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的分类
①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学科分类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如下类型。
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地质遗产类(表5-9):三叶虫、角石、螺类、腕足类、海百合、牙形刺、层孔虫、藻类和虫迹。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地质遗产类(表5-10,表5-11):意义重大的接触界面,25亿~14亿年的角度不整合面,10~5亿年和4.5~3.5亿年的平行不整合面。层理构造:如水平微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渐变层理、压扁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雨痕;槽模、沟模、冲刷现象和其他特殊沉积构造:如内碎屑、结核、团块、鲕粒、豆石、核形石、鸟眼构造、硬底构造、缝合线构造、竹叶状构造、豹斑状构造。
除少许太古宙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露头外,主要是沉积岩,如中、新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这是主要成景岩石。其间有呈夹层状产出的泥岩、页岩,也是断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有两类特殊岩类,膏盐沉积和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间的古风化壳含铝铁质堆积。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地质遗产类(表5-12):自中元古代以来,形成中朝克拉通,地壳稳定,仅有几次升降运动。新生代的,强烈构造运动表现为垂直升降,随华北裂谷(东亚大裂谷的中段)在南部东部形成深达6000~7000m的断陷,西北侧太行山上升,形成秦晋高原,成为我国地质地理上的第二阶梯,表现出一条地球物理、地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急变带,保存了丰富的地质遗产,如长期构造稳定的中朝克拉通的地史演化代表性剖面,华北裂谷带的西北翼,太行山南山前断裂系,此外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北东向4组断层及规模不等的同样几组节理裂隙。以及由其控制的深切河谷、曲流、谷中谷、五级阶地和溶洞,河流错动、袭夺、冲积扇侧移,一系列断层三角面等。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遗产类(表5-13):主要代表有两个夷平面和六级河谷阶地。
华北普遍存在的北台夷平面在本区未能很好保存。
太行期夷平面800~1200m高程一系列的山顶面和溶洞,残余峰林、峰丛。
唐县期夷平面300~600m高程的一系列山顶面和台阶面构成。见古溶洞和河流砾石层。
新生代以来形成了高出河床面80~90m、60m、36m、27m、10m和3~4m的六级阶地,三级以上均有胶结较好的砾石层,黄土和红色土,下部有姜结人(钙质结核),有时成层。
水文地质学地质遗产类(表5-14):水是本区地貌形成的主要雕塑师。分为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和湖泊。
表5-8 中国138个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代表地质遗迹类型分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5-9 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0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1 岩石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表5-12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地质遗迹类简表
续表
表5-13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遗迹简表
表5-14 水文地质学与流水地貌地质遗迹简表
地表流水形成深切河流、古老曲流、河流迁移和袭夺、瀑布、跌水、急流和悬泉。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入口和出口、泉、伏流、干河谷。湖泊多为人工水库。
地貌学地质遗产类(表5-15):在本区地貌学地质遗产类型多,可进一步划分为构造地貌、崩塌地貌、流水地貌、堆积地貌和岩溶地貌。
急变地形高差,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丰沛的水流和多变的岩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台地貌,主要包括:由流水和崩塌作用共同形成的悬崖、长墙断壁、鱼脊岭、平顶山或方山、围谷或瓮谷、巷谷、嶂谷、隘谷、宽谷、套谷、悬沟等。
由流水冲刷作用形成的峡谷、裂隙沟、壶穴、深潭、离堆山、半岛状岬角、阶梯状台阶面、侵蚀阶地。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河谷阶地、河漫滩、洞穴堆积物、钙华砂、钙华锥和扇、滩、坝、台阶、阶地等。
岩溶地貌地质遗产也是地貌地质遗迹的一类(表5-16),可溶性岩石有灰岩、白云岩和膏盐沉积,在水、大气、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种岩溶地质遗迹。
