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匾文和楹联
1. 孟子庙的对联,匾额
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大殿正面重内檐之间高悬一匾,上容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以一幅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手书。东侧神龛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的金匾一块。
2. 思绪良久,打算在大厅做两幅木匾对联,一要体现金丝楠之品性,二要宣扬其文化,三要体现以器载道,在休憩
对联讲究,“物对物,事对事”“虚对虚,实对实”,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建议用:日月乾坤 清幽 远生
3. 颐和园匾额与对联精选
全部为您奉上,请参考:
玉 澜 堂
渚香细裛莲须雨
晓色轻团竹岭烟
霞 芬 室
障殿帘垂花外雨
扫廊帚借竹梢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藕 香 榭
玉瑟瑶琴倚天半
金钟大镛和云门
台榭参差金碧里
烟霞舒卷画图中
夕 佳 楼
隔叶晚莺藏谷口
唼花雏鸭聚塘坳
雨晴九陌铺江练
岚嫩千峰叠海涛
风生阊阖春来早
日到蓬莱夜未中
锦绣春明花富贵
琅玕画静竹平安
宜 芸 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道 存 斋
绿竹成阴环曲径
朱阑倒影入清池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近 西 轩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彩云宝树琼田晓
仙露琪花碧涧香
大 戏 楼
八方开域皆为寿
兆姓登台总是春
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
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
山水协清音龙会
八风凤调九奏
宫商谐法曲象德
流韵燕乐养和
颐 乐 殿
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
蓬莱依胜境杰构灵光
珠玉九天元音谐乐律
笙簧六籍太室饫谟觞
八极咸周高悬轩镜朗
九成并奏静契舜琴和
庆 善 堂
天香低度金虬暖
玉殿遥看彩凤飞
庆善堂东偏殿
西山群岭连宫掖
北极诸星拱紫微
庆善堂西偏殿
殿上尧樽倾北斗
阶前舜乐动南薰
养 云 轩
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
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
群玉为峰楼台移海上
众香是国花木秀人寰
无尽意轩
葱茏林沼浮佳气
掩映湖山入画图
日颂光华悬宝镜
露渥丹霄桂吐芬
曦开赪峤兰飘馥
风歌解阜奏薰琴
排 云 门
迎辇花红星云争烂漫
当阶草碧风雨协和日
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
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
青锁朗晨光尘瀓六幕
紫渊回斗极瑞辑三阶
二 宫 门
宝祉无疆万年绵茀禄
天颜有喜四海庆蕃厘
玉 华 殿
九陌春生调玉律
千门瑞绕发琼枝
云 锦 殿
凤曲登歌调令序
龙文集舞汜祥风
排 云 殿
嵩岳大云垂九如献颂
瀛洲甘雨润五色呈祥
叠石起璚峦如山之寿
引泉通玉液有泽皆春
佳霭集彤闱花皆益寿
祥光凝紫禁树尽恒春
排云殿东偏殿
露气渐移高阁漏
日华初照御阶松
排云殿西偏殿
捧日云霞三岛见
随风珠玉九霄闻
芳 辉 殿
西山晓日临天仗
北阙晴云捧紫闱
紫 霄 殿
上林万树连西掖
北极诸星拱太微
德 辉 殿
苑启宜春曈昽朝日丽
宫开仁寿挹注醴泉甘
备天保九如春华秋实
启建章万户霞蔚云蒸
佛香阁山门
鉴映群形润生万物
贯穿青琐荣带紫房
介 寿 堂
丹桂灌丛碧桃满树
增华台室杨采轩宫
椤木霭深笼绣幄
兰舟曲进杂仙璈
介寿堂后院
介三岛十洲特开胜境
愿千烁万岁长驻韶光
千年露结蟠桃实
万顷波澄若木枝
园中草木春无数
湖上山林画不如
寿永山河升恒日月
祥临斗极景庆星云
清 华 轩
金阙美蓉玉楼杨柳
丹庭凤跱碧渚螭蟠
梅花古春柏叶长寿
云霞异彩山水清音
怀抱同欣兰幽竹静
觞咏所会日永风和
玉韫珠怀山川辉媚
琼滋芝秀花草精神
转 轮 藏
藻绘春风万物资始
发挥天运四序成功
泰山乔岳运动无迹
祥风和气长养为心
五 方 阁
百川同源万物斯睹
二仪成象四大居贞
五方阁石坊
几许崇情托远迹
无边清况惬幽襟
境自远尘皆入咏
物含妙理总堪寻
众皱峰如能变化
太空云与作沉浮
苕霅溪山吴苑画
潇湘烟雨楚天云
听 鹂 馆
多受福祉邦国咸喜
常居康乐日月相望
鸾笙凤管飘仙乐
羽葢霓旌引翠华
画中游石坊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激石凉
