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
是沙洋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当然可以啊,以前去过
Ⅱ 考察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从哪些方面考察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种群的稳定性等。
湿地生态环境好坏。
Ⅲ 湿地公园应具有 什么 功能呢 或是设施
简单的说,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WetlandPark)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
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80公顷),澳洲的MoretonBayMarine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铳路湿地国际公园(保护区),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河湖湿地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该区域的湿地主要由长江及其众多支流、湖泊组成。鄱阳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等是本区著名湖泊。
游船,餐饮(茶室 自助烧烤区 茶点 )、礼品店、急救中心等。
Ⅳ 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这是莲花湖湿地公园新的面貌,国家林业局自2007年4月批准莲花湖湿地公园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以来,铁岭市投巨资进行建设,显著改善了莲花湖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对铁岭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保护辽河水系的水生态安全和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恢复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莲花湖湿地公园是“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其生态资源丰富,现有芦苇、香蒲、菖蒲等植物237种,有黑水鸡、须浮鸥、野鸭等鸟类123种,占辽宁省鸟类的43.2%,、东北地区鸟类的36.2%、全国鸟类的12.4%,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种,有大天鹅、鸳鸯、鸢、红脚隼等。
莲花湖湿地公园还是我国重要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驿站”,因地处我国境内东北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每年大约有68种涉禽约800万只鸟类迁徙,也是丹顶鹤等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潜在停歇地。因此莲花湖湿地公园环境的有效改善,将会大大丰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水禽,保护人类共有的宝贵资源。
莲花湖风光 莲花湖之胜,独得于水。水是莲花湖的灵魂,湿地内70%的面积被水面覆盖,整个湿地景观以芦苇、香蒲、荷花、水禽等丰富的生物景观为依托,以东北浓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为特色。
莲花湖之景,在于观鸟。鸟是湿地的精灵,是衡量湿地自然生态平衡和环境好坏的标尺。铁岭八景中有一景叫做“鸳湖泛月”,指的就是莲花湖湿地公园内的五角湖,每年春天,这里是水鸟的天堂,数十种鸟
类在这里栖息繁衍,数十亩蒲苇延绵于荡漾的碧波之中,水鸟翔集、锦鳞游泳。
自古以来,莲花湖就是辽北一处重要的泛洪平原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景观价值。莲花湖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类型,扩大“知性之旅”的空间。铁岭市正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湿地生态旅游胜地及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保护教育基地。
Ⅳ 湿地公园怎么样可以说说吗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公园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
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荆门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扩展阅读: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
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Ⅵ 收集保护湿地公园的宣传标语,可以关于湿地中的动物、植物、环境等保护标语。急急急
走近保护区、体验自然之旅,品味和谐之关
2. 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环境。 3. 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4. 我用我心热爱自然,我用我行保护湿地。 5. 与湿地握手、和生态拥抱。
6. 绿色友好、健康湿地、生态家园。 7. 保护绿色湿地、构筑生态文明。
8. 保护湿地功在当代、生态平衡惠千秋。 9.
湿地孕育和谐文化,林城崇尚科学发展。
10.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11. 保护湿地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2. 美好的湿地环境来自我们每个人珍惜和维护。
13. 保护湿地、受益你我,请您给湿地多一些关爱。 14. 保护湿地、关注生命、呵护健康。
15. 热爱湿地、保护湿地、欣赏湿地、共享湿地。 16. 保护一片湿地、撑起一片蓝天。 17. 实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8. 亲近湿地、感知友好。
19. 保护湿地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文明。 20. 与湿地同行,为友好喝彩。
21. 维护生命之水、维护健康湿地。 22. 传播环保理念、共创人水和谐。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人类的废弃物是湿地千百年来不懈怠的付出。 24. 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安全。 25. 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
26. 保护湿地、保护生物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27. 湿是生命之源。
28. 从高山之颠到大海之滨、湿地无处不在为我们服务。 29. 改善湿地、保护家园。
30. 保护湿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保护湿地、热爱人类自己的家园。 32. 保护湿地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3.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34. 为实现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跨世纪目标而努力奋斗。
Ⅶ 建成的湿地公园里所有的生物属于什么
湿地公园内植物植被、鸟类、昆虫、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
1、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该区内有水生植被、沙生植被、防护林和果木林植被四种类型,水生植被又有挺水、浮水、漂浮、沉水四个植物群落11 个类型;沙生植被有钻天杨、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刺槐纯林群落、沙蓬、虫实群落、白茅群落、沙引草群落等7 个类型;多样的植被类型为湿地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场所,并起到净化污水、提供原料、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作用。