碳酸盐表面溶蚀作用代表岩溶作用之始,如,石牙、溶坑、溶沟、溶痕,后有溶洞暗河与天生桥。
喀斯特的中年期形成峰丛,老年期成孤峰或峰林洼地(或河谷平原),当地壳再次抬升,即可返老还童形成谷中峰林、峰丛和山顶残余峰、柱。但本区的峰林、峰墙和谷中峰柱并非岩溶作用产物面是水平碳酸盐岩地层,节理发育,垂直面成紧密的组系,地壳快速上升,暴雨形成山洪或冬季冻融,造成重力崩塌而成。
岩溶景观中以溶洞最为神奇,溶洞、溶孔、落水洞、天井、边石坝、石花、石钟乳、穴珠、石笋、石柱、石幔、溶洞角砾岩、洞穴堆积和洞中流水沉积、钙华板。
此外本区还有环境地质学和自然灾害学地质遗产(表5-17),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坠石、地裂、塌陷。人造的工程地质遗产也极具旅游价值,如茱萸峰上的18个首尾相接且洞内180°大转弯的隧道工程和红石峡上的子房湖水坝工程,都是匠心独运的例子。
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是在地质公园的综合调查、规划设计、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通过对我国138家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的类型研究和划分。特别是对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划分,证实了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分类方案,对于指导地质遗迹调查、研究、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统一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有关材料的编写,科学普及的开展都会有所裨益。
② 风景成因的分类
一、参照生物分类,将隶属关系改为组合关系
分类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系统,而后指出各分类物在该系统中的位置。生物学的分类最科学,按门、纲、目、科、属、种划分,对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指出它的属种就算完成了分类。例如猫属于哺乳动物的猫科,在描述猫时,对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猫科的特点就无需描述,只说明猫与老虎、狮子、豹子等属的差别即可。然而风景不是单纯的自然系统,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故首先分出一定地貌类型,再以地貌类型与其负载物组合成风景类型。地貌与负载物之间是可以任意组合的,没有必然的隶属关系。一座宏伟的庙宇可建在不同的区域,它们的上一层次(地貌类型)可以完全不同。风景系统中的级次间缺乏唯一性。所以生物分类虽然非常科学,却不能生搬硬套于风景分类。
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成风景虽然无必然的隶属关系,但却有经常共生的相关关系,其共生可以是:①成因的组合,如石灰岩地区的岩溶风景组合、海岸区的海蚀地貌组合,因为一定岩性与一定构造,在同一气候条件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相同的景点,如一定的节理与断层,在侵蚀作用下,可形成一定的悬崖,不同的褶皱则可形成单面山、平顶山,故一定的景点结合成一定的景区,一定的景区结成一定特色的旅游线路;②某一因素派生出的组合,如湿润气候区瀑布、激流与峡谷的组合,干旱区雅丹地貌与沙漠的组合;③自然因素与人文建设的组合;④原生与派生的组合,如高的山地产生佛光、云海、日出等奇妙景观,湿润地区产生水上森林、湖泊、沼泽等湿地,湿地成为候鸟栖息地。这些组合关系,将成为风景成因分类的依据。
二、风景成因类型的划分
旅游以风景区为目标,故风景类型宜分到景区一级,且分类的详略亦有一个适宜的程度。太简略不能表现各景区的特点,过详细将失去应用价值。按前述国标分类,地貌共分为41种,其负载物中自然负载物有23种、文化负载物有82种,它们共可组合出4305种亚类,显然这么多种分类实用性不高,因而地貌和负载物都必须进行简化和归并。
首先山丘需按海拔划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为简化类型,本书将地貌仅分为正性地貌、负性地貌和中性地貌3类。这是借用了正地形、负地形的概念,但与原意略有区别。如《地球科学大辞典》p.265所述,正地形指高于邻区的地形,负地形指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故高原属于正地形,平原属于负地形。由于景区面积远小于高原和平原,无需与更远的地区相比,故将高原与平原单列,统称中性,并为了表示与正、负地形原意的区别,将“形”字改为“地貌”。其次,为了照顾国内一些流行的分类,将正地形分为以花岗岩等坚硬、块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和层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两类,其中,层状岩石再分为4类:砂岩、火山岩、泥岩-黄土、石灰岩(岩溶)。这个分类中,石灰岩实际跨越了正性地貌及负性地貌,如峰林-石林等属正性地貌,天坑、溶洞属负性地貌。为不使分类过于烦琐,地貌只划分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峡谷只按规模大小分为江河峡谷与溪流峡谷,海岸仅分为沙岸与岩岸,级次更低的地貌不再划分。这样共计分出20个地貌亚类。
对国标分类中人文部分的82种负载物,为了简化和增加包容性将其归并为3个亚类,即文化、宗教、民居。在几种文化负载物并存时,取其贡献最大者,如嵩山景区,既有书院,又有寺庙,但因大法王寺、少林寺、中岳庙等比书院更为世人所知,内容也更丰富,故分类时将其列入山岳宗教型。武夷山虽然也有各类庙宇,但朱熹讲学的“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大,故列入山岳文化型,而不列入宗教类。