寄 澜 堂
四时佳气恒春树
一派祥光聚景园
迎 旭 楼
玉砌朱阑不雨点润
池台金碧倒影斜阳
丽添星铺雕文绵缛
榆杨盛美宴集横汾
澄 怀 阁
水木清华平分瀸润
座览风月高处胜寒
歌咏升平觞游曲水
池帘夕敞岫幌宵褰
穿 堂 殿
邃馆来风清檐驻月
丹墀聚叶镂槛飞花
斜 门 殿
玉耸遥峰晴岚挂树
珠排华阙矞采飞霞
小 有 天
坞暖留云画栏新锦绣
亭虚待月福地小蓬壶
延清赏楼
彩仗丽寅阶星辉云烂
珠华凝甲箓气淑年和
香岩宗印之阁
(后大庙)
高阁周建长廊四起
夕秀方振天葩自芬
北 宫 门
雉扇开时娲簧喜
奏 齐 天 乐
凤韶谱处舜琯偕
陈 益 地 图
景 福 阁
密荫千章此地直
疑 黄 岳 近
祥雯五色其光上
与 紫 霄 齐
演迪洪畴维有九五福
绥康宝祚至于亿万年
益 寿 堂
飞宇霞明丹凤翥
潜波月照紫鳞游
眺 远 斋
绛阙珠宫三千世界
春城夏国五百光阴
引 镜
菱花晓映雕栏日
莲叶香涵玉沼波
4. 黄姚古镇的楹联匾是什么
广西黄姚古镇楹联赏读
从桂林游阳朔出来,就直奔名扬天下梦境般的家园—黄姚古镇。她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地处漓江下游,距桂林200公里。古镇方圆3.6平方公里,奇峰耸立,古木参天,溶洞水深,清溪环绕,景物古朴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素有山水岩洞多;亭阁楼台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黄姚现存历代诗人赞美黄姚的诗篇186首,楹联197副,牌匾50多块,其中有光绪皇帝亲赐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有被《中华名匾》一书收藏的“且坐契茶”名匾。古镇内还有明清时的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镇内留有韩愈、刘宗标的墨迹,其中亭阁式的古戏台为目前广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代古戏台。那小桥流水,那诗赋楹联,那书画牌匾,充满着文采风流的书香气息,同时也折射了黄姚人世代崇尚诗书礼乐的良好习俗。
黄姚人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遗训。据史料记载,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黄姚就出了11名举人。整座古镇,就是一部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史。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虽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魄,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板街路面铺接技术精湛,笔直平坦,天衣无缝,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建筑各异有退有进。慢步在光滑发亮的青石板街上,出入于古韵犹存的院落,望着斑驳脱落的墙面,抚摸着风雨磨蚀的石臼,想象着明清时这里的繁荣昌盛,令人感到历史沧桑的久远和文化积沉的深厚,古镇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感觉。有广西目前保存最完好、造型最美、规模最大的明代古戏台,老街都是黑石板镶嵌,绕镇的一湾清溪和别致的石拱桥,石墩桥。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古榕树。更让人觉得自然的全镇清一色寻常的旧民居,绝无新旧杂陈的不和谐,就连抗战时期因躲避战乱而寄居黄姚的何香凝,高士奇,欧阳予倩,千家驹等文化名人寓所里也仍住着寻常人家。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古镇东门楼是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之一,门栏上的对联笔调清洁则更气势雄浑。外联是:“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海姚海雄吞西城;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此联描绘了黄姚古镇的地理优势和门楼的雄伟气势。内联为:“明月照山间月移山影行人往;清风飘云际风送云踪去复来。”此联描述的古镇风清月明,山清水秀,雾锁烟迷,犹如人间仙境。古戏台静守着古镇大门,其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清代。戏台的匾额颇有意趣——“可以兴”。据说,清朝乾隆年间当地居民准备集资对古戏台进行一次重修,事前征求黄姚古镇最有名望的举人林作楫意见,他随口而出“可以兴”。古戏台修建完成后,镇上群众请他撰写一块匾额,他随手就写下“可以兴”三个字。“可以兴”这三个字出自:孔子的《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林作楫用笔寓意着一是古戏台可以兴修,二是黄姚歌舞升平,兴旺繁华。两边的楹联也令人叫绝:“锣鼓喧天管弦悦耳共庆清平乐;霓裳漫舞羽曲高歌齐呼可以兴。”联文有情有景,声情并茂。
