可能还接受上覆松散层的垂向补给。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主要发生在岩溶裸露区,该区山体受溶蚀、风化作用影响,垂向岩溶裂隙、岩溶管道发育,接受大气降雨后,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垂向岩溶裂隙、岩溶管道下渗补给地下水;外源水侧向补给主要是指湿地南、北部边界外围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其中,北部边界侧向补给主要为岩溶地下水补给,南部边界为孔隙水及岩溶地下水补给。

(2)地下水径流

受地形及构造控制,会仙岩溶湿地松散层地下水与岩溶地下水的流向大致相同,总体上为由南、北两个方向呈扇形向湿地西部、中部及东部径流,见图5.7(a)。在凤凰山、狮子岩一带,受逆断层及地形影响,岩溶地下水分别向西部、东部径流。在凤凰山—文全山—冯家一带,由于受到北东向受地层岩性变化影响,部分岩溶地下水径流会也受到阻滞。

(3)地下水排泄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的排泄区较分散,主要分布于睦洞河、古运河、黄毛—陡门及大长山—文全山—督龙—冯家一带。排泄形式主要有潜流、泉点及伏流。

松散层地下水基本上最终以潜流形式排泄至睦洞河及古运河内,在睦洞河下游及上游九头山附近的水渠内,均发现非岩溶泉点。

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形式较多。在丰水期,岩溶地下水排泄有潜流、泉及伏流;在枯水期,其排泄形式主要为潜流。在丰水期或出现集中性强降雨时,岩溶地下水可在短时间内汇集,流量剧增,径流至大长山—文全山—督龙—冯家一带,由于地层岩性由纯碳酸盐岩变为夹层型不纯碳酸盐岩,岩溶地下水径流受到阻滞,大部分径流会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至地表。黄毛—陡门一带位于背斜构造带上,岩溶泉也发育;在枯水期或较长时期未出现降雨时,岩溶地下水水量变小,流速变缓,泉点基本上断流。此时,岩溶地下水的排泄以潜流为主。

狮子岩一带发育一条伏流,该区接受大气降雨后一部分降雨沿岩溶裂隙入渗至伏流内,最终由伏流出口排出。但该伏流的大部分水量来自于黄插塘南部的沼泽水体。

5.1.5.3 地下水化学类型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见表5.3。由表可以看出:岩溶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pH值7.18~7.76,总硬度低于150mg/s。其中,夹层型不纯碳酸盐岩区域的总硬度、矿化度及pH值较纯碳酸盐岩区域要高。例如,冯家民井地下水总硬度及矿化度分别为269.97mg/L、415.65mg/L,而督龙北泉点地下水总硬度及矿化度分别为149.40mg/L、222.82mg/L;松散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l-Ca·K型、HCO3-Ca·K型为主,总硬度及矿化度也明显升高。这种化学类型表明,这些地区松散层地下水与岩溶地下水的联系较为密切。一般民井的选址都会考虑有岩溶管道发育的因素,如七星民井,据村民反映,该井底部有岩溶管道发育,孔隙水与岩溶地下水联系密切。因此,本次研究得出的松散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并能完全代表整个地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

表5.3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化学特征表

Ⅷ 桂林临桂会仙

想表达的是什么

Ⅸ 桂林会仙门票是多少

桂林会仙镇国家级格斯特地貌湿地不要门票。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