本书分类顾及了详略得当,但景区命名可以使用最富特色的更低一级次的类别。例如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悬空寺等,同属峡谷宗教类,但景区名称可用具体的“石窟”、“寺”来表示;挪威峡湾与我国山东蓬莱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在分类中同属于海洋岩岸类型,但并不影响分别使用“峡湾”、“阁”这样的名称。我国的刘公岛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加勒比海的伯兹利珊瑚礁,同属海洋岛礁类型,但各自可以使用“岛”、“堡礁”、“珊瑚礁”等名称。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相当于增添了分类的精度,能在分类简明的前提下,表现出更细微的特征;第二,只在景区后面用符号表明类别,不影响传统的、人们熟悉的名称。
地貌与负载物的组合便是风景的成因分类。这种分类,简明易懂,但是气候的冷热干湿、纬度和海拔的高低,对于风景的成因类型,特别是美学类型有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景研究中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这些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引入成因分类中,势必会使分类变得很复杂,我们可以以表3-3所示方式来表示自然负载物对分类的影响。
表3-3 自然负载物与纬度、海拔的关系
表3-3排列的依据是:①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常绿阔叶林或雨林向针叶林、灌丛、草地、冰雪地变化,而云海、日出等美景主要见于较高的山上;②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在我国是从南方到北方,由云南、海南岛的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到冰雪原变化,美丽的北极光也只能在高纬度地区见到;③气候由潮湿变为干旱,相应地从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疏林草原、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变化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上述排列只是一种大概的趋势,并不绝对精确。特别是烟云光照与荒漠的位置,与之缺乏必然的关系。关于此点,在本章第五节业已指出:组合体系不如单纯的自然体系严密。在表3-3内的负载物中,没有提到水,因为水必然存在于负地貌中,负地貌完全可以代表水,故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不考虑水。另外,烟云光照只在形成景点时起作用,故针对景区的分类也不必考虑烟云光照。于是,加上文化负载物,共计有8 种负载物:木本,花卉,动物,草本,冰雪,文化,宗教,民居。将此8种负载物与20种地貌亚类进行组合,便形成了风景的成因分类。
由此成因分类可得到160种风景成因,这种分类依然过于烦琐,缺乏实用价值,还需再进一步归并与简化,采用以下4条原则进行:
1)某些组合实际出现的频率过低,如岛礁与宗教组合的普陀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名望很高,但类似景区很少,故不单独分类。
2)有的组合出现频率较高,如花岗岩地貌的佛教圣地、丹霞地貌之道教圣地都特别普遍,但为了简化类型,只好割爱。
3)与负载物组合时将地貌适当合并,如将宗教与整个山岳地貌组合称“山岳宗教型”;森林、花卉、动物、冰雪都与山岳统一组合,称“山岳型”;在高纬度地区,“冰雪”将平原、湖沼、海洋一并纳入,故冰雪与山岳以外的一切地貌统称“冰雪原型”。至于民俗民居,可与全部地貌组合,即可不计地貌因素,仅称“民俗民居”。将山岳统一与各个负载物组合,而不是按8个亚类去组合,可能有人会认为此划分太粗陋,但将8个亚类统一于“山岳”,于一般的旅游并无影响,游客无需了解不同岩性在成景中的细微区别;但如专业的人士希望分类更细时,只要在“山岳”之下分出8个亚类即可,并不影响整体分类系统的大格局。
4)每一种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时只利用一个或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地貌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其他任何一个美因子时,则放入纯地貌一类,如张家界、九寨沟、华山均列入纯地貌型。当地貌以外的某一个美因子对风景区美的贡献超过地貌时,则选用其与地貌的组合,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等佛教圣地,称山岳宗教组合,这些景区自然也有森林、花卉、动物,但它们的贡献均不如宗教。又如不论平原、山岳都有植物,如植被对美的贡献最大,则称为山岳森林型或平原森林型,此时虽然其中必然有动物,但因其贡献不如植被大,故在分类名称中虽未列动物,但实质包含了动物。有动物的地方必有植被,但如动物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植物,则称山岳动物型或平原动物型,如卧龙保护区因为有森林才有熊猫,但只称山岳动物型,而不提及森林;非洲塞伦盖蒂平原,本是草原,有众多野生动物栖息,只归入平原动物组合,虽未提及草原,但必然包含了草原。根据这些归并简化的原则,编出了实用风景成因分类表(表3-4)。表3-4中共分出复合型风景区47个类型,由于纯科学性风景的每一类别均可叠加于任何一个风景成因类型之上,故此表中未表示其组合关系。