岭南明清时期建筑的古镇自然朴实,别具乡土特色、地域风格的诗联文化堪称黄姚一绝。“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这幅兴宁庙联是一位清朝举人对黄姚古镇高度的精辟描述。其实,古镇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镇上的每一处建筑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幅楹联牌匾都有一套哲理。其中有的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的体现黄姚渊源历史的发展,多数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黄姚古镇的名联很多,小到不过三尺见方的字纸炉也制联装点,有的还分内联、外联、左联和右联。在形式上,鹤顶、束履格并有,长短各得其所,做到切景、切情、切时、切事,切题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因楹联较多,本篇仅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联,与各位楹友共赏。“亦孔之固”门联:“珠水横襟无限碧;武峰隔岸有馀青。”落墨不多,联语洒脱,寓教于乐。古镇的楼阁是教书育人之地,也是人们休闲憩息的场所。这些楼阁的对联悠闲自在,富有寓意,。文明阁第一道山门上书写着“文明首第”四个墨然大字,两旁对联为“道德隆千古;文明推首第”。第二道山门外联写着:“春入水愈响;秋高山更清”,横批为“有声门”。此联描写天马山、文明阁春秋两幅画卷。春天,春水泛起,昔日蜿蜓轻柔的河水变得欢畅奔腾,波涛阵阵,秦响美妙的万簌之声;秋天,秋高气爽,天蓝地远,更显山的苍翠清晰。真是一幅山水美景。其内联则也很富哲理,寓意深刻:“星临平野阔;山似洛阳多。”此联写在“有声门”之后,游人瞻拜了真武帝、关圣公两位文武圣人之后,回首观读此联,顿生感悟。近安门联:“树上有花千眼近;乡中无鬼万民安”让人为之一振。豁然亭联:“有风花气犹迷楹;无雨岚光尚滴衣”触景生情,联风潇洒。三星楼联:“傍社葱茏千树合;临楼咫尺一桥横”联意古香,言之有物。古戏台前有对联:“闻其声乐则生矣不防既竭耳力;观其色人焉瘦哉仍须继以心思。”对联疏朗、流畅,洋溢着欢乐。带龙桥旁的对联意境非常美:“久坐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悠然自得,诙谐有趣,不可多得。
如今,逢年过节家家门前贴对联仍然是黄姚人的习惯,古镇居民纷纷贴上反映当地独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对联,向游人推介古镇迷人之处。“家事国事天下事闲来说事;擂茶米茶细抹茶且坐吃茶。”笔者来到广西昭平县黄姚古镇,就被一户人家这样一幅对联吸引了,那不是闲来说事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真实写照吗。资料显示年过七旬的古裕全老人曾写出了这样一副寓古镇特色于其中、气势不凡的对联:“古镇气象宏,亭台楼阁、祠庙寺观、老铺市容、石板街道,国内旅游地;老街风光好,山青水秀、河曲桥拱、古树苍茏、绿竹林立,世外桃源天。”那里的民风纯朴,况且“东有周庄,西有丽江,南有黄姚,北有平遥,中有凤凰”,有专家这样界定中国的五大古镇。绿荫下透着阴凉的黄姚古镇屋宇和蜿蜒的姚江琉水尽收眼帘,有“翠嶂环空眼自舒”之感触。就如人们所说:“黄姚古镇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古朴而优雅的格调立即征服了人们的心扉。”黄姚古镇,就如千年诗卷藏于一隅,静待知音细细翻阅。这个千年古镇楹联意境的精深,只有细细品味她,才能读懂她;只要用心去品味她,就一定会读懂她,爱读她,光顾她,喜欢她……
5. 吴江区松陵镇哪里有做匾和对联的
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万有真原”匾额
6. 蓬溪高峰山有幅奇联,谁都不认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有许多不同的作用,比如喜迎节日,抒发情感或反映民俗等等,而且有的对联往往都暗含深意,一般人根本就读不懂。比如,蓬溪高峰山有一副十四字常规对联,但很多人看罢后,发现一个字都不认识。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联,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不管怎么说,既然“寿字联”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其背后就一定有一些能令人有所感悟的东西,另外我们也能从中发现中国汉字的魅力,每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下意思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去细品。