2、生物多样性
(1)该区内有维管植物80 科,282 属,598 种,按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世界广布成分53 属,占河南湿地世界广布植物的96%;热带至亚热带分布成分12 属,占河南湿地热带至亚热带分布植物的92%;热带至温带成分92 属,占河南湿地热带至温带分布植物的99%,亚热带至温带成分11 属;温带分布成分106 属,占河南湿地温带分布植物的98%,区系组成成分多种多样。按植物区系划分,有598 种,占全省植物总数的15%,其中蕨类植物8 科10 属14 种,占河南蕨类总科数的27.6%、总属数的11.4%、总种数的6.8%;被子植物70 科270 属582 种及变种,裸子植物也有分布。
(2)按鸟类区系划分,该区位于古北界南部的华北区,包括黄淮平原和黄土高原两个亚区,有山地、丘陵、平原、大面积的人工湖、不稳定的黄河主干道及浅滩水域、黄河滩涂等,形成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众多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区内有鸟类16 目42 科175 种,分布既有古北种(106 种)、广布种(52 种)、又有部分东洋种(17 种),呈现也以古北种为主,古北种和东洋种互相重叠、互相交错的特征。保护区内因原始植被早被破坏殆尽,加之近年来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频繁,仅有兽类22 种,爬行类10 种,但仍分布于古北种、东洋种和广布种之中,显示出典型的过渡带特征。另外,该区有昆虫12 目108 科437种,有鱼类8 目14 科63 种,其中有著名的黄河鲤鱼。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和鱼类的广泛分布,表明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3、生物物种的稀有性
该区动植物资源不仅丰富,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良好的水利条件、多样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南北植物的交汇分布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避难场所。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有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野鸡尾、牛毛毡、龙师草、浮莲等14
种。这些植物为研究植物区系地理、分布与历史变迁,以及影响变迁的生态环境因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协调进第,种的分化与新种的形成等植物学各分支学科提供了重要线索。
Ⅷ 什么是湿地生物多样性项目
中国大约有600万公顷山地湿地,其中大部分是泥炭地。泥炭地为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如黑颈鹤、珍稀鱼类、两栖类和植物,并且是重要的水库,维持着小溪、河流和相邻草地的水位,同时泥炭地储藏吸收大量的碳,提供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生态服务。然而,泥炭地却受到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排水、过度放牧)、开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山地泥炭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正是致力于这些地区的山地泥炭地的综合管理,实施区域为青藏高原的若尔盖沼泽和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山。该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排水、过度放牧、采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开展的活动有:在不同部门支持下制定若尔盖沼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计划;作为碳库和水资源管理的泥炭地管理指南的制定和完善;推广减少影响的放牧管理和泥炭地恢复技术;在示范点检验山地湿地可持续利用方案;制作山地湿地管理和恢复手册,并应用于不同部门机构(畜牧、水资源、环保、旅游)。
2007年8月,“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会召开,标志着“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全面启动。会议认识到中国山地湿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维持当地社区生计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若尔盖高原湿地对黄河水供给和作为碳库调节当地乃至区域气候的功能。
2008年5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甘肃野生动植物管理局联合主办的若尔盖泥炭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会议通过讨论《若尔盖泥炭地保护合作框架大纲》,认识到若尔盖泥炭地整体保护需要建立跨省合作机制及加强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的必要性,并初步达成意向。同年7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业管理局共同举办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在新疆阿尔泰市召开。国际泥炭学会秘书长HansJoosten先生对阿尔泰山泥炭地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阿尔泰山泥炭地极具代表性,是世界上数量不多、弥足珍贵的“活”的泥炭地,他同时也注意到部分湿地的过度放牧和退化现象,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和恢复阿尔泰山湿地。
根据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2008年的安排,四川项目区红原、若尔盖项目点在2008年第二、三季度进行了泥炭地恢复工作,并完成了恢复工作。期间,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嫩哇乡开展了小型水坝建设进行湿地恢复。红原林业局湿地办在红原县龙壤沟开展湿地恢复工作。按设计要求,采取覆土填沟措施,分级填堵的方法。
2008年9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联合主办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简称ECBP)——若尔盖湿地综合管理跨省合作研讨会于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上,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政府和若尔盖地区相关保护区等合作伙伴共11家部门和组织联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大家承诺共同合作,保护若尔盖高原湿地。
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下,针对“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点各相关利益方的需求,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专家编写了一部10万余字的《湿地知识培训教材》,发放到各基层有关方面,以达到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另一本全面介绍新疆湿地的图书《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疆湿地》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来自德国的泥炭地专家马丁先生实地考察了若尔盖高原碌曲县、玛曲县、红原县和若尔盖县实施的泥炭地恢复项目,对泥炭地恢复情况进行了评估,经过进一步分析、资料收集和整理,完成了《若尔盖泥炭地恢复评估报告》。该报告全面描述了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恢复项目、实施措施、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介绍了近期恢复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为进一步改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8年10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山地湿地综合管理项目国内外合作伙伴参加在韩国庆南召开的第10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0)。在大会召开之际,湿地国际特申请组织“中国山地湿地综合管理”边会,其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山地湿地管理与恢复经验,并让国际上了解中国正在执行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的野外示范项目。