在前文探讨国标分类时,曾提出其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但国标的分类大多到达景点一级,本分类方案以景区为目标,可以多置而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会比国标更为突出。因为每一景区有多种美因子,虽规定以对风景区贡献最大的美因子为主,但在实践中如何判别最美的美因子却缺乏具体的指标,分类时必然会出现分歧。首先,这种分歧会来源于不同人群,以华山而论,其为道教圣地,以宗教界的看法,自然应划入山岳宗教组合,但是一般的游客还是更喜欢华山险峻的自然风光,因此在专业人士与一般游客的看法发生分歧时,本书倾向于以一般游客的认识为准。风景区的美,在不能定量之前,这种成因分类的多置性(即缺乏唯一性)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其次,某些美因子在分类系统中自身即具有双重性,例如火山口湖,既可归在湖山组合之中,也可归在火山风景内,我们采用归入比较稀少的类别中的原则,由于火山口湖较少,故长白山天池归入火山风景中,而天山天池归入湖山组合风景之中。又如间歇泉,既可归入泉水风景中,也可以归入火山风景中,我们仍然按归入稀少类别的原则,将其归入火山风景中。由于对资料掌握不够,对景区的具体类别在分类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许多优美而有趣的景区未能到现场观察,对其成因不便妄猜,类型亦不便妄置,因而本书未对其进行明确分类。好在本书只是引玉之砖,深信不久便会有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内容更加丰富的风景学分类问世。
表4-3 类分因成景风
表3-4所示分类与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之区别之一,在于国标是将所有基本类排列形成一个长链,再按性质分段,即分出亚类,而本分类是将国标中的部分亚类,甚至主类作为形成风景的美因子与地貌组合起来,将这些美因子作为分类的依据置于表头,于是长链便被截成数段,形成一个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分类(表3-4),与该美因子有关的风景区都列在表的同一纵列内。因此,横向读表,是按地貌的分类;纵向读表,是按负载物的分类,近似国标亚类中分出的基本类。如不考虑城市旅游资源,再在详略上做些调整,本表几乎能与国标的基本类型完全吻合。因此,本分类基本保留了国标的优点,同时也顾及了不同部门开发的旅游业务,如“负地貌”各行与水利部门的旅游资源相适应,“木本植物”与“动物”两列与林业部门的旅游资源相吻合。总体来说,旅游业的相关业务都可在表3-4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
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之实质,是将科学或科普引入旅游业,将来或许还会有其他学科领域的引入,但本书只对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与风景区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所组成的物质、能量系统,包括非生命环境因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个组成部分,用本书所使用的名称来表述,就是地面物质与自然负载物的组合结果。地面物质可以是岩石、土壤、沙砾、浅水、海水……它们与自然负载物的不同结合便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如干旱气候下岩石裸露区为岩漠生态系统;湿润气候经流水侵蚀的岩石裸露区为石漠生态系统(用石漠以区别于干旱区的岩漠);地表有流沙时为沙漠生态系统;地表为土壤,当其与牧草组合时为草原生态系统,与农作物组合时为农田生态系统,为浅水覆盖时为湿地生态系统,为海水覆盖时则为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从各种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获得生态知识,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现今已提出的各种生态系统与本书的风景成因类型基本一致,故各种风景区的旅游都可以说是生态旅游。风景和生态系统毕竟是两个概念,风景是强调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生态系统则强调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两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叠合,即某些生态系统既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同时也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如果将生态旅游的场所称为生态公园,则叠合部分可称为风景复合型生态公园,只能给人以认识美感的生态公园称为纯生态公园。无论是复合型生态公园,还是纯生态公园,其类型都相同,只是审美快感的美有所差异。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虽然都是针对生态系统而言,但两者的性质和目的却有所不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免遭破坏,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不致灭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并设立相关机构,有时并非整个保护区都对公众开放为旅游区。