7. 醪糟的门匾和对联
酒酿黄花邀客饮
幸尝美味请君赐
8. 上海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楼匾楹联的历史意义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作为物质文化载体,汇集了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市井文化诸因素,因而具有独特而丰厚的文化构建意义。那一块块楼匾,一副副楹联,是真实而客观的历史标本和人文记录。
豫园“三穗堂”是经典的古建筑,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朱牖丹柱,而堂上的“城市山林”题匾系清代颇有政声艺名的陶澍所书。此位陶澍乃嘉庆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工于书法,精于诗文。道光五年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后遇淮扬大水,他能体恤民意,亲勘灾情,疏浚河湖,革除弊端,在江苏以海运节省银20多万两,疏浚吴淞江、浏河、白茆河,深得民心时誉,极有开拓精神。此匾系道光六年所题,他看到上海自开埠后,豫园四周商铺簇拥、楼宇林立,一派繁荣景象,有“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因而欣然题写“城市山林”,折射出上海自开埠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佐证了上海老城厢商贸的兴盛。
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悦宾楼”由钱君陶所书,是老城隍庙中的大型商场之一,此楼址在明清是紧邻军队演习阅兵的校场,故名旧校场路。清咸丰三年(1853)八月,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一举占领上海城达17个月。当时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将大本营设在小东门内的上海文庙,左元帅陈阿林设北城指挥部于豫园点春堂(沈秉成书匾)内,校场也就再度成了小刀会的习武、阅兵之地。当年有一首民谣传唱:东校场、西校场,兵强马又壮。欲投小刀会,去到“点春堂”。现取“悦宾”既同“阅兵”的谐音,借以怀古忆昔,又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亲和之意,从而内蕴了一段老城隍庙豫园的旧时场景和古邑风俗。
楼匾楹联的民俗记忆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中,还积淀了岁月深处的民俗记忆和民间传说,具有“风”、“雅”、“颂”的市井之韵。
如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的“沈香阁”,乃豫园的建造者潘允端在办理漕运时,在淮河打捞沉船意外打捞出一尊沉香观音。潘悉知其老母信佛,甚为孝亲的潘就派人专程护送到上海,供奉于潘家祠堂佛阁内。而据考证此尊沉香观音是隋大业四年(608)赤士国国王赠送给隋炀帝的,因隋炀帝扬州看琼花,船行至淮河而沉没,潘允端意外获此,自然十分珍惜。沙老书此三字,在点画线条中仿佛融入了这些古老的历史渊源。
又如在老城隍庙大殿大门两侧的柱子上镌刻着这样一副隶书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此联中蕴含了一个流传甚广的劝人为善的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城隍庙香火鼎盛,香案前的“积德箱”内每天都塞入了不少银子、铜钱。然而庙的主管张先生在晚上清点“积德箱”总发现缺了不少。小偷原来是庙祝张儿,他见“积德箱”内塞满了钱,便起了贪心。这一天大雨如注,张儿见香客稀少,便要把手伸向“积德箱”,突然只见一块白手帕从城隍老爷的肩上飘下,张儿拾起一看,上书:做个好人,行些善事。张儿吓得胆颤心惊,赶紧逃开。夜晚他睡在床上取出手帕观看,深感自己罪孽不轻,便在手帕旁写上“知过改过,行善积德!”此时,他听身后传来低沉的声音:“心正身直,乃是做人之道。有过即改,乃是做人之训。”张儿慌忙回头,乃是张先生,他什么都明白了:“我错了,我再也……”张儿痛心地忏悔着。张先生以慈爱之心教育庙祝的故事被当时的文人莫秉德写成了此副对联,后由清咸丰举人、书法家杨岘所书,至今依然发挥着劝戒作用,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楼匾楹联的艺术价值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讲是集明清以来楼匾楹联的大观,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江南可算是首屈一指。在书法体式上涵盖了篆、隶、楷、行、草。在书法风格上多元并存、互为媲美,或雄健豪放、遒丽酣畅、高古朴茂,或清逸秀丽、温淳丰润、苍劲郁勃等。在书家名列上汇聚了由明及清至现当代的众多名家,如文徵明、祝枝山、王樨登、陆润庠、沈秉成、郭沫若、沈尹默、沙孟海、周谷城、赵朴初、朱屺瞻、田桓、苏渊雷、陈从周、顾廷龙、赖少其、钱君陶、程十发、顾廷龙、胡问遂等。这些书法作品笔墨精湛,风格鲜明,弥足珍贵。