在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的支持下,为了提高若尔盖地区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为制作山地湿地管理和恢复手册提供基础资料,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高原湿地专家收集整理了中国高原湿地保护管理信息,并完成了《中国高原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管理》报告。报告分别就高原湿地的类型及形成、我国高原湿地面积与分布、高原湿地的功能与价值、我国高原地区国际重要湿地、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或威胁、高原湿地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及保护对策建议等进行了论述。并指出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或威胁主要有:湿地法律地位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缺乏管理协调机制;侧重于物种的保护,忽略了生境的保护;片面强调水域,缺乏整体保护。
2009年4月,为学习、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先进的湿地保护管理经验,加强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促进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中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支持下,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四川、甘肃、新疆三个项目省湿地主管部门领导及湿地保护区管理人员一行9人赴荷兰、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考察小组先后考察了荷兰黑湖国家湿地公园、德国与比利时交界的Bargerveen湿地、英国山区国家公园、北奔宁山杰出自然风景区(简称AONB)。考察组还参观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英国湿地中心(简称WWT),也拜访了湿地国际总部。通过考察,对上述三国湿地、泥炭地保护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保护管理理念和保护技术,对于正在实施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中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项目和湿地、泥炭地保护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9年是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关键的一年,为更有效、按计划完成项目各项活动,2009年5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对四川红原、若尔盖,甘肃玛曲和碌曲四个项目点2008年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就2009年各项目点工作安排与当地合作伙伴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落实当年工作计划。
总的来说,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自2007年启动以来,在四川项目区红原、若尔盖,甘肃项目区碌曲、玛曲开展了泥炭地恢复。至2008年填堵沟13千米,筑坝48处,恢复面积达233万平方米。恢复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恢复点地下水位抬高、水生植被逐渐恢复、蛙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增加、侵蚀沟逐渐淤积、侵蚀基准面升高、水流减缓,原来退化的泥炭地重新被水淹没后,泥炭地特性得以恢复。
欧盟安庆湿地项目具体名称为“通过市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这是根据安庆市的湿地资源现况而展开的项目。安庆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但面临巨大的压力,安庆市政府有责任也有意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相关部门的工作范畴,但缺乏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欠缺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依赖生物资源的生计之间实现可持续平衡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方法和具有针对性的系统规划和措施,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该项目正是针对该核心问题施予对策,推动实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部门主要工作目标,从而使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此项目属于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由欧盟提供赞助,安庆市政府和国家林业局规划院以及湿地国际共同实施,项目执行期为2007~2010年,目标是确保安庆市境内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007年9月,“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安庆示范”项目启动大会在安庆市召开。会上,宣布成立了安庆市湿地生物多样性管委会,为下一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打下基础。
2008年,中欧安庆示范项目办公室和安庆市电视台的记者去安庆沿江湿地的枫沙湖拍摄湿地保护宣传片。此次拍摄专题片是安庆示范项目的一项重要活动,为项目也为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Ⅸ 荆门漳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具备的条件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漳河水库库面宽广,库水清澈,游鱼成群,水库周围青山环抱,库中岛屿众多,树影婆娑,宁静清秀。
漳河可开发的地质地貌资源有山、石、洞穴。如蛤蟆石、蟾蜍守宝等惟妙惟肖。水库有68种鱼类生物资源。上游小漳河附近岛屿及半岛、三星岛和林场半岛都是鹭鸟的绝佳栖息地。可有计划地组织观鸟、标本制作活动等。库周和库中36个岛屿及164个半岛,多数森林茂密,是野鸡、斑鸠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长尾雉、鹳、白鹤等。湿地植物有青翠淡雅的荷叶、常绿观叶的菖蒲、丛植于水边的芦苇、耸立在水中的池杉和柳树等。
库区人文生态也很丰富,有多种少数民族居住,流传着许多地方性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和历史传说,比较有名的有祭公剑、落铃铛、猴儿包、插旗岭等,都是与关公有关的传说,而杜甫沟则与杜甫亡故有关,现存遗址有杜甫松、杜甫石,并有墨客骚人凭吊字迹。还有太平天国古寨墙、季家湖楚城遗址等景观。
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它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通过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