故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的叠合有两个条件:①自然保护区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时才能与风景区叠合;②自然保护区中向公众开放的部分才允许与风景区叠合。自然保护区不向公众开放的部分,称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无论其能否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无论其是否有旅游价值,都不能称为风景区,而只属于纯自然保护区。还有那些虽可对公众开放,但其自身缺乏旅游价值者,也属于纯自然保护区。本书将选择少数自然保护区实例予以介绍,一方面是让读者了解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也借以证明,复合型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除建设目的不同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地貌(风景)与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所代表的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决定了今天的地貌景观和风景。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们,当你们登上高山之巅,下到幽谷之底,穿过层层洞穴来到地下深处,漫步湖海之滨、极目远眺时,除了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外,必然还会惊诧这些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了这奇妙的一切?当地质公园所代表的地学内蕴融入这个风景的统一分类后,你便能了解这奇特的地貌、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形成的,便能洞悉这如梦如幻的风景演化发展的奥秘;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从地质公园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美——认识美。
本书关于地质内蕴的分类,除包括地质剖面、古生物、地质灾害、矿床外,还根据陈安泽的地质遗迹划分表,增加了“地质构造”类型;吴胜明在《中国地质公园》中将我国85个地质公园中的62个均划为地貌类型,故据此又增加了“地貌”这一类型,这样有关地质内蕴的分类共计有6类。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打上地壳运动的烙印,都有地质遗迹的存在,从而可以作为地学科普内容介绍,故凡风景区皆可视为地质公园,即地质公园可以全面覆盖风景区,所以在风景分类中省去了“地质内蕴”这一个因子,并将所有风景区当作复合型地质公园看待。于是,便有批准挂牌的正式地质公园和没有挂牌、但同样可以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准地质公园。对于前者,可在风景名后加“世界地质公园”或“国家地质公园”字样,如“嵩山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对于后者,虽未加“地质公园”字样,为未经审批命名之准地质公园,园中亦可摆放地质景观之标示牌。在给风景作定义时已经指出,地貌达到一定程度的美,才能称为风景,因而必然有许多不是风景区的地方,地质内蕴却异常丰富,并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可将它们称为纯地质公园,即“完全由地质内蕴贡献的美形成的地质公园为纯地质公园”。纯地质公园之命名采用三段法,即地名+地学性质+地质公园,如“河南内乡恐龙蛋地质公园”、“四川内江恐龙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中的绝大部分是与风景区叠合的地质公园,在风景成因分类中已做了介绍,因而在“风景区的科学性”章节中,将只介绍纯地质公园。某些纯地质公园,一般的旅游者很难看懂其介绍的地质内蕴,就连非专业的地质人员也很难对之产生兴趣,本书介绍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它有些了解。
综上所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之关系如表3-5所示。
表3-5 风景区、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之关系
③ 地质遗迹的学科分类
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产为基础,也是以保护地学遗产向公众展示地质遗迹的科学意义为目的而建立的,特别是地质遗迹的划分和鉴别,要取得国际同行的共识,其分类要建立在共知的学科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要有共同的语言和方法,以便形成明确的对比方案,利于合作和交流,提出一种系统的科学分类方案。其分类的科学依据和学科归属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地质科学的学科分类因科学的进步,学科的交叉,新领域的扩展,新技术的引入而不断有所变化,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不能太细,选按学科划分把地质遗迹归出大类,再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其自身的分类原则作进一步划分(表5-7)。