如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字势雄健而笔墨飘逸,特别是其运笔风神流动而洒脱劲秀,显示了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独到精深的造诣。如明代吴门派书画泰斗文徵明所书的“玉华堂”,原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出于对文徵明的仰慕,集文徵明的字而合成,从中可见笔墨劲健而跌宕奇崛,线条隽丽而气势郁勃。潘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586~1599)的日记就以“玉华堂日记”命名,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可见“玉华堂”在豫园中的重要地位。而“玉华堂”对面即是豫园镇园之宝“玉玲珑”,此石是宋代皇帝花石纲遗物,那透、漏、瘦、绉中所氤氲的悠悠旧梦和缕缕幽情,令人感叹不已。而当代书坛大家启功所书的“凝晖阁”三字,挻劲遒丽而清古有法,凸显了这位当代大儒高远淡泊的襟怀。“凝晖阁”系豫园最高处,每当旭日初升、彩霞满天时,此阁乃得豫园第一缕朝晖,故得其名。另据清代上海乔钟吴所著《西园记》中载“出憩舫南渡石梁,入册洞,右折有阁,东向迎朝日,曰‘凝晖阁’”。可见,清时豫园西园有此楼阁。从艺术创作学上来看,楼匾楹联的书写难度是极高的,一是字少易显拙,二是悬挂高空有视差,这就需要相当高的笔墨驾驭能力和线条结构功夫。
楼匾楹联的导游作用
上海老城隍庙豫园作为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其楼匾楹联亦起着不可或缺的人文导游作用。当人们或徜徉在湖心亭中的九曲桥上,或是漫步在琼楼玉宇、雕梁画栋的商店之间,或是小憩在豫园的流觞曲水亭畔,那映入眼帘的楼匾楹联不仅可以鉴古观今、遐思无限,而且可以使人游兴倍添而情趣盎然。
海上书坛耆宿蒋凤仪所书九曲桥中间的“湖心亭”三字,老笔纷披而气度雍容,此系上海最早、最老亦最有名的茶楼,也是整个老城隍庙中景色最优美之地,此匾内蕴着浓郁的沧桑之气。这座建造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茶楼,原系明代潘氏豫园的重要景点,当时是建在一个四面临水的小岛上,潘氏在《豫园记》中载:“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后潘氏家道中落,湖心亭由经营青蓝布的祝韫辉等布商购得,重建于湖心,并造了石柱木栏的九曲桥,湖中遍植荷花。当时的“竹枝词”唱道:“豫园花木未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后几经易主,被商人刘慎良改名为“宛在轩”茶楼,这位儒商在茶楼中摆上了红木桌椅,挂上了名人字画,提升了服务档次。当时老城隍庙的茶楼有十多家,而湖心亭是人气最旺的,品茗赏景、以茶会友、声名远播,成为豫园的一处胜景。
而由同治甲戌状元陆润庠题写的“童涵春堂”是块百年老匾,童涵春作为上海最老的中药店几经兴衰沧桑。早在清乾隆年间,老城厢小东门有家小中药铺名为“竺涵春”,由于生意清淡而在乾隆四十八年(1784)被宁波商人童氏收购,更名为“童涵春堂国药号”。童氏从经营药材生意批发起家,因而批发、零售都做,并请了坐堂医生,使“童涵春”迅速崛起。清同治二年(1863),童氏第四代掌门人作了极大的开拓,在上海开出多家分号,并购买了用于海外贸易的4艘大帆船,把国药销往东南亚。为了进一步提高“童涵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掌门人以百两白银作润笔,请陆润庠题写了堂名,制成金字招牌高悬于门庭,成为镇店之宝。在“文革”中此匾亦难逃厄运,险些被当作垃圾处理掉,正是一位颇有人文精神的市民的收藏保护,才在大地回春后重见天日。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海上翰墨雅韵,生动地凸显了老城隍庙豫园的历史长卷,弥足珍贵。
9. 香山公园,秋来亭 谁写的匾和对联
乾隆
10. 贾雨村信步闲至的庙宇题匾和门旁的对联是什么
庙宇题匾是抄:智通寺
门旁对联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出自《红楼梦》第二回
原文如下: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