研究地质遗迹的目的是保护和展示地质遗产为地学旅游提供资源。地质科学分类中,有些学科有关的地质现象是不可视的称隐性地质遗迹,如地球化学学科有关的微量元素界线,当然有时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地质遗迹吻合,共同显示一种地质遗迹。但当其单独存在时,就难以用肉眼见到了,这些地质现象虽也是地质遗迹,这里分类就不再考虑了。
地质遗迹往往是多学科共同相关的,反映的地质事件也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分类中一个遗迹的归类就只能归入其最重要、最有显示度的学科中了。
同一地区,可能有多个地质遗迹共生、伴生,对区域(或地质公园)命名时也只能考虑其最有科学意义的一两种地质遗迹了。强调既要促进新知识的发现,以期能创造出新的机遇和解决老问题的途径,对又有的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作出反应,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也要抓住科学的机遇。
遗产地质学以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为指导紧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以解决实际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为目标。以地质公园为平台,是应当发展的新学科。
20世纪中期以来,新全球观逐渐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地球科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分割的描述性的固体地球科学正向强调行星地球各圈层的内在联系的系统地球科学发展,能够充分揭示地球历史和现状地质生态环境演化,定位人—生物圈—地圈的和谐发展的地球系统科学正在形成。遗产地质学正是这一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以地质遗产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地球科学为理论指导,对其形成的地质历史过程和条件,对其分类和特征,对其评价、鉴别和分级,对其保护和养育的方法和技术等进行研究。地质遗产分类是遗产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
表5-7 显性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
续表
续表
它以地质公园为平台,以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养育、地质科学普及、发展旅游经济、支撑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
2005年在《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一书中首次提出显性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并在国际同行中引起较大反响。笔者在参加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标准和指南修改稿的讨论时,将这一分类方案作为建议提出,并在修改稿中得到了采纳。
经过本项目的工作,尤其是根据我国地质公园的现状和应用情况,对最初的分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提出适合我国的显性地质遗迹学科分类系统(表5-7)。
④ 西安最值得去的十二个地方有哪些可以说说吗
耿峪峡谷漂流、秦岭大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鲸鱼沟都是西安值得去的地方
1、耿峪峡谷漂流:耿峪丛林峡谷漂流距离西安40公里,西汉高速、环山旅游线等多条公路均可到达,是最刺激、最生态、最便捷的西安漂流地,是陕西丛林峡谷漂流唯一的绿荫漂流。船在水中漂,人在画中游,就是耿峪丛林峡谷漂流的真实写照。耿峪丛林峡谷漂流周边有道家圣地楼观台、财神庙、爱情谷、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等景区,景区服务设施完善,无论是家庭享受山水之乐,情侣携手避暑游玩,都市白领远离喧嚣,这里都是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4、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半坡国际艺术区原名纺织城艺术区,被称为“西安的798”,由原先西北第一印染厂改建而来。约6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出工业文明的辉煌传奇,整片纺织城区域也曾是西安最繁华的区域之一,被美誉为“小香港”。外观看起来是一个废弃的工厂,院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复古火车头,还有墙壁上各式各样的涂鸦。很有特色的一个地方,艺术氛围浓厚,有许多有创意的小店,人不很多,安静,你可以静下心慢慢去欣赏,品味。
5、鲸鱼沟:鲸鱼沟位于白鹿原狄寨镇南2公里,距西安约30公里,为灞桥区与长安区交界。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优美的湖光山色,使人如入仙境。这里是西安郊区最近、也是唯一拥有天然竹林的旅游景点,置身竹海静静地漫步,竹叶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